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東師大揭示知覺訓練可逆轉認知障礙—新聞—科學網

2020-12-24 科學網

 

本報訊(記者黃辛 通訊員萬姍姍)華東師範大學腦功能基因組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的周曉明課題組和美國科學家合作發現,知覺訓練有助於逆轉和自閉症相關的感覺與認知障礙。相關成果日前發表於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

據介紹,研究特定環境誘導的腦可塑性及其行為輸出,有助於了解行為的神經基礎,並矯治相關的行為及認知異常。自閉症和大腦中一些與學習、記憶及情緒相關的神經網絡和信號分子異常密切相關。由此引發的一些神經性功能障礙(包括行為及認知異常)目前並沒有非常有效的幹預治療措施。

在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在抗抑鬱藥物誘導的自閉症動物模型上發現,通過強化聽知覺訓練誘導腦可塑性,可有效改善聽覺大腦皮層對聲音時間信息的編碼能力以及個體的聽覺分辨行為。

《國家科學院院刊》專家評論,該研究「提示了神經系統針對性的聽知覺訓練有助逆轉自閉症相關的感覺和認知障礙及其腦信號分子表達異常」,通過誘導腦可塑性以逆轉感覺系統功能異常,將為大齡兒童和成年人感覺障礙及其他相關的精神性疾病(例如自閉症)提供潛在的有效治療途徑。

《中國科學報》 (2015-03-10 第3版 綜合)

相關焦點

  • 知覺訓練逆轉自閉症相關的感知障礙
  • 《華東師大教育評論(英文)》邁上新臺階—新聞—科學網
  • 華東師大成功製備快速診斷試劑盒—新聞—科學網
    採一滴血十分鐘出結果
  • 華東師大揭示AGB恆星拱星包層新機制—新聞—科學網
    華東師大精密光譜科學與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楊濤研究員與美國科學家、中科院新疆天文臺李小虎研究員合作的一項交叉型研究成果近日發表於《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
  • 兒童認知的發展,感知覺是基礎,沒有感知的認知是有缺陷的
    它是一種高級的心理活動,是大腦反映客觀事物的特徵、狀態及其相互聯繫,並揭示事物對人的意義和作用的判斷能力認知的發展起源於感知覺。感知覺為認知能力提供了基礎,沒有感知覺,認知活動是有缺陷的,是不完善的。我們熟知的美國著名的盲人作家海倫凱勒,她的作品《假如給我三天光明》風靡全球。海倫凱勒是在出生十九個月後因疾病失明的,從此,她缺乏了視覺刺激。
  • 可能是空間知覺障礙!!!
    其實我想告訴您的是,偶爾一兩次犯這種錯誤的孩子,可以界定為粗心馬虎,如果一犯再犯的話,這樣的孩子你打死他,他也「改」不過來,因為這是屬於他的空間知覺出現了障礙。 空間知覺是指個體對物體距離、形狀、大小、方位等空間特性的知覺,一般是通過多種分析器協同活動的結果。
  • 認知訓練內容
    認知的基礎是大腦皮層的正常功能,任何引起大腦皮層功能和結構異常的因素均可導致認知障礙。由於大腦的功能複雜,且認知障礙的不同類型互相關聯,即某一方面的認知問題可以引起另一方面或多個方面的認知異常。後設認知與抽象思維障礙等。  以上這些都是影響特殊兒童認知發展的原因,也是特殊兒童認知發展的主要特徵。   普通孩子認知是通過動作和語言活動及行為來表現的,認知的外在表現必須採取動作或語言輸出的形式,所以特殊孩子的認知訓練大部分時候也要通過動作操作來完成的。
  • 最強認知障礙康復師講師團重磅來襲,星兒認知訓練不再難
    來自星媽的求助:Q:孩子感知覺能力差,怎麼辦?A:學認知!Q:孩子物品命名概念能力差,怎麼辦?A:還是學認知!……認知訓練很重要,如何學好認知更重要!如何顛覆傳統認知,讓訓練變得輕鬆,讓孩子學得開心,9月5日、6日一場別開生面的「認知障礙康復師」線上開啟
  • 日本腦炎病毒宿主適應新機制獲揭示—新聞—科學網
    日本腦炎病毒屬於黃病毒科黃病毒屬,能夠引起人的中樞神經系統損傷和豬的繁殖障礙等疾病,在自然界中主要是通過蚊蟲叮咬進行傳播,蚊子是病毒的傳播宿主,水禽和豬是病毒主要的擴增宿主。 團隊研究發現,GI 型相對於GIII型在水禽宿主中具有適應性優勢,能夠引起雛鴨產生滴度更高、持續時間更長的病毒血症。而宿主適應性差異被認為可能是引起日本腦炎病毒基因型轉換的一個重要的原因。
  • 《教育家》科學改變教育欄目:珠算與珠心算是大腦認知功能訓練的工具
    目前大腦認知功能訓練的主要方法是認知行為訓練(含認知遊戲訓練),但是認知行為訓練的效果問題歷來是爭論的焦點。結合國內外的研究,珠算與珠心算訓練在大腦認知功能提升中具有顯著價值。兒童注意力發展問題是世界性問題,學校老師反映最多的認知問題就是學生注意力不集中的問題,其中嚴重的注意缺陷多動障礙發生率在5%左右。結合已有研究,珠算、珠心算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決兒童注意力發展中的問題,尤其注意缺陷多動障礙。珠算、珠心算能夠提升人的知覺與空間能力。
  • ...認知學習的特點;進化心理學的理論基礎和模型;學習障礙的臨床表現
    高原現象布賴恩等人用實驗的方法揭示高原現象的存在。高原現象是指在練習過程中,練習成績會出現暫時停頓的現象,表現為練習曲線保持在一定水平上的高原期現象,即練習曲線保持在一定水平,不再上升,甚至有所下降的現象。高原現象發生在練習的中間階段。
  • 代謝調控血栓形成的新機制和治療新靶點被揭示—新聞—科學網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劉俊嶺課題組與孫海鵬課題組合作首次將支鏈胺基酸(BCAA)代謝與血小板功能和血栓風險建立緊密聯繫,揭示了一個全新的BCAA代謝調控血小板活化和血栓形成的機制
  • 熱帶印太海洋鹽度變化新模態獲揭示—新聞—科學網
    近日,中科院院士、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員胡敦欣研究組在熱帶印太上層海洋鹽度的年際—年代際低頻變化方面取得重要進展,發現了熱帶太平洋溫躍層鹽度變化新模態,揭示了印尼貫穿流調整下的熱帶印度洋鹽度低頻變化機制
  • 心理所揭示知覺學習中的一般性學習能力
    知覺學習是指經驗或訓練引起的個體對感覺信息加工能力的改變(多指提高),對於人類的各項技能發展與生存很重要。學習能力上存在普遍的個體差異。為消除個體差異對實驗結果的影響,研究人員通常把個體差異作為人群中的「噪音」,通過計算平均值的方法來反映群體特性。
  • 特殊兒童的認知與訓練
    感知覺遲鈍,感受性慢、範圍狹窄、注意力的缺陷、缺乏辨認能力、缺乏統整能力、短期記憶拙劣、後設認知與抽象思維障礙等是影響特殊兒童認知發展的原因,也是特殊兒童認知發展的主要特徵。認知是通過動作和語言活動及行為來表現的,認知的外在表現必須採取動作或語言輸出的形式,所以特殊兒童的認知訓練大部分時候是通過動作操作來完成的。認知活動最初的獲得是通過感官知覺而獲得的,所以豐富兒童的感官是認知活動的主要方法。
  • 研究揭示水分影響紫花苜蓿抗寒能力機制—新聞—科學網
    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北京畜牧獸醫研究所飼草育種與栽培創新團隊揭示水分影響紫花苜蓿抗寒能力機制,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BMC植物生物學》上。
  • 中亞造山帶弧—弧碰撞拼貼動力學過程獲揭示—新聞—科學網
    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博士生胡萬萬、導師李鵬飛研究員與國內外合作者,揭示了中亞造山帶弧—弧碰撞拼貼動力學過程。
  • 【智力障礙兒童教育研究】智力障礙的表現及康復訓練
    (一)智力障礙的語言訓練智力障礙的語言特徵:1. 說話表現會比較幼稚,常常使用娃娃語。2. 常常使用一個詞語表達不同的事物或概念。3.使用詞語多屬具體性的名詞或動詞,對抽象概念理解較慢。很少使用形容詞、助詞、連接詞,最常使用名詞。4. 句子長度較短,大約維持在一個至兩個詞的長度。5.使用的句子結構簡單、缺少變化,以簡單句居多。
  • 研究揭示核酶RNaseMRP催化機制—新聞—科學網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九人民醫院精準醫學研究院雷鳴團隊研究揭示了真核生物中一類保守且必需的核酶RNaseMRP催化前體rRNA加工成熟的分子機制。
  • 科學家揭示作物離體細胞胚性分化調控機制—新聞—科學網
    近日,山東農業大學作物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教授曾範昌科研團隊成功揭示了作物離體高效胚性分化的表觀調控分子基礎。相關成果發表於國際期刊《植物生物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