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工作者」李娟:不是你反對的就是不好的

2020-12-14 南方周末

(本文首發於2018年10月4日《南方周末》)

「天邊遠遠的地方有很多連綿起伏的白雲,就說雲真好看,那麼白,天空那麼藍。他們說那不是雲,那是雪山,我終於知道世界上還有和大地不一樣的東西,是高山。」

作家李娟的新書《遙遠的向日葵地》寫到了十年前,她和母親在烏倫古河南岸耕種向日葵地的往事。這本散文集獲得了第七屆魯迅文學獎散文雜文獎。2018年9月20日,魯迅文學獎在中國現代文學館舉行了頒獎儀式,其授獎詞寫道:

李娟的散文有一種樂觀豁達的遊牧精神。《遙遠的向日葵地》中,那塊令人憂心的年年歉收的田地,不竭地生長著天真的喜悅。她的文字獨具性靈,透明而慧黠,邊疆生活在她的筆下充滿跳蕩的生機和詩意。

2018年3月,李娟應花城出版社之邀,在廣州和深圳少有地出席數場讀者見面會。接受南方周末採訪時,她身穿著鮮紅色外套,發言頗為慎重,有時思索一個詞彙良久後放棄:「不知道該怎麼說。」

李娟看重自己的「文字工作者」身份,力求準確,害怕被誤解。她認為,許多採訪只是為了印證對方的判斷,而不是真正想與她溝通,挖掘出新東西。她希望寫出每個人都有的共同之物,「而不是刻意搞一些與眾不同的,儘量不去寫奇崛的文字」。

「我覺得共同的東西才是永遠的。」李娟還在尋求自己最想要的感覺,「反正就是寫,然後再修改,再寫,再修改,無法一氣呵成,修改到看起來一氣呵成的狀態就好了。寫到激動的時候,趕緊要停下來,幹點別的事情,然後冷靜下來再寫。」

「寫作是一個創造……不僅創造出文字,而是一種我自己都不知道的更好狀態。」李娟向南方周末記者形容。在兩次採訪中,她講述了自己的創作經歷和創作觀念。

以下為李娟的口述。

閱讀可以打開相反的東西

我覺得我選擇成為作家,可能是天生的吧。我一開始就做出這個選擇,不像別人經歷各種各樣的變化,權衡利弊選了一個理想。

我小時候就喜歡閱讀。我從小說話不利索,五歲都說不清楚,但心裡什麼都知道。一年級突然發現我可以閱讀了,我認得很多字。這種交流比聊天更方便、更舒適,所以我喜歡讀書。只要是文字我通通都讀,胡吃海塞那樣讀,可能讀幾年就能分出好歹,知道什麼樣的東西不對

相關焦點

  • 李娟 躲在文字背後的貓
    比起說話,寫作是讓李娟更安心的表達方式。文字讓李娟收穫了巨大的讚譽,王安憶評價李娟的文字讓人「看一遍就難以忘懷。她自己卻坦言:「我不是社交型作家,真的,我好好寫我的東西,我覺得比什麼都強。」
  • 這幾本書,帶你去了解李娟的文字
    「羊道」系列作者:李娟「羊群在一整面山坡上瀰漫開來,沿著平行著布滿坡體的上百條弧線(那就是羊道)有序前行,絲絲入扣。」 新疆北部遊牧地區的哈薩克牧民大約是這個世界上最後一支最為純正的遊牧民族了。李娟用自己的方式講述著這些世界角落的人和事:「所有的文字都在強調他們的與眾不同。而我,我更感動於他們與世人相同的那部分。那些相同的歡樂,相同的憂慮與相同的希望。」2.
  • 李娟:皮影戲裡說戰「疫」 用皮影作品向廣大醫務工作者致敬
    春節期間,原本宅在家裡休息的李娟無意中看到護士劉海燕與女兒「隔空擁抱」的新聞。劉海燕對女兒說,「媽媽是名共產黨員,共產黨員啥都不怕」,這讓李娟很是觸動。作為一名共產黨員,李娟無法像劉海燕一樣奮戰在一線,卻可以用手中的皮影作品,向廣大醫務工作者致敬。
  • 李娟:命運讓我的筆落在阿勒泰 寫作不是非做不可
    「上學時,我口頭上笨拙,但文字表達還算機智,作文成績還算不錯,總是受到老師的鼓勵。因此,當作家是我從小的夢想。只是過去不好意思讓人知道,怕被身邊的人笑話。 」就這樣,懷揣作家夢的李娟,在1999年時開始她的寫作之路,她的第一本散文集是《九篇雪》,後來又陸續出版了《阿勒泰的角落》、《我的阿勒泰》等作品。內容都是來源於她的生活感悟,看著簡單、瑣碎,卻趣味盎然。
  • 阿勒泰的李娟是怎麼「煉」成的?
    細讀李娟,你會發覺,李娟其實是文學上很先鋒的一個作家。她對字詞的把握、結構的把握,顯得很有現代銳度。比如她特別善用一些表面看起來很清淺的文字,寫出特別的效果。又明快,又快樂。清新不俗,溫暖乾淨,又博大端莊,辨識度很高,細心人一讀就知道是李娟。著名作家王安憶對李娟文字的評價為:「有些人的文字你看一百遍也記不住,有些人的文字看一遍就難以忘懷。」
  • 史航談李娟:阿勒泰的魚缸 | 《文學青年》李娟專號
    今年十月,我在臺北誠品書店,深更半夜地挑書買書,然後選到了李娟的散文集《離春天還有二十公分的雪兔》。因為這句話裡要提到李娟,所以我沒採用通常的用詞,沒說午夜什麼的,我就直接說深更半夜了。李娟就是一個這樣的有意思的姑娘,她的存在,讓你下意識地樸素起來,你要過濾掉很多詞,很多平時寫文章用廢了的詞。
  • 李娟:處理好生活,才能處理好寫作
    這本書就是《遙遠的向日葵地》。為配合新書的發布,近期李娟在珠三角多個城市集中出席了一些講座活動。在主持人的提問下,略顯靦腆的她分享了自己寫作的感受,以及對新疆、對生活、對文學的看法。李娟的寫作大多聚焦於鄉村、牧場等,如今她搬進了城市裡,讀者很關心這對她的寫作是否會造成影響,李娟說:「我寫阿勒泰的文字是離開阿勒泰寫的,寫牧場、向日葵的文字,是我離開以後,才慢慢寫出來的。
  • 阿勒泰本地作家李娟:臨摹記憶寫我所愛體現文藝創作的民族特色
    當被記者問道發表的處女作是什麼的時候,李娟說:「記不清是什麼名字了,是一篇寫樹的詩歌,那時候生活比較窘迫,就寫一些現在看起來挺可笑的一種情緒在裡面,呵呵,抱怨呀,或者說也不是抱怨,就是青春期的那種情緒吧。」  2002年開始,《阿勒泰日報》開始刊登李娟所創作的作品。2003年,李娟的散文集《九篇雪》出版。
  • 李娟對我來說新疆已經包含了整個世界
    羊城晚報記者 何晶李娟說自己從小的願望就是當一名作家,於是不斷地努力。但又覺得自己挺懶的,愛睡覺,如果不是因為寫作有樂趣,可能早也懶得寫了。起初,李娟的文字被新疆作家劉亮程最早發現,2000年,李敬澤選了她的文章《九篇雪》發表在《人民文學》上。隨後,在劉亮程的促成下,李娟的第一本散文集《九篇雪》於2003年面世。
  • 李娟:80後女"羊倌"
    在壽陽縣上湖鄉河三村裡,有一位回鄉創業的80後「羊倌」,她叫李娟。   李娟從小生活在農村,在選擇回鄉創業之前,曾有著一份不錯的工作,但為了家鄉建設,她毅然選擇回鄉,用自己多年打拼積攢的資金開始了她的創業夢。   「回鄉創業的想法很早就有了。」
  • 李娟:樸素與童真
    朱航滿純淨的才情,天賦的女兒讀李娟的散文,忽然想起某次參加一個文學沙龍活動,劇作家過士行先生不無感慨地說,文學在我們這個時代依然會讓人有著特別的驚喜,因為不知道哪一天就會有作家寫出讓你由衷驚嘆的好作品。李娟的寫作,就是這種令人驚喜的發現。
  • 李娟書寫的新疆鄉土
    《阿勒泰的角落》 李娟 萬卷出版公司 2010年6月散文是一種沒有規範的文體,似乎只要不是韻文的文章就是散文,但自由得無邊界也使散文絕非容易之事我們讀到的大部分散文不是文史知識的販賣,就是小情小趣的無病呻吟,一些打著人文地理旗號的則像導遊圖,曾經紅極一時的思想哲理散文也多僵硬、匠氣,鮮有美感。能讀到的好散文真的不多。而李娟的散文稱得上好散文。完全不同的邊緣生活,完全新鮮、奇異的天地和感受,李娟把這種現代社會中最畸形的,或者說匿名已久的生活講了出來。
  • 李娟:我的寫作源自內心,並非繫於某地
    實際上,我的所有文字都是離開文字背景地後緩慢寫成的,除了《冬牧場》。但它也至少隔了一年才寫。     李娟出新書了。就是寫出《阿勒泰的角落》《我的阿勒泰》的作家李娟。她在新書《記一忘三二》的「代自序」中自嘲這個名字在中國太普通,「大部分人的手機通訊錄裡都存有一個以上的李娟」,可是,「名字雖然容易和別人混淆,但文字不會啊」。
  • 走進阿勒泰,聆聽李娟和草原的對白
    ,忘記拿回清晨放在馬桶邊的菸灰缸,斜蓋著的被角,凌亂著的枕芯,將慵懶的你襯託成了無困意的模樣;你始終放忘記了你是在自己的家中,你感覺你的思想被牽扯到很遠很遠,從你雙手捧起的這本線裝的集子為起點,你被流放到了新疆阿勒泰的山村,與一個名字叫做李娟的弱小女子一起,共同見證著那片土地上的貧窮、死亡、疾病和災難。
  • 作者李娟:一個人面對整個的山野草原
    李娟在博客裡說,「從去年七月初到現在便一直待在富蘊縣南面荒野深處的家中。沒有網絡,沒有電視(本來有,後來我媽發飆給砸了),寥寥幾本書,三袋大米,三袋麵粉,八噸煤。一直陪著我。好在被我媽封我為鴨司令,天天放鴨子,總算沒有吃閒飯。但只聽說過牧鵝女,怪浪漫的。牧鴨女卻是大大的另一回事。」可就是這些看似平淡無聊的生活,都成了李娟源源不斷的寫作素材。
  • 作家李娟:我寫著寫著就「找」到命中注定的句子了
    我看到2月份你有一篇博文是《也來談談「性交易合法化」》,這個跟你以往的文章很不一樣啊。李娟:並沒有什麼特別的嘗試,寫作對我來說依然只是水滿則溢的行為。更多的時候,好像不是在創作文字,而是跟隨文字摸索前行。近幾年,可能也寫了一些在讀者看來較之以前不太一樣的文字,但自己感覺不到特別明顯的變化或轉折,還算是正常的流淌吧。最新的文字是一些詩歌和關於這兩年日常生活的零碎記敘。
  • 李娟:折翼天使的電商夢
    她說:「當你真正能夠體會到我們殘疾人這種艱難生活的時候,也許你就不再會抱怨生活對你的不公,而是應該好好珍惜這種來之不易的生活,擁有健康的身體,就是最幸福的事。」李娟做客中國青年網的採訪。中國青年網記者 宋晨 攝前途未知,她勇當吃螃蟹的人。
  • 李娟和她的春牧場
    今天想要說的是一位散文作家:李娟以及她的作品《春牧場》,眾多作品中我最喜愛的一部!李娟生於1979年,新疆,籍貫四川,微博上人稱娟姨。為了謀生,跟著母親在阿勒泰地帶做裁縫,後來又開起了流動小賣部,跟著牧民轉場生活。
  • 我見到作家李娟了
    今天,我見到李娟了。她親自來給讀者送花,還送我一本籤名的《記一忘三二》。我們在她的車前聊了約10分鐘,她的聲音好溫柔啊!回到家我才發現,我興奮地忘了將手提袋的美食送給她。「你這個小迷妹,見偶像聲音都變得雀躍了。」女兒取笑我。是啊!哪能想到呢,有一天我會見到李娟。而且,是在微信公眾號裡得到的機會。8月30日,我看到她新更的文章,說家裡的花太多了,她腰疼顧不上照顧,所以決定送給讀者,先報名者先得。我立刻報了名,得到她的回覆。
  • 淘寶上的「情趣大師」:是文字工作者,不是身體工作者
    他說,情趣並不是因為用了工具就是情趣,而是和誰使用了才是情趣。而情趣的過程也並非在使用工具期間,應該把時間回調一些,在平日生活相處時,在每次精心準備著裝時,在脫下外裝顯露出性感誘人的衣物時……每個人或許都可以成為情趣大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