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護芽媽媽原創,歡迎個人轉發和分享
剛步入幼兒園學習對於小朋友們來說,是一個不小的挑戰。他們需要學會獨立自主完成很多事情,像吃飯、上廁所等。
但如今有很多孩子由於家裡大人的溺愛,往往在上幼兒園的時候還不具備這些基本的能力,基本上都需要老師的照顧。
而一個班級裡孩子們那麼多,老師在照顧的過程中,難免有照顧不周的情況。
李女士的女兒今年9月份成功地進入幼兒園,只是開學沒多久,一天放學回來後,李女士就發現女兒的褲子是溼的。
仔細一問才知道,女兒下午尿了褲子,而老師竟然也沒發現,女兒就這樣穿著溼噠噠的褲子過了一下午。
李女士聽後十分生氣,幼兒園裡那麼多老師,怎麼連孩子尿褲子都沒發現,實在是太不負責任了。於是在班級群裡直接就厲聲地責問老師。
而老師面對李女士的指責,也是十分委屈,理由是李女士的女兒還不能自主如廁,而且有尿意也不告訴老師,上午就已經尿了兩條褲子,老師又忙著給洗褲子,又看管學生,著實是忽略了。
對於老師的解釋,李女士表示不能接受,認為既然把孩子送到幼兒園,老師就應該全面負責,時刻關注孩子,不能有一點差錯。
現在很多父母對於幼兒園老師的看法還停留在「老師就是保姆」的階段。但實際上,老師每天要同時照看很多學生,精力也是有限的。
當孩子出現尿褲子後,老師首先要及時給孩子換褲子,之後再耐心地詢問尿溼褲子的原因,和教育孩子如何如廁……
看似十分簡單的事情,其實是需要老師花費很大的精力和時間去完成的,並非像家長們所想的那樣,簡單地換乾淨的衣褲即可。
所以,家長不要把幼兒園老師當成照顧孩子的保姆,而是要從內心理解老師的不容易,體諒老師的辛苦。
教育學者曾經這樣總結出這樣一個算式:5+2=0。意思就是孩子在幼兒園接受的5天的學習,都會跟著一個周末的度過而回到原點。
而老師們自然又是從頭開始,一遍又一遍地重複著之前的教導。所以家長一味地把教育孩子的問題推給老師,是絕對不行的。
就像上面李女士家兒子的如廁問題,正常情況下,孩子如廁問題都是應該由家長在家就訓練好,做好入園準備的。
研究顯示:寶寶18-24個月,是接受如廁訓練的最佳時機。而2歲左右的孩子就應該會自己表達如廁意願。
如果孩子超過3歲還經常尿褲子,很顯然,就是父母在培養孩子方面的教育缺失,追其究竟,還是家長要負主要責任。
1) 不直接在群裡質問老師
家長群裡的建立是為了方便老師發布各種通知,而不是自家孩子出了什麼事情,就在群裡問老師。
這樣不僅會對其他孩子家長造成影響,也會對老師的工作開展造成了麻煩。
2) 和孩子溝通為什麼會尿褲子
家長面對孩子尿褲子,最重要的不是指責老師的監管不到位,而是要找到孩子尿褲子的原因。
是自理能力問題,還是身體的不適,又或者一時沒忍住,找到具體的原因,再根據原因採取解決辦法。
3) 和老師私下溝通
建議家長有什麼問題,還是和老師私下溝通,把孩子的一些特殊情況說明,這樣老師才能「因材施教」,促進孩子良好的成長。
寫在最後:
孩子的成長同時需要學校和家庭的支撐,不能完全依賴其中一方,只有老師和家長共同支持,才能促進孩子的良好環境。
今日話題:你遇到過類似的事情嗎?最後是如何解決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