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24小時—錢江晚報首席記者 鮑亞飛 通訊員 楊舒夢 姜軒 文/圖
距離淳安縣城60公裡的千島湖姜家鎮毛裡園有些特殊,這裡的農作物不施化肥不用農藥,需要外運處理的生活垃圾也非常少——一個月下來,不可降解的東西大概只裝了半垃圾桶。
奇特的,不只有這些。大部分村民的學歷都是大學本科,他們生活在這個村子裡,上廁所不用紙,洗澡不用香皂……
這,到底是怎麼樣的一個村子?
●一個沒有農藥的農村
毛裡園地處長烈村,1公裡外就是姜家鎮——千島湖邊,古獅城所在,距離淳安縣城40分鐘車程。
從2014年開始,毛裡園來了五六個年輕人,他們白天種蔬菜、種水稻,晚上挑燈夜讀,90畝水田在他們手裡慢慢變了樣。
「當年村裡有不少人笑話他們,絕收了嘛。」長烈村一位上了年紀的村民說,這些人和其他村民一樣扛農具幹農活;但又完全不一樣,他們種莊稼不用化肥不用農藥。「稻子、包穀、青菜,哪個沒有病蟲害?不用藥怎麼行?」他說,幾十畝地在這些年輕人的擺弄下變成了絕收。附近的村莊從上世紀70年代開始都陸續使用農藥,之後的50年一直沿用。
但曾經看笑話的人很快發現事情發生了變化——2015年原先絕收的水田和菜地有了產出;2016年收成還不錯;2017年,最好的水稻田畝產竟然高達900斤!「難道病蟲碰到這些人的莊稼都躲著走?」
「千島湖當地以及周邊村民多見的大部分蔬菜都已成功種植,幾乎沒有病蟲,產出後還有多餘的和其他人分享。」毛裡園生態村負責人之一劉琳說,村裡種下的農作物不用化肥,更不用農藥。「把生活垃圾、廚餘垃圾、枯枝腐葉等按一定的要求堆放就變成了有機肥,同時也用相同的有機手段生產酵素來給農作物驅蟲防病,農產品產量就會上來。」他說,為什麼一些野花野草極少發生病蟲害?原因在於環境生態,在於水質、土壤、種源等。「養好水質和土壤,堅持使用老種子,並且多植物套種,那麼環境就會達成某一種自然平衡,蟲害就會減少。」
一個數據證明了這一點:目前已經種植的60餘畝稻田、蔬菜,從第一年的因病蟲害全部絕收變成了現在的中產,其中水稻畝產在400~900斤之間。
●塑料不進村,汙染不出村
離開千島湖環湖公路,沿著寬約3米的路大概要繞2公裡。路邊是一些不知名的植物,高過人頭,彎垂在路的上空——心疼被颳了車漆的可以步行;如果就是想聽蟲鳴鳥叫,這是一個絕好的地方。
生態村,就像一個脫離煙火的天堂。它在幾年的時間內從現代重返到了50年前。
「2014年只有三五個村民,幾棟房子基本上都廢棄了。」到村頭,「村長」陳津亮和劉琳站在那兒,他們都很年輕,藏青色粗布衣服,穿一雙拖鞋。「也有人一時沒法適應的,主要就是因為村裡對汙染的控制要求。」
呂軼星今年56歲,她的丈夫也生活在這個村,最近三四年,他們倆甚至沒有用過一張餐巾紙。「真正放下來才知道,很多生活必需品其實並不需要。」她說在三年前就用手絹替代紙巾,用棉質布料替代衛生巾。「用慣了反而覺得現在比以前更舒適。」
另一個村民叫侯寧,畢業於西安交大,決定回鄉做村民前是一家計算機公司的程式設計師,月薪2萬+。水瓶、水壺等容器變成少數幾種準許入村的塑料製品。「這一排都是塑料壺,壺裡裝的都是酵素,無患子酵素、尿酵素等等。」 陳津亮和侯寧的介紹有些快,哪些是洗臉洗頭用,哪些是驅蟲保潔用。「可以分解的最後都成了酵素,不太能分解的最後會變成堆肥。」
堆肥,曾經是農村的標配,但有了化肥後,有機肥開始遭人嫌棄。
「堆肥會更加麻煩,但它的肥力和對改善土壤、水質、環境的能力明顯比化肥好很多。」李國棟是侯寧的丈夫,他的菜園、水田用的全部都是有機肥。「堆肥處理後有機垃圾體量會減少一半以上,不僅可以循環生態使用有機垃圾,還能大大減少有機垃圾所佔據的空間。」他說農村裡60%的垃圾來自廚房,而這些垃圾大部分都能作為堆肥原材料。
(圖:農作物並不見太多蟲害)
塑料不進村,生活垃圾堆肥化,毛裡園變得越來越農村。
●一個村就是一個天堂,經常有其他村的人來「偷師」
毛裡園目前有村民30多人,他們的做法從當初的「另類」慢慢變成了一種標杆,越來越多的人走到村裡「偷師」,不用化學農藥、殺蟲劑、鼠劑、殺菌劑、除草劑的做法正在影響千島湖畔的其他村莊。
「這個做法可能需要一個相對封閉的環境,或者說需要成片區塊一起來弄。」距離毛裡園大概4公裡外的霞社村村民洪建建特地來「看稀奇」,當然也發現了一些可以現學現用的做法。「以後番薯苗育種、玉米等高杆植物都可以這樣,不打農藥不用化肥,安全,對地也好。」
經常有像洪建建這樣的人到毛裡園來,他們都是務農多年的農民,他們漸漸感受到,如果想讓農作物更好,農法自然才是真正出路。
「我們的目的不是博眼球,而是希望通過這種方式讓環境更好,讓人與自然更加和諧,當然也希望能為當地生態農村提供嘗試樣本,助力鄉村振興。」陳津亮說,村裡已經成功種植大部分當地蔬菜(均為本地土種子),「循環、綠色、生態、有機、可持續」正在變成一種可能,「山地有野菇,水汪有青蛙;白天聽鳥叫,晚間看飛螢」的農村正在回來,純生態零汙染的生活正在回來。「生活在這樣的農村就像生活在真正的天堂。」他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