獨家訪談|哈金:在三個「李白」間遊走的英文寫作

2020-12-10 金羊網

獨家訪談|哈金:在三個「李白」間遊走的英文寫作

羊城晚報•羊城派  作者:孫磊  2020-06-10

用英文寫作三十年,還在大學裡專門教寫作,他以詩集、小說、論文獨步海外文壇……這一次,他令讀者矚目的,是為「詩仙」李白作傳...

文/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孫磊
圖/Dorothy Creco

近日,著名美籍華人作家哈金推出了新著《通天之路:李白傳》

以英文小說創作、教授聞名於當下文學界的他,這次為什麼選了這個傳統的題材?

穿越在虛構與非虛構之間,會有怎樣的特殊體驗?

文學創作更依賴於天賦還是後天的學習?

為此,家在美國波士頓的哈金接受了羊城晚報記者的獨家訪談——



《李白傳》:在三個「李白」間遊走

羊城晚報:作為一個經常寫虛構作品的小說家,怎麼會想到要寫一本非虛構的人物傳記,而且選擇李白來寫?

哈金:幾年前太太患了病,我得照顧她,要帶她到醫院和診所,實在沒法寫長篇,所以就寫了這樣一本傳記。李白的生平大框架已經在那裡,我只需要一塊一塊來做,不必完全沉浸其中。

羊城晚報:寫這本書總共花了多長時間?其中最難處理的是哪一部分?

哈金:兩年多。比寫長篇容易些,能拿得起,放得下。而寫長篇,必須時時刻刻都在其中。《通天之路:李白傳》最難的部分是結尾,我要寫得跟別人不一樣,所以就把李白的兩個孫女包括進來。我花了很長時間構思這個結尾。

羊城晚報:已經有很多人寫過很多的李白傳記,您都看過嗎?您的這本《李白傳》在寫作上有什麼樣的追求和特色?

哈金:基本都看過。我要寫一本普通讀者喜歡讀而學術上又站得住腳的李白傳。同時,我跟著他的詩歌走,通過他的詩作來展現唐代的詩歌文化。此外,我比較注重他的家庭生活,雖然這方面的史料很少。

羊城晚報:書中說我們談到李白時,應該記住有三個李白:歷史真實的李白、詩人自我創造的李白,以及歷史文化想像所製造的李白。這三個形象之間差別大嗎?歷史上的李白與當下人們想像中的李白有什麼差異?

哈金:當然很大。真正的李白大家都無法說準、說完全,因為史料太少。我們現在能看清的李白多是他自己和文化想像創造的。我提起三個李白主要向讀者承認寫李白傳的局限。

李白在他的詩文中刻意把自己表現得與眾不同,總要「飄然思不群」。而文化想像中的李白更像是仙人,是詩仙和酒仙。這兩個李白多少都有誇張的成分。我力圖把他寫得更像一個真實的人。

羊城晚報:您的《李白傳》是按照什麼線索來記錄李白的一生的,為什麼?

哈金:我是按照他的作品來構建整個故事的,本能地感覺每一篇傑作都多少有一個故事。這個猜測後來證明是對的,他的詩歌的確也構成了一個完整的故事。他是偉大的詩人,他自己也清楚,非常看重自己的文名。 

羊城晚報:《李白傳》中有大量的古代詩歌,由誰來翻譯?將中國古代詩歌翻譯為英文有哪些難題需要克服?

哈金:全是我自己翻譯的。李白有無數粉絲,如果有哪一行詩我拿不準,就上網看看他的粉絲們怎麼闡釋的。網際網路給了我很大幫助。

至於英語,當然無法重現漢語原詩的情致和氣韻,因為聲音完全不一樣,我只能力爭把英譯做成詩。「準確」並不太難,難的是譯文富有詩意。

雙語寫作:一開始就把自己當作失敗者

羊城晚報:您從二十多歲開始英文寫作,為什麼不用中文來創作《李白傳》?

哈金:我二十一歲開始學英語,三十多歲才開始英語寫作,所以漢語一直是我的第一語言。但我是不會用中文來寫《李白傳》的,中文裡已經有那麼多李白傳,我從沒想過要寫這樣一本書。真的沒有必要跨那麼大的界。

我仍用漢語寫一些東西,在寫《李白傳》期間,我用中文寫了兩本詩集,《另一個空間》和《路上的家園》,後來十月文藝出版社出的《哈金新詩選》包括了這兩本書中的大部分詩。

現在我又開始寫長篇了。我生存在英語的語境中,無法完全用漢語寫作,所以只能用英語來寫長篇。

羊城晚報:雙語寫作對您來說有哪些優勢和劣勢?

哈金:優勢和劣勢是分不開的。劣勢是不能自由自在,優勢是明白自己的劣勢但能設法把它發展成一種獨特的風格——像納巴科夫做的那樣:在風格上承認自己是外來者,把自己的缺陷和疵瑕升華成鮮活的語言。這只是個目標,究竟能做得怎樣,那是另一碼事。

羊城晚報:很多作家去了異國他鄉因為語言跟文化環境的變化,會存在失語的現象,您最初到美國的時候有這種體驗嗎?

哈金:沒有,從來沒有過。

羊城晚報:您的長篇小說《等待》獲美國國家圖書獎和福克納獎,短篇小說集《光天化日》和《好兵》分別獲奧康納獎和海明威獎,2004年長篇小說《戰廢品》再度獲得福克納獎併入圍普立茲獎……這一路走來,對於寫作您有哪些體會可以和正在努力的寫作者分享呢?

哈金:其實,總是越來越難。你寫得好些了,但眼界和抱負也更高了,精力卻不如以前了,步步緊逼啊。所謂成功只是個幻象,最好一開始就有失敗的準備。我一開始就把自己當作失敗者,現在也是,但也一直努力活得有意義,活得頑強。

寫作課:創意寫作幫助學生少走彎路

羊城晚報:目前您還在波士頓大學教授寫作課嗎?今年的教學計劃可以分享一下嗎?

哈金:我每年春季都教長篇小說寫作。就是跟每一個學生一起做一部長篇,但一個學期根本做不完。我力爭做到每一個學生的長篇進入狀態,就是可以繼續發展成書。一般他們畢業後,集中一兩年來完成我們已經開始做的作品。

羊城晚報:國內也有類似的創意寫作課,但部分作家認為寫作水平並不能通過授課提高,甚至有人說中文系不能培養作家,您是如何看待這些觀點的?

哈金:不敢苟同。我可以說,我的學生大部分憑自己根本寫不出長篇,如果他們不在老師的幫助下走出這一步。這個坎大多數起步者憑自己很難跨過去。

創意寫作幫助學生少走彎路,是個領進門的過程。畢業後就憑自己的毅力、才華和運氣了。我們收學生全憑他們的寫作能力,根據他們幾十頁的作品來衡量,力爭給每一個有能力的年輕人同樣的機會。他們都有全額獎學金。

羊城晚報:很多人認為寫作是藝術的一種,需要天賦,在您看來,寫作天賦與後天的努力是什麼樣的關係?

哈金:努力更重要。我常常遇到頗有才華的學生,覺得他們畢業後會不斷出書,但往往這樣的學生很快就沒了蹤影。他們太聰明,生活中太多選擇,很難做到心無旁騖。

當然,人各有志,許多行業比寫作更有意義。其實,運氣也挺重要的。有時,你碰到一位好老師或好同學,就會把你帶進新的領域。

羊城晚報:授課這麼多年,對於準備步入寫作的起步者,關於寫作您有哪些技巧或忠告可以分享給他們?

哈金:尋找自己的傳統,纏住偉大的對手。

當下文壇:作家需要一個漫長的成長過程

羊城晚報:國內當代的年輕人熱衷於給杜甫李白組CP,認為杜甫給李白寫了很多詩歌,比李白更重視二人之間的友情。您覺得在歷史上兩人是什麼樣的關係?

哈金:李白大杜甫十一歲,當時已是明星級人物,而杜甫生前默默無聞。但李白對他很好,兩人夜裡同被而眠,日間攜手而行。杜甫特別珍惜這段友情,李白去世後,他仍夢見李白,著詩懷念。而李白是位獨行者,有道家式的超然,杜甫只是他的一位朋友。

羊城晚報:您有關注當下中國的小說創作嗎?

哈金:我對當下的中國小說看得不多。國外真正杰出的年輕作家也是鳳毛麟角。文學不是神童的事業,作家需要一個漫長的成長過程。我的印象是中國的年輕作家中短篇寫得很好,長篇弱些。

編輯:小攀

相關焦點

  • 專訪哈金:應該記住有三個李白
    哈金:我對金州有美好的記憶,特別是大連和我家所住的那個小鎮亮甲店。我是上世紀70年代前期在部隊裡服役時開始接觸李白的詩的。一位在黑龍江的老教師退休後要回上海養老,賣給我父母兩袋課本和圖書。其中有《唐詩三百首》,當時反覆讀過(書裡的)那些詩,也背了一些。我兒子對詩不感興趣。他的博士學位是歷史,他讀了許多書,多跟他的專業有關。
  • 哈金最新長篇《通天之路:李白傳》首部關於李白的英文傳記
    2019年1月,哈金用英文寫就的《The Banished Immortal: A Life of Li Bai》在美國出版。這也是英語世界第一部李白傳。反響不俗。近日,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引進出版了哈金的這本用英文寫就的李白傳,並邀請美國衛斯理學院東亞系講師湯秋妍,將之翻譯回中文,名為《通天之路:李白傳》。
  • 哈金談英語世界第一部李白傳記
    (資料圖/圖)在波士頓大學任教的哈金教授,學期中的時間都用於教學,指導來自全球的創意寫作碩士,學生在畢業時需要完成100頁的小說稿。作為目前惟一一位獲得美國國家圖書獎的華人小說家,哈金的小說尤其是長篇小說只能放在假期來完成。至今,哈金以英語出版了8部長篇小說、4部短篇小說集、4部詩集。
  • 哈金:我寫的不是文化想像中的李白
    退而言之,至少他的一些刻骨銘心的經驗,使得他對一生困頓的李白有更為深刻的體認。 哈金在這本李白傳後記裡寫:英文寫作的最困難的地方是怎樣在「成功」之後仍能不斷地寫下去。他希望自己能像菲利普·羅斯、索爾·貝婁等大作家那樣傾心地寫作, 把生命和寫作融為一體。「我正在寫一系列長篇,但願能完成這些書。」
  • 英語世界第一部李白傳,哈金眼中的李白有幾分獨特的仙俠氣息
    近日出版的《通天之路:李白傳》是英語世界第一部李白傳,其中的李白詩作全部由哈金自己譯成英文。當初,神殿出版社約稿編輯的要求是「不要學術著作,要大眾喜歡讀。」但是哈金自己的定位是「既能在學術上站得住,也適於一般讀者。」他在博覽借鑑前人李白傳記和研究資料的基礎上,展開合理想像,注入了特殊的精氣神,寫出了一個不一樣的李白。湯秋妍女士的譯文流利暢達,讀來親切自然。
  • 《通天之路:李白傳》作者、著名華裔作家哈金:「在國外,李白名氣比...
    2020年春,著名作家哈金的《通天之路:李白傳》,成為深受讀者和評論家關注的一本非虛構作品。作為英語世界第一本李白傳記,用英文寫就的《通天之路:李白傳》原本設定的讀者目標群是在海外,向非中文世界的讀者,介紹這位偉大的中國詩人。
  • 哈金:李白豐富了漢語,我們的語言中仍能聽到他的語聲
    本文原載《信睿周報》第28期,首發時題為《專訪哈金:應該記住有三個李白》。採訪人授權轉載,此處為未刪節全稿。2015年3月20日,為紀念次日的「世界詩歌日」,聯合國郵政管理局發行了一套六枚郵票——每枚郵票上都用對應的母語印一首名詩——包括中、英、法、俄文和西班牙文、阿拉伯文,李白的《靜夜思》被作為漢語詩歌的代表印在了其中一枚上。
  • 英語世界第一部李白傳出版,美籍華裔作家哈金有哪些合理想像?
    近日出版的《通天之路:李白傳》是英語世界第一部李白傳,其中的李白詩作全部由哈金自己譯成英文。當初,神殿出版社約稿編輯的要求是「不要學術著作,要大眾喜歡讀。」但是哈金自己的定位是「既能在學術上站得住,也適於一般讀者。」他在博覽借鑑前人李白傳記和研究資料的基礎上,展開合理想像,注入了特殊的精氣神,寫出了一個不一樣的李白。湯秋妍女士的譯文流利暢達,讀來親切自然。
  • 哈金新作《通天之路:李白傳》 英語世界第一部關於李白的傳記
    在西方世界,除了杜甫,另外一位有著高知名度的中國詩人非李白莫屬。1975年版《美國百科全書》中的「李白」詞條——「李白與杜甫是世界公認的生於中國的偉大詩人」。2015年「世界詩歌日」前夕,聯合國郵政管理局發行了一套六枚郵票——用六種語言印著六首名詩,李白的《靜夜思》被作為中文詩歌的代表印在其中一枚上。
  • 《通天之路:李白傳》:英語世界第一部關於李白的傳記
    「寫李白傳需要引用大量的詩,如果作者不自己譯這些詩,就得付給詩的譯者高昂的版稅,這樣就沒有出版社能出書。」因緣際會,哈金決心自己寫一部完整的李白傳,填補這一空白。2019年1月15日,哈金用英文寫就的《The Banished Immortal:A Life of Li Bai》在美國出版。這也是英語世界第一部李白傳,反響不俗。
  • 放浪的天才 凡人的悲喜——英語世界中的李白
    近日出版的《通天之路:李白傳》是英語世界第一部李白傳,其中的李白詩作全部由哈金自己譯成英文。當初,神殿出版社約稿編輯的要求是「不要學術著作,要大眾喜歡讀。」但是哈金自己的定位是「既能在學術上站得住,也適於一般讀者。」他在博覽借鑑前人李白傳記和研究資料的基礎上,展開合理想像,注入了特殊的精氣神,寫出了一個不一樣的李白。湯秋妍女士的譯文流利暢達,讀來親切自然。
  • 楓雨: 雲端會哈金, 一個把寫作當成學問去做的人
    哈金說起自己為什麼會用英文寫作,他說得雲淡風輕,似乎都是『不得已』,沒得選,似乎是命運的安排:      插隊之後恢復高考,21歲的他,報考英文專業,考試的時候才第一次遇到一個說英文的老師,考了62分,比較幸運。    來到美國,學習的是英文,必須要找到工作啊,『沒有人會給我一個教中文的機會,只能教授英文寫作。』
  • 哈金:小說比非虛構高級
    哈金從那間教室畢業,15年前又回到那裡,以文學教授 Xuefei Jin 的身份任教到現在。如今,61歲的哈金,還是這個在全美名列前茅的創意寫作項目的系主任。當年,哈金來美國的第一站就在這裡,他從山東大學考來布蘭迪斯讀英美文學博士。讀到第三年,開始每周一次從Watharm的布蘭迪斯,向東去cambridge的波士頓大學,旁聽寫作課。後來哈金回憶說,「開車要40分鐘,開回學校12英裡,開回當時的家15英裡。」那是1990年,34歲的哈金第一次聽說「創意寫作」(Creative Writing ),第一次嘗試用英文寫詩、寫小說。
  • 美國華裔作家哈金:用英文寫中國故事並蜚聲國際
    他1956年出生於中國東北,當過兵,29歲漂洋過海到了美國,獲得英美文學博士學位,他用簡單、有力量的英文寫作中國故事並蜚聲國際——他就是華裔美國作家哈金。   12月8日下午,哈金帶著自己的新書《自由生活》出現在哈佛大學、耶魯大學合辦的華語文學研討會上。《自由生活》是他用英文創作的第五部長篇小說。此外,他還出版過3本詩集和3本小說集。
  • 凡人李白的漂泊之歌
    堯育飛李白是誰?有人說他是謫仙,是詩仙,是道教徒,甚至是狂人、古惑仔、寂寞的超人。也許,這些對詩人的讚譽和詆毀都不為過。畢竟,在漢語世界中,李白是超越凡間詩人的存在,以至於學者李長之在詩中詛咒道:「不知道愛李太白的人/應該快快死掉吧/因為他的生命早已枯萎。」在英文世界,李白的詩經龐德等人闡揚,也享有很高地位。
  • 用英語寫作的華人作家哈金:思念已經疲憊
    美國華人作家哈金用英語寫作二十餘年,作品囊括多個美國重量級文學獎項,但他在國內卻少為人知,惟有寥寥二部作品《等待》、《南京安魂曲》得以在中國大陸出版。       2002年,《等待》中文版由湖南文藝出版社出版。但此後很長時間裡,《等待》再未出現。
  • 許知遠與哈金對談:創作要趁早,趁有生命力的時候
    我讀過他的《等待》,完全被他洗鍊的語言與文字間的情緒所折服,那種政治嚴寒之中的個人世界,對我來說,既熟悉又陌生。似乎沒有一個中國作家充分又富有節制地表現過這樣的中國。考慮他三十多歲後才開始用英文寫作,這成就更顯驚人。我也記得他說起《等待》的書稿,修改了四十遍。那年的香港書展,除去一貫的炎熱氣氛,我也模糊地意識到一種新時代情緒的來臨。
  • 哈金新作《通天之路:李白傳》 | 英語世界第一部關於李白的傳記
    文 | 哈金他有好多名字。在西方,他是Li Po,他大多數翻譯成英文的詩歌都署這個名字,有時也拼寫成Li Bo。在中國,李白這個名字家喻戶曉。他一生中(七〇一年——七六二年)還有其他幾個名號——李太白、青蓮居士、李十二。李十二是家庭暱稱,因為李白在家族兄弟中排行第十二,他的親朋好友和同代詩人偶爾會這麼稱呼他——有人甚至為他寫詩就題名為「寄李十二」。
  • 華裔作家哈金:用語言體現移民的掙扎
    Frank不會想到,自己的詩竟成了哈金這部《自由生活》的第一粒種子——在他心中紮根,拔節,抽穗,用了16個春秋。  主人公是餐館老闆,餐館便成為哈金關注的重點。他說,自己在美國餐館幹過活,但沒有在中餐館打過工,「主要因為不會說廣東話」。在喬治亞教書時,哈金去過好多餐館,主要是小餐館,其中包括不少中國餐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