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學前兒童科學教育:是以3~6歲幼兒為對象 引發幼兒探究科學主動性 支持幼兒經歷探究和發現 皆在培養幼兒科學精神 科學方法與科學知識三位一體的科學素質的教育過程。
2、學前兒童數學教育:是指遵循學前兒童認知發展規律 幫助學前兒童積極建構數學經驗 發展數學認知能力 因為正規的數學學習進行準備的過程。
3、比較:是辨別事物屬性的異同或高低 是人們認識世界的手段 是思維的一個過程 是對物體之間的基本屬性上建立關係的過程。
4、對應:指一個系統中的某一項 在性質 特徵 作用或數量等方面同另一個系統中的某一相相當 或是存在一定的關係性。
5、表徵:是信息的頭腦中的呈現方式。
6、守恆:是指認知主體掌握了事物的本質特徵 能認識到事物的本質特徵 不因某些非本質特徵的改變而改變 即事物的外部形態雖然發生變化 但其原有的某種屬性仍保持不變。
7、反身抽象:只並非通過對客體的直接感知而獲得對客體性質的抽象 而是通過主體對客體所施加的動作及影響來獲得關於客體性質的抽象。
8、圖形守恆 :指兒童能夠不受圖形大小 顏色和擺放位置與形式的影響 正確辨別和命名圖形。
9、分類:是以比較為基礎 根據事物的某一本質屬性進行的劃分。
10、空間知覺:指物體距離 形狀 大小 方位等空間特性的知覺。
11、植物的向性運動:只植物對外界環境中的單方向刺激而引起的定向生長運動。
12、次序關係:指任何物體在空間的存在都是以一定的順序性出現的。
13、科學遊戲活動:指含有科學技術內容的遊戲兒童 在這類的遊戲中能夠發現和獲得各種科學經驗。
14、生物的生命周期:只動物和植物經歷的出生 生長和發育繁殖死亡的過程。
15、科學態度:指個體對於探究客觀世界所持有的穩定心理傾向 該心理生小決定個體對世界的探究方式與探究測量 就是把帶車定的量筒一個作為標準的同類量進行比較 是將事物的屬性量化 賦予這個屬性一個數。
16、日常隨機科學活動:是在日常生活中偶然發生的與科學有關的活動以及隨之產生的科學探究。
17、量:指物體或現象所具有的可以定性區別或測定的屬性 如果長度 體積 時間 速度 溫度等他們都具有可比較測定的屬性 其大小可用一個15和一個參照對象來表示。
18、按物點數:用手指點物體同時有順序的說出 數詞是說出的一個數詞與手點的一個物體一一對應。
19、具體水平的加減:指兒童以實物或者圖片等直觀材料為工具進行的加減運算活動。
20、數學教育活動:指成人有計劃 有目的的組織線下兒童探究他們生活中的數學問題 體驗積累數學經驗 引導兒童思考並發展兒童思維的一種活動。
21、生物的簡單行為:包括其運動方式滿足自身需求的方式等。
22、區角活動:指教師創設環境 投放操作材料 幼兒根據自己的興趣和能力 運用各種方法和手段進行自主探究的活動。
23、不連續量:指物體中可以數個數的量。
24、連續量:只不可以一個一個數的量 要用測量的方法來確定它的程度。
25、屬性:就是某一事物在與其他事物發生關係時表現出來的質。
26、排序:只招兩個以上的物體 對齊同一屬性進行比較 並按這種特徵的差異或規則排序。
27、標準測量:就是將要測量的事物屬性與一個規定的公認的測量 量的單位作比較的過程 其結果是用數和標準單位來表示的。
28、非標準測量:只利用自然物作為器具進行直接測量。
29、量的比較:指幼兒對事物某些量的特徵或在兩個或兩個以上物體間建立聯繫的過程。
30、時間:是物質運動變化的持續性與順序性。
31、幾何形體:是對客觀物體的抽象和概括 具有普遍性和典型性。
32、立體圖形:指所有的點不在同一平面上的幾何圖形圖形各部分不在同一平面上。
33、求同遊戲:就是引導幼兒挑選出有共同屬性的圖形的一種活動。
34、內部幹預:使教師作為一個遊戲者或者說是活動者 以平等的身份與幼兒共同活動 在共同的活動中給幼兒已暗示或指導帶動幼兒去認識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