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我國愈發注重培養孩子們對傳統文化的熱愛和學習。從《百家講壇》到《中國漢字聽寫大會》,中央電視臺先後推出《中國成語大會》、《中國謎語大會》、《中國詩詞大會》等國學盛宴,這些文化清流以涓涓之勢匯成浩蕩洪流,讓越來越多的孩子們打內心喜歡上祖國的傳統文化並從古人的智慧中吸取到豐富的精神營養,喚起心中返璞歸真的感受,讓孩子們真正領略到中國傳統文化與風物之美!而時下的家長們,也漸漸明白了一個道理,即:中華傳統文化的核心價值體系,對於孩子們了解人與人、人與家庭、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複雜關係,包括身心健康和道德價值取向都具有非常現實的指導意義和不可替代的作用。那麼,對於3歲以上的孩子啟蒙,何不從一本《這就是二十四節氣》開始入手呢?
無論生在城裡或在農村,所有的孩子都是自然之子,我們古代的先輩們通過長期對大自然的細心觀察,並根據太陽在黃道上的運行位置以及北鬥七星的鬥轉星移,總結出來的經驗,對一年四季劃分出二十四個節氣,隨著中國曆法的傳播,二十四節氣已為世界很多國家和地區採用。
立春,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一個節氣,也是中國民間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一年之計在於春,「立」代表開始,自秦代以來,我國便一直以立春視作春季的開始。中國傳統將立春分為三候:一候東風解凍,二候蜇蟲始振,三候魚陟負冰。
雨水節氣開始。此時氣溫回升、冰雪融化、降水增多,故取名為雨水。農諺云:雨水有雨莊稼好,大春小春一片寶。
驚蟄,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三個節氣,天氣回暖,春雷始鳴,驚醒蟄伏於地下冬眠的昆蟲,標誌著仲春時節的開始。陶淵明詩曰:促春遘時雨,始雷發東隅,眾蟄各潛駭,草木縱橫舒。
春分這天陽光直射赤道,地球的南北半球晝夜長短平均,正當春季九十日之半,故曰「春分」。古代帝王有春祭日秋祭月的禮制。
清明既是節氣又是節日。清明是中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之一,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清明掃墓是對祖先的「思時之敬」,其習俗由秦始而至唐盛,與端午節、春節、中秋節並稱中國四大傳統節日。
穀雨是春季最後一個節氣,源自古人「雨生百穀」之說。穀雨節氣後降雨增多,空氣中的溼度逐漸加大。有利於大春作物栽培和水稻種植。《這就是二十四節氣》對每個節氣有對應的詩歌,涵蓋知識點較多,配圖也讓孩子們能更多地了解自然知識。同時也可以對照節氣日期,學會觀察記錄,與生活緊密相連。
說完春天,那麼立夏便是夏季的第一個節氣,表示孟夏時節的正式開始,立夏在公元前239年的戰國末年就已經確立了。立夏之日,天地始交,萬物並秀。
小滿是夏季的第二個節氣。這個時候大地一片生機勃勃的景象,麥粒飽滿,蠶結新繭……歐陽修用「麥穗初齊稚子嬌,桑葉正肥蠶食飽」的詩句來讚美小滿的美好。
隨之而來的芒種則預示著農民開始進入一段既涉及收穫,芒種,忙於耕種是也。有芒的麥子快收,有芒的稻子可種。是一個事關播種的農忙時節。
夏至是夏季的第四個節氣,太陽直射地面的位置到達一年中的最北端,幾乎直射北回歸線,民間的「夏九九」便是從夏至這天開始數九。
小暑是夏天的第五個節氣,表示季夏時節的開始。「熱在三伏」,小暑正是進入伏天的開始。「伏」即伏藏的意思,所以人們應當少外出以避暑氣,多吃清涼消暑的食品。
大暑正值三伏天裡的「中伏」前後,是一年中最熱的時期,氣溫最高。由於酷熱,在大暑為代表的三伏天,人們以安居靜養飲伏茶為主。
告別夏季,立秋自然是秋天的第一個節氣,它標誌著孟秋時節的開始。寒蟬悽切,落葉飄零,故爾才有秋蟬和落葉知秋的說法。
處暑,意為炎熱離開「出暑」。代表進入氣象意義的秋天,氣溫開始由炎熱向寒冷過渡。處暑之後,秋意漸濃,於是人們暢遊郊野以賞秋景。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八月節……陰氣漸重,露凝而白也。進入白露後,人們晚上會感到絲絲涼意。
平分秋色的秋分居於秋季九十天之中,因平分秋季故曰秋分,秋分過後,太陽直射點由赤道向南半球推移,北半球開始由晝夜時間等長逐漸向晝短夜長過渡。
寒露時節,氣溫更低,露水冷得快要凝結成霜了。寒露有三候:鴻雁來賓、雀入大水為蛤、菊有黃華。
霜降作為秋天的最後一個節氣,天氣愈發寒冷,北方的黃河流域開始出現初霜,大部分地區進入秋收農忙。
立冬被天文學作為冬季的開始,但按照氣候學劃分,我國至少還要推遲20餘天才算入冬。不過此時的深秋已近尾聲,在全國大部進入初霜期的同時,一些高海拔地區也進入紅葉最佳觀賞期。秋風吹盡舊庭柯,黃葉丹楓客裡過。
小雪雖然叫「小雪」,但和氣象學說說的天下小雪沒有必然聯繫。也就是說寒潮和冷空氣雖然活動會比較頻繁,但不一定下雪。不過小雪後氣溫急劇下降,天氣乾燥,正是加工香腸臘肉的好時候哈。
大雪,十一月節,至此而雪盛也。太陽在這天到達黃經255度,標誌著仲冬時節開始。大雪的意思是天氣更冷,降雪的可能性比小雪時更大——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
冬至一陽生,這是中國農曆中重要的節氣和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冬至俗稱數九,它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時代便測定出來,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制訂出的一個。兼具人文自然內涵,是一個傳統的祭祀祖先和神靈的節日。冬至祭天是古代歷朝帝王禳災祈福必須舉行的一種儀式。
小寒是二十四節氣中倒數第二個節氣,也是幹支歷子月的結束以及丑月的起始。小寒標誌著進入一年中最寒冷的日子,它正好與夏季的小暑相對應,所以稱為小寒。民間諺語稱「熱在三伏,冷在三九」。其實三九的三分之二都在小寒節氣裡。小寒初渡梅花嶺,萬壑千巖背人境。清遠聊為泛宅行,一夢分明墮鄉井。
大寒是二十四節氣中最後一個節氣。大寒為中者,上形於小寒,故謂之大……寒氣之逆極,故謂大寒。過了大寒,又是一年。新年將至,大寒期間還有個臘八節,所以人們開始忙著除舊迎新,準備迎接中國人最重要的節日——春節。
二十四節氣歌
春雨驚春清谷天,
夏滿芒夏暑相連。
秋處露秋寒霜降,
冬雪雪冬小大寒。
每月兩節不變更,
最多相差一兩天。
上半年來六廿一,
下半年是八廿三。
怎樣?圖文並茂地了解一番二十四節氣後,是不是覺得再沒有比大自然更美好的事物啦?中國的傳統文化濃縮了中華五千年文明的精華,包含著中華民族博大精深的生存和發展智慧,讓孩子從這些民族的文化之根和民族之魂中汲取營養,傳承經典,啟迪智慧,從囊括多種知識的文字圖畫中,去開啟現代各門學科的知識寶庫。以潛移默化的影響和薰陶去感知並學習中國傳統文化,激勵孩子們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國學經典傳承活動中去,培育傳統美德、提高人文素養,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燦爛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