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學家包弼德:中國需要增強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

2020-12-20 人民論壇網

哈佛大學東亞語言文明系教授、哈佛大學副教務長包弼德

文章原標題:《以史為橋 溝通哈佛與中國——訪哈佛大學副教務長包弼德教授》

包弼德教授(Peter K. Bol),哈佛大學著名中國歷史研究專家,哈佛大學副教務長,哈佛大學東亞語言文明系教授。包弼德教授長期致力於中國七至十七世紀文化精英的研究,著有《宋代歷史研究入門》、《斯文:唐宋思想的轉型》、《歷史上的理學》等。他於1971年取得荷蘭萊頓大學漢學研究院中國語言和文學學士學位,1973年獲該學院漢學碩士學位,1982年獲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東亞系歷史學博士學位,1985年起執教於哈佛大學,1997-2002年任哈佛大學東亞系主任,2005年創建哈佛大學地理分析中心(Harvard Center for Geographic Analysis)並擔任首屆主任,學術兼職有國際中國歷史地理信息系統 (The China Historical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管理委員會主任和中國歷代人物傳記資料庫(The China Biographic Database)項目主任等。作為哈佛大學的副教務長,包弼德教授主要分管教學創新,目前他主要負責哈佛大型在線公開課項目(HarvardX)的建設與推廣,正積極與世界各地的高校展開合作。

作為美國哈佛大學負責教學創新事務的副教務長和中國歷史研究學者,包弼德教授將如何評價中國當前的教育教學以及歷史研究狀況呢?帶著這一疑問,筆者近日訪談了包教授。

張梅:尊敬的包弼德教授,非常感謝您在百忙之中接受訪談!這麼多年您一直關注中國、研究中國歷史及其相關問題,發表了甚多在學術界產生廣泛影響的學術論著。能不能請您談談,最初是怎樣的機緣,觸發了您對中國的興趣?

包弼德:我最初對中國感興趣,關注點在政治。我從小生活在頗為左翼的家庭環境中,一直對美國政治比較感興趣。那時候美國政府不承認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我認為這樣的政策行不通,也和美國在世界上舉足輕重的地位不相稱,這誘發了我對中國政治的興趣,於是開始學習中國語言,試圖多了解中國。那時候美國大學開設中國課程的並不多,公立中學開設漢語課程更是絕無僅有,於是我報名參加了輔導班,開始了漢語學習。那時候在美國的中學課堂上學習世界歷史也是沒有關於中國的內容的,可是我覺得避而不談中國歷史這怎麼行呢!於是我就從學習漢語開始,自己主動去學習了解中國的歷史和文化。

高中畢業後,我本應該就讀美國的大學。可是恰在那時我父母親和妹妹們碰到去荷蘭生活一年的機會。你知道,我父親出生在荷蘭。於是我跟著家人去了荷蘭。到荷蘭後,我們家的一位朋友是教授中文的荷蘭教授,他建議我到萊頓大學讀書。因為我比較年輕,學習也非常努力,萊頓大學的老師因此很欣賞我。學習幾個月後,老師問我是否願意留在荷蘭,於是我就留在了萊頓大學。那時,我對現代中國有著濃厚的興趣,但並不了解中國到底是什麼樣子。一位老師建議我學習中國古代史,他對我說:「你們美國人老喜歡研究現代的東西,殊不知歷史絕對不能忽視。你在萊頓學習,可以先把古代史的基礎打牢,這對你將來學習現代史肯定會有幫助。」當時是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的第一年,中國非常混亂,我們獲取的信息也非常雜亂,我搞不清楚現代中國到底是什麼狀況,而研究中國歷史,讓我發現那麼多驚奇的地方,於是我對中國歷史的興趣越來越濃。我在萊頓大學的學習從本科開始一直到碩士畢業,但其中有三年半是在臺灣學習中國儒家經典, 在臺灣,我受到了傳統並且系統的漢學訓練。

張梅:我記得您在一次訪談中曾經說:「我研究中國不光是因為對中國有興趣,更是因為中國非常重要,而且對世界歷史來說中國越來越重要。」事實上,中國改革開放後經過三十多年的飛速發展,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有人說,21世紀是中國的世紀。您如何看待這一論斷?您又如何評價當下的中美關係?

包弼德:中國很重要!我五十年前就認為中國很重要,事實上,在我心目中中國之所以重要並不是因為現在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從歷史的角度看,中國是世界歷史上一個很重要的國家,儘管五十年前的中國很窮,但是我始終認為她是世界上一個舉足輕重的國家,這也是我當時對中國歷史非常感興趣的一個原因。

說到中美關係,不論是在中國還是在美國,有的學者認為中美關係應該保持良好,有的則覺得未必。在政治家中,有些人視對方為敵人。但是在我看來,如果將中美兩國普通民眾相比較,可以發現中國人比較關心美國,很在乎美國對中國的態度,而大部分美國人比較沒有興趣關注中國,因為美國普通民眾對政治不是十分感興趣。換句話說,如果你去問美國的民眾,中國疆域有多大?中國有多少人口?絕大多數的美國人都回答不出來,甚至對中國處於世界地理的具體位置都不是很清楚。因此,我認為目前中國的發展,在借鑑世界先進技術與文化的同時,更應著眼於自己的歷史和文化,增強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中國歷史上許多思想家關於社會制度、政治、經濟、文化以及如何改善人類福祉的看法,對於今天的中國和世界仍然具有借鑑意義。

張梅:拜讀您的著作,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您把思想史與社會史結合起來進行研究,請問您為何要以這種方式進行研究?中國大陸學界以這種方式進行研究的似乎並不多,您對此有何看法?

包弼德:我們知道,以往的思想史研究,主要是從哲學的角度提出和分析問題,這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思想文化根植於社會生活的事實,思想史的研究不能脫離社會史的研究。思想史研究,我認為主要是研究有思想的人,具體可以說是「有學術的思想家」及「有思想的學者」 。當然,把社會史和思想史結合起來研究對我來說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這在我寫作《斯文:唐宋思想的轉型》和《歷史上的理學》等著作中都深有體會。因為從社會史的角度看,中國社會不講個人,只講家族(集體)。個人的行為(準確地說是大部分人的行為),都是根據群體的利益訴求進行的。而從思想史的角度看,思想家是個人,他們有一個比較理想的世界,他們的「想」和「做」與普通人的想法和做法是有一些不一樣的。研究思想史,是要研究這些思想家想什麼;而研究社會史,則是弄清楚他們怎樣用自己的思想去影響他人的行為。正是思想和行動的交互作用,推動了歷史,導致了歷史的變遷。

將思想史與社會史結合起來進行研究,中國大陸學者確實不多,但是我們看到,有一批學者正在努力推動一個新的社會史研究方向,例如華南學派。

相關焦點

  • 包弼德、傅高義領銜:西方頂尖漢學家的中國文化課
    作者 | 段志強(復旦大學文史研究院副研究員)有些大師的課聽一次少一次。
  • 從文化自覺到文化自信
    原標題:從文化自覺到文化自信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堅定文化自信,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近年來,人們對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談得越來越多,關注度越來越高。如何從文化自覺走向文化自信,是需要我們深入探討的重大問題。
  • 鄒建民委員:增強文化自信建設文化強國
    本報訊(記者何文卿)全國兩會期間,鄒建民委員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文化自信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以及一個政黨對自身文化價值的充分肯定和積極踐行,也是對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的堅定信心。 「建設文化強國需加強頂層設計,築牢文化自信的基礎。」
  • 線上分享音樂 增強文化自信
    本次活動通過對至今保存古代音樂作品史料價值最高的宏篇巨著——《神奇秘譜》的深入學習和研究,讓參與者們感受古代的優秀音樂之美,增強大家對尊師重道、自強不息等中華傳統美德的感性認識,使大家在寓教於樂中提升民族文化素養,增強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
  • 義大利漢學家畢羅:「我對漢字和中國文化一見鍾情」
    &nbsp&nbsp&nbsp&nbsp義大利漢學家畢羅——&nbsp&nbsp&nbsp&nbsp「我對漢字和中國文化一見鍾情」(海客談神州)&nbsp&nbsp&nbsp
  • 增強民族文化自信 領略家鄉文化魅力
    本報訊 全媒體記者邵瀅報導 為增強中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了解,感悟家鄉開封獨具魅力的歷史文化,8月5日,市十四中七十五班學生在老師和家長的帶領下,走進開封博物館在開封博物館,同學們在講解員的帶領下,參觀了城市系列展廳和專題展廳,對開封歷史上的水運文化、商業文明、科學技術、世俗風貌等內容有了全面的了解。各個展廳內琳琅滿目的古玩、精美絕倫的字畫、源遠流長的歷史文化深深震撼了在場每位同學,大家既為開封數千年的悠久歷史文明讚嘆,也為今日開封的現代化發展建設成就感到驕傲。
  • 讓文化自信撐起「中國故事」脊梁
    要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進一步增強文化自覺、文化自信,積極主動做好對外文化交流工作,讓世界各國人民更好地感知中國、了解中國。雲山同志強調,要充分發揮我們的文化優勢,講好中國故事、弘揚中國精神,把一個文明進步、開放包容、繁榮發展的中國展現在世界人民面前。(中國文明網)   講好「中國故事」必須從中國文化自信出發,只有良好的文化自信才能讓「中國故事」的內容和結構熠熠生輝。
  • 大方一小:弘揚優秀傳統文化 增強學生文化自信
    大方一小:弘揚優秀傳統文化 增強學生文化自信 為了弘揚中國傳統文化,增強民族文化自信,樹立良好校風,大方縣第一小學舉行弘揚民族文化主題系列活動,通過寓教於樂的教學活動,普及中國傳統節日習俗,讓廣大師生更加熱愛傳統文化,進一步增強廣大學生愛祖國愛家鄉的情感,增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理想信念......
  • 文化自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底氣
    思想政治教育核心目標就是要增強民族的文化自信,增強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永葆發展的青春和活力。文化自信的保持和增強始終是思想政治教育追求的目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始終圍繞文化自信來展開。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適時提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實現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這也給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指明了發展方向。
  • 30位外國青年漢學家「畢業」了,漢學家職責是促進文化溝通
    豐富的研修項目深入中國社會本期青年漢學家研修計劃上海班,經過20多天學習與考察調研,完成了規定的學習計劃。研修期間,各國青年漢學家通過滬上名家集中授課、研修導師一對一指導論文、上海市內與周邊主題參觀考察、研修成果交流研討會等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活動,進一步拓展了對中國認識和研究的深度和廣度。
  • 大學生文化自信與核心價值觀培育
    提升文化自信有助於大學生更好地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一個國家和民族的深厚文化積澱是核心價值觀的重要來源。離開了肥沃而深厚的文化土壤,核心價值觀便是無本之木、無源之水。核心價值觀不僅僅是從文化內涵中抽象出的幾個短語與口號,它需要每一個成員將其內化於心、外化於行。
  • 中國文化在守正創新中堅定自信
    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就要堅定文化自信,增強文化自覺,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一歷史上,中華民族創造了燦爛輝煌的文明成就,為人類作出了卓越貢獻。但鴉片戰爭後,西方列強憑藉堅船利炮轟開中國國門,中華民族經歷了刻骨銘心的慘痛歷史,中華傳統文化經歷了劇烈變革的陣痛。
  • 增強青年思想引領 牢牢堅定文化自信
    因此,「十四五」時期應進一步增強青年思想引領,以堅定的文化自信,講好「中國故事」,推進文化「走出去」戰略,不斷提升中華文化影響力。----堅定文化自信是提升中華文化影響力的根本前提「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 以文化自信指引職業學校文化建設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堅定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強調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文化自信的提出具有很強的思想性、指導性、針對性,職業學校應以文化自信為指引加強學校文化建設。
  • 在理性思辨中堅定文化自信
    要真正把堅定文化自信落到實處,必須對堅定文化自信作一番理性思辨。 文化自信與精神家園 中華民族精神家園是中華民族在長期生存和發展實踐中自覺形成的為中華兒女共同依託、傳承、發揚的理想信念、價值觀念和文化素養等所構成的精神文化生態的總和。構建中華民族精神家園是建立在文化自信基礎上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必然選擇。
  • 2020多省優質申論範文:重建節日文化 增強文化自信
    反映出當前年輕群體對於傳統節日文化內涵的不了解,逐漸退化為「假日」。這既是端午節正面臨的危機,也是我國所有傳統節日文化面臨的危機。因此,重建節日文化,增強文化自信愈加緊迫。傳統節日是一種紀念日,內涵豐富。
  • 從「四個講清楚」看文化自信
    同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山東考察期間強調,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強盛,總是以文化興盛為支撐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以中華文化發展繁榮為條件。這些重要論述充分彰顯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的文化自覺、文化自信和堅定的文化定力,對於加深我們對社會主義文化建設規律的認識,引導人們從正確對待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開始進一步堅定文化自信,推動社會主義文化事業繁榮興盛,具有重大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 福清:感受語言魅力 增強文化自信
    福清:感受語言魅力 增強文化自信 發文時間:2020-11-23    來源: [福清市老年大學
  • 在堅定文化自信中實現文化強國
    新的時代條件下,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指導地位就是要牢牢把握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自覺地高舉馬克思主義偉大旗幟,一以貫之地保持思想上的統一、政治上的團結、行動上的一致,不斷煥發新的強大生命力和戰鬥力。(二)始終堅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 保護傳承敦煌文化 增強中華文化自信
    敦煌文化展現了中華民族的文化精神、文化胸懷和文化自信習近平總書記在敦煌研究院的講話中深刻指出,研究和弘揚敦煌文化,既要深入挖掘敦煌文化和歷史遺存背後蘊含的哲學思想、人文精神、價值理念、道德規範等,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更要揭示蘊含其中的中華民族的文化精神、文化胸懷和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