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曆日本公立小學「家委會」,原來培養孩子需要「一個村莊」的努力

2021-03-04 菁kids上海

護送孩子們上下學,組織孩子們在暑假一起做體操,舉辦家長試吃會,甚至家長的決議最後能改變學校校舍的改造方案……在東京生活的徐瑩,親自體驗了有驚喜又有感動的日本小學「家委會」。

文|徐瑩

本文授權轉載自公眾號「童書媽媽三川玲」

ID|tongshuchubanmama

兒子在國內上小學時,每個班都設有「家委會」。參加人員基本都是熱情洋溢、才能出眾、又願意拿出時間往來於學校和家之間的媽媽們。她們會定期從家長群裡收集班裡同學目前在學習生活中存在問題,向班主任老師反饋,同時把老師希望在班裡開展的一些活動跟家長溝通,取得大家的理解和支持。還會為班裡編寫、出版孩子們的作文集,為學習秩序、學習環境的改善出謀劃策,在學校的大型活動舉行之際,更是忙前忙後。總之,國內學校的家委會,給我的感覺是能者多勞,幾個大咖級媽媽的個人運營項目,不需要特別詳細、明確的職位設定和成文的規則,能不能運營好憑的是熱情和經驗,拼的是個人能力,且不要求所有的父母都參與其中。然而,三年前帶著兒子搬到日本,有機會體驗到了日本的「家委會」(PTA),才知道「家委會」在日本學校和家庭中的重要性,幾乎貫穿於孩子們在就學期間的方方面面。說起PTA這個詞,國內的父母可能還比較陌生,它是英文parent,teacher, association這三個單詞首字母的組合,直譯就是「家長教師協會」,與國內的「家委會」相似,但是真正接觸以後發現,兩者還是有很多不同。如果國內的家委會,像超能力媽媽的私人公關公司,日本的PTA則更像是一個組織構架嚴格、運營規章明確的國家級公關公司。日本的PTA可以追溯到明治時代,而且從戰後恢復經濟和教育開始,就已經上升到了國家層面,起點很高。屬於金字塔結構的組織,從學校級、市級、地區級、縣級到最後日本PTA最高理事會,並且有明確的綱領。

▲日本是在明治時代(1868年—1912年)推行現代學校教育制度時,引入PTA這個概念的。1945年,日本教育部發布了「家長和教師協會」參考協議,成為日本PTA正式創建的指南。1952年10月,東京舉行了「日本父母和教師全國協會聯合會」,成立了最初的PTA全國組織。

PTA是類似於NPO的非盈利性組織,活動經費來源於校友的捐贈和PTA成員繳納的會費(一個孩子一年大概3000到5000日元左右,折合人民幣180到300元,如果家庭經濟困難可以申請減免)。為了保證財務透明,PTA的會計部門會在年終的時候給出這一年收入和支出明細表供大家查閱監督。

▲左側是兒子學校給所有家庭用的PTA指南,包括本校PTA的運行模式、運營規章、人員組成等。右側是兒子學校給PTA委員用的具體操作指南,包括作為PTA委員在學校和公共場合需要注意的問題,怎麼去預定學校的公共設施用於PTA會議和活動等。

▲兒子學校某屆PTA會長,用漫畫的形式告訴了大家她們是如何工作的。

因為對PTA重視,如果被選為學校的PTA幹事,將有機會參加「PTA聯盟」全國大會和來自全國各地的PTA骨幹交流;如果加入PTA全國協會,還有與專管教育的文部科學省大臣當面交換意見的機會!之前有報導說,奈良和神奈川縣的區議會女性議員半數以上都有在小學或者中學擔任PTA會長的經驗。看來PTA也是日本女性走上政壇的一個途徑呢。主要是舉辦活動和做宣傳,保障學校和家庭的信息資源共享,幫助家長進一步理解學校的教育方針和理念,同時也為孩子的學校生活順利進行提供輔助,最大的特點是與學校所在社區有著非常密切的交流。在日本,公立教育不只是學校的事情,而是生活在這個區的居民共同的事情。「培養一個孩子需要一個村莊」,孩子的教育需要大家齊心合力,家庭、學校和社會三方力量缺一不可,這是日本人對「教育」的共識。對於暑假作業,日本幾乎是「全民全社會總動員」來幫助孩子完成,可見整個社會對孩子教育的重視與參與。而且,相對於只在學校學習文化知識來說,從小體驗怎麼和大家交流溝通,怎麼建立良好的社會連結,也是教育的一部分。家長和社區在這方面都有不可推卸的義務和責任。因此,與只是穿梭於家庭和學校之間的國內「家委會」相比,PTA則是搭建了家庭、學校與社區(社會)的橋梁。日本學校一年的年曆(記錄各項安排和活動),都是學校和PTA共同商量決定的。PTA地區委員會聯繫社區確定本年度活動,並把相應的通知發到學校,讓孩子和父母知曉。因為與社區緊密聯動,PTA的很多活動,都會得到社區志願者的大力支持。像兒子學校一年一度的運動會,社區會幫助學校布置場地,提供遮陽帳篷,並提供運動會當天學校周邊的安全保障等。在日本,運動會是全家的大活動。很多家庭的爺爺奶奶、叔叔阿姨會根據運動會的時間,提前半年就預留出時間段,從老家特意趕來參加。同時,學校還歡迎附近的居民,尤其是以後會入學的孩子們進入校園,跟著大人一起來感受運動會的氣氛。整個運動會除了體育的競技性以外,更像快樂的親子大聚會。

▲兒子學校運動會,由社區提供的白色遮陽帳篷。

平時,保證孩子們尤其是低年級小朋友上下學路上的安全,也是PTA的一項任務。日本的小學生都是自己上下學,社區會跟PTA地區委員一起安排巡邏表和設計巡邏路線,在各個路口幫大家攔截過往車輛,如果發現可疑人員及時向附近的巡警通報等。記得我作為PTA志願者第一次去巡邏時,穿上印有巡邏員字樣的背心,跟上學路上的孩子們打招呼,同時看著他們燦爛的笑容,接受他們稚嫩甜甜的回禮,整個一天都變得美好起來。

▲PTA志願者在各個路口,保證低年級孩子上下學的安全。

同時,日本基本每個社區都設有兒童館,針對不同年齡段的孩子提供相應的活動。對於父母是雙職工的孩子,還會提供放學後的學童俱樂部(有點像我們國內的課後看管班)。我所在社區的學童俱樂部就是兒童館和PTA共同合作,地點設在學校。孩子們除了可以在志願者的幫助下完成作業,還可以利用學校的操場設施自由玩耍。

▲ 學童俱樂部,一個孩子一個月4000日元,折合人民幣240左右。

比如暑假,為了鼓勵孩子假期也保持規律的作息,區委會與所住社區的PTA地區委員組織大家早上一起做體操,爸爸媽媽爺爺奶奶也每天參加,堅持一個暑假還有獎勵,PTA一般負責打卡。
還有夏日廟會,PTA也會參與其中。兒子五年級時去附近神社參加廟會,居然吃到了校長和班主任做的炒麵。看到自己老師教學以外的另一面,感覺和老師關係更近了呢。而作為PTA志願者參與到夏季廟會賣冷飲,我也經歷了人生中第一次擺攤賣貨,十分難忘。知道了怎麼倒現榨啤酒可以少出沫,怎麼用冰淇淋機,怎麼迅速給飲料降溫,並學習了日本的叫賣,哈哈,比起兒子來,我自己更享受這個活動呢。當然,PTA可不只是停留在舉辦「歡樂和諧」的活動上,而是真正具有改變力量的。一些歷史悠久的學校經常設有「同學會」「父親會」(由畢業生父親們組成的公益組織)等,這些成員雖然畢業很久了但是因為一直住在這個社區,對學校感情很深,參與學校建設的意識也很強。兒子所在學校,今年建校135周年,計劃改造校舍。本來區裡已經派了專人設計了校舍,但是「父親會」成員中一名專業建築師,認為區裡給的建設方案不合理,影響教學樓和操場的冬季採光,不利於冬季孩子戶外體育活動,就重新畫了設計圖並製作了動畫,解釋區裡提供的方案為什麼不合理,拿到PTA會議上討論,希望PTA去跟區教委協調。跟政府部門做溝通,在哪個國家估計都不是那麼容易的一件事情。這個過程並不輕鬆。為了能見到區長當面說明,PTA委員聯繫動員了學校所有社團組織開說明會,請這個設計師爸爸去做演講,讓大家意識到舊方案的缺陷,和對孩子冬季戶外互動的影響,號召大家在區網站的區長論壇留言,讓區長重視這個事情。經過努力,區裡最終採納了這個爸爸的設計方案。這讓我真切感受到,PTA如何站在孩子的視角、帶著對孩子的關懷,用自己的力量帶來的實際改變。在日本,PTA最基本的原則是平等、輪流,孩子在校學習期間,父母必須至少擔任一次PTA委員。既然是必須做的事情,大多數家長都選擇早做。因為試圖走精英路線的日本家長,一般會在小學三四年級開始把孩子送進私塾學習,整個家庭都將為備考忙碌起來。這就導致三年級以下的年級,在新學期開始選PTA委員時,特別順利迅速,大家都積極踴躍參與。而四年級以上,尤其是六年級,有些班級都沒有人主動請纓,最後不得不抽籤決定。兒子四年級時,我們來到了日本,第一次家長會上選PTA委員,不到10分鐘所有職位都「名花有主」了。兒子五年級時,我已經從前輩媽媽那了解到一些PTA的知識,想嘗試一下,結果一腔熱情還是「輸」給了舉手速度。最後,我的首次日本PTA經歷發生在兒子六年級時。日本公立小學是每年換班和換班主任的。希望通過這種方式可以讓孩子們在小學六年中有機會接觸更多的人,交更多的朋友。這樣的設置讓媽媽們每年也會接觸到不同的家長,不同的PTA成員。PTA的工作會議頻率基本是一個月一次,因為成員裡有全職媽媽也有職場媽媽,所以會議基本在周末。
我在PTA工作的這一年,有時候會聽到其他部門的媽媽抱怨她們的領導是全職媽媽,完全沒有職場工作經驗,不知道怎麼引導大家工作,一個會能開四五個小時最後還沒有結論,很是浪費時間。幸運的是,我所在的文化宣傳委員會會長,是個平時工作就跟PR相關的職業女性,說話辦事特別幹練,不想佔用太多私人時間,為此她想出了很多提高工作效率的辦法。了解每個成員的背景和優勢,根據大家的特長分配不同的工作。每次開會之前制定好討論主題和要達成的目標。同時建議大家用一個可以共享資料和信息的APP,把每次的會議資料、會議記錄,要去執行的事情和人員都列在上面。我所在的是PTA的文化宣傳部門,主要工作是根據校歷的大事記做相應的報導,並編輯校刊。採訪、攝影、文字說明以及最後的排版、印刷、分發都要完成。借這個機會,我也有幸參與了學校當年度主要的活動。因為大家都不是專業記者,完全沒有採訪經驗,PTA委員長還專門設計了採訪用表格,建議大家按照4W1H(WHO, WHAT, WHEN, WHERE、HOW)的格式。我和兩個媽媽一起負責五年級一年一次的穿衣遊泳自救活動的報導,就是利用這個表格上設計好的問題,對參與的老師和學生做了有效的採訪。除了之前說的穿衣遊泳逃生課,印象最深的就是參加學校午餐的試食會了。為了讓家長放心,同時了解孩子的夥食情況,學校每年都會舉辦一次午餐試食會,邀請父母來學校和孩子一起吃午餐。作為文化廣告委員,我們事先要跟學校的營養師溝通,了解這次試食會的餐單,有沒有什麼特殊含義,因為日本食物講究季節感,營養師會配合季節設計特別的餐食。確定餐單後,還會幫營養師設計當天活動的海報、反饋表、發招募申請、收集報名表。當天,PTA的工作人員會按平時孩子們配餐的標準和程序給參加的家長配餐,吃完以後也要按照孩子平時的流程整理餐具。讓大家親身感受孩子們日常在學校是如何用餐的。記得當時一個媽媽說,今天的菜讓她想起了自己小學生活,那時候最喜歡的就是像今天這樣的咖喱飯。現在她兒子也最喜歡學校的咖喱飯,回家要求她也做,但她做的味道一直不對,這次終於有機會又吃到了,很開心。看著這個媽媽燦爛的笑容,我也感到了自己工作的價值所在。但是其實剛做PTA的時候,我因為自己是外國人,加上對日語不自信,幹什麼事情都小心翼翼,壓力特別大,以至於一開始不怎麼說話。接觸下來發現,只要自己放下面子,大家都很友善。而且團隊裡還有做英文翻譯的媽媽,日語溝通不暢時可以用英文,大家並沒有因為我的身份而排斥我。因為人人都要參與,PTA看似佔用一部分的私人時間,但是我認為PTA給家長們提供了一個更多了解學校、了解孩子,增加跟孩子共同話題的機會,同時也提供了家長之間跨行業交流的好機會。而且作為所在社區一員,PTA讓我們進一步了解社區日常和周圍環境,對構建良好的鄰裡關係也有幫助。除了工作以外,PTA也有專門給家長的俱樂部。兒子所在學校的PTA就設立了排球、羽毛球、棒球、合唱團等等。父母在工作之餘可以利用這個機會結交興趣相投的朋友,為自己的業餘生活增加一些色彩。

▲ 我參加了PTA的家長羽毛球俱樂部。

對我來講,PTA就是日本社會的一個小縮影。在這裡你可以體驗到日本人的思維方式、辦事原則,對於我們外國人來講,是一個很好的了解日本社會的窗口。

本文授權轉載自微信公眾號「童書媽媽三川玲」(ID:tongshuchubanmama)。三川玲,童書出版人,兒童教育作家,中國營地教育聯盟理事,TedXkids智庫專家,家庭教育第一媒體童書媽媽創始人。


菁kids上海

www.jingkids.com

國際教育|家庭生活|社區活動

點擊「在看」立即分享!

相關焦點

  • 親曆日本「家委會」,「培養一個孩子需要一個村莊」的努力
    對於孩子,社會不在電視新聞和網絡輿論裡,更具體和真切的體會是自己身處的社區,是別人的爸爸媽媽、別人的爺爺奶奶,是社區裡有形的活動,是社區無形的規則和運轉方式……在東京生活了三年的徐瑩,一年前參加了兒子小學的「家委會」(PTA),原來日本的「家委會」不僅停留在家校溝通,更是與社區
  • 「解密」英美公立小學家委會
    在美國加州的公立小學,教師節有兩個傳統,都是由家委會組織實施的。一個傳統是,全班家長匿名送給老師的「心意費」。家委會先給每位家長發封郵件,鼓勵家長給自己班級的教師捐錢表示感謝,錢多錢少都行,並附上感謝卡片。家委會在學校辦公室放一個箱子,家長們把錢和卡片投放在這個箱子裡。在教師節那天,家委會統一取出,點清,交給各班的老師。
  • 在日本上公立小學需要交費嗎?
    問:我的孩子明年4月就要在日本上學了。我們選擇的是公立小學。我們知道日本實行的是義務教育制度,但又聽日本鄰居說上學也還是要交錢的。都需要交什麼費用?應該怎樣交呢?  答:不錯,日本的小學的確是實行義務教育,不需要交學費。但上學總還是要有各種各樣的費用支出。
  • 「成功案例」入讀日本公立學校全過程大揭秘
    ,全家都可以在保留中國國籍的同時享受日本全方位的教育、醫療和養老等福利,享受生活各個方面同等日本國民待遇水平,孩子還能免費入讀日本公立小學。02申請日本公立小學日本的公立學校,顧名思義接受的就是純正的日式教育,日語肯定是女兒要過的第一關。
  • 異化的家委會
    以上內容的截屏流傳至全網絡的時候,如果不是有人在下面附註這是上海浦外附小家委會競選的相關截屏,恐怕多數人都不能相信,一個小學的家委會競選,已經如此激烈。 浦外附小,即上海外國語大學附屬浦東外國語小學,截屏來自於該校今年新入學的2017級4班新生家長群。
  • 公立幼兒園什麼也不教,孩子上小學後跟不上怎麼辦
    家長來問:公立幼兒園什麼也不教,小學一年級拼音和二十以內的加減法都只是快速過一遍,怎麼辦?2、公立幼兒園的孩子因為在幼兒園沒學,所以到一二年級的時候,因為班上有私立的孩子,所以,看過去明顯有點弱,班級的學習表現顯得有些沒自信,甚至有點自卑。
  • 日本的義務教育 ,才不只是99%的公立小學
    現在提起日本的義務教育,人們大多驚嘆於他們城市和鄉村能保持同等資源水平的公立中小學,豐富多彩的課程內容,尤其是最讓國人羨慕的他們的素質教育(體育、藝術等方面)——與基礎知識學習並重,還常常伴隨著各種青春熱血故事。以實行義務教育最普及的公立小學為例,公立小學是日本最常見的小學,佔全國小學總量的99%。
  • 帶孩子去日本上學,到底選擇公立還是私立?
    那麼,帶孩子去日本學校,到底選擇公立還是私立?日本的公立學校與私立學校究竟有何差別呢?(2015年上映的日本勵志電影)公立學校日本的中小學以公立為主,而到了高中私立學校的比例會增大,大學階段私立更多。日本沒有「學區房」一說,如果送孩子去公立小學,可以按住址所在的區域就近入學,一般在步行20分鐘範圍以內,有幾所小學自由選擇。只要在區政府登錄的住址滿足就近條件即可,無需擁有房子的產權。
  • 家校合育,共促未來—章丘區魯能實驗小學舉行級部家委會會議
    孩子升入三年級後,進入了我們魯能實驗小學,孩子非常高興,新學校各種設施齊全,老師們也全心全意為孩子付出,孩子每次回家都特別高興,提到學校的自豪感也讓我覺得很高興,由衷感謝。在孩子原學校,我有幸參加了家委會的工作,從中受益不少。今天,藉此機會說一下自己對家委會工作的認識,孩子在一二年級時我們家委會參與的活動還是比較少的,主要是配合老師的工作。
  • 家長打破頭都要往裡擠的家委會,在國外是「香餑餑」嗎?
    美國:籌款是最重要任務美國中小學無論公立還是私立,基本都有家委會(Parents Association或PA),旨在吸引家長參與學生的學習生活,形成一個具有強大凝聚力的社區籌款是家委會最重要的任務。公立學校資金緊張,課外活動種類及各種學生俱樂部較少,家委會的籌款會用來支持一些學校無力負擔的活動;私立學校課外活動豐富,家委會籌款主要用來舉辦一些增進凝聚力的趣味活動,比如抽獎、時裝秀等。此外,家委會還承擔學校和家長間的溝通交流責任。
  • 日本有錢人都念私立?NoNoNo,公立小學才是真拼爹
    其實沒有這麼誇張,因為是義務教育,日本公立小學的目的也就是讓所有孩子得到最基礎的教育而已,自然不可能貫徹「精英教育」的那一套東西。只不過同為公立小學,好的公立小學和不好的公立小學還是存在一定差距的,稍後會講。
  • 定居日本,你選擇給孩子上公立、私立、中華還是國際學校
    日本雖然的確是真正意義上的寬鬆教育,但是也是針對的大部分人寬鬆,小部分人的精英教育還是需要爸媽提前規劃的。我這裡廢話不多說,先把比較常見的幾種進學路線寫出來,尤其是在日華人家庭孩子的進學路線,然後再一個個邊解釋邊分析吧。
  • 薛城區臨城實驗小學開展班級家委會籌備培訓會
    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棗莊訊:(通訊員 莊偉 琳琳 婧婧)為促進家校溝通、聯動,增強學校工作的透明度,規範、協調家長參與學校管理和監督工作,9月4日,棗莊市薛城區臨城實驗小學舉行「班級家委會籌備」培訓活動。
  • 薛城區臨城實驗小學舉行「班級家委會籌備」培訓活動
    棗莊在線:為促進家校溝通、聯動,增強學校工作的透明度,規範、協調家長參與學校管理和監督工作,9月4日,薛城區臨城實驗小學舉行「班級家委會籌備」培訓活動。會上,家委會副主任趙婧婧老師對本學期班級家委會籌備需要開展的工作做了分工和安排。
  • 家校攜手 構建橋梁:臨沂柳青苑小學召開一年級家委會代表座談會
    魯網9月17日訊一年級是孩子成長的新起點,家長們對孩子未來的成長也充滿了期待。為了讓一年級的孩子更好的適應小學生活,解除家長的顧慮,9月16日下午,臨沂柳青苑小學召開了一年級家委會代表座談會。會議由政務處楊煥雲主任主持,校長葛祥存做了重要講話。
  • 日本の公立&私立學校的差距
    如果一個班的學生都很富裕,孩子們很難想像社會上還有窮人。有人可能反駁說,長大了,每個人都會明白,社會上有窮人,他們沒有必要在很小的時候意識到這一點。但當我還是個孩子的時候,當我直接經歷一些事情的時候,我就有了深刻的印象和更實際的感覺。學習能力不同的孩子也是如此。在他們年輕的時候,這是一次寶貴的經歷。現在,一些家長允許他們的孩子從小上私立學校。
  • 為什麼將孩子從廣州私立小學轉到公立小學,我是怎麼做到的?
    我孩子入讀一年級時,是在家附近的私立小學讀書,因為我們是外省人口,剛來廣州,戶口社保一直都沒有齊全,只能讀私立小學。等她上到三年級,我入了戶,按照政策要求,準備好了手續,就順利轉到了公立小學,當然這也得感謝國家,感謝廣州的入戶入學政策,真的是非常給力。我為什麼想讓孩子讀公立小學?
  • 定居日本,你選擇給孩子上公立、私立、中華還是國際學校?
    我這裡廢話不多說,先把比較常見的幾種進學路線寫出來,尤其是在日華人家庭孩子的進學路線,然後再一個個邊解釋邊分析吧。需第一種路線:公立小學、公立初中,公立高中,全程公立學校這是在日本絕大多數正常孩子的標準進學路線,從小學開始全程公立學校直至大學,所謂的學區也是只針對公立學校而言才有學區這種說法,租房買房都能上,私立沒有學區。日
  • 一切為了孩子——廬山市華林中心小學舉辦家委會活動
    九江新聞網訊 為了搭建家庭、學校互動平臺,讓家委會更多地參與學校活動及發展建設,並在學校管理、文明校園等方面達成共識,形成教育合力,2020年12月22日星期二上午10:00,四樓多功能廳召開了本學期家長學校成立大會暨第一次家委會全體會議。
  • 孩子上小學是選擇公立小學,還是私立小學
    現在各地的幼升小又開始報名了,面對著公立小學和私立小學,家長們不知該如何選擇?我認為孩子上小學,同等條件還是上公立小學好。第一幼升小沒有入學門檻,孩子的基礎是一樣的。公立學校由於其自身辦學時間長,很多都是幾十年歷史,師資力量雄厚,校園配套建設齊全,這些條件是私立民辦學校無法達到的。第二民辦學校都是近幾年才發展起來的,為了達到招生的目標,把學校包裝成高大上,宣稱貴族學校,培養貴族氣質的孩子,收費動轍每年一兩萬元起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