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時候,我們都會有一種莫名的焦慮,讓我們煩躁不安,心神不寧。要麼心中千頭萬緒,卻好像抓不住任何一點;要麼預感事情不順,前景不妙,壓迫得自己沒法思考,甚至沒法呼吸。總之,焦慮感總會不斷地來擾亂我們。
焦慮是進化的遺產之一
從進化心理學的角度看,焦慮本質上是一種害怕的反應。進化心理學家認為,害怕是一種非常重要的進化遺產,它促使有機體避開危險,具有明顯的生存價值。害怕幫助我們打退敵人、小心駕駛、安全跳傘、參加考試、與重要人物好好交談以及在爬山時站穩腳跟。
和害怕不同,焦慮是對未來可能的危機產生的情緒反應。即焦慮時所害怕的事件可能並沒有發生,只是一種想像和預期。當然,這個不妙的前景發生概率有可能非常大,後果也很嚴重。但由於尚未發生,所以未來可能產生變化,讓人既有希望又感到絕望,所以心情更加擔憂。也有些時候,焦慮的源頭並不明晰,讓人摸不著頭腦。這種似有若無的恐懼感也很讓人焦慮。
焦慮是大腦的感覺,不是真實的
美國著名文學評論家,《西方正典》的作者哈羅德.布魯姆寫到:「弗洛伊德注意到,焦慮是對喪失某物的危險的反應……我贊同弗洛伊德的觀點,即焦慮只是一種感受,是對焦慮可能性的感受。」這告訴我們,如果能夠區分客觀事實和主觀感受,就能夠在一定程度上,緩解焦慮的感覺。那麼,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該怎麼做呢?
在西方神話故事中,經常會有這樣的情景,如果人們想要戰勝一個惡魔,只要能夠叫出它的名字,就能摧毀其力量。對待焦慮,其實也可以用同樣的方法,把在心中讓人焦慮、擔憂和恐懼的事情寫下來。一旦將感受形諸於文字,無形的感覺就變成了有形的描述。那種看不見,摸不著的焦慮感就可以被我們觀察、分析,進而有可能找到面對它、解決它的辦法。
寫出你的焦慮
當我們令自己焦慮的事情用文字寫下來,我們就可以清楚地看到問題的真相,它們不再是內心模糊的概念。這個時候,我們就可以像小時候做題一樣,思考我們能否解決我們焦慮的問題,如果能解決,我們該怎麼做(關於這個,可以另外拿一張紙)。如果不能解決,我們也可以分析最壞的情況是什麼,我們是繼續硬著頭皮承受後果,還是可以逃開,暫避鋒芒。
即使是面對無法避免的壞結果,我們也將焦慮轉移到了有形的文字記錄中。想像一下,我們把自己的焦慮寫在一張小紙片上,扔進了一個小罐子。從此,將我們的焦慮感(至少是一部分)扔到了一邊,也可以讓我們負重前行的內心稍稍輕鬆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