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ECSS專訪WSGR合伙人祝捷律師 – 美國法學院學習、律所執業、及中國法律市場發展

2021-03-02 美國威爾遜律師事務所

轉自CLECSS公眾號。CLECSS全稱China Legal Education and Career Seminar Series(中國法律教育及就業講座系列),向法律學生和青年律師提供升學、就業及執業方面的公益講座。以下是CLECSS創辦人Simon Mui梅品和對WSGR上海辦公室合伙人祝捷的訪談。


引言

我和祝捷律師是同年美國JD畢業的,他現在已成為了一所美國Vault 50律所上海辦公室的合伙人。當年聽到他LSAT考到179,就崇拜不已。話說回來,我跟祝律師其實一開始不是通過CLECSS認識的。那時候我們一起辦旅美中國律師協會 (CBLA) 的活動,覺得祝律師很有才學,人卻很謙厚,將來成就一定很大。這次專訪的題目為《從清華理工男到國際律所合伙人》,相信大家對祝律師的成長經歷會很感興趣!

訪談者:Simon Mui 梅品和 (CLECSS創辦人)

受訪者:祝捷律師,Wilson Sonsini  Goodrich &Rosati(WSGR)上海辦公室合伙人,主要從事併購、私募股權投資業務,CLECSS忠實讀者和粉絲。WSGR是一家總部在矽谷的美國律師事務所,客戶包括Apple,Google,Twitter,LinkedIn,Tesla,紅杉,華平,大疆創新,騰訊等。

訪談前言:其實我對分享《我是怎樣XXX的》這樣的東西是抗拒的,因為自己既從小謙遜又成就平庸。但好友西蒙盛情邀約,就分享一點自己的體會,希望能為年輕朋友們在法律執業道路上走得更好提供一點點啟發的素材,不管是作為經驗還是教訓。

1、你當初是基於什麼原因從理工科轉讀法律?理工科背景對考LSAT有什麼幫助?

我讀中學時其實興趣很廣,但是對理科的興趣最濃,數理化也學得不錯,最高成就是參加了國家物理奧賽集訓隊,以及在清華的理科實驗班健康活下來了。後來一去美國也是讀的計算機博士。但我逐漸意識到任何一門學科讀本科和讀博都大不一樣的。讀本科時一節課學到的可能是領域裡某個牛人一輩子研究的成果,所以從好奇心和智力上會有非常強的滿足感。而讀博則是反過來了,你幾年的研究可能一節課就能給別人講掉了。由此可以想像博士生平時的研究並不總是那麼有趣,必須對自己的課題非常有興趣才能有耐性成功讀下來。我當時就是對自己的研究失去了興趣,而且意識到自己的性格也不適合做研究。另外到美國之後對美國的社會、政治、經濟、文化越來越感興趣。了解到美國的法學院學習這些都會接觸到,於是就試著從LSAC網站上下載了一套LSAT題在沒有任何準備的情況下按規定時間自測了一下,得了175分。我心想:如果這就是考察誰適合做律師的題,那看來我還是挺適合的。於是就申請了法學院。

有關LSAT,我覺得不管學什麼專業的都有人天生或後天培養的思維方式適合它。理工科的訓練有可能對做其中的邏輯遊戲題有幫助,但也有限。我認識的理工科同學考LSAT就既有考得好的,也有不理想的。回想起來,我覺得不管什麼背景,英文閱讀還是最關鍵的。其實LSAT的170分換算成percentile我記得也就是98%的樣子,而CLECSS的讀者們上學時百裡挑一的肯定非常多。如果把LSAT題都翻譯成中文可能大家的考分都能提高一大截。但如果閱讀能力不夠,就發揮不出自己的邏輯思維能力。我考試時還沒有完整讀過幾本英文書,所以英文閱讀能力比中文閱讀能力差太遠。如果當時有現在一半的閱讀量,閉著眼睛都隨便考180(這種牛不吹白不吹)。對於今天準備考LSAT的,我的建議是「功夫在詩外」:不要整天做題或看什麼攻略,先多讀些英文原版書刊。這不僅對考LSAT有益,更對將來法學院的學習和再以後的執業來說是繞不過的坎。你能想像一個中文閱讀不行的人在中國做個好學生、好律師嗎?如果不能那為什麼以為換成英文就有捷徑可走了呢?現在同學們閱讀原版文字的條件太好了。我讀大學時有同學為了讀到原版Time(後來發現其實是個爛雜誌)要騎一個多小時到美國大使館文化處閱覽室去才能看到。所以不要辜負了網絡、Kindle和紙質書刊這些條件。至於有了閱讀基礎之後的LSAT解題技巧,等我以後有空開個培訓班再講吧。

2、當年你畢業後在紐約找到工作,基於什麼原因工作三年多後去香港?

我是獨生子,在父母老去時希望離他們近一點,自己呆的城市他們更能適應一點。而他們對美國長年生活是沒法適應的。所以我從一出國時就計劃將來要回國的。後來讀法學院時就決定在紐約工作三四年受到一定實際執業訓練後就回國工作。最終也確實在2010年初我的職業發展還沒有到碰到所謂bamboo ceiling(即美國職場亞裔發展的無形障礙)的階段時就到了香港。

3、紐約,香港,上海三城工作有什麼不同?

紐約顯然是一個更成熟的市場。客戶一般都很有經驗,知道交易該怎麼做,也知道怎麼用律師,所以律師幹的事情相對單純法律一些。同時紐約大所的律師水平不管是平均值還是底限都很高,所以大家對自己的technical skills都必須要求嚴格。記得當初有一位合伙人,大家平時都說他的工作就是陪客戶打高爾夫,但有一次項目上碰到一個著急而又蹊蹺的問題我不得不給他打電話討論時,他竟然隨口告訴我去查哪一個SEC解釋的哪一段。紐約律師的水準由此可見一斑。這些和紐約律所工作的模式有關。以我當時在的M&A group為例,一個項目上典型的staffing是一到兩個合伙人,一到兩個senior associate,兩個mid-level associate,一堆juniorassociate。重要的文件往往由senior主筆,他可能會讓mid-level寫初稿,或是一些章節。junior除了做DD,還要做definition check和crossreference check,以及為senior和mid-level查precedent--不止是一個文件的precedent,更多的時候是一個section,一句話,甚至一個詞的precedent。這樣的好處是能夠對drafting見多識廣,並且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另外在M&A交易上也經常要做公司法或證券法的research,並寫成memo。這個過程能很好地鍛鍊分析法律條文和案例的analytical skills和有邏輯又簡潔清楚的寫作能力。

總的來說,如果有機會在紐約工作幾年,不僅能打下比較好的technical skills的基礎,更重要的是能知道在將來職業發展的各個階段對自己能力的要求的高標準是什麼樣的。

香港職場人士的hours之殘酷不亞於紐約,但有些人屬於被一種熬時間的文化或傳統裹挾,自己的能力並沒有享受到那樣的hours本該帶來的提高。這是在香港工作需要注意的一點。香港的很多項目都和內地有關,而現在內地的交易往往比紐約的節奏還快,再加上成本考慮,所以即使是大所在香港也無法像我上面描述的那種紐約模式去做項目。這樣在香港成長起來的律師就容易雖然做過很多項目,但基礎技能不如紐約成長起來的律師紮實。

上海律師界雖然在內地是最洋氣的了,但和香港比起來還是更晚發展的。很多客戶還沒有完全理解律師工作的意義,最嚴重的可能還停留在覺得自己什麼都談好了,律師只需要很快地paper it就行了。另外確實國內因為合同條款或披露質量決定官司輸贏的案例還不多,這些都容易讓律師對自己做的事情放鬆要求。律師們經常怪國內的這個行業那個行業的人不夠專業不夠敬業,其實我覺得很多律師和美國或香港同行比起來的差距才是觸目驚心。作為律師這種在西方起源可算一個learned guild的行業之一員,我們每個人都有責任見賢思齊,經常捫心自問:如果現在把你平移到一個大所的紐約或加州辦公室,你的能力能否達到你的peers的標準,能否讓你的junior信服?

在國內執業也有好處。很多時候客戶做交易的經驗不多,而一個項目上律師做過的交易往往是最多的,這時客戶就會更依賴於律師的hand holding。而且客戶會問很多在紐約執業不會碰到的問題。這就逼著律師對交易結構、交易過程、交易文件的理解更加深刻,才可能很好地回答這樣的問題。當然你也可以糊弄,但這樣你就永遠只能在談判時訴諸於缺乏論據的「這樣不公平啦」,「大家都互相讓一點啦」這樣的與專業無關的說法。即使不會因此失去客戶,作為一個專業人士的自尊也喪失了。

4你去年成功升上合伙人。可以分享一下自己成功做到合伙人的經驗嗎?

說「成功」真心不敢當。我只能說自己可以給自己做associate的經歷打個合格。尤其在剛入行的幾年裡可以說是個partner和senior們人見人愛的junior,倒也確實有一些可以和初入行的CLECSS朋友們分享的東西。

最重要的是態度。律師屬於專業人士,專業精神也是律師需要具備的基本態度。我在紐約做暑期實習時幫一個證券組的senior做SEC filing。那時最後的Edgar filing是在所裡的word processing room的電腦上做。此老兄有個習慣,就是要現場在電腦前看著word processor(一個在律所兼職才能養活自己的百老匯紐漂)做filing。在人家準備點submit button時他會讓紐漂停一下,然後做個深呼吸才堅定地說:「OK. File!」而紐漂對此顯然見慣不怪了。Senior對我解釋說他每次filing前都會為擔心報表裡有沒有任何錯誤而panic。這種儀式感和已經做過無數個filing還會對自己的work product這樣緊張,我覺得這就是我們所說的對這一行的「敬畏之心」。

作為一個junior,我聽過的最好的格言是:「Make your boss lookgood, and your boss's boss look better.」 對於律所junior來說,你的boss就是senior或mid-levelassociate,boss's boss就是partner。「Look good」一方面是指senior在partner面前、partner在客戶面前因為活兒幹得好而有面子,另一方面是指讓senior和partner的life easier,能休息好、娛樂好,從而皮膚更好。那後者就需要你對自己以你的boss乃至boss's boss的標準要求自己,這裡首先是對項目的ownership。不管什麼事情,不管我在team中多junior,要爭取在我這裡解決問題,senior和partner是負責把關和精益求精的。不要覺得反正後面還有人review呢就放鬆要求。你一放鬆,senior和partner的人生就緊張了。

要關注細節。一來「魔鬼在細節中」。細節錯誤可能有嚴重的後果。法律界也發生過很多小錯誤帶來大損失的事故。二來,細節錯誤或不漂亮會給觀者一個大處的準確性也不可信的感覺,而且這種感覺確實往往會被證明是正確的。三來,對於junior來說,因為你是drafting的第一道,如果senior要花精力尋找和改正細節錯誤,就會顧不上思考bigger picture的問題;partner就會被senior惹怒,然後要去修改本該senior修改的東西,就會miss更大的bigger picture,然後就會在客戶面前不好看。所以把細節做好是「Make your boss lookgood, and your boss's boss look better」的基礎。細節要好到什麼程度?definition是否都統一格式了,比如黑體加下劃線。這個簡單,definition的引號是否也沒在意加了黑體?英文部分的括號、引號、逗號等是否用的半體?中文部分標點是否用的全體?籤字頁上的橫線是否都一樣長而且對齊了?每個籤名檔之間距離是否一樣且足夠籤字人賣弄書法?交給senior的列印件是否剁齊了?這些還只是presentation方面的東西。內容方面就更重要了,但只有presentation做好了人家才可能對你內容方面有信心。我其實從小是個比較粗心的人,但在工作後經歷了用senior話講夠得上hazing的嚴格訓練後在各方面,包括日常生活中,都有了強迫症傾向。

當然除了態度還有能力。但能力是能提高的,而態度決定了能力提高的速度和高度。大家都聽過一萬小時的理論,就是說要在一件事上做一萬小時才能成為專家。律師的一萬小時貌似比大多數行業都更好跟蹤,只要累計billable hours就可以了。但是要知道這個理論裡一萬小時只是必要條件,不是充分條件。這一萬小時必須是循序漸進的、自己有意識地從每一小時裡得到提高的才有意義。做任何一件事,如果態度好、動腦筋,都能做得更好,而且如果你的supervisor自己能力合格的話一眼就能看出來。別人只有對你做簡單的事兒有信心才會給你更複雜的事兒做。你把複雜的事兒做好了別人才會給你更複雜的事兒。形成這樣的良性循環的associate幾年下來得到的能力的提高會是一個得過且過態度的peer的幾倍。

5、你美國JD畢業剛好10年,你觀察到過去10年在法律市場發生什麼變化?外所在中國生意好做嗎?

中國市場需要的服務從質量到類型都一直在變。市場上的player也在變。以我們所我經歷的發展過程為例。我回國是2010年,根本就沒趕上FDI可以支撐一個外所中國辦公室的時候。開始我們主要做外資基金對紅籌結構中國公司的投資、中國公司的海外上市、以及跨國公司對中國公司的併購或合資。後來基金投紅籌的慢慢減少,但我們有很多美股中概股的私有化可以繼續忙,甚至是更忙。後來我們還把私有化拓展到了港股。併購方面,中國公司海外收購風頭早超過了跨國公司收購中國公司。而隨著外資企業製造業在中國的發展放緩或本土化而減少了的合資項目又隨著TMT和healthcare行業的發展和中外交流的增強逐漸多一些了。和這些變化同時一直在發生的,是外資所中國分所的增多和中資所的變大變強,總之就是競爭變激烈。此外中國法律和監管實操的變化也是比美國等市場快得多的。

在這種市場需求不斷變化而競爭日益激烈的情況下可能沒有誰能說生意好做,至少不會長期好做。我覺得作為外所要努力提高自己的能力去適應變化的市場才能生存發展。在業務類型上要不怕變,甚至主動去變。事實上在中國市場,很多類型的交易對大家都是新情況,沒有誰比別人先行很多。這時要比拼的就是大家的開拓精神、學習能力、以及對商業邏輯和交易本質的深刻理解。這樣的能力才是一個M&A律師的核心競爭力。而對於具體法律的了解雖然也重要,卻可能是隨著法律的變化而瞬間失去意義的。另外雖然說監管變嚴可以給律師帶來更多業務,但作為一個有自尊的、相信市場經濟的M&A律師,我更願意監管放鬆,讓我們能真正關注交易最本質的東西。只有對各種交易能有融會貫通的理解,而不是依葫蘆畫瓢去做交易、做文件,才能保證為客戶提供的服務質量不會因為交易類型的演變而波動,才能為客戶提供有幫助的服務,成為客戶的trusted advisor。競爭的激烈在中國這個市場尤其容易引發價格戰。價格戰的結果就是或者工作質量降低(要知道這是在中國市場的文件質量已經不如美國的基礎上的繼續降低),或者律所的經營難以支撐,不管對單個律所還是整個律所界都不好。我們當然希望同行們不要打價格戰,但這也只能是個願望。想在價格戰的環境中全身而進,就要讓客戶發現你的特別之處,願意為這樣的特別之處付premium。在這一點上,成為客戶的trusted advisor很重要。很多時候客戶給我們打電話或發郵件諮詢的問題都不是法律問題,而是商業或者甚至金融問題。這表示客戶相信我們的商業思維、市場知識、以及分析推理能力能給他思考問題帶來幫助。這樣的客戶才會是穩定的客戶。這樣的經歷也是最能給律師帶來職業成就感的。


相關焦點

  • 法律留學 | 哪些美國法學院培養最多40歲以下的年輕合伙人?
    此外,還要求其在法律實務中具有創新思維,運用最新的科技技術,將經驗與知識轉化為書籍,擁有出色的領導力,展現其在訴訟或非訴法律工作的專業度,為法律機構的發展貢獻力量,並積極參與慈善和志願者工作等。多久能升上合伙人一個有趣的數據是,獲獎人中從法學院畢業時的時間普遍在2004年至2009年之間,甚至畢業最晚的是在2011年。除了個別非就職於律所的獲獎人,其他獲獎人均已經是合伙人的頭銜。
  • 海南「律師新政」:設立律所門檻降低,非律師可當合伙人
    雲常律所的11名合伙人中,有10名執業律師,看到申報材料顯示還有1人是註冊稅務師時,已有心理準備的王寶青還是「眼前一亮」——律師法及相關規定要求,只有執業律師才能成為律所合伙人,吸納註冊稅務師顯然突破了規定。為了這一突破,海南省司法廳做了很多努力,「廳黨委書記李永利先後三次赴司法部協調、溝通,得到了他們的支持。」該廳副廳長陳文彬告訴南方周末記者。
  • 【CLECSS 1678】談談香港大學法學院
    ,美國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法律博士,香港大學法學學士及法學專業證書;紐約/英國/香港律師,多年國際律師事務所和上市公司經驗。今天跟大家談談香港大學法學院。 亞洲大學之學術嚴謹 香港大學是中國僅有幾所開辦普通法課程的大學。我自己是HKU LLB和PCLL的畢業生。不得不說,教學和考核還是很嚴謹的。
  • 資深律師年薪超320萬元,美國律所齊曬年終獎;中國律所規模30強...
    受美國律所對英國市場的影響,魔術圈律所今年對其實習生和新合格律師進行了新一輪的漲薪。從最終的結果看,和頂級美資所在英提供的薪資仍有一定差距。 公布了2018年中國律所規模30強排名,並披露了上榜律所的合伙人數量、律師數量以及律師總人數。
  • 法律留學 | 超百所美國「19萬美元起薪俱樂部」律所最新統計
    就業人數的增加,或許也表明了美國法律市場的欣欣向榮,而今年開始的19萬美元的起薪大潮更是這一趨勢的有力佐證。漲薪可能帶來的影響?年輕律師壓力增加許多法學生在法學院就讀時均投入了大量金錢和時間成本(美國法學院生活費與學費統計),漲薪能夠大大提升律所在招聘時的競爭力,但同時漲薪也會帶來一些問題。首先是年輕律師的工作壓力問題。薪資的提升使得一些律所的財政變得緊張,這時候對於每一位律師的要求也會變得更加嚴格。
  • 2015年度中國律師&法務薪酬及市場報告
    外所裡的中國法律顧問(無國外律師執業資格)的增長幅度也很高,部分高達20%甚至是30%。雖說他們的增長幅度比外所的律師同事(擁有國外律師執業資格)要高,但有一個不容忽視的事實是——顧問們的起薪本來就比律師要低一個量級,增長幅度更高也是不奇怪的。英國律所對於律師的年級和薪水的分層比較清晰,他們認為這樣可以更好地反映律師的能力。
  • 美國紐約大牛律師向你發出邀請:願意做我的法律實習生嗎?
    為了增強青年人對於法律知識的興趣和了解,提高社會對於法律行業的重視程度,特此與YK Law LLP(New York)美國盈科律所(紐約)共同創立「世界青年律師實習項目」,幫助年輕人參與到法律前沿與第一線,深入了解法律人的工作狀態。
  • 為什麼說律所裡合伙人及律師最為重要?律所為什麼要做團隊?
    中美律師的發展中國的律師制度的規定與美國的律師發展過程不一樣。19世紀時,律師的法律業務專業化程度很低,業務內容主要是辯護而非提供諮詢和草擬法律文書,那時典型的律師是單獨執業者。為了節約辦公成本的考慮,幾個或多個單獨執業律師一起辦公,公用辦公場所,一起分擔房租、內勤等辦公費用。
  • 國內最熱門法律市場在哪?各家律所已經行動
    編者按:珠江三角洲一直是中國最有經濟活力的地區之一。2019年,國務院公布《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對該地區未來的發展再次注入強勁動力。而作為大灣區的兩個重要城市,深圳和香港最近的法律行業也發生了不少巨變。
  • 律所3萬元起薪就能留住人才嗎?要留住律師需要做什麼?|律新社
    金誠同達執行主任楊晨律師告訴律新社,在創始合伙人的薰陶下,在發展創新的過程中,金誠同達的律所文化逐步形成,可以從始終以誠信為行為準則的執業理念、毫無保留、攜手共進的同達理念、嚴格按照規章制度辦事的契約精神、互相尊重和開放包容的民主平等氛圍等方面體現。
  • 廣州律師15880名,律所770家;南京律師8470名,律所467家;成都律師...
    年卓越客戶服務律師、律所榜單公布○ 廣州擁有執業律師15880名,律所770家○ 南京擁有律師8470名,律所467家○ 成都擁有律師15646名,其中青年律師9390人律新社《律界情報》根據法律科技平臺、律所官網、公眾號發布信息及相關聯繫人提供內容整理,歡迎各大法律服務機構主動提供新聞動態
  • 揭秘律師擔任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年利達大中華區管理合伙人方健將...
    2006年的統計數據顯示,年利達創收排名全球第二;而2018年,這家律所的一位管理合伙人選擇加入中國律所。這是英國魔圈所第一位加入中國律所的管理合伙人。但這並不是方達第一次引進「魔術圈」律所合伙人——三年前,方達就引進了富而德中國競爭法業務的負責合伙人韓亮。
  • 前紅圈所資深合伙人分享:關於青年律師收入,那些不可忽視的因素
    由此我萌生了想法,希望講一講自己對國內律師職業和法律服務市場的幾點觀察,供青年朋友們擇業和執業時參考。 一線律所的青年律師,實際收入也在下降(雖然表面看是房價上漲的速度超過了薪資上漲水平)。知乎上好幾位法律大V,有的還是律所合伙人,目前租房居住,出行靠公共運輸。不是不想買,沒有原生家庭的支持,短期內真的買不起,只能望房興嘆。
  • 他們,都有多國律師資格
    有這樣一些律師,他們不僅拿下了司考,還考取了美國、英國的律師資格。擁有多國律師執業資格是怎樣一種體驗?這裡有三位男律師的故事。李錦南律師擁有中國大陸律師資格和美國紐約州律師資格,2016年作為高級合伙人加入泰和泰律師事務所。
  • 【人物誌】芙蓉律師事務所陳平凡獲評2020中國律所管理榜樣獎
    湖南芙蓉律師事務所主任陳平凡在此次盛典中榮獲2020中國律所管理榜樣獎,該獎項由國家民政部優撫司原司長郭立民頒發。陳平凡主任也在律所的內部管理機制上進行了諸多創新。合伙人制度:創新浮動份額制度,合伙人進出自由,特別有利於吸收優秀人才成為合伙人。積分制度:對於律所發展建設有重大貢獻的,給予積分,鼓勵大家多做好事。
  • IFLR1000公布八大省市律師律所排名、最適合工作的律所排名公布...
    律新社丨編輯部出品  本周關注  ○ IFLR1000中國首刊發布,八大省市律師律所排名公布  ○ 界面新聞公布2020年度最適合工作的律所排名結果  ○ 粵港澳大灣區內地九市可開展港澳律師執業試點  ○ 寧夏律協換屆,祖貴洲當選會長
  • 哪些法學院為美國的Biglaw培養了更多的合伙人? 西太排名
    順帶提一下,本月初Villanova同樣贏得了 March Madness men's basketball tournament的年度比賽。我只能想像,那些排名低於50甚至是100的學校決意凜然,迫切渴望為大所培養合伙人。所有一切都表明,為達律所金字塔頂峰你並不需要完美的學歷證明。
  • 做了18年律師,李斌為律所找到了新出路
    李斌將文章發給了律所的合伙人,文章中,李斌分析了當時中國大部分律所的運營現狀,並對「律師事務所的出路」這一行業大命題,做了自己的解答。文檔中李斌的觀點,正在被山東律士萊律所運營管理有限公司所實踐,目前,李斌在該公司擔任顧問。
  • 律師為什麼來你的律所工作?如何吸引律師?
    律師行業也是一樣,律所管理能把律師的服務能力,有效地對接好外部市場,就彌補了一部分鴻溝。客戶選擇律師的最大衝突不是價格,不是體驗度,不是傳統4P理論的痛點,而是不能選錯人!選錯委託代理人的後果往往是不可逆的。因此,律所存在的價值就是要部分解決客戶選擇服務團隊的內心衝突,讓客戶不要選錯。於是,律所針對客戶需求,就有了不同選擇。
  • 中國政法大學法學院與煒衡杭州律師事務所共建卓越法律人才聯繫...
    2020年12月7日,中國政法大學法學院副院長薛小建、黨委委員張勁、教務辦公室主任劉澍一行到煒衡杭州律師事務所,為「中國政法大學法學院卓越法律人才聯合培養基地」進行合作籤約儀式。一同出席的有杭州市江幹區司法局二級調研員、江幹分會秘書長章又南,煒衡杭州律師事務所執委及其他骨幹律師代表等。儀式由煒衡所高級合伙人董鋒主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