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陶瓷,14世紀走向世界,已成為代表土耳其文化特色的產品

2020-12-20 梅姐視角

疫情前,我們來到土耳其卡帕多西亞著名的陶瓷之鄉-阿瓦諾斯小鎮,小鎮位于格雷梅國家公園的北邊,小鎮中心有一條土耳其最長的內陸河紅河流經,河水清澈含有豐富鐵質,河兩岸土壤非常適合製作陶器,紅褐色黏土以及山上白色黏土,被稱為陶瓷製作取之不盡的原材料。因此,小鎮上有很多陶瓷製作工坊,集工作室、作坊和商店為一體,讓遊客見證工匠們從選材、制坯、塑模、繪畫、上釉、焙燒等一系列傳統手工藝製作的全過程。

2019.6.12現場拍攝

代表土耳其文化特色的陶瓷製品,與我國青花瓷相似,又極具異域風格。早在14世紀時,中國以瓷器為主要貿易產品的「海上絲綢之路」亦稱「瓷器之路」,大量商品輸往世界各國,15世紀奧斯曼土耳其在中國的陶瓷技術基礎上,開始了自己的仿製與創作,其產品以色彩絢麗、畫工精美、做工精緻、種類繁多而聞名於世,在中國的陶瓷技法傳入土耳其至今,瓷器被深深打上了土耳其的印痕。

圖片來自網絡

阿瓦諾斯的制陶小哥,為我們展示如何做出一個陶罐,這一幕讓我想起電影《人鬼情未了》場景。他從一個泥胚開始,熟練地塑形、雕琢,時不時用腳划動沉重轉盤的陶器旋臺,僅幾分鐘,就做成了一個陶罐的雛形。

圖片來自網絡

相關焦點

  • 我國建築陶瓷的發展和開發趨勢
    當今世界,陶瓷已經發展成為一個體系龐大的家族,其分支目前國際上還沒有公認的劃分方法,我國按用途劃分,把用於建築工程結構、建築裝飾的陶瓷製品歸為一類,稱為建築陶瓷。國標GB 9195—88中定義建築陶瓷為:用於建築物飾面或作為建築構件的陶瓷製品。
  • 公元14到18世紀:中國青花在海外
    海上絲綢之路沿線的部分國家和地區,不只大量進口中國的青花瓷器,也積極仿燒,並逐步形成了風格獨特的地域特色,從而形成了一個橫跨亞歐的「青花文化圈」。 李朝青花 15世紀前後,李氏朝鮮開始以高麗傳統陶瓷樣式及元朝元素為基礎,吸收明代青花瓷的特色,創燒了李朝青花。
  • [從上饒文博園看上饒文博會之二]陶瓷文化:影響世界的中國發明
    鈞窯作品現今,陶瓷已是世界各國人民日常生活離不開的器物,也許她與你天天廝守,你對她並沒有特別的在意。其實,陶瓷產品蔚為大觀,何止千萬種;陶瓷藝術博大精深,一生學不完。大多數人接觸的只是普通的日用陶瓷,與藝術陶瓷的精妙絕倫不可同日而語!
  • 第四屆中國向日葵文化旅遊節異彩紛呈,西部特色產品推介展示會受到...
    ;及西部特色產品推介展示會等十項主題活動。本屆旅遊節最新推出的「西部特色產品推介展示會」吸引了大批參觀者和國際友人的廣泛關注。據展會主辦者介紹,這次以「藝術產品與文化符號」為主題的推介展示會,得到了來自蘭州城市學院的漆藝工作室、陶藝工作室和纖維工作室,蘭州交通大學的「蘭生染纈」博物館以及西部雕塑藝術家們的大力支持與積極參與。
  • 陳文華委員:建議景德鎮申請世界「陶瓷工藝美術之都」
    他告訴記者,在今年的政協會議中,他提交了《關於高位推進景德鎮申請世界「陶瓷工藝美術之都」建議》的提案。他說,景德鎮作為中國陶瓷產業的集大成者,申請成為聯合國創意城市網絡 的世界「陶瓷工藝美術之都」,將提高江西城市在世界範圍內的影響力。
  • 景德鎮陶瓷大學
    (視頻時長02:51,建議Wi-Fi條件下觀看)❖景德鎮陶瓷大學是我國惟一一所以陶瓷命名的多科性本科高校,是全國29所獨立設置的本科藝術院校之一和首批94所有資格招收享受中國政府獎學金攻讀碩士、學士學位留學生的高校之一,現已發展成為全國乃至世界陶瓷文化與陶瓷藝術交流、陶瓷人才培養和科技創新的重要基地。
  • 八閩千姿:「中國陶瓷重鎮」延續千年陶瓷文化
    中新網晉江3月29日電 題:「中國陶瓷重鎮」延續千年陶瓷文化  中新網記者 孫虹  早在一千多年前,福建晉江磁灶出產的陶瓷就隨著「海上絲綢之路」走向世界。今天,伴隨建陶行業多輪洗牌,有著「中國陶瓷重鎮」之稱的磁灶重煥新生:數以萬計的磁灶人外出經營建材生意,磁灶陶瓷又大量銷往海內外。
  • 第二屆中國歷代陶瓷雕塑藝術展暨《20世紀中國陶瓷雕塑全集》首發...
    平頂山學院校長蘇曉紅、副校長張久銘,景德鎮陶瓷大學原校長、博士生導師寧鋼教授,特邀專家、協會專家,《20世紀中國陶瓷雕塑全集》編委會委員、作者代表,科學出版社副總經理胡華強等參加活動。  首發儀式上,全集主編梅國建教授介紹,早在2010年平頂山學院就開始著手對中國陶瓷雕塑進行系統性研究,並於2014年9月舉辦「陶塑千秋——中國歷代陶瓷雕塑藝術展」。
  • 看到這些土耳其特色菜,仿佛來到了我國新疆!
    拜佔庭帝國時代,君士坦丁堡猶如鑲嵌在地中海世界的璀璨明珠,成為西方基督教文明的重要標誌。蒙古西徵期間,突厥人如同潮水般湧入安納託利亞地區。大約700年前,奧斯曼帝國橫空出世,成為繼波斯帝國和阿拉伯帝國之後中東歷史長河中最後的帝國。
  • 【漫話履職路】黃小玲:用陶瓷藝術雕刻時光 期待湘瓷走向世界
    做人大代表與陶瓷製作一樣,需要熱情和對所在行業的責任感。堅持發聲 提高日用陶瓷出口退稅率已逐步實現作為兩屆全國人大代表,黃小玲始終堅持為醴陵窯的發展提出更多的建議,「我曾經提出的提高日用陶瓷出口退稅率,已經在逐步地實現,湖南的陶瓷產業正在迎來一個好的發展機遇。」
  • 土耳其紡織業的特色三寶
    今年4月,土耳其商會及貿易交易所聯合會主席Abdulkadir Konukoglu在土耳其第13屆伊茲密爾紡織品服裝研討會上說。  「土耳其的服裝和時尚產業取得了巨大進步,土耳其正在成為像法國、義大利那樣的世界時尚中心。」Konukoglu表示,「鑑於行業的重要性,我們需要在研發領域加大投資,爭取在激烈的國際市場競爭中獲得優勢地位。」
  • 陶瓷工藝設計師證費用已出來!含金量高嗎?報考
    隨著創意經濟的發展,陶瓷作為一個創意符號,應用領域愈來愈廣,不再局限於餐飲器具、文化禮品、家庭裝飾、收藏鑑賞等領域,而且可以作為身體裝飾的一部分,即陶瓷首飾,其符號價值、文化價值得以進一步彰顯。陶瓷工藝設計師證費用已出來!含金量高嗎?報考
  • 四川非遺傳承代表抵達土耳其 拖著行李享用「藝術大餐」
    12月6日,由四川省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主辦,四川文化傳播公司承辦,中華人民共和國駐伊斯坦堡總領事館、伊斯坦堡馬勒泰佩區政府特別支持的「中土非遺文化交流會」將在土耳其伊斯坦堡舉行,四川非遺傳承人將與土耳其非遺傳承人同臺展演、競技。當地時間12月4日下午,漆器非遺大師尹利萍和道明竹編非遺傳承人楊隆梅等四川非遺傳承人代表抵達土耳其的伊斯坦堡。
  • 我國稀土釉陶瓷研發取得新突破
    新華社呼和浩特2月5日電(記者賈立君)近日,廣東省微生物分析檢測中心的檢測報告顯示,中科院包頭稀土研發中心送檢的陶瓷樣片,具有抗菌功能,標誌著我國稀土釉陶瓷研發取得又一項新的突破。記者在我國「稀土之鄉」——內蒙古包頭市的中科院包頭稀土研發中心看到,櫥櫃裡色澤顛覆人們想像的瓷盞熠熠生輝。「稀土太神奇了,稍微調整一下添加比例和燒制溫度,色彩就會千變萬化。」
  • 皇冠 已成為汽車界的文化符號
    皇冠 已成為汽車界的文化符號 #source#2017-05-26 02:33:11.0特別報導   2017年5月30日,農曆五月初五,我們的傳統節日——端午節。端午節起源於中國,是聞名世界的傳統文化節日,儼然成為一個文化符號。文化具有時代性、連續性、變化性和被主流人群接受並認可的特徵,而在汽車界,具備這種特徵,並已然成為「符號」的,這就是豐田旗艦 ——皇冠。皇冠是時代的風向標  20世紀50年代初期,豐田開始面向商務人士研發皇冠轎車。
  • 周思中丨融匯世界陶瓷遺產 重鑄中國藝術精神
    我們認為建設國家陶瓷文化傳承創新試驗區的重中之重,是抓住「國家」二字做文章,因為我們不是僅僅代表景德鎮,不是僅僅代表江西,而是代表國家,代表中國做中國陶瓷,繼續我們前輩開創陶瓷事業,讓這個燃燒了近二萬多年的薪火在我們這一代傳承下去,要把我們自清代乾隆以後逐漸熄滅,新中國已轉型的國家陶瓷工業發展的火把,在經巿場經濟的洗禮之後,再熊熊燃燒起來。
  • 豐子義:中國文化如何走向世界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就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堅守中華文化立場,立足當代中國現實,結合當今時代條件,發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推動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協調發展。」這是新時代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基本要求,只有貫徹落實這些基本要求,才能使社會主義文化繁榮昌盛,推動中國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
  • 世界頂級陶瓷品牌
    世界從陶瓷了解中國,中國的瓷器向來典韻而優雅,歐洲貴族以擁有中國瓷器為榮耀,近代西方的陶瓷業取得快速發展,瓷器精品不斷湧現,並且他們更注重企業品牌。下面我們來了解下世界著名的陶瓷品牌。在1790年,皇家哥本哈根製造了現在出名的丹麥之花,其特色在於:藍色塗料、鑲金邊和丹麥花卉圖案,是真正代表皇家哥本哈根技能的縮影。花邊唐草系列是皇家哥本哈根第一套正式宴會餐具,至今已有200的歷史,仍然堅持使用傳統手工繪製。Flora Danica(丹麥之花)系列最能表現皇室尊榮,屬於國寶級的瓷器珍品。
  • 漢語「出口」:蘊蓄中華文化走向世界的力量
    漢語詞彙的大量「出口」,是時代場景變遷的映射,是中西方文化碰撞的見證,為世界了解中國開啟一扇窗戶,也為中華文化走向世界舞臺蘊蓄深沉而堅定的力量。見證中外交流的歷史作為一種歷史語言學現象,在英語中出現漢語借詞已逾千年。
  • 增強國家軟實力,讓文化走向世界
    (田聰蕾)我國古有唐詩、宋詞、元曲等,諸子百家爭鳴,五千年華夏文明生生不息。十九大提出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如今,對比中外,卻「自尊受傷」。美國、韓國等國家電視劇佔有大部分收視率份額,中國文化解決中外文化交流卻存在逆差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