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多宗教信仰的背後,體現的是日本式的生存哲學

2020-10-18 日本物語

日本文化廳2016年曾經做過一項統計,日本總人口為1.26億人,而信仰宗教的人數比總人口還多一半,達到1.82億人!這個看似不可能的結果,究其原因,其實是因為日本人可以同時信仰兩種乃至多種宗教。

(日本人宗教人口,來源 Nippon.com)

在信仰宗教的人數中,神道教信徒與佛教信徒擁有壓倒性的優勢。其中神道教信徒為8474萬人,佛教信徒為8770萬人,僅這兩項加起來就達到了1億7244萬人,遠超日本總人口數。由此可以得知,有至少數千萬的日本人同時信仰著神道教與佛教。雖然各個宗教團體對於信徒的定義參差不齊,使得這項數據統計不可避免地存在較大偏差,但它也足以說明,日本人並不避諱多宗教信仰。

同時信仰多種宗教,這一現象似乎與我們的觀念有所牴觸。在我們的想像中,信仰宗教一定是一件神聖而又專一的事情,總覺得宗教一定是排他性的。皈依了佛門又跑去教堂做禮拜,這在中國幾乎是不可能出現的情況;然而在日本,每逢重大節日,拜完寺廟、再拜神社是一件再普通不過的事情。這一奇特的現象,其背後隱藏著日本人極其重要的生存哲學,日本的學者將其稱為「兩立型文化」。

要理解「兩立型文化」,就要首先理解「片立型文化」。所謂的「片立型文化」其實就是「二者擇一」,「非A即B」,即同一範疇中的兩個或多個同類事物相互排斥。例如中國古代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或者一場辯論賽中的正反雙方等等,都是「片立型文化」的一種體現。而「兩立型文化」則與之相反,它強調「二者並存」,「A也要,B也要」,即同一範疇中的兩個或多個同類事物同時成立,全盤接納。不光是多宗教信仰,日本社會、文化中的諸多奇特現象都體現出「兩立型文化」的特質。

日本動漫角色善惡兼存的特點,也可以說是「兩立型文化」的一種體現。在日本動漫中,許多角色並非是非黑即白的,他們的性格矛盾而複雜,是「正面形象」與「反面形象」的統一。他們的行為模式就是傳統意義上的「反派」,但他們又具有英雄氣質或者會做出英雄行為。例如《火影忍者》中的佐助、鼬、帶土、團藏,《死亡筆記》中的夜神月,《叛逆的魯魯修》中的魯魯修都屬於這樣的反英雄式人物。這些具有反派氣質的人物往往比純粹的正面角色更受歡迎,他們的形象並沒有像臉譜一樣被固定下來,而是擁有複雜、多面的人性。正面角色的黑化,反面角色的洗白,也反映出日本人的是非觀:是與非只是暫時的,不存在絕對的對與錯;是與非可以同時存在,也可以相互轉化。這也就解釋了為何供奉甲級戰犯的某神社依舊存在:因為日本人的意識中從來沒有絕對的善,也沒有絕對的惡。
(弒主的光秀……來了)
事實上,只要稍稍了解一下日本史,就能理解日本社會為何流行「兩立型文化」。例如,古代日本存在過一支極其強大的貴族——藤原氏。平安時代,藤原氏的其中一支——藤原北家憑藉自身的政經實力,以攝政或關白之名長期左右朝政,隻手遮天。但藤原氏從未想過取代天皇之位。又如中世、近世出現的幕府,同樣是與天皇分立並存。從源氏到北條,從足利到德川,這些家族都曾達到政治、軍事實力的頂點,但他們都沒有試圖廢除天皇制度,而是以一種微妙的關係與天皇共存。現代日本天皇與政府間的關係其實也是如出一轍。政府掌控著實際權力,是國家真正的領導核心,而天皇雖無實質權力,卻是國家的門面,是名義上的最高領導人。天皇制之所以能夠傳承數千年仍未廢除,就是因為「兩立型文化」深深地根植於日本人的國民性之中。

(畫像は日本史の基本72(16-5公武二元支配)日本史野島博之のグラサン日記より)

不僅是天皇制,日本歷史上的「兩立型文化」現象不勝枚舉。日本神話中的神祇分為天神和國神。天神以「天照大神」為首,居住於高天原,以「大國主神」為首的國神則居住在葦原中國,兩類不同的神祇兩立並存。
明治時代,西方的文化與知識大量湧入日本,洋學取代漢學成為主流。然而日本人提倡「和魂洋才」,漢學並未消亡,而是退居日本文化的內裡,與洋學呈表裡呼應之勢。先進的西洋醫術出現後,東洋醫術依然佔有一席之地,西藥與「漢方藥」分庭抗禮。西方服飾成為主流,然而和服等傳統服飾並未消亡,依然擔當著正月、畢業典禮、婚禮上的主角。在外來事物與本土事物之間,日本人從未非黑即白地進行取捨,而是像一個大熔爐一般,把一切都接納進來。這些事物既不相融合,也不相排斥,而是森然地並列著,共同成為日本人生活中的一部分。就像日本人的文字一樣,漢字、平假名、片假名三種文字符號並存,構成了一種十分奇特的語言。他們既不願拋棄舊的,又無法抵抗新事物的誘惑,於是只好近乎固執地將它們硬生生地拼湊在一起,用現在流行的一句話來說,就是「我全都要」。

這種新老共存的局面使得日本的社會、文化偏向於多元,但也帶來許多弊端,使得日本社會難以發生革命性的變化。例如明治維新就是一次不徹底、不完全的資產階級革命,天皇制度等大量封建殘餘留存了下來,難以根除。甚至日本在二戰戰敗以後,都要不惜一切代價,將天皇制度保留下來。這其中既有日本右翼的政治考慮,也體現出日本人對於「守舊」的執著。

「兩立型文化」也使得日本人的人際關係中甚少出現撕破臉皮的局面。這促進了人際關係的和諧,但也造成表達不暢、信息傳達效率低下等問題。對於他人的意見,日本人通常既不贊同、也不反對,而是先勉勉強強地表示接納,心底裡卻依舊保留著自己的意見,形成不同觀點的分立並存。比起信息的真偽、善惡、優劣,日本人更容易受到人際關係和情報來源優劣的影響。面對上司、前輩、師長、大企業時,日本人經常會歪曲自己本來的想法,順從他人。與他人聚會時,如果反駁他人的意見就可能會破壞氛圍、導致不愉快,因而礙於面子,日本人總是會不情不願地接納與自己相牴觸的意見。這樣的情況在日本的企業中更為多見。每逢開會,通常是由上司率先發言,部下們即使有異議也絕不會說出,只會說出一些場面話對領導表示恭維與贊同。這種情況大大地削弱了企業的創造性,使得企業容易「一條道走到黑」,並且員工的不滿情緒一旦爆發,也會不可避免地造成管理上的混亂,給公司帶來損失。

「兩立型文化」在世界各國的文化中都有體現,但日本社會的「兩立型」傾向尤為突出。這種傾向可謂有利有弊,它讓日本社會更加多元化的同時,也導致了社會革新遲緩、人際交流效率低下等問題。我們要理性看待這種現象,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我們應倡導多元化的社會,尊重每個人不同的觀點與想法,而不是非黑即白,一有不同意見就大加攻伐。我們既要尊重他人,也應尊重自己,敢於理性地表達自我。對於任何事物,我們都應辯證地看待,既不全盤肯定,也不全盤否定。保持理性,在百花齊放的社會中實現自我價值,這才是我們應該追尋的方向。


以上です。

本文作者:  yosame

相關焦點

  • 宗教信仰的歷史演變,論日本的神道與神社
    宗教信仰的歷史演變,論日本的神道與神社日本是一個善於吸收他國文化的國家,就其國內的宗教而言,有信奉佛教的,也有信仰基督教的……但要說到在日本土生土長的宗教,我們自然而然地會想起神道。從歷史上看,日本社會具有多種宗教並存的特徵。
  • 曖昧,才是日本人的生存哲學
    相比於這樣「文以載道」式的表達,日式曖昧更傾向於給觀眾更大的空間,他們希望觀眾可以自行想像劇情可能的發展方向。日本文化不喜歡把中心思想用露骨的語言表達,他們認為那樣會破壞掉文學藝術本身的氣場。《小偷家族》是典型的日式曖昧,它對於底層親情的描寫極為細膩。它不要求每個人都成為一個有道德的人。
  • 日本的幼兒教育和「森林信仰」
    ▲親子們用松果、松枝、樹皮、苔蘚等自然物做成個性十足的相框 兒童通過這些「原生體驗」了解了自然運行變化的基本規律,就不會急功近利,而更懂得「等待」;知道了生死循環,就更加珍惜生命的可貴;踩死一隻螞蟻或者拍死一隻飛蛾
  • 論雅斯貝斯的哲學信仰
    在《理性與生存》(1935)、《生存哲學》、(1938)、《論真理》(1947)、《哲學信仰》(1948)、《面對啟示的哲學信仰》(1962)等後期著作中,他一邊把自己生存哲學的內容正式化為哲學信仰,一邊主張哲學與宗教的關係不是信仰與知識的關係,而是信仰與信仰的對抗。但是,他明確表示,他所倡導的哲學信仰既不是神學,也不是神學或宗教的替代物。
  • 德國宗教與哲學 ——信仰告白的權利
    >[1]許多人依然會因為在德國觀念論(idéalisme)中發現了信仰告白的片段而感到驚訝。從啟蒙運動末期開始,哲學在德國經歷了信仰告白時代。在所有追隨教義——新教或其他宗教——的行為中,哲學選擇了張貼忠誠,即通過告白方式來闡明所思。在萊茵河對岸出現的「論斷」或其他「宣言」體現了:1.德國文化與告白話語之間的親密性;2. 德國文化拒絕(或無力)改變或與此親密性談判;3.
  • 日本宗教右翼力量在上升
    新華網北京10月9日電 據「新華社」客戶端報導,前些天,到靖國神社採訪,在洶湧的人潮中,除了各種保守市民團體以及右翼團體外,「靈友會」等宗教團體的身影也非常引人注目。  「日本戰爭責任資料中心」事務局長上杉聰也就此指出,隨著「日本遺族會」「回報英靈會」「軍恩聯盟」等成員老齡化,組織力量急劇減退,政治影響力也急劇減退,近年來在教科書問題、修改《教育基本法》、排外等活動中,宗教團體開始異常活躍。
  • 日本研究之窗——系列講座(哲學/思想) 第一講:日本神道倫理
    第一講:日本神道倫理山東大學教授 牛建科主講人介紹:  牛建科:山東大學哲學與社會發展學院、教育部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猶太教與跨宗教研究中心教授,研究方向是日本哲學與宗教,曾在日本立教大學做獎勵研究員、在皇學館大學神道研究所留學。
  • 康德宗教哲學的基礎問題及其兩個走向
    但無論如何,只要保留上帝在至善問題上的主權,恩典、啟示、奧秘和信仰等因素,就不能從理性思考中排除。既不能從理性思考中排除它們,又不能在現實的生存中將其作為認識對象,甚至在實踐上運用它們都是極其危險的,剩下的唯有在自己最高的主觀性中檢驗自己,這便是作為康德宗教哲學落腳點的良知的意義。
  • 日本宗教觀察:信教人口與經濟水平同步增長
    日本人從生活習俗、語言文字、宗教信仰、文學藝術、繪畫建築,乃至道德禮儀等等方面,無不滲透著中國傳統文化的濃厚氣息,處處可以發現中國文化的淵源。日本封建主義專制統治的歷史悠久,與我國頗為相似。因此,在對待宗教的政策和態度上,兩國在歷史上也有許多相似之處。
  • 《犧牲》,亞歷山大自我獻祭式的「犧牲」詮釋生命意義和宗教信仰
    塔可夫斯基的前六部作品風格、主題各不相同,儘管從《潛行者》開始,《鄉愁》和《犧牲》延續了一定的寓言性,但在我看來,這部影片仍然在探索生命的意義和宗教的信仰,即使在最後時刻,他依然保持著樂觀積極的精神,並將其充分體現在影片之中。
  • 仙峰寺、菩薩谷與鬼佛像——淺談《只狼》中的日本宗教文化
    日本人的信仰也和我們心中的概念不太一樣,他們的婚禮可能是在教堂舉行,但葬禮卻往往會選擇寺廟。那麼到底是什麼導致了日本這種奇怪的宗教氛圍?本期文章筆者便與大家探討一二。曖昧的宗教信仰日本文化廳有一份統計,說日本所有宗教的信徒加起來總數超過兩億人次,但奇怪的是, " 有宗教信仰的人" 僅佔全國人口的 3 0 % , 這就是說,傳統的宗教理論對日本人的宗教觀似乎並沒有什麼作用:一個人既可信仰某一宗教的多種派系, 又可信仰不同類別的多種宗教。
  • ...東方學的中國書寫——評洪修平主編的《東方哲學與東方宗教》
    本書正是基於這樣的理念,以作為文化與文明核心的宗教與哲學來架構全書的體系,由此在東方學的書寫上,形成了中國學者自身的特色。其一,全書以東方宗教與哲學自身的歷史演進與邏輯開展為線索,相對淡化了其地緣性特徵,從而全景式地系統展示了東方諸文化的獨特風貌。
  • 電影《沉默》描述當年日本逼迫基督徒歷史:被評為2016年基督信仰...
    當時來日本傳教的神父費雷拉(連姆·尼森飾)為了拯救日本無辜信徒,自己腳踏了聖像,這種形式上的背叛實際上是一種勇於獻身的信仰。年輕的傳教士羅德裡格斯(安德魯·加菲爾德飾演)和葛爾貝一起請求教會派他們前往往日本調查他們的導師費雷拉棄教一事。他在看到日本遭受酷刑的種種慘相的同時,更遭到了退教的逼迫,他必須在拯救眾基督徒而退教和忠於信仰殉道之間做出選擇。
  • 亡魂拜淚,不死斬出——由《只狼》淺談日本刀劍信仰
    神道教雖為日本原生的民族宗教,但其在發展的過程中經歷過與其他宗教的融合,嚴格來說已經與原始信仰略有偏差,而本節探討的是更為早期的純粹神道信仰,故為與如今神道教區分,暫用原始神道稱呼。刀劍崇拜的起源原始神道對日本的文化有著巨大影響,可以說是日本文化生長的土壤。
  • 日本文化 |「日本研究之窗」系列講座:日本神道倫理
    主講人介紹:  牛建科:山東大學哲學與社會發展學院、教育部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猶太教與跨宗教研究中心教授,研究方向是日本哲學與宗教,曾在日本立教大學做獎勵研究員、在皇學館大學神道研究所留學。  日本的神道教(日本一般稱「神道」,我國一般稱「神道教」),是在日本固有的民族信仰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精神行為,是日本固有的民族宗教。神道除了其宗教性和政治性的意義之外,還具有倫理道德的特性。
  • 奧姆真理教:讓日本人膽寒的宗教
    1995年3月20日早上,奧姆真理教的信徒幾乎在同一時間,於東京都內3條地鐵路線上噴放了毒性猛烈的沙林毒氣,恐怖攻擊造成包括上班族及車站工作人員在內的13人死亡,6300人受傷。至今,仍有許多受害者飽受後遺症之苦。     作家村上春樹採訪了受害者,寫成《地下鐵事件》一書。村上將該事件與同年發生的阪神大地震相提並論,認為在這兩起事件後,日本人的想法發生了巨變。
  • 中國古代哲學為什麼不需要宗教來維繫,希臘哲學是宗教哲學
    意指公元前八百年至公元前兩百年之間,在這段時期中,世上主要宗教背後的哲學都同時發展起來。一些人類學家相信,軸心時代由農業引發。這個理論由德國哲學家卡爾·雅斯貝爾斯在《歷史的起源與目標》(The Origin and Goal of History)中提出的哲學發展理論。
  • 哲學科學宗教的關係
    經驗主義認為通過對現實的歸納更能體現事物的屬性,如蟲魚鳥獸,草木之花能按照呈現出來的形象來認識,知更鳥和杜鵑鳥一定是不一樣的。於是從波普爾提出可證偽的對科學的定義,結合了理性主義和經驗主義發展了科學,而後誕生於哲學的科學脫離了哲學範疇而自成一體。科學給我們的是一套針對客觀實在的工具,恰如斧頭刨子,想做出什麼樣的作品取決於自己的意識,而不是工具。當然還有其它工具,事實證明還是科學好用。
  • 從日本宗教文化看靖國神社問題:實質以惡為善
    日本人承認靈魂的存在,與慰靈和鎮魂相伴而生」;「在靖國神社祭祀英靈,是根據日本古來習俗——祖靈信仰、御靈信仰,已成為日本文化」;「為戰死將士慰靈表彰是世界各國共同的禮儀」;「作為日本人參拜靖國神社理所當然」。  上述說法在日本一些人中仍相當流行,實際上似是而非,根本站不住腳。
  • 《印度哲學宗教史》讀後
    這本是日本學者高楠順次郎與木村泰賢合著的書。以前看書雖然看過幾篇關於佛教的文章,但真的一點都不了解佛教,對印度也不了解,所以這篇讀後寫得是戰戰兢兢(也很抓狂)。作者稱讚佛教教理精密、陳義高遠、博大精深,這也是佛教徵服這麼多學者的原因吧。本書分為總敘和本論兩大部分。總敘裡介紹了印度的國土、民族、文明概況、哲學與宗教的關係及發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