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教育的一盞燈——梅貽琦教育思想與中國現代教育

2020-09-13 斯文至樂


1936年梅貽琦先生為《英漢四用辭典》題書

首先感謝清華校友讀書協會和豈止書院搭建平臺,藉此機會,給予我們大家一次緬懷清華校長梅貽琦先生山高水長的行誼風範,感激他曾經為民族、為社會、為時代帶來的斯文。

我很高興今晚有機會,與各位清華校友和豈止書院的書友們分享近年來本人學習和研究梅校長教育思想和教育實踐的一些體會。我分享的題目是《中國教育的一盞燈——梅貽琦教育思想與中國現代教育》。這一題目緣於我和清華大學資深校史學者黃延復教授,9年前即清華百年校慶期間,合著出版的一部書《一個時代的斯文:清華校長梅貽琦》。

這本書出版9年來,一直有幸得到讀者的厚愛,使這類小眾圖書變成常銷書(遺憾的是,2012年在加印了三次之後,因渠道商結款麻煩我就不再加印,書也很快售罄,結果這些年來在某寶上異軍突起數百家店出影印版「圖書」)。我想這是大家對梅校長的敬愛而「愛他及書」吧。

這張PPT顯示的是這本書的封面,右上角是著名歷史學家、哲學家、清華大學資深教授何兆武先生92歲時專門為我題寫了這一書名,右下角是著名數學家丘成桐先生今年6月為本書修訂版題寫的書名,並為這本書寫了一篇很長的序言。

我今天要和大家的分享內容共有五部分——梅校長的生平介紹、教育思想、辦學成就、德風追憶和流金歲月(如果時間允許,我會與大家一起欣賞梅校長不同時期的老照片)。

在進入主題前,我有兩點說明:

一、梅校長是一位思想博大、實踐精深的偉大教育家, 他為人們留下了巨大的精神財富。我衷心感謝黃延復先生為我打開一扇了解梅校長的視窗。令人痛惜的是,這位一生都在弘揚梅校長思想的學者,7年前離世了,享年85歲。大師雖然遠去,但留下的事業仍在繼續。

二、評價一位歷史人物,必須走進他的靈魂世界,切忌用自己的胸襟、境界去揣度和臆測,否則與盲人摸象無異。仰視和俯視,都不是正確解讀歷史人物的方式。

一、生平簡介

梅校長1889年12月29日生於天津。

1904年南開中學第一期學生,為著名教育家、南開系列學校創始人張伯苓先生的高足。1908年以南開中學第一名成績保送入保定高等學堂,1909年考取首屆「庚款」留美生(630名考生名列第六),入學伍斯特理工學院(Worcester Polytechnic Institute,簡稱WPI)電機工程系,1914年獲電機工程學士學位。

1915年春回國,9月受周詒春校長之邀執教清華。1922年擔任清華物理學首席教授,1926年4月任清華教務長。1928年11月赴美任留美學生監督。

1931年12月至1948年12月任國立清華大學校長,成為清華歷史上任期最長的校長。

抗戰時期,1937年秋,清華與北大、南開三校南遷長沙,合併為國立長沙臨時大學,梅校長任校務委員會常委主持校務。1938年4月,三校西遷昆明成立國立西南聯合大學,梅校長以校務委員會常委兼主席身份主持校務。

1946年10月,回到北平領導清華大學復校。1948年12月21日離開北平飛赴南京。

1949年夏以國民政府代表團團長身份,赴法國參加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四次大會。同年底赴美,任中華教育文化基金會榮譽秘書,保護清華庚款基金,同時資助在美華人學者。

1955年11月應邀返臺,在新竹籌辦清華大學原子科學研究所。1956年9月招錄第一批研究生。1958年7月在堅辭不得的情況下,出任臺灣當局教育部長,同時兼清華大學校長。

1959年與胡適同任臺灣國家長期發展科學委員會聯合主席。

1961年12月主持建成亞洲第一臺原子核反應堆。

1962年5月19日上午10時病逝,享年73歲。

二、教育思想
梅校長的教育思想歸納起來主要有四點:大師論、通才教育(人格教育)、自由學術和教授治校(民主治校)。

1、大師論

大師論是梅校長教育思想的核心內容。早在81年前,他在就任國立清華大學校長的演講時,就響亮地提出了「大師說」。他說,「一個大學之所以為大學,全在於有沒有好教授。孟子說:『所謂故國者,非謂有喬木之謂也,有世臣之謂也。』我現在可以仿照說,『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 而「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一句話道出高等教育真諦,至今仍廣為傳誦。他提醒同仁,「學術的造詣,是不能以數量計較的。我們要向高深研究的方向去做,必須有兩個必備的條件,其一是設備,其二是教授。設備這一層比較容易辦到,我們只要有錢,而且肯把錢用在這方面,就不難辦到。可是教授就難了。」

1941年4月,梅校長擔任校長已近十年,教育思想已臻成熟。他在西南聯大教務長潘光旦先生的協助下,寫下了教育學的經典文章《大學一解》。對教師有非常明確的要求:教師不單要能「以己之專長之特科知識為明晰講授」, 而且要為學生的「自謀修養、意志鍛鍊和情緒裁節」樹立楷模,使「從遊之學子無形中有所取法」。

關於教與學,師與生關係,他形象地比喻,「學校猶水也,師生猶魚也,其行動猶遊泳也,大魚前導,小魚尾隨,是從遊也。從遊既久,其濡染觀摩之效,自不求而至,不為而成,反觀今日師生之關係,直一奏技者與看客之關係耳,去從遊之義不綦遠哉……」

梅校長話不多,說得樸實,但每句話都切中肯綮,操作性強,絕不會像當下許多校長那樣文採飛揚,令人眼花繚亂。

2、通才教育

通才教育或人格教育是梅校長教育實踐的基本原則。梅校長在《大學一解》中,明確指出:大學階段的培養目標是具有「新民」事功的通才,而非專才。要注重學生學習各種基礎課程,知識面要廣。針對當時「只重專才,不重通才;重實科不重文理」的傾向,指出大學應著眼於對學生人格(即思想、文化和修養)的全面培養,要有知、情、志三方面的修養。主張對學生進行「智、德、體、美、群、勞」的「全人格」的教育和薰陶,以造就為國家服務實際有用的人才。

早在1932年夏,梅校長剛任清華校長半年,就在一次全校集會上表達了清華對實施通才教育的主張:「有人認為學文學者,就不必注意理科;習工科者就不必注意文科,所見似乎窄小一點。學問範圍務廣,不易過狹,這樣才可以使吾們對於所謂人生觀,得到一種平衡不偏的觀念。對於世界大勢、文化變遷,亦有一種相當了解。如此不但使吾們的生活上增加意趣,就是在服務方面亦可以加增效率。」

梅校長這一思想,針對性極強,深刻地回答了究竟是把學生培養成人,還是培養成工具。這也就從另一角度解釋了當下社會為什麼會經常發生匪夷所思的奇葩怪事,因為人一旦工具化後,就不是一個正常人了,他所做的事就不可能正常。

3、學術自由

學術自由不僅是梅校長教育思想的主張,更是梅校長一生人格的寫照。倡導學術自由,兼容並包,也就是主張在學術上百家爭鳴,百花齊放。只有百家爭鳴,才能百花齊放。在《大學一解》著重強調教育自由探討風氣的重要性。他引用宋代大儒胡安定先生說,「『艮言思不出其位,正以戒在位者也。若夫學者,則無所不思,無所不言,以其無責,可以行其志也;若雲思不出其位,是自棄於淺陋之學也。』此語最當。所謂無所不思,無所不言,以今語釋之,即學術自由而已矣。」用今天的白話說,就是學術無禁區。

針對有些人對學術自由可能產生的誤解,梅校長強調,「大學致力於知、情、志之陶冶者也。以言知,則有博約之原則在;以言情,則有裁節之原則在;以言志,則有持養之原則在。秉此三者而求其所謂無所不思、無所不言,則蕩放之弊又安從而承之?」

在公開的學術文章中,梅校長鮮明地表達了自由學術的觀點。即使在日記的私人空間裡,梅校長也一樣強調學術自由的永恆價值。1945年1月5日,聞一多、吳晗等約他在潘光旦家裡「談政局及校局頗久」。他在當天日記寫道:「餘對政治無深研究,於共產主義亦無大認識,但頗懷疑;對於校局則以為應追蔡孑民先生相容並包之態度,以克盡學術自由之使命。 昔日之所謂新舊,今日之所謂左右,其在學校,應均予以自由探討之機會,情況正同。此昔日北大之所以為北大。而將來清華之為清華,正應於此注意也。」

研究學問,如果有太多的框架是不可能做出成果的。因為學術探討的是自然的奧秘和真理問題,著名數學家丘成桐不止一次強調,學者只有依據自己的興趣和追求真理的信念,才有機會做出有格局的一流學問。如果事先已經設定結果(當下很多文科課題就是這樣立項的),再去找論點論據,這怎麼可能做出真學問?

4、教授治校

教授治校充分展現了梅校長先進的民主理念和卓越的領導才能。這一原則雖然不是他首創,但是他在清華貫徹得最堅決,取得的成效也最輝煌。他一生身體力行大師論的教育理念,堅持教授治校的辦學方針,把校長擺在「公僕」的位置上,以身作則、兢兢業業地為教授服務,為學生服務,為國家和民族的教育事業服務。

教授治校的組織機制是教授會、評議會和校務會議。教授會由全體教授、副教授組成,審議教學及研究事業改進和學風改進的方案;學生成績的審核及學位的授予;建議於評議會的事項及由校長或評議會交議的事項;互選評議員。教授會由校長召集和主持。但教授會成員可以自行建議集會。

評議會是教授治校體制的核心,也是教授會的常務機構,以校長、教務長、秘書長、各學院院長及教授互選之評議員若干人組成。評議會議決大學的重要章制;審議預決算;議決基建及其他重要設備;議決學院、學系設立或廢止;議決選派留學生計劃和經費分配;議決校長和教授會交議的事項。評議會是校內最高的決策、立法和審議機構,主要的法案、章制都由評議會動議、制訂。教授治校原則主要就是通過評議會職能而表現的。

由校長主持,並由教務長、各學院院長參加的校務會議是行政的審議機構,議決一切通常校務行政事宜,協調各學院、學系間的問題等。

梅校長長校後發揚光大清華這一優良傳統,充分發揮學者智慧,集思廣益,增強每位教職員的主人翁意識,人人都覺得清華有自己的一份。因此,大家都能和衷共濟,同心同德,學風愈純正,教授愈齊心,清華的成就自然就越來越大。

著名教育家、清華1925級校友傅任敢先生是這樣評價的:「清華之所以辦得有聲有色,蒸蒸日上,主要是因為她具有濃厚的學術空氣,擁有各方面的出色教授。一個大學僅僅有錢有設備是辦不好的,它得有好的風氣,好的教授。風氣如何才能好,好教授如何才能肯來呢?這是由於清華的校務真正公開,校長絕不獨斷獨行。因為一切集思廣益,進步自然愈來愈大;因為分工負責,人人均覺清華自己也有一份,所以大家工作都有興致……這是真正的民主制度,真正的校務公開。因此,學術的風氣才能增進,出色的教授才肯前去。在這方面,以身作則的就是梅校長。」

1948年10月,清華學報以學術專刊方式致賀梅校長60大壽

三、辦學成就

擔任校長後,梅校長几十年如一日地倡導和實踐他的具有普世性的教育思想,都取得哪些方面的效果?下面我們就一起走進梅校長樹立的輝煌的教育殿堂。

1、大師雲集

在梅長校期間,清華薈萃了當時中國,甚至是世界上最傑出的師資力量辦學,這是梅校長能夠主導清華大學黃金時代和創造西南聯大奇蹟的重要因素。

清華大學的教師隊伍,在梅校長擔任教務長時期(1926-1928年)就已初具規模,但在梅當校長時(1931年)達到頂峰。當時國文系朱自清、楊樹達,西文系王文顯、吳宓,物理系葉企孫、趙忠堯,化學系高崇熙、張子高,生物系劉崇樂、錢崇澍,歷史系劉崇鋐、錢端升,數學系熊慶來、鄭之蕃,哲學系金嶽霖,社會系陳達,體育系的馬約翰、郝更生,國學研究院王國維、梁啓超、陳寅恪、趙元任等,都是學界名流,享譽杏壇。

在梅校長出任留美學生監督(1928年)期間,羅家倫校長又聘進了一批著名學者。如1928年到校的楊振聲、馮友蘭、俞平伯、施嘉煬、吳有訓、薩本棟、鄧以蟄、吳韞珍、浦薛風、王化成;1929年到校的葉公超、劉文典、蔣廷黻、張奚若、肖蘧、張子高、周培源、楊武之、黃子卿、陳楨、李繼侗、薩本鐵;1930年到校的翁文灝、張申府、孫國華、李運華、周先庚、餘肇池、王裕光;1931年到校的吳景超、噶邦福(俄籍)、蔡方蔭、陶葆楷、張澤熙、王力、趙人儁、燕樹棠等。

1932~1937年,梅當校長期間先後應聘來清華的國內外名師(包括當時即已嶄露頭角的新秀),1932年禮聘聞一多、雷海宗、蕭公權、許維遹、莊前鼎、劉仙洲、章名濤、趙鳳喈、顧毓琇;1933年邀請沈履、張印堂、趙訪熊、倪俊、張大煜、李儀祉、夏翔、馮景蘭、沈乃正;1934年邀約張蔭麟、張任、陳之邁、李達、李鬱榮、李輯祥、彭光欽、戴芳瀾、吳達元、吳晗、潘光旦、沈有鼎、唐蘭、任之恭、曾遠榮、吳新謀、洪紱、李謨識、董樹屏、張捷遷;1935年約請段祖瀾、霍秉權、範崇武、趙友民、趙以炳、汪一彪、張潤田、殷文友、楊業治、李景漢、張席禔、馮桂連;1936年請到賀麟、洪紳、吳柳生、王信忠、邵循正、鍾士模、段學復、張岱年、齊思和;1937年聘請陳夢家、孟昭英、陳省身,以及外籍學者維納(美)、 哈達瑪(法)、華敦德(美)、原田淑人(日)等學者。

梅長校這一時期,清華各院系的奠基人和領軍學者更是群星閃爍:

工學院有施嘉煬、顧毓琇、莊前鼎、劉仙洲等;文學和語言學系的奠基者陳寅恪、朱自清、聞一多、俞平伯、吳宓、趙元任、劉文典;外文系是王文顯、吳宓、溫德、葉公超、陳福田等;哲學系主角馮友蘭、金嶽霖、張申府、賀麟等;歷史系名家蔣廷黼、劉崇鋐、雷海宗、錢穆等;社會學系是陳達、吳景超、潘光旦、李濟等;政治學系奠基者浦薛鳳、王化成、張奚若、錢端升、蕭公權;經濟學系創建人陳岱孫、蕭遽;物理學系創建者葉企孫、吳有訓、周培源、任之恭等;化學系奠基者張子高、高崇熙、黃子卿、薩本鐵等;數學系創立者熊慶來、楊武之、趙訪熊、莊圻泰、許寶騄;地球物理、地震學奠基人趙九章、傅承義、顧功敘等;地質學、氣象學的創始人翁文灝、謝家榮、袁復禮等,真是集一時之盛也。

1943年夏,西南聯大外文系主任陳福田教授回美國休假, 梅校長題詩贈之,聊以寄意

2、英才輩出

大師雲集的清華能夠英才輩出嗎?事實勝於雄辯。迄今為止,共有9位傑出華人學者榮獲諾貝爾科學獎,有三位曾在清華或者西南聯合大學學習過,他們是李政道、楊振寧、李遠哲。199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朱棣文之父朱汝瑾、母李靜貞,同是清華的校友。

享譽世界的數學大師陳省身、林家翹、王浩、華羅庚等人受教於梅校長時的清華。

據統計,1955至1980年中國科學院3次遴選出473位院士(學部委員),其中清華校友194人,佔41%;1955年至1957年清華校友被選為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士 18人,佔28%;同期另有10人入選臺灣中央研究院院士,2人入選歐美國家科學院院士。

1999年9月,中國政府表彰「兩彈一星」功勳科學家23位,其中有14位來自清華的校友:王淦昌(1929年物理系畢業)、趙九章(1933年物理系畢業)、彭桓武(1935年物理系畢業)、錢三強(1936年物理系畢業)、錢學森(1934年清華公費留美生,回國後曾在清華任教)、王大珩(1936年物理系畢業)、陳芳允(1938年物理系畢業)、郭永懷(1939-1940年物理系研究生)、屠守鍔(1940年航空系畢業)、楊嘉墀(1941-1942年西南聯大任教)、王希季(1942年機械系畢業)、鄧稼先(1945年西南聯大物理系畢業)、朱光亞(1945年西南聯大物理系畢業)、周光召(1951年物理系畢業)。

上述這些優秀清華人的學業基礎,基本奠定於梅長校時期的清華或者西南聯合大學。

3、世界一流大學

梅校長几十年如一日,專心致志地服務清華,盡瘁教育,開創出清華黃金時代和西南聯大奇蹟的教育盛景,將本是「落後生」的中華民族教育,帶進世界教育「優秀生」的行列,為民族、為時代作育了大量傑出英才「蔚為國用」,創造了中國高等教育的奇蹟。如今華人世界的大學都在奮力爭創世界一流名校,人們完全可以從梅校長主導的清華和西南聯大去尋找所需要的答案和努力的方向。

1941年在昆明慶祝清華建校30周年期間,許多歐美著名大學發來祝賀電函,美國一所大學在電文中發來「中邦三十載,西土一千年」的賀詞,既是對清華建校30周年全部歷史的讚頌,也是對梅當校長10年所獲成就的肯定。他的母校伍斯特理工學院(WPI)將名譽博士學位授予他,他因時局危重,校務繁忙,未能回母校受領名譽學位,而母校最終只得破例將榮譽證書寄給他。

歷史學家何兆武先生曾經問過他的好友、世界著名數理邏輯學家王浩,為什麼他在哈佛大學只用了一年半時間就拿到哲學博士學位,王浩說,哈佛要求研究生上的課,都已經在西南聯大上過了。物理學家楊振寧先生也回憶道,當年大學老師所講的課程和使用的教材,完全與美國一流大學相同。

評價一所大學水準,師資水平、學術成果、學生成就是三項基本的硬指標。梅校長時的清華,學生水準毫無疑問達到世界一流大學水平,而老師的水平又如何呢?我們不妨去回憶一下,1949年前後離開北平出走的清華人,絕大多數學者都能在國外第一流大學或者研究機構獲得高級教席職位。陳省身先生尚未考慮去處時,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就已經為他安排好最優越的研究環境。清華首任工學院院長顧毓琇先生先在麻省理工學院(MIT)當客座教授,後在賓州大學任終身教授直至退休。

4、新竹清華大學

一個人一生能夠辦好一所大學,就已經非常了不起。也許是梅校長辦學才華實在卓越,上帝覺得他還得為當時百廢待舉的臺灣傳承文脈。於是,1956年梅校長背著「守財奴」的「黑鍋」(因為許多人早就打清華庚款基金的主意,但梅校長從未動搖將有限基金撙節辦教育的信念,不肯隨便動用基金而得罪一些人),帶著清華庚款基金,領導清華同仁在新竹一磚一瓦地創辦清華大學原子科學研究所,1964年恢復大學部。目前共設有理、工、原子科學、人文社會、生命科學、電機信息及科技管理7個學院;共有17個學系,19個獨立研究所。學生數量大學部 5114人研究所5526人,佔地面積105.5公頃。已培養各類英才超過5萬人,在國內外各行業均有優異表現,校友包括諾貝爾獎得主李遠哲、臺灣中央研究院院士 12人,產學研界領袖不可勝數。

5、奠定清華校魂

清華百年的傳統精神,歸納起來主要有三條,即來自校訓的自強不息,厚德載物;源自陳寅恪先生在王國維先生紀念碑文中所倡導的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傳唱於校歌中的東西文化,薈萃一堂。在這些傳統精神的薰陶、砥礪下,百年清華才呈現出大師雲集、英才輩出的盛世局面。而沉澱、成熟和弘揚這些清華精神的正是以梅校長為代表的清華同仁。

6、立德立功立言

春秋時魯國大夫叔孫豹稱立德、立功、立言為人生「三不朽」事業。美國現代哲學家詹姆士在《人之不朽》中寫道:「不朽是人的偉大的精神需要之一。」有人說,中國歷史上只有兩個半人做到「三不朽」,一個是孔子、一個是王陽明,半個是曾國藩。但在中國近代史上,我們完全可以下個定論,梅校長是一個真正做到「三不朽」的大教育家。立德,梅校長的品德已臻聖境,堪稱一代斯文;立功,兩所清華,為中華民族培養了萬千棟梁之才,深遠地影響華人世界的文明進程;立言,《大學一解》,是近代教育思想皇冠上的明珠。

四、德風追憶

上述令人驚慕不已的事業只是梅校長辦學的主要業務表現,而他更值得稱道的還在於他身教重於言傳的、一生清白無暇的人格魅力和精神品質。在功利甚囂塵上,「英雄」不問是非的時代,絕大多數人難於獨善其身,或常為名利所累,梅校長無疑為人們樹立了一座傲岸的豐碑。梅校長除了學識淵博、理念先進、治校民主外,他備受友朋門生尊仰敬佩,並被譽為「萬世師表」的,主要是源於他的人格和精神。下面我們來感受一下梅校長的道德文章。

1、由賢而聖的修養

「先生粹然儒者,躬行身教,對國家之貢獻,獨多且要。與並世諸君子比,華若未逮,而實則過之。卒也,諸君子名滿天下,謗亦隨之。譽之者或過其實,毀之者亦未必不雜其私。而國人之尊仰先生,翕然稱之,蓋無智愚,通朝野,乃至白叟黃童,胥無異詞。孔子云:天何言哉,四時行焉,萬物生焉,於先生見之。」這篇祭文對梅校長的評價恰如其分,尤其是「與並世諸君子比,華若未逮,而實則過之」一句,將他一生行誼予以非常精準的概括。

梅校長是將高貴自尊建基於內心,為人處事克己復禮,甚至在危難關頭,也能保持尊貴不群的風度。在個人道德與修養方面,梅校長几乎做到了完美無缺的程度。清華校友林公俠回憶說:

「月涵師生平對於名利很淡薄,專心致力於教育事業。他入閣當部長,只是為了當局的盛情難卻,並不是為了喜歡做官,所以屢次請辭。他長母校幾十年,雖然清華基金雄厚,竟不苟取分文。病倒在醫院也欠帳,後來各同學熱心獻金才清了欠款。在貪汙成風的社會,竟能高潔清廉到這樣的地步,真是聖人的行為。只這一點,已足為萬世師表。」

2、大公無私的胸襟

梅校長一生執著於教育事業,教育是成為他生命中的一部分,他幾乎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獻給清華。如果非要找梅校長的私心,他的私心就是辦好清華,辦好教育。

抗日戰爭初期,國勢危急,國內許多大學被迫遷移後方,曾經成立過好幾所聯合大學,可是除了西南聯合大學大獲成功外,其餘全都中道夭折了。為什麼惟有西南聯大能夠聯到底辦成功?傅任敢先生說,「這關鍵與奧妙就在梅校長的大。這時他的心中與他的作為都只有聯大沒有清華了。他對整個聯大一樣看待,所以整個聯大也都一樣看待他。因此就能一直聯到底了。這事做來不易,假裝不成。這事的成功是他真真實實具有一副大的品格。」

3、愛憎分明的是非觀

教育的出發點是愛,梅校長的品性中深具這一點。他愛教育,把他一生獻給了清華;他愛國家,一生為國育才,在抗戰時,不僅把西南聯大學生送上前線,也把獨生子送到遠徵軍去,大女兒也送到戰地醫院工作;他愛同事,待人一視同仁,從無疾言厲色。他尤其愛學生,在每次的學潮中,他都以自己的力量掩護著青年的安全……

他曾經說,「我的學生,就是我的子弟;我的子弟,也是我的學生」。「沒有壞學生,只有被教壞的學生。」

對於國恨家仇,他永銘於心。針對日本侵華野心,他以偉大教育家的睿智和遠見,早在1931年12月就告誡學生:「我們做教師做學生的,最好最切實的救國方法,就是致力學術,造成有用人才,將來為國家服務」。對於營私舞弊,他深惡痛絕,絕不妥協。他沒有利用手上職權,特招過一個未達標的學生,連自己小女兒上學也不例外。

4、儉樸廉潔的品行

梅校長奉公之廉潔,生活之儉樸,待人接物之謙遜,是很多人都了解的。一個人在私生活上做到節儉並不難,但並不是一切節儉都可以發展成為感人的美德,都可以做到一生清白的。

梅校長持身以儉是有名的。他生活一直相對清苦,早期家庭負擔重,剛成家時連買一個小東西也在帳本上記得清清楚楚,而且這一習慣一直保持到臨終。抗日戰爭期間,他常把物質上的方便讓給別人,把困難留給自己。身為大學校長和國民黨的中央執行委員,家裡卻經常吃的是辣椒下飯,有時吃上一頓菠菜豆腐湯,孩子們就高興得不得了。他的太太賣過點心,擺過地攤;兒子的眼鏡丟失了,不能立刻買副新的。他一生兩袖清風,沒有任何積蓄;病危期間所用住院費、特殊護理費;死後的喪葬費,無力償還,都是校友們捐助清欠。

梅校長治校,始終保持廉潔作風。他出任校長,一住進校長住宅,就放棄過去校長照章享受的「特權」。他長校期間,總是儘量少設機構,把必要的辦事員精簡到最低限度。他說:「因事設人效率高,因人設事扯皮多」。梅校長為公家辦事的錢要花得經濟有效、持久,堪稱儉德。

他寓居美國期間,掌管清華庚款基金的全部收支。可他住的公寓卻小得連一間單獨的臥室都沒有。他自己每月也只支旅美受助華人學者的平均標準——300美元,生活非常拮据。臺灣當局曾屢次要求他將薪資調至每月1500美元,但他從未照辦。太太韓詠華女士從62歲起,在美國的衣帽工廠裡做過工,在首飾店裡賣過貨,在醫院裡做過代班,最後到一個盲童學校照顧盲童,一直工作到66歲,按制度必須退休才罷。

梅校長雖然一生節儉與廉潔,但他並不吝嗇。如果遇到必須花的錢,他也大方得異乎常人。早年生活清苦,家庭生活負擔頗重,卻常以身作則踴躍參與各種名義的捐助。資助學生更是盡己所能,出手大方,受助學生每每憶及,感動莫名。20世紀50年代中,他曾到臺灣開過一次國民大會,會議結束時他把所有給他的津貼,都為清華駐美辦事處購買了圖書。

5、寡言謙衝的操守

梅校長生性謙遜,不愛說話,被稱為「寡言君子」。他的座右銘之一是:「為政不在多言,顧力行何如耳」。他畢生功業至偉,但並未對外說過什麼。「華若不逮,實則過之。」1980年春節期間,時任清華大學副校長趙訪熊先生帶領幾位清華同仁去拜訪韓詠華女士,她笑稱,兒子梅祖彥上午在家待客兩小時說的話,比他父親半年說的話還多。

梅校長平時少講話甚或不講話,但卻絕不是無話可講,更不是思想貧乏,而是「嘴裡不說,骨子裡自有分寸」。他講話往往妙語如虹,甚多內涵和哲理。「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校長的任務就是給教授搬搬椅子,端端茶水的」,一句句經典樸實的話,卻將教育的真諦闡述得酣暢淋漓,展現出一個教育家的思想深度。大學者陳寅恪也不得不佩服說:「假使一個政府的法令,可以和梅校長說話那樣嚴謹,那樣少,那個政府就是最理想的」。

梅校長的寡言謙衝還表現在他為人低調和處事不張揚上。在教育部某機關新廈落成,有關人員請立碑紀念,梅校長在籤呈上親繪一圖,標明尺寸,只在牆上做一小牌刻上動工與完成年月。這種做了不說、行勝於言的事例,不勝枚舉。寡言君子,當之無愧。

6、專注精神

梅校長平生與世俗的「名利觀」基本絕緣,所以他很乾淨,也很「輕鬆」,可以純粹而專注地做他一生鍾愛的事業——清華大學,一生只為教育。他自1909年考取首批庚款留美生後,與清華結緣,一直到1962年逝世,前後超過半個世紀的生涯都與清華同呼吸共命運。他當校長長達31年,期間雖有數次政府邀約擔任要職,他都堅辭不就。晚年雖然勉強答應出任教育部長,但仍兼清華校長。

傅任敢先生是這樣評價梅校長的專注精神:「中國一切事業之所以不上軌道,就人事而論,實是由於大家缺乏專的精神。結果,個人飛黃騰達,事業江河日下。這『專』有三層深度:第一層是說專幹一種職業,決不今天幹教育,明天弄政治,後天搞實業;第二層是說專幹一件事業,決不今天做甲校的教務,明天做乙校的主任,後天做丙校的校長;第三層是說專心致志,決不東應酬,西交際,幹著校長望著部長。做到第一層已經不多,做到第二層的絕少,做到第三層的便絕無而僅有了。梅校長的專,便是屬於絕無僅有一層的。」

7、時窮節現的睿智

梅校長離開清華園,是他的思想立場和教育理念使然。這是他的興趣選擇而非政治選擇,對於一個視教育如生命的大教育家,這樣的選擇於他而言是可以滿意的。畢竟他後來在臺灣仍然創辦起新竹清華,實現他的教育理想,為中華民族培養英才賡續文脈。

他之所以離開清華園,至今還有一些人不明真相而存在誤會。事實上,只要人們了解梅校長的品性和行誼,就會得到明確的答案。他既不為世俗「名利」所累,更無政治黨派羈絆,一心只有教育,梅校長的出走初看是保護清華庚款,實際是在尋找辦教育的機會,這也是他一生的志趣。因為他想辦教育,但當時北京局勢不穩定,尤其是學潮運動中,他看清了學潮領袖們的政治主張和日後可能的作為,覺得留此辦教育的可能性並不大,這是梅校長與眾不同的睿智和遠見。他的出走,不僅不會有汙梅校長氣節,反而更加彰顯他的清白純粹品格和深謀遠慮的睿智。

下面他的三則日記早已將他三年後必然離開清華園的事實,解釋得一清二楚。

1945年11月5日,聞一多、吳晗等約梅校長在潘光旦家裡「談政局及校局頗久」。當天日記:「餘對政治無深研究,於共產主義亦無大認識,但頗懷疑;對於校局則以為應追蔡孑民先生相容並包之態度,以克盡學術自由之使命。昔日之所謂新舊,今日之所謂左右,其在學校,應均予以自由探討之機會,情況正同。此昔日北大之所以為北大;而將來清華之為清華,正應於此注意也。」

而此前一周,10月28日晚日記:「倘國共問題不得解決,則校內師生意見更將分歧, 而負責者欲於此情況中維持局面,實大難事。民主自由果將如何解釋?學術自由又將如何保持?使人 憂惶!深盼短期內得有解決。否則非但數月之內,數年之內將無真正教育可言也。」

另一則日記寫道:「政治不良,成因絕非起於一日,亦非一日所能改善。故學生罷課決不會使政治立刻改善,也不會因學生罷課而內戰就立刻停止。因為打內戰是雙方面的,非雙方住手不能和平。學生時代求學第一,學生應該認清學校是個什麼地方。」

1946年5月4日梅校長在西南聯大結業典禮上講話

8、無為而治的領導藝術

文人相輕是中國文化中很不好的傳統。不過,有趣的是,這條「鐵律」在梅校長身上失效了。無論是他壯年任清華校長,還是中年當西南聯大掌門人,或是晚年篳路藍縷新竹再創業,每一項事業都面臨無窮艱難和挑戰。但沉默寡言的梅校長總是能夠帶領一群學術超人、性格迥異的學者,戮力同心、踏踏實實地將每一項事業,都做得漂漂亮亮。這讓人不得不折服以「吾從眾」無為而治而著稱的梅校長的領導藝術。

仔細察看,梅校長的領導藝術並不「複雜」。首先,是臻於聖境的個人修養,無言身教,潤物無聲,凝聚和影響著追隨他的人。其次,是基於對民族、國家及人類的大愛而成熟的深刻思想,時刻在把握和引導著團隊沿著正確的方向上前進,以教育為工具,為時代和社會培養大量合格人才,並不斷創造新知識。再者,任何事業都人的事業,因此,人的因素第一。適才適用,用賢人,遠小人,也是梅校長領導藝術的關鍵之一。當然,令行禁止,言必信,行必果,講究原則的精神,及其重視質量(對師生要求高),追求效率(認真嚴謹、執行力強)的作風,都是梅校長領導藝術中不可或缺的元素。

最後,我們不妨來一起來看看梅校長的同仁和學生是怎樣評價他的。

大學者陳寅恪先生說:「假使一個政府的法令,可以和梅校長說話那樣嚴謹,那樣少,那個政府就是最理想的。」

著名教授劉文典寫道:「教臻三善,化洽四裔,惠澤滂流,高風遐被,朝野欽其文採,中外仰其聲施,誠一代之典型,邦家之宗匠者矣。」

社會學大師潘光旦說:「一般從事於高等教育的人中間,不因時勢的遷移,不受名利的誘引,而能雍容揖讓於大學環境之中,數十年如一日的,中國之大,又有幾人?」

歷史學者蔣廷黻說:「到了抗戰軍興之際,清華大學,在梅校長領導之下,毫無 問題的,足夠大學界的國際水平。」

大文學家朱自清說:「只要同仁都能像梅校長一樣的愛護清華,並且知道怎樣去愛護,一切順其自然,不去揠苗助長,清華的民主制度,前途一定是光明燦爛的。」

清華老教務長吳澤霖說:「梅月涵先生平素雖然沉默寡言,甚至給人以孤獨自恃之感,但實際上他置身 教育事業孜孜不倦,充滿活力、希望和信念。」

著名數學家林家翹先生說:「回想起清華那時的人物,自然不能忘記梅貽琦校長。他當時的確老成持重。在時局動蕩中,對學校的大方針把握得很穩。

歷史學家何兆武回憶:「清華起初不是大學,原是留美預備班,成立時間晚,但在短短的幾十年能夠。做出這麼多成績,能夠趕上世界水平是很不容易的。應該說,梅貽琦先生是最大的功臣,他作校長的時間最久,而最大的成績也是在他作校長的時候做出來的。」

翻譯大家許淵衝先生認為:「梅校長的教育思想在當時是起了好作用,但他主張的和現在的路線並 不相同。我們這代人受梅校長的影響比較大。若不是採取他的教育思想,這麼多人才就不一定出得來了。」

下面再來欣賞梅校長各個時期的風採(略)。

梅校長的教育思想並不深奧,當下許多大學校長也許會說得更漂亮。不過,沉默寡言的梅校長卻是一件件去做,最後得到的一項項勳業,扎紮實實地影響了中國現代化進程,這是如今要錢有錢、要人有人的校長們難以望其項背的。這或許是當下學習梅校長的意義吧。
梅校長一生的主戰場聚焦在大學教育上,但他的教育思想對於中小學校一樣有借鑑價值。

我們今天研究梅校長,不是為了讚揚他,而是為了找到未來的方向。從這個意義上說,梅校長是中國教育的一盞燈!
今晚的分享就到此結束,敬請批評教正。如果各位有什麼問題,歡迎隨時交流。謝謝大家!


延伸閱讀:

相關焦點

  • 學習教育家梅貽琦蔡元培教育思想的體會
    學習教育家梅貽琦蔡元培教育思想的體會 要有良好的社會,必先有良好的個人,要有良好的個人,就要先有良好的教育。這是教育家蔡元培先生的名言,良好的教育為社會的前進,造就著浩浩蕩蕩的生力軍。 蔡元培主張教育:「囊括大典,網羅眾家;思想自由,兼容並包」。
  • 中國近現代教育思想
    近現代時期湧現出大量教育家,他們的思想對中國近代教育的發展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諸多教育家的著作及觀點都是教育學知識考查的重點,因此,總結出多位教育家的思想,以便同學們能夠更好地掌握理解。一、蔡元培("學界泰鬥,人世楷模")1.五育並舉:軍國民教育、實利主義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觀教育、美感教育。
  • 為近現代中國作出卓越貢獻的十位教育大家
    教師節旨在肯定教師為教育事業所作的貢獻,但其並不是中國的傳統節日,而是近現代才有的節日。在中國近現代史上,曾多次以不同日期作為教師節,但直至1985年,才真正確定將9月10日作為中國的教師節。值此教師節來臨之際,讓我們向那些為近現代中國作出卓越貢獻的偉大教育家們致敬!
  • 馬一浮教育思想的現代意義
    國學大師馬一浮是中國思想史上的一座豐碑,被譽為「千年國粹、一代儒宗」。20世紀初,中國現代高等教育初興,急需人才,對於馬一浮這樣的博學鴻儒,各大學必竭力招攬。蔡元培、陳百年兩任北京大學校長邀請馬一浮皆被拒。20世紀30年代,竺可楨掌浙江大學,邀請其擔任國學講座。
  • 杜威教育思想在中國
    近一百多年來,難以計數的外國教育家的教育思想先後傳入中國,對中國現代教育的發展產生了不同程度的影響。不論對這些教育思想及其影響做何種評價,無可否認的是,在所有這些教育思想中,杜威(John Dewey)教育思想影響的時間之長、範圍之廣、程度之深,是其他任何教育思想都難以相比的。同樣難以相比的是杜威教育思想在中國的命運之跌宕起伏。
  • 為近現代中國作出卓越貢獻的十位教育大家
    中國近現代著名教育家、革命家、政治家,曾任中華民國首任教育總長。在任北京大學校長期間,他革新北大,開「學術」與「自由」之風。民國初年主持制定了中國近代高等教育的第一個法令——《大學令》。他為發展中國新文化教育事業,建立中國資產階級民主制度做出了重大貢獻,被尊為「學界泰鬥,人世楷模」。蔡元培對近現代中國教育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 中國現代教育體系嚴重違背了孔子的教育思想
    這或許暴露了中國乃至世界教育體系的弊病,那就是一位老師為完成固定的指標,教習多名學生以完成學業。教育的本來目的是要普及文化,讓更多的人成才,但現實卻是教師在不遺餘力地完成其自身的硬性指標,至於能否讓每一位學生成才,其實全靠學生自己。
  • 讀懂葉聖陶教育思想裡的「中國教育學」
    波瀾壯闊的百年中國教育改革歷程自20世紀初開啟,難道就一直沒有形成中國自己的現代教育學?如果有的話,在中國經濟、中國文化包括中國教育日益走向世界,中國「前所未有地接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的今天,我們的教育工作者尤其是教師,難道不應當更加自覺、自信地實踐和發展中國自己的現代教育學? 「中國自己的現代教育學」的一個典型,就是葉聖陶教育思想。
  • 中國傳統教育思想精華及現代意義(一)
    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了具有偉大歷史意義的《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在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部分特別提出「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2014年3月,教育部下發了《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對大學、中學、小學如何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作了指示。
  • 淺談孔子教育思想對現代教育的啟示
    孔子在其教育活動和實踐中所創立的教育思想,不僅奠定了中國古代教育的理論基礎,而且對當今教育也具有重要影響和啟示作用。    孔子的教育思想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在中國歷史上最早提出「性相近也,習相遠也」的論斷,即主張人的天賦素質相近,而人的個性差異主要是因為後天教育與社會環境影響而形成的。
  • 錢穆:中國教育制度與教育思想
    孔子在中國教育史上,實亦可稱為開天闢地旋乾轉坤一偉人。因以前教育,都限制在政治圈中。以後教育,乃脫離政治圈轉入社會而自為發展。然中國此下教育,仍與政治有密切關係,此乃中國歷史文化大傳統所在。治中國教育思想與教育制度者,於此一節,乃尤當注意。 孔子弟子共有七十餘人,來自四方。或自魯,或自衛,或自齊,或自宋,或自陳,或自吳,此已自北方黃河流域,跨過淮水,南及長江流域。
  • 陳鶴琴:中國現代兒童教育之父
    1926年2月,陳鶴琴與張宗麟發表《我們的主張》一文,提出適合中國國情和幼兒心理、教育原理、社會現狀的15條主張,成為中國現代幼兒園教育的最早綱領與宣言。陳鶴琴是中國兒童心理學、家庭教育和幼兒園的開創者,他被譽為「中國現代兒童教育之父」和二十世紀中國最傑出的教育家。(柯小衛撰文)作者介紹:
  • 這些大學,撐起了中國的未來,從中國教育發展史看現代教育
    ,現代科學及教育基本停滯,而洋務派領略了西方科技的先進性,開辦新式學堂,引進西方知識、文化教育,對中國的教育制度的改革起到了關鍵的促進作用。中國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國家,隨著現代教育普及三十多年來,國民教育知識水平不斷提高,推動了科技進步、經濟發展。
  • 【溫故】錢穆:中國教育制度與教育思想(下)
    然今日從事新教育者,則於此諸項,不能不知,庶可釋回增美,使當前之新教育,不至與自己國家民族文化傳統歷史大趨勢脫節,或甚至於違背乖離,此則今日從事教育事業者,所當共同勉力以赴。  今再續述教育思想。全部中國思想史,亦可謂即是一部教育思想史。至少一切思想之主腦,或重心,或其出發點與歸宿點,則必然在教育。
  • 再話中西方教育思想得失:中國教育給答案,西方教育給問題?
    西方教育倡導給問題,告訴他們人應該如何挑戰自我、挑戰權威,探索自然。所以,西方科學與技術從始至終都比中國先進也絕不是浪得虛名。總之,我們大致可以這樣總結中西方的思想:1、中國人擅長思考人與人之間的問題,並且做得很好。所以中華文明能傳承5000年絕不是偶然。因為社會的維繫需要人與人之間的來往,中國人深諳此道。2、教育上中國倡導給答案,告訴我們人與人之間、人與自然自建該如何相處。西方教育倡導給問題,告訴他們人應該如何挑戰自我、挑戰權威,探索自然。
  • 教學相長║朱鮮峰:「中國教育名著選讀」教學札記
    在《中國古代教育文選》及其他相關教材中,《近思錄》似未能得到充分的重視。筆者以為,欲了解理學教育思想,《近思錄》是一個極佳的文本。該書由朱熹、呂祖謙編撰,選取了周敦頤、張載、程顥、程頤四位理學家的文章及語錄,極具代表性。就結構而言,《近思錄》以《大學》「三綱領八條目」為編排線索,勾勒出宋儒的教育理想,有助於我們把握古人的教育思路。其內容也頗便初學,很適合作為「中國教育名著選讀」的教學文本。
  • 中國式現代教育:素質教育和應試教育的博弈
    現代教育觀,素質教育。素質教育是相對應試教育提出來的,也就是說正是因為應試教育有弊端,所以提出了素質教育。從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始提出德智體全面發展,到99年正式提出素質教育的內涵,開始大力推行素質教育。所以,素質教育依然步履維艱。應試教育依舊屹立不倒。應試教育,可以說在中國根深蒂固。中國的科舉制1300多年的歷史了,歷代的文人墨客、功成名就、光宗耀祖的,大都是通過科舉考試。這樣的考試文化是骨子裡的,加上如今的高考氛圍,家長父母能不看重學習、考試嘛。所以,中國式教育,如今就在素質教育和應試教育之間相搏弈。
  • 從百年清華看中國近現代大學教育(深度好文)
    作者:陳遠一、清華曾被稱為「國恥紀念碑」,骨子裡透出「雪恥圖強」的勁兒清華的一百年,不僅是它自身的一百年,更是中國現代化發展進程的一百年。 二、做了一件「逆潮流而動」的大事,成立「國學研究院」清華的成長是一個向西方學習的過程,但是清華早期的掌舵人心裡想的是如何擺脫美國的影響,成為獨立的清華,恰逢教育界開始出現「改大潮」,1912年,中國有大學4所,到1925年,大學已達47所。在這樣的形勢下,清華卻保留在中學程度,顯然與其獨特地位極不相稱。
  • ——教育部負責人就《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和《加快推進教育現代...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對教育工作作出指示批示,強調要發展具有中國特色、世界水平的現代教育,為建設教育強國指明了方向。2018年9月10日,黨中央召開全國教育大會,習近平總書記在大會上發表重要講話,系統回答了關係教育現代化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對加快教育現代化、建設教育強國、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作出了全面部署,向全黨全國全社會發出了加快教育現代化的動員令,為新時代教育提供了根本遵循。
  • 永遠的心燈-中國教育新聞網
    上午還是西洋歌劇《茶花女》裡的薇奧列塔,下午就扮成了現代豫劇《走出一線天》裡的農家女山水秀,晚上又成為原創音樂劇《中國蝴蝶》裡的祝英臺……年輕的聲樂演員付虹莉一天裡一人分飾截然不同的3個角色,讓遠道而來的國內頂尖聲樂家們嘖嘖稱奇。這,實際上是85歲的武秀之教授和她的教學團隊在舉行「三合一」—「一演三」教學成果匯報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