護送孩子們上下學,組織孩子們在暑假一起做體操,舉辦家長試吃會,甚至家長的決議最後能改變學校校舍的改造方案……在東京生活的徐瑩,親自體驗了有驚喜又有感動的日本小學「家委會」。
文|徐瑩
本文授權轉載自公眾號「童書媽媽三川玲」
ID|tongshuchubanmama
兒子在國內上小學時,每個班都設有「家委會」。參加人員基本都是熱情洋溢、才能出眾、又願意拿出時間往來於學校和家之間的媽媽們。她們會定期從家長群裡收集班裡同學目前在學習生活中存在問題,向班主任老師反饋,同時把老師希望在班裡開展的一些活動跟家長溝通,取得大家的理解和支持。還會為班裡編寫、出版孩子們的作文集,為學習秩序、學習環境的改善出謀劃策,在學校的大型活動舉行之際,更是忙前忙後。總之,國內學校的家委會,給我的感覺是能者多勞,幾個大咖級媽媽的個人運營項目,不需要特別詳細、明確的職位設定和成文的規則,能不能運營好憑的是熱情和經驗,拼的是個人能力,且不要求所有的父母都參與其中。然而,三年前帶著兒子搬到日本,有機會體驗到了日本的「家委會」(PTA),才知道「家委會」在日本學校和家庭中的重要性,幾乎貫穿於孩子們在就學期間的方方面面。說起PTA這個詞,國內的父母可能還比較陌生,它是英文parent,teacher, association這三個單詞首字母的組合,直譯就是「家長教師協會」,與國內的「家委會」相似,但是真正接觸以後發現,兩者還是有很多不同。如果國內的家委會,像超能力媽媽的私人公關公司,日本的PTA則更像是一個組織構架嚴格、運營規章明確的國家級公關公司。日本的PTA可以追溯到明治時代,而且從戰後恢復經濟和教育開始,就已經上升到了國家層面,起點很高。屬於金字塔結構的組織,從學校級、市級、地區級、縣級到最後日本PTA最高理事會,並且有明確的綱領。▲日本是在明治時代(1868年—1912年)推行現代學校教育制度時,引入PTA這個概念的。1945年,日本教育部發布了「家長和教師協會」參考協議,成為日本PTA正式創建的指南。1952年10月,東京舉行了「日本父母和教師全國協會聯合會」,成立了最初的PTA全國組織。
PTA是類似於NPO的非盈利性組織,活動經費來源於校友的捐贈和PTA成員繳納的會費(一個孩子一年大概3000到5000日元左右,折合人民幣180到300元,如果家庭經濟困難可以申請減免)。為了保證財務透明,PTA的會計部門會在年終的時候給出這一年收入和支出明細表供大家查閱監督。▲左側是兒子學校給所有家庭用的PTA指南,包括本校PTA的運行模式、運營規章、人員組成等。右側是兒子學校給PTA委員用的具體操作指南,包括作為PTA委員在學校和公共場合需要注意的問題,怎麼去預定學校的公共設施用於PTA會議和活動等。
▲兒子學校某屆PTA會長,用漫畫的形式告訴了大家她們是如何工作的。
因為對PTA重視,如果被選為學校的PTA幹事,將有機會參加「PTA聯盟」全國大會和來自全國各地的PTA骨幹交流;如果加入PTA全國協會,還有與專管教育的文部科學省大臣當面交換意見的機會!之前有報導說,奈良和神奈川縣的區議會女性議員半數以上都有在小學或者中學擔任PTA會長的經驗。看來PTA也是日本女性走上政壇的一個途徑呢。主要是舉辦活動和做宣傳,保障學校和家庭的信息資源共享,幫助家長進一步理解學校的教育方針和理念,同時也為孩子的學校生活順利進行提供輔助,最大的特點是與學校所在社區有著非常密切的交流。在日本,公立教育不只是學校的事情,而是生活在這個區的居民共同的事情。「培養一個孩子需要一個村莊」,孩子的教育需要大家齊心合力,家庭、學校和社會三方力量缺一不可,這是日本人對「教育」的共識。對於暑假作業,日本幾乎是「全民全社會總動員」來幫助孩子完成,可見整個社會對孩子教育的重視與參與。而且,相對於只在學校學習文化知識來說,從小體驗怎麼和大家交流溝通,怎麼建立良好的社會連結,也是教育的一部分。家長和社區在這方面都有不可推卸的義務和責任。因此,與只是穿梭於家庭和學校之間的國內「家委會」相比,PTA則是搭建了家庭、學校與社區(社會)的橋梁。日本學校一年的年曆(記錄各項安排和活動),都是學校和PTA共同商量決定的。PTA地區委員會聯繫社區確定本年度活動,並把相應的通知發到學校,讓孩子和父母知曉。因為與社區緊密聯動,PTA的很多活動,都會得到社區志願者的大力支持。像兒子學校一年一度的運動會,社區會幫助學校布置場地,提供遮陽帳篷,並提供運動會當天學校周邊的安全保障等。在日本,運動會是全家的大活動。很多家庭的爺爺奶奶、叔叔阿姨會根據運動會的時間,提前半年就預留出時間段,從老家特意趕來參加。同時,學校還歡迎附近的居民,尤其是以後會入學的孩子們進入校園,跟著大人一起來感受運動會的氣氛。整個運動會除了體育的競技性以外,更像快樂的親子大聚會。▲兒子學校運動會,由社區提供的白色遮陽帳篷。
平時,保證孩子們尤其是低年級小朋友上下學路上的安全,也是PTA的一項任務。日本的小學生都是自己上下學,社區會跟PTA地區委員一起安排巡邏表和設計巡邏路線,在各個路口幫大家攔截過往車輛,如果發現可疑人員及時向附近的巡警通報等。記得我作為PTA志願者第一次去巡邏時,穿上印有巡邏員字樣的背心,跟上學路上的孩子們打招呼,同時看著他們燦爛的笑容,接受他們稚嫩甜甜的回禮,整個一天都變得美好起來。▲PTA志願者在各個路口,保證低年級孩子上下學的安全。
同時,日本基本每個社區都設有兒童館,針對不同年齡段的孩子提供相應的活動。對於父母是雙職工的孩子,還會提供放學後的學童俱樂部(有點像我們國內的課後看管班)。我所在社區的學童俱樂部就是兒童館和PTA共同合作,地點設在學校。孩子們除了可以在志願者的幫助下完成作業,還可以利用學校的操場設施自由玩耍。▲ 學童俱樂部,一個孩子一個月4000日元,折合人民幣240左右。
比如暑假,為了鼓勵孩子假期也保持規律的作息,區委會與所住社區的PTA地區委員組織大家早上一起做體操,爸爸媽媽爺爺奶奶也每天參加,堅持一個暑假還有獎勵,PTA一般負責打卡。▲ 我參加了PTA的家長羽毛球俱樂部。
對我來講,PTA就是日本社會的一個小縮影。在這裡你可以體驗到日本人的思維方式、辦事原則,對於我們外國人來講,是一個很好的了解日本社會的窗口。本文授權轉載自微信公眾號「童書媽媽三川玲」(ID:tongshuchubanmama)。三川玲,童書出版人,兒童教育作家,中國營地教育聯盟理事,TedXkids智庫專家,家庭教育第一媒體童書媽媽創始人。
菁kids上海
www.jingkids.com
國際教育|家庭生活|社區活動
▼點擊「在看」立即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