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我們應該不計較,多奉獻、少索取
在廣州,有這麼一位老教授:一輛45塊錢買來的自行車壞了修、修了騎,一騎就是25年;每次去飯堂買飯從未超出過7塊錢;身上的衣服一穿就是幾十年,除非實在不行了,不然不換新的……這位老教授,自己如此節儉,然而,對別人卻豪爽大方。他省吃儉用,把自己多年來儲蓄加上退休工資的一部分,定期拿出來,作為助學基金捐贈給學校關心下一代助學基金,累計捐了19次,總額達到近70萬元!
自己這麼節省,對別人這麼慷慨,矛盾嗎?不矛盾。克己而利他,這是一種多麼值得學習的品格。
克己,即克制自己的欲望,嚴格要求自己。老教授幾十年以來,一直生活簡樸、勤儉節約,正是降低物慾、克制自己的表現。現代生活中,隨著經濟水平的提高,人們對物質享受的追求也水漲船高,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這既能提高生活品質,也能帶動經濟發展,不是壞事;然而,凡事都要有度,過多地追求物質享受,容易被物慾裹挾,甚至迷失自我;適當降低物慾,提高精神和理想上的追求,才能品嘗到更有品位的快樂。「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人生至味,在於清歡。
利他,即給予他人方便與利益,並且不求回報。利他,往往源於對他人強烈的感同身受,也源於他人曾經對自己的幫助。老教授當年曾是一名貧困生,對貧困有著切身的體會,深知困難學生求學的不易;當年,他受到了各方的幫助,「我的所有一切都是黨和政府、母校、老師給予的,我必須盡力回報」,這成了他經常掛在嘴邊上的話。如此說,也如此做,於是,多年來,定期捐獻成了教授的堅持。在我們身邊,起初被社會善待,待有力量時回報社會,這種良性循環處處可見,讓人欣慰。我們應該盡力利他,讓利他之花在社會上廣泛開放,人人利他,人人感恩,社會將更加美好和諧。
人無不生活在共同體中。人和人之間,有時難免有些磕磕碰碰。當此之際,應該有「讓他三尺又何妨」的六尺巷精神,不計較,多奉獻、少索取。我們要向這位老教授學習,學習他勤儉克己,不為物慾羈絆;學習他心存感恩,長以利他為樂。
《 人民日報 》( 2020年07月17日 14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