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勞動報》報導,上午7時剛過,張麗君已經坐在了演播室內,一邊任由著化妝師在臉上塗抹,一邊雙手忍不住「操練」了起來。
因為今年的一項新規定,使得張麗君成為上海歷屆「兩會」以來首位手語翻譯。雖然她有著豐富的經驗,但事先沒有材料、必須現場同傳、時間長達近2個小時……這些從未面對的新狀況,讓張麗君壓力倍增。
就連報告裡一個個新詞,也得事先做好準備,甚至要先預演給聾人朋友,通過了他們的驗證,才有底氣在電視上展示。
直播長達2小時
在上演播臺的最後一刻,張麗君拿出包裡的巧克力,掰了一塊放進嘴裡。手指觸到了旁邊的牛奶,她明顯猶豫了一下,隨後又放了下來。
這些都是張麗君特別為直播準備的「營養品」。她告訴記者,雖然自己長期擔任上海電視臺《時事傳真》手語翻譯,也做過特奧會手語翻譯,但過去還從沒面對過長達近2小時的直播時間。
「一般也就15-30分鐘,還能換人休息一下。」張麗君坦稱,「這麼長時間,擔心體力頂不住。手語翻譯不僅是打手勢,還要面部表情到位,甚至還需要唇語補充。」
考慮到長時間不能挪位,張麗君連水都不敢多喝一口。雖然兩瓶水已經開封,插了吸管近在咫尺,她也只能「望梅止渴」。
沒材料考驗現場同傳
讓記者沒想到的是,張麗君上周才接到的通知,而是被要求實行現場同傳,直至直播開始前,她都沒有拿到會議文字材料。
為此,她在現場不斷練習,聽著電視裡傳來的聲音,下意識地打著手勢,「得把節奏先調整好。」
在她的臺前,還有好幾位專業人士在不斷觀察著張麗君,時不時出言提醒一兩句。這是市殘聯特意組成的「智囊團」,包括了聾人、手語專家等。市殘聯相關負責人周新建表示,小小的翻譯手勢大有講究,張麗君這次打的是中國手語而不是地方手語,通用性更高。
譯「熱詞」提前做準備
在報告中,例如「創新驅動、轉型發展」等熱詞,一度讓張麗君犯了愁。
「手語中,『驅動』、『轉型』這種詞是很難翻譯的。」張麗君告訴記者,為此她特意和「智囊團」一起琢磨,尋求最恰當的表達方式,然後先在殘疾人面前演繹,得到認可後才正式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