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奉獻 少索取(民生觀)

2020-12-20 人民網

生活中,我們應該不計較,多奉獻、少索取

在廣州,有這麼一位老教授:一輛45塊錢買來的自行車壞了修、修了騎,一騎就是25年;每次去飯堂買飯從未超出過7塊錢;身上的衣服一穿就是幾十年,除非實在不行了,不然不換新的……這位老教授,自己如此節儉,然而,對別人卻豪爽大方。他省吃儉用,把自己多年來儲蓄加上退休工資的一部分,定期拿出來,作為助學基金捐贈給學校關心下一代助學基金,累計捐了19次,總額達到近70萬元!

自己這麼節省,對別人這麼慷慨,矛盾嗎?不矛盾。克己而利他,這是一種多麼值得學習的品格。

克己,即克制自己的欲望,嚴格要求自己。老教授幾十年以來,一直生活簡樸、勤儉節約,正是降低物慾、克制自己的表現。現代生活中,隨著經濟水平的提高,人們對物質享受的追求也水漲船高,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這既能提高生活品質,也能帶動經濟發展,不是壞事;然而,凡事都要有度,過多地追求物質享受,容易被物慾裹挾,甚至迷失自我;適當降低物慾,提高精神和理想上的追求,才能品嘗到更有品位的快樂。「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人生至味,在於清歡。

利他,即給予他人方便與利益,並且不求回報。利他,往往源於對他人強烈的感同身受,也源於他人曾經對自己的幫助。老教授當年曾是一名貧困生,對貧困有著切身的體會,深知困難學生求學的不易;當年,他受到了各方的幫助,「我的所有一切都是黨和政府、母校、老師給予的,我必須盡力回報」,這成了他經常掛在嘴邊上的話。如此說,也如此做,於是,多年來,定期捐獻成了教授的堅持。在我們身邊,起初被社會善待,待有力量時回報社會,這種良性循環處處可見,讓人欣慰。我們應該盡力利他,讓利他之花在社會上廣泛開放,人人利他,人人感恩,社會將更加美好和諧。

人無不生活在共同體中。人和人之間,有時難免有些磕磕碰碰。當此之際,應該有「讓他三尺又何妨」的六尺巷精神,不計較,多奉獻、少索取。我們要向這位老教授學習,學習他勤儉克己,不為物慾羈絆;學習他心存感恩,長以利他為樂。

《 人民日報 》( 2020年07月17日 14 版)

相關焦點

  • 也談奉獻與索取
    因為是單元劇,每一集都是七十二號這個大院裡的一個小故事,其中有一集,叫做《奉獻與索取》。這集說的是王水根(嚴順開飾)上初中的兒子王浩要參加學校的作文大賽,需要找人指導,王水根很自然的就想到了身為高中語文老師的老鄰居錢一夫錢老師。起先錢老師很樂意給王水根幫忙,但是每次他帶著兒子來都閉口不談報酬的事,弄得錢老師心裡有了疙瘩。但是身為知識分子,錢老師臉皮又薄,不好開口向王水根直言。
  • 正確處理小我和大我、奉獻和索取的關係
    他說,「一個人活在世界上,要經常思考一個問題,那就是如何處理好小我和大我、奉獻和索取的關係。」  下面是鍾南山院士演講的內容(節選):  尊敬的徐揚生校長、香港中文大學(深圳)第三屆的全體本科畢業生以及在座的嘉賓們:  你們好!非常高興,今天迎來了香港中文大學(深圳)第三屆本科生畢業典禮。  首先,我向全體的畢業生問好。
  • 領導說加班不要加班費,要求員工只談奉獻不談索取,合理嗎?
    侄子說:在公司會上他領導很生氣,憤憤地對大家說:「你們年輕人工作上要有奉獻精神,不要總是到我這裡說最近加班到幾點了,應該有加班費什麼的,加班要求加班費那是沒有事業追求,沒出息人才做的事。年紀輕輕要懂得奉獻,不能光想著索取!」「這種要求員工只談奉獻不談索取,合理嗎?」侄子也憤憤地問道。
  • 于敏逝世——感悟人生奉獻和索取
    篇二致奉獻我們作為一個普通人,如何才能為國家做些貢獻?如何才能更好的實現個人的價值?如何才能給兒時的夢想一個交代呢?如何在奉獻和索取之間找到一個平衡呢?i 提前做好準備古語講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知彼知己,百戰百勝,但是現在很多人(包括我自己)都有拖延症,而且是現在都市人的通病,因此凡事提前規劃,才能贏得更多調整餘地。
  • 中小學仿寫題,人生的意義在於奉獻而不在於索取,你打算做什麼?
    中小學仿寫題,人生的意義在於奉獻而不在於索取,你打算做什麼?基本題型是常規題按要求寫句子,這是一道考查學生語文基本素養的常規題,也是稍有難度的爬坡題,難度應是中等或者中下,只要學生稍有語文的基本功,這道題就可以做對。
  • 鍾南山寄語大學生:希望你們處理好小我和大我、索取和奉獻的關係
    鍾南山院士寄語學生第二個問題,實際上也涉及到一個最基本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問題,那就是在社會中,我們應該「如何看待奉獻和索取的關係」。這些醫務人員從全國各地馳援武漢,他們首先想到的不是索取,而是奉獻。還可以舉一個例子,我的一個學生,是一所醫院ICU的年輕的主任,一直在西藏進行支援工作。他是一名非常優秀的ICU的醫生,對ECMO(體外膜肺氧合)非常熟悉,疫情發生以後,由於防控工作的需要,他就調回了廣州,一直在進行這方面的搶救工作。後來,當全世界的疫情日趨嚴重,他就馬上報名,參加了伊拉克的醫療救援工作。
  • 心理學:格局越大的人,越不會索取,而是懂得持續奉獻自己
    文/唐若唐若心學原創作品,違者必究在生活中,你會發現,真正格局大的人,並不是索取,而是持續奉獻。心理學家阿德勒曾說,人生最大的意義就是把自己融入到社會群體中去,持續奉獻自己。許多人之所以一輩子孤獨,大都是不擅長於奉獻自己,他們活在自我的小世界中,卻忘記了人生的意義需要從群體中獲得。
  • 革命家風傳承對習近平「以人民為中心」民生觀形成的影響
    可見,家庭、家風建設是踐行「以人民為中心」民生觀的重要基礎,而無論是習近平新時代「以人民為中心」民生觀的形成發展,還是包括家庭觀在內的習近平總書記的一系列思想意識的培育和鍛造,都與革命家庭家風對其產生的深遠影響密不可分。
  • 是索取還是奉獻呢?
    幸福跟結婚幾次沒有關係,而是跟你結婚的對象有關係,這種事情很常見,不需要多舉例子了,你們結婚可以互相相愛,自然會幸福,那麼有一方不愛,那自然不幸福,再次結婚也是一樣的,找到可以互相愛對方的,才會幸福,只是一方愛多少是差點意思的,我相信你明白的
  • 幸福不是得到的多,而是索取的少。(人生感悟)
    幸福不是得到的多,而是索取的少!所以我們在追求幸福的過程中,大可不必去苛求結果,也不必為無法擁有而失落、沮喪。當你擁有甜蜜愛情的時候,可知有多少人形單影隻?當你擁有健康的時候,可知有多少人忍受肢體的痛楚?當你擁有美滿婚姻的時候,可知有多少人會孤獨終老?當你擁有富裕生活的時候,可知有多少人在緊衣縮食?
  • 在神標準裡,沒有因你奉獻得多就被重視,奉獻得少就被輕視的原則
    在神的標準裡,沒有因你奉獻得多就被重視,奉獻得少就被輕視的原則!經文:耶穌進了殿,趕出所有在殿裡作買賣的人,推倒兌換銀錢之人的桌子,和賣鴿子之人的凳子。第三,我們來到神的殿中,不是與神做交易,在神那裡沒有因為你奉獻的多就被看中,奉獻的少就被輕視的這樣一種的原則,這一種原則是在人的世界當中,只在這個物質的世界當中才會有。
  • 有著索取型性格的父母,往往會讓子女在婚姻過程中痛苦!
    一個不幸福的童年,加上一個索取型的父母,最終讓黃女士選擇了一段並不是特別舒適的婚姻——拜金,現在和自己的老公之間是沒有感情了,兩個人有時候還為誰去接孩子放學而爭吵。而且黃女士為了多賺錢,在報考大學的時候也選擇了金融工作,現在已經30多歲了,金融工作所施加給黃女士的壓力讓她喘不過氣來,她小時候最喜歡的就是舞蹈和美術,對她來說這一切都回不去了……黃女士有時候覺得自己的人生就是一個笑話,也想把她的人生分享出來,讓以後這樣的女孩能夠少經受些痛苦。
  • 哲思短語:在奉獻中「實現自我」
    2、人要在積極奉獻中實現自我。但要實現自我,首先要尋找自我、認識自我、接納自我和激勵自我。而這些,都是進一步實現自我的最基礎、最根本的前提。3、人生的價值和意義,不在於索取和掠奪,而在於付出和奉獻。因為索取和掠奪,只會使人失德和失信;而付出和奉獻才能讓人發光和發熱。
  • 愛,不是索取,而是給予
    愛情不是索取,而是給予。愛不是一味地索取,愛也是需要付出,許多人可能都忘記了這最重要的一條。聽聽吧,就算是處於熱戀中的男女,彼此也不願意主動先付出,為對方多做一些事情,女人覺得這樣做太主動了,就會降低自己的身份,而男人覺得不應該向女人低頭,這樣有損他大男子的形象。結婚之後,這種情形也是重複出現。特別是在處理家務事情中,誰也不願意心甘情願地多做一些,為對方多分擔一些。因此,為這些瑣事兩人常常爭吵不休。
  • 向父母「索取」也是一種孝順
    做子女的,懷著感恩的心,懂得孝順回報父母是好事,但在為父母奉獻的同時,也別忘了向父母「索取」一些什麼。愛不僅僅是付出,有時恰當的索取也是一種愛,甚至比付出更為有價值。作為子女的我們,要記住父母雖已老去,也別忘記「索取」,別拒絕父母給我們的愛!
  • 如此收取贊助費和公開索取有何區別
    如此收取贊助費和公開索取有何區別 www.zjol.com.cn 2006年07月10日 浙江在線新聞網站
  • 默默奉獻 少說多做 這個帥小夥「想法很簡單」
    這個年輕帥氣、性格沉穩的小夥子,因熱心公益、樂於奉獻加入了這個隊伍,一年裡參與水上救援十多次、尋找走失老人3次、今年洪水期間更是積極投身救援,轉移被困群眾、搶救物資……「因為共同的善念和愛心,大家才能走到一起來。我們志願者的想法很簡單,就是真正幫助老百姓做實事,做好事。」9月7日,郭梨見到記者開門見山地表示。
  • 領導說加班不要加班費,只談奉獻不談索取,這樣合理嗎?
    ,所以領導認為偶爾的加班就是奉獻,不提倡給加班費。領導想:「大家平時空閒時間這麼多,我都沒說你們,加了幾次班,就要給我提加班費,一點都不懂得感恩。」幾次加班又算得了什麼。03 想打造敬業的文化領導想在部門打造積極奉獻,努力拼搏、敬業的文化。
  • 疑似發文教導郭碧婷:愛不是一方奉獻一方索取
    向太長文直言:「兩個人如果有感覺了,就不在乎年齡大小,貧富之差,真正的感情,是兩個人在一起時要有一種感覺,一種「親切感」……真正的感情是雙方懂得感恩,懂得回報對方的愛,而不是一方奉獻,另一方索取……愛和物質金錢沒有關係,要的只是你這個人。」
  • 淺談十一奉獻:神拿走的是少的,賜給我們的是大的!
    我們在十分之一奉獻的事上應要盡心,而不僅僅只是停留在「知道」而已。有牧師曾在講道時說,我們收入一萬的時候能拿出十一奉獻給神,但當我們收入十萬、一百萬乃至一千萬的時候,我們恐怕就很難拿出十分之一來獻上給神了。如何愛神且回應神,是否願意獻上我們的十分之一也是其中一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