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世界詩歌日」前夕,聯合國郵政管理局發行了一套六枚郵票——用六種語言印著六首名詩,李白的《靜夜思》被作為中文詩歌的代表印在了其中一枚上。這則花絮,遙遠地呼應著1975年版《美國百科全書》(
The Encyclopedia America)中的「李白」詞條——「李白與杜甫是世界公認的生於中國的偉大詩人」。李白詩作自19世紀30年代開始被譯介給西方讀者,然而近200年來,英語世界並無一部完整的李白傳記。2020年春,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引進出版了美國華裔作家哈金的《通天之路:李白傳》(
The Banished Immortal:A Life of Li Bai),這本傳記完整地串聯和重述了李白的人生故事:童年入蜀、青年出蜀,兩次婚姻,壯年幹謁,老年流放,客死他鄉……
通天之路:李白傳
[美] 哈金 / 著
湯秋妍 / 譯
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2020-02
哈金消化和吸收了20世紀中外唐詩研究,特別是李白研究的代表性成果,《中國李白研究》年刊中的專題論文對他幫助頗大,「我就決定跟著李白的詩歌走,他的每一篇傑作也可能反映了他生活中的危機」,「整個敘述構成了一個完整的故事,也可以順便展現唐代的詩歌文化」。傳記所涉的五十多首李白詩作,大多由哈金自己翻譯。
繼近年與哈金兩度合作之後,美國衛斯理學院東亞系講師湯秋妍再次受邀,翻譯《通天之路:李白傳》。她認為,最費時費力的是對書中大量專有名詞的查找和確定,「這部傳記翻譯回中文的意義,就是讓對此感興趣的人可以了解李白在英語世界中如何『被介紹』,同時,書裡有哈金老師自己對李白人生的理解」。
在湯秋妍看來,哈金試圖寫出李白的兩個「通天」追求:一是政治上的,即去皇宮、佐明主,當皇帝身邊的重臣;二是宗教上的,即「得道成仙」,「但這兩個追求因為種種原因都失敗了」。湯秋妍認為:「不管李白個性上可能有多少缺陷,比如酗酒而不靠譜、狂妄、太過天真,也不管他人生多麼失敗(除了成就了詩名),但至少『尊嚴』(dignified manner)似乎是李白一直要維護的東西,並且可以說是維護住了的。這對當代人的生活或許仍頗有意義:不管生活多難,我們永遠不能放棄尊嚴;不管理想多荒謬,要有理想;要為人真誠,努力做好自己能做的事情。」
5月中上旬,筆者通過郵件專訪了哈金,彼時他正忙著修改即將出版的長篇小說《放歌》。溝通往復的幾封郵件裡,哈金在每一封郵件結尾都寫上問候語「健康平安」或「平安健康」。談及自己,他偏愛使用「藝術家」這個詞,而不是「作家」。
哈金近影,攝影師:Dorothy Creco ,圖片由哈金提供
Q & A:我跟林語堂不同。他自認為是文化大使,他的主要成就是他介紹中華文化的文章和圖書。另外,在國民黨的政治文化中,他還扮演著一個類似「國師」的角色。1944年,他回國訪問半年,蔣介石和宋美齡連續接見他六次。上世紀60年代初,他告老回臺北時,蔣介石專門給他蓋了一片房宅。而我只是一介草民,一個掙扎的藝術家,全憑作品立身。
蘇東坡是林語堂心目中的英雄,1936年赴美時他就帶了大量的資料,要為蘇東坡立傳。在他之前,漢語和英語中都沒有東坡傳,他的工作是開拓性的。而我寫的李白傳只是權宜之作——因為太太病了,我無法寫長篇,就寫了這樣一本書。
蘇東坡傳
林語堂 / 著
張振玉 / 譯
湖南文藝出版社,2016-06
:他們是從理念方面來衡量詩人,而我以語言來衡量,所以,李白是更大的詩人,他豐富了漢語,在我們的語言中仍能聽到他的語聲。您比較推崇的中、外傳記有哪些?
您比較推崇的中、外傳記有哪些?:我喜歡比較老一點的傳記,比如理察 · 艾爾曼(Richard Ellmann)寫的《喬伊斯傳》,還有厄涅斯特 · 西蒙斯(Ernest J. Simmons)寫的《契訶夫傳》和《託爾斯泰傳》。他們都是大學者,傳記寫得細緻磅礴。史黛西 · 希芙(Stacy Schiff)寫的納博科夫的夫人的傳記《薇拉》(
Vera: Mrs. Vladimir Nabokov)也很精彩,流暢又透徹。
您對童年時期(20世紀60年代初)在故鄉遼寧金州接受的古詩詞教育還有印象嗎?您的兒子也像您當年那樣背過唐詩嗎?:我對金州有美好的記憶,特別是大連和我家所住的那個小鎮亮甲店。我是上世紀70年代前期在部隊裡服役時開始接觸李白的詩的。一位在黑龍江的老教師退休後要回上海養老,賣給我父母兩袋課本和圖書。其中有《唐詩三百首》,當時反覆讀過(書裡的)那些詩,也背了一些。我兒子對詩不感興趣。他的博士學位是歷史,他讀了許多書,多跟他的專業有關。與大多數華裔移民的孩子一樣,他能聽懂也能說基本的漢語,但讀寫不行。
李白的「生平大框已經在那裡」,寫這樣一部17萬字的傳記,資料積累和吸收到什麼時候就可以開始動筆了?:既然大框在那裡,我就一塊一塊研究,一塊一塊寫。這跟寫小說不一樣,不需要完全沉浸在作品中。我並沒讀所有的新書,只根據故事的需要來做研究,所以我用的專題論文多些。
我注意到這本書的主要參考書目只列了郭沫若、李長之、周勳初、安旗和亞瑟 · 威利、宇文所安等人所寫的8部相對較早的中外著述,而像莫礪鋒、陳尚君等當下唐宋文學研究領域一流專家的成果卻並沒有被援引……:我比較注重專題論文,而不光是名家的專著。《中國李白研究》對我幫助很大,這套年刊匯集了國內李白研究的最新成果,其中的每一篇論文都是專門研討某個專題的。我手頭有五六個李白年表,差異不是很大,詹英先生的年表主要是在討論李白女兒平陽方面給了我幫助。另外,我這本傳記的主要目標讀者不是學者。一開始神殿出版社(該書英文版出版社。——編者注)的編輯就強調不要「學術著作」,但我故意往學術方面偏移,希望它在學術上也能站得住。
過去,漢語世界關於李白的配偶和子嗣的周邊研究較為欠缺,關於其一生中的關鍵年份745年的直接書面記錄幾乎沒有,您這次是怎麼實現突破的?:這方面的資料的確不多。我也沒有什麼突破,只不過按照常理和史料推斷了幾處。範震威的《李白的身世、婚姻和家庭》是部豐富的著作,對我幫助很大。
李白的身世、婚姻與家庭:兼質疑郭沫若等的李白論
範震威 / 著
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2-01
:這些李白在詩中偶爾提及,丹砂也被提到過,但頻率不高。資料有限,說不清李白和他其他兄弟的關係。724年他出蜀時得到了家裡很多資助,但726年春,他在金陵時,家裡出了狀況,資助斷了。後來,他就靠朋友和仰慕者們幫助了。李白的朋友元丹丘多次接濟過他。李白後來的學術成果基本是建立在詩句之上的。其實唐代非常開放包容,連軍隊都掌握在外族統帥手中,西方面軍由哥舒翰統領,東北方面軍則由安祿山統領。
李白有天縱之才,在多次「幹謁投書」的經歷中,經常在刻意獻詩逢迎地方主官和士紳名流時又忍不住恃才傲物,從他疑似編造和美化家譜、過於看重兩任正式妻子相門之女的貴族身份等細節來看,李白還有虛榮、勢利的一面?:他是一個很矛盾的人,屢受挫折後就基本放棄了。後來在元丹丘和賀知章等人的幫助下,得唐玄宗賞識,被招入宮。他大起大落的人生也夠精彩的。當然,這樣說都是以他的詩歌為支撐的。沒有他的偉大詩篇,李白什麼都不是。
如果要給李白一生中的標誌性事件各挑一首代表性詩作來對應,您會選擇哪幾首?:如果這樣分,不太容易標出他的代表作。老年流放時李白寫了一些傑作,像《早發白帝城》和《宿五松山下荀媼家》。《將進酒》應是「壯年幹謁」時寫的,《長幹行》是李白剛出蜀後的作品。至於兩次婚姻,他很少寫關於夫人的詩,而且都不是傑作,寫給他孩子的《寄東魯二稚子》卻十分感人,也寫得飄逸。
同為詩人,這一身份對您深入理解傳主有什麼幫助?「以詩證史」是中國文史研究中的一個悠久傳統,研究者在這方面經常舉陳寅恪先生《元白詩箋證稿》的例子。在「詩史互證」的過程中,如何確保傳主的詩作不淪為乾癟的史料,而保存其作為心靈和思想結晶的活力?:那些並不在我考慮的範疇內,我只想講一個動人的故事,也通過這個故事來展現唐代的詩歌文化。寫一個8世紀的中國詩人,最難做的是把故事講得有趣、豐富,又不淺薄。我更注重寫作技術層面的東西,像一節、一段怎樣轉折連貫。
我們談到李白時,應該記住有三個李白:歷史上真實的李白、詩人自己創造的李白,以及歷史文化想像製造的李白。理想中,我們的目標應該是儘可能多地呈現真實的李白,同時試圖理解詩人自我創造的動機與結果。但我們也必須知道,由於李白一生史料稀缺,這一野心勢必受到局限。
您將新作定位為「非虛構作品」,如何在細節的選用和文學化的描寫方面確保「非虛構」?書中有一段杜甫去參加李白接風晚宴前的心理描寫,還有一些關於天氣狀況的描寫,似乎也帶有想像成分。:我比較依靠敘述。至於細節和景物,我可以查看它們那時是否存在,都有什麼特色。這是我與學者寫作不同的地方之一。至於杜甫赴宴前的心態,主要是從他與李白交遊時的狀態推測的,我覺得不會太離譜——他的確崇拜李白,心切得有點惶恐。我是在講故事,如果不描寫杜甫的心態,就會有一個大漏洞,所以權衡之後就寫了那一段,即:「杜甫不禁有些膽怯,他想:見面時,李白會把自己當成詩人同道來打招呼嗎?李白連朝廷上那些有權有勢的人都不放在眼裡,對他這樣一個無名後生,會不會更不屑一顧呢?若表現得過於熱誠,李白會不會覺得自己在溜須拍馬呢?」雖然是推測的,但我不認為這完全沒有憑據。
英國廣播公司(BBC)近期推出了紀錄片《杜甫:中國最偉大的詩人》(Du Fu: China' s Greatest Poet),這則「中國文化新敘事」(New Narrative of Chinese Culture)講到了李白、杜甫的交誼,我讀尊著其實也是挑著從第16章「兩位巨星的相遇」開始的。千百年來,人們對「李、杜友誼」津津樂道。BBC第4頻道(BBC Four) 於4月7日推出英文紀錄片:《杜甫:中國最偉大的詩人》(Du Fu: China's Greatest Poet)。(BBC Four 官網截圖)
754年,李白與其忠實崇拜者魏顥在廣陵(揚州)相識後,為這位忘年交寫了一首長達120行的《送王屋山人魏萬還王屋》且將所有詩文手稿託付給他。這麼說來,在與李白的「隔代」友誼中,杜甫之於李白的重要性還不及魏顥?:杜甫只是李白的一位朋友。唐代詩人中,李白是少有的獨行者。魏顥不一樣,他是李白的信徒,跋涉三千裡追尋李白。李白熟諳面相,相信魏顥將來會做官,後來應驗了。李白也需要魏顥,告訴他將來發達後別忘了自己和兒子明月奴。
BBC紀錄片的片名來源於旅美華人學者洪業先生1952年出版的同名專著Du Fu: China' s Greatest Poet,並以之為講述藍本;同在1952年,北大西語系系主任、詩人馮至出版《杜甫傳》,他也獨獨推崇杜甫。經歷了宋代以來的「抑李揚杜」和「貶杜揚李」,今人習慣將李、杜並稱。:我認為那種比較沒有意義,文學聖堂中有的是座位,他倆各有自己的位置。我覺得杜甫更深沉些,而李白多了一個宗教的層次,有其複雜的一面。
杜甫傳
馮至 / 著
人民文學出版社,2014-06
:李白確實渴望能得到玉真公主的青睞,但玉真公主更喜歡王維,盡力幫助他。這應該是李白的一個心結。當然,我也提到兩位大詩人的詩風、秉性、宗教、仕途迥異,所以他們很難交往。王維雖為官,但他是佛教徒,不是飛揚跋扈之人。所以我認為玉真公主才是兩人疏離的一個重要因素。
在書中,您多次強調李白作為「道教徒」的一面,可是,在多次幹謁受挫後他仍一再謀求入仕,晚年甚至還希望能參軍,這不是再典型不過的儒家思維和行事方式嗎?林語堂認為,蘇東坡「為父兄、為丈夫,以儒學為準繩,而骨子裡是一純然道家」,「在心靈識見中產生了他的混合的人生觀」。李白持有的也是一種「混合的人生觀」嗎?:李白既想成仙,又想入仕,最終兩者都不可及。他的確非常執迷於仕途,但每當受挫,就退回道家的天地。此外,道教是唐朝的國教,所以他看不起儒教。到了宋朝,儒教已經成為官僚文化的核心。林語堂用儒教來解釋蘇東坡入世的一面,完全說得通,儒教確實只關心此生此世。
您認為最適合與李白類比的同時代西方詩人是誰?您特別推崇的中西方詩人都有誰?:李白跟西方的詩人不一樣。漢文化中沒有繆斯這個藝術之神,所以文藝不具備神的佑助。但李白確實有一個神靈的層次。漢詩中我喜歡杜甫、李白、白居易、辛棄疾、李煜。我喜歡的西方詩人比較雜一些:荷馬、喬治 · 赫伯特、密爾頓、惠特曼、葉芝、哈代、艾略特、奧頓、布萊希特、博爾赫斯。
除了花300美元轉引卡羅琳 · 凱瑟關於李白與杜甫友誼的八行詩外,您自己在傳中一共翻譯了多少首李白的詩?:大概有四五十首吧。有些詩並不都是他的代表作,但由於講故事需要也就翻譯了。李白的詩風多偏清逸自然,我也儘量用接近口語的英語來譯。當然失去了很多東西,我只能做到使譯詩讀起來是詩,有獨特的風格。
哈金新詩選
[美] 哈金 / 著
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2017-06
在用英語寫《通天之路:李白傳》的過程中,我注意到很多漢詩的特點,也使我堅信古今中外的詩文法度很多是相通的。李白作詩的一個重要標準是「明月直入,無心可猜」。就是說,無論思想多麼深奧,都必須像月光那樣直入人心。縱觀漢詩,最優秀的詩句都具有這種明淨透徹的品質。葉芝也反覆強調尋找能「刺透人心的詞語」,這個說法跟李白的「明月直入」相類似。古代詩人意識到詩中的思想不應該太玄奧,否則會減低詩的感染力。複雜的表達方式和詩歌的情感衝擊力往往成反比。
《通天之路:李白傳》之後,您最新的寫作計劃是?:我的下一部長篇《放歌》明年春天將由神殿出版社出版,現在正忙著修改和編輯。
李白在世時就獲得了巨大聲譽,杜甫的經典化過程遲至宋代以後才逐步完成,您出道30年來已先後獲得多項文學大獎,您會覺得自己幸運嗎?您又是如何克服「成名」帶來的弊端的?:不能這樣比。文學成就跟獎項沒有關係。還有,獎項都是眼下的,靠不住的。經典化需要時間來定奪,我們很難預測。不過,寫李白傳的過程讓我看清,沒有他不朽的詩篇,李白什麼都不是。一個藝術家要做的只是努力把作品做好,做得更好。
未來還可能有關於您的傳記問世,如果眼睜睜看著傳記寫不出您的複雜性和立體性,您會不會很沮喪?:我不想看見自己的傳記。我深受薇拉 · 凱瑟的影響,她曾說:「真正的幸福是融入偉大的事物中。」這種融入,只能通過寫作和作品來完成。這才是我渴望能做到的。
Leaving Baidi Town in the Morn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