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首發於2018年10月4日《南方周末》)
「天邊遠遠的地方有很多連綿起伏的白雲,就說雲真好看,那麼白,天空那麼藍。他們說那不是雲,那是雪山,我終於知道世界上還有和大地不一樣的東西,是高山。」
作家李娟的新書《遙遠的向日葵地》寫到了十年前,她和母親在烏倫古河南岸耕種向日葵地的往事。這本散文集獲得了第七屆魯迅文學獎散文雜文獎。2018年9月20日,魯迅文學獎在中國現代文學館舉行了頒獎儀式,其授獎詞寫道:
李娟的散文有一種樂觀豁達的遊牧精神。《遙遠的向日葵地》中,那塊令人憂心的年年歉收的田地,不竭地生長著天真的喜悅。她的文字獨具性靈,透明而慧黠,邊疆生活在她的筆下充滿跳蕩的生機和詩意。
2018年3月,李娟應花城出版社之邀,在廣州和深圳少有地出席數場讀者見面會。接受南方周末採訪時,她身穿著鮮紅色外套,發言頗為慎重,有時思索一個詞彙良久後放棄:「不知道該怎麼說。」
李娟看重自己的「文字工作者」身份,力求準確,害怕被誤解。她認為,許多採訪只是為了印證對方的判斷,而不是真正想與她溝通,挖掘出新東西。她希望寫出每個人都有的共同之物,「而不是刻意搞一些與眾不同的,儘量不去寫奇崛的文字」。
「我覺得共同的東西才是永遠的。」李娟還在尋求自己最想要的感覺,「反正就是寫,然後再修改,再寫,再修改,無法一氣呵成,修改到看起來一氣呵成的狀態就好了。寫到激動的時候,趕緊要停下來,幹點別的事情,然後冷靜下來再寫。」
「寫作是一個創造……不僅創造出文字,而是一種我自己都不知道的更好狀態。」李娟向南方周末記者形容。在兩次採訪中,她講述了自己的創作經歷和創作觀念。
以下為李娟的口述。
我覺得我選擇成為作家,可能是天生的吧。我一開始就做出這個選擇,不像別人經歷各種各樣的變化,權衡利弊選了一個理想。
我小時候就喜歡閱讀。我從小說話不利索,五歲都說不清楚,但心裡什麼都知道。一年級突然發現我可以閱讀了,我認得很多字。這種交流比聊天更方便、更舒適,所以我喜歡讀書。只要是文字我通通都讀,胡吃海塞那樣讀,可能讀幾年就能分出好歹,知道什麼樣的東西不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