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宗教信仰的歷史演變,論日本的神道與神社
宗教信仰的歷史演變,論日本的神道與神社日本是一個善於吸收他國文化的國家,就其國內的宗教而言,有信奉佛教的,也有信仰基督教的……但要說到在日本土生土長的宗教,我們自然而然地會想起神道。從歷史上看,日本社會具有多種宗教並存的特徵。
-
曖昧,才是日本人的生存哲學
相比於這樣「文以載道」式的表達,日式曖昧更傾向於給觀眾更大的空間,他們希望觀眾可以自行想像劇情可能的發展方向。日本文化不喜歡把中心思想用露骨的語言表達,他們認為那樣會破壞掉文學藝術本身的氣場。《小偷家族》是典型的日式曖昧,它對於底層親情的描寫極為細膩。它不要求每個人都成為一個有道德的人。
-
日本的幼兒教育和「森林信仰」
▲親子們用松果、松枝、樹皮、苔蘚等自然物做成個性十足的相框 兒童通過這些「原生體驗」了解了自然運行變化的基本規律,就不會急功近利,而更懂得「等待」;知道了生死循環,就更加珍惜生命的可貴;踩死一隻螞蟻或者拍死一隻飛蛾
-
論雅斯貝斯的哲學信仰
在《理性與生存》(1935)、《生存哲學》、(1938)、《論真理》(1947)、《哲學信仰》(1948)、《面對啟示的哲學信仰》(1962)等後期著作中,他一邊把自己生存哲學的內容正式化為哲學信仰,一邊主張哲學與宗教的關係不是信仰與知識的關係,而是信仰與信仰的對抗。但是,他明確表示,他所倡導的哲學信仰既不是神學,也不是神學或宗教的替代物。
-
德國宗教與哲學 ——信仰告白的權利
>[1]許多人依然會因為在德國觀念論(idéalisme)中發現了信仰告白的片段而感到驚訝。從啟蒙運動末期開始,哲學在德國經歷了信仰告白時代。在所有追隨教義——新教或其他宗教——的行為中,哲學選擇了張貼忠誠,即通過告白方式來闡明所思。在萊茵河對岸出現的「論斷」或其他「宣言」體現了:1.德國文化與告白話語之間的親密性;2. 德國文化拒絕(或無力)改變或與此親密性談判;3.
-
日本宗教右翼力量在上升
新華網北京10月9日電 據「新華社」客戶端報導,前些天,到靖國神社採訪,在洶湧的人潮中,除了各種保守市民團體以及右翼團體外,「靈友會」等宗教團體的身影也非常引人注目。 「日本戰爭責任資料中心」事務局長上杉聰也就此指出,隨著「日本遺族會」「回報英靈會」「軍恩聯盟」等成員老齡化,組織力量急劇減退,政治影響力也急劇減退,近年來在教科書問題、修改《教育基本法》、排外等活動中,宗教團體開始異常活躍。
-
日本研究之窗——系列講座(哲學/思想) 第一講:日本神道倫理
第一講:日本神道倫理山東大學教授 牛建科主講人介紹: 牛建科:山東大學哲學與社會發展學院、教育部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猶太教與跨宗教研究中心教授,研究方向是日本哲學與宗教,曾在日本立教大學做獎勵研究員、在皇學館大學神道研究所留學。
-
康德宗教哲學的基礎問題及其兩個走向
但無論如何,只要保留上帝在至善問題上的主權,恩典、啟示、奧秘和信仰等因素,就不能從理性思考中排除。既不能從理性思考中排除它們,又不能在現實的生存中將其作為認識對象,甚至在實踐上運用它們都是極其危險的,剩下的唯有在自己最高的主觀性中檢驗自己,這便是作為康德宗教哲學落腳點的良知的意義。
-
日本宗教觀察:信教人口與經濟水平同步增長
日本人從生活習俗、語言文字、宗教信仰、文學藝術、繪畫建築,乃至道德禮儀等等方面,無不滲透著中國傳統文化的濃厚氣息,處處可以發現中國文化的淵源。日本封建主義專制統治的歷史悠久,與我國頗為相似。因此,在對待宗教的政策和態度上,兩國在歷史上也有許多相似之處。
-
《犧牲》,亞歷山大自我獻祭式的「犧牲」詮釋生命意義和宗教信仰
塔可夫斯基的前六部作品風格、主題各不相同,儘管從《潛行者》開始,《鄉愁》和《犧牲》延續了一定的寓言性,但在我看來,這部影片仍然在探索生命的意義和宗教的信仰,即使在最後時刻,他依然保持著樂觀積極的精神,並將其充分體現在影片之中。
-
仙峰寺、菩薩谷與鬼佛像——淺談《只狼》中的日本宗教文化
日本人的信仰也和我們心中的概念不太一樣,他們的婚禮可能是在教堂舉行,但葬禮卻往往會選擇寺廟。那麼到底是什麼導致了日本這種奇怪的宗教氛圍?本期文章筆者便與大家探討一二。曖昧的宗教信仰日本文化廳有一份統計,說日本所有宗教的信徒加起來總數超過兩億人次,但奇怪的是, " 有宗教信仰的人" 僅佔全國人口的 3 0 % , 這就是說,傳統的宗教理論對日本人的宗教觀似乎並沒有什麼作用:一個人既可信仰某一宗教的多種派系, 又可信仰不同類別的多種宗教。
-
...東方學的中國書寫——評洪修平主編的《東方哲學與東方宗教》
本書正是基於這樣的理念,以作為文化與文明核心的宗教與哲學來架構全書的體系,由此在東方學的書寫上,形成了中國學者自身的特色。其一,全書以東方宗教與哲學自身的歷史演進與邏輯開展為線索,相對淡化了其地緣性特徵,從而全景式地系統展示了東方諸文化的獨特風貌。
-
電影《沉默》描述當年日本逼迫基督徒歷史:被評為2016年基督信仰...
當時來日本傳教的神父費雷拉(連姆·尼森飾)為了拯救日本無辜信徒,自己腳踏了聖像,這種形式上的背叛實際上是一種勇於獻身的信仰。年輕的傳教士羅德裡格斯(安德魯·加菲爾德飾演)和葛爾貝一起請求教會派他們前往往日本調查他們的導師費雷拉棄教一事。他在看到日本遭受酷刑的種種慘相的同時,更遭到了退教的逼迫,他必須在拯救眾基督徒而退教和忠於信仰殉道之間做出選擇。
-
亡魂拜淚,不死斬出——由《只狼》淺談日本刀劍信仰
神道教雖為日本原生的民族宗教,但其在發展的過程中經歷過與其他宗教的融合,嚴格來說已經與原始信仰略有偏差,而本節探討的是更為早期的純粹神道信仰,故為與如今神道教區分,暫用原始神道稱呼。刀劍崇拜的起源原始神道對日本的文化有著巨大影響,可以說是日本文化生長的土壤。
-
日本文化 |「日本研究之窗」系列講座:日本神道倫理
主講人介紹: 牛建科:山東大學哲學與社會發展學院、教育部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猶太教與跨宗教研究中心教授,研究方向是日本哲學與宗教,曾在日本立教大學做獎勵研究員、在皇學館大學神道研究所留學。 日本的神道教(日本一般稱「神道」,我國一般稱「神道教」),是在日本固有的民族信仰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精神行為,是日本固有的民族宗教。神道除了其宗教性和政治性的意義之外,還具有倫理道德的特性。
-
奧姆真理教:讓日本人膽寒的宗教
1995年3月20日早上,奧姆真理教的信徒幾乎在同一時間,於東京都內3條地鐵路線上噴放了毒性猛烈的沙林毒氣,恐怖攻擊造成包括上班族及車站工作人員在內的13人死亡,6300人受傷。至今,仍有許多受害者飽受後遺症之苦。 作家村上春樹採訪了受害者,寫成《地下鐵事件》一書。村上將該事件與同年發生的阪神大地震相提並論,認為在這兩起事件後,日本人的想法發生了巨變。
-
中國古代哲學為什麼不需要宗教來維繫,希臘哲學是宗教哲學
意指公元前八百年至公元前兩百年之間,在這段時期中,世上主要宗教背後的哲學都同時發展起來。一些人類學家相信,軸心時代由農業引發。這個理論由德國哲學家卡爾·雅斯貝爾斯在《歷史的起源與目標》(The Origin and Goal of History)中提出的哲學發展理論。
-
哲學科學宗教的關係
經驗主義認為通過對現實的歸納更能體現事物的屬性,如蟲魚鳥獸,草木之花能按照呈現出來的形象來認識,知更鳥和杜鵑鳥一定是不一樣的。於是從波普爾提出可證偽的對科學的定義,結合了理性主義和經驗主義發展了科學,而後誕生於哲學的科學脫離了哲學範疇而自成一體。科學給我們的是一套針對客觀實在的工具,恰如斧頭刨子,想做出什麼樣的作品取決於自己的意識,而不是工具。當然還有其它工具,事實證明還是科學好用。
-
從日本宗教文化看靖國神社問題:實質以惡為善
日本人承認靈魂的存在,與慰靈和鎮魂相伴而生」;「在靖國神社祭祀英靈,是根據日本古來習俗——祖靈信仰、御靈信仰,已成為日本文化」;「為戰死將士慰靈表彰是世界各國共同的禮儀」;「作為日本人參拜靖國神社理所當然」。 上述說法在日本一些人中仍相當流行,實際上似是而非,根本站不住腳。
-
《印度哲學宗教史》讀後
這本是日本學者高楠順次郎與木村泰賢合著的書。以前看書雖然看過幾篇關於佛教的文章,但真的一點都不了解佛教,對印度也不了解,所以這篇讀後寫得是戰戰兢兢(也很抓狂)。作者稱讚佛教教理精密、陳義高遠、博大精深,這也是佛教徵服這麼多學者的原因吧。本書分為總敘和本論兩大部分。總敘裡介紹了印度的國土、民族、文明概況、哲學與宗教的關係及發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