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視角看國學(567)
《孟子·公孫丑章句下》之一
孟子這裡說的「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中的「人和」,按照孟子接下來的闡釋,實際上等同於《孫子兵法·始計》章提出的「道、天、地、將、法」中的「道」,《孫子兵法》認為:道者,令民與上同意也,故可以與之死,可以與之生,而不畏危。實際上還是強調的民心所向,不過孟子在這裡進一步拓展,「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多與寡已經越出國界限制,認為「得道者多助」的多的範圍不但包括本國上下老百姓的支持,還可以讓敵對國家的人民都支持,比如超級大國在全球搞「顏色革命」,其實就是通過宣傳推行自己的價值觀,讓其他國家的人民也認同自己的正義性,而反對自己國家的政權。相應的「失道者寡助」的寡的範圍也可以縮小到連自己的親戚朋友都不支持自己,名義上是一國國君,實際上就是一個「光杆司令」,「人和」到這個程度,自然可以「戰必勝矣。」
天時和地利對於戰爭的勝敗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比如我們熟悉的赤壁之戰,在這個戰役中,孫權和劉備集團聯手,利用長江天塹,巧使連環計,採取火攻之策一舉擊潰在兵力上擁有絕對優勢的曹操大軍,從而奠定了三分天下的格局。決戰之前,長江天塹的地利和孫劉聯手的人和以及戰前實施的一系列舉措都對戰役的最後勝利發揮了重要作用,但是「時當隆冬」,如果沒有難得刮起來的東風,赤壁之戰的勝負則完全可能是另外一種結果,唐朝詩人杜牧因此發出了「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的感慨。但「天時」之所以不如地利,是因為天時的因素有三個特徵:一是時間上的不確定,二是力量上的不可抗,三是作用上的不對稱。所以可以利用天時,比如要善於等待時機,如利用「戰略機遇期」,但不能依賴天時,「風來了,豬都能飛起來」,但風停了,鳥還在飛,豬卻都摔死了,這說明天時可以利用,但不能依賴。
地利也同樣對戰爭勝負有非常大的作用,所謂「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也是強調地利的作用,但是地利同樣依賴於人和,比如說如果有地形優勢,固然可以「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但如果內部有奸細、叛徒、起義,即使一百夫當關,而內部之間互相算計,這個地形優勢就可能不存在了。戰爭中的「內在作戰」,一方面是強調地利的優勢,更是強調人心的優勢,如果自己人都不支持自己,這個內線也就不成為內線了。
所以孟子這裡引用「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還是延續其「仁者無敵」的王道思想,強調人心向背對戰爭勝負的核心決定作用。失去了人心,天時和地利上的優勢都會不復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