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又掀「米酒風波」

2020-12-19 央視網
  2002年12月3日星期二播出

  主持人 李峰:最近臺灣發生了數起民眾因喝假米酒而中毒死亡的事件,引起了臺灣民眾的恐慌,臺灣當局因此開始全面查禁販賣假酒的地下工廠,並且指示臺灣的衛生部門免費幫助民眾檢查米酒的真偽,米酒這種在臺灣民眾的生活中再普通不過的東西,現在卻牽動了臺灣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那麼為什麼臺灣會出現假米酒泛濫的現象,米酒事件到底會給臺灣社會帶來怎樣的影響,今天的熱點透視節目我們邀請到了兩位嘉賓,他們是社科院臺灣研究所的朱磊先生,徐青女士。

  11月18日,5名懷疑喝假米酒中毒的民眾所提供的酒樣的化驗結果表明,甲醇超出標準500倍以上,19日,臺灣宜蘭一男子的住所搜出6箱含有甲醇的米酒。隨後,屏東、嘉義、南投、臺中、花蓮、新竹、彰化等地相繼出現假米酒,據有關部門統計,僅飲用假米酒中毒死亡的就有近二十人。這一瓶瓶難以辨別真偽的米酒,竟成了致命的穿腸毒藥。假米酒中毒的消息很快傳遍了整個臺灣,臺灣百姓聞酒色變,這是近半個月臺灣民眾最熟悉的畫面,為了辨別假酒,當局發放檢疫的試劑,臺灣菸酒公司141個營業點也開始加入免費檢驗的行列,有化學檢驗的學校免費提供檢驗的方法,10分鐘就可以辨別真假。

  臺灣百姓:我今天早上看了報紙,可以檢驗,那我就不放心來檢驗一下。米酒大家煮菜也需要,用途很大,所以政府要加快(檢驗)。

  除了民眾送檢,衛生局人員也到餐廳進行抽查。為了查出假米酒的窩點,宜蘭縣政府懸賞100萬元新臺幣。公賣局的人表示,現在市面上仍有一億瓶的假酒,這更引起了臺灣百姓的恐慌。

  主持人:那我們現在來觀察,臺灣現在這種社會狀態發現這個米酒事件已經是鬧得沸沸揚揚了,因為現在已經出現人命關天的事件,那這個假米酒事件到底是怎麼產生的呢?

  社科院臺灣研究所 徐青:那麼自從臺灣加入WTO世貿組織之後,臺灣的菸酒從專賣走向了民營,一開放了之後,臺灣的專賣局就是把米酒的價格一下提高了很多,那麼原來它一瓶米酒標價是25、30元一瓶,那麼提價之後,一下就提到了130、180元一瓶,這個導致了臺灣民眾的心理承受能力就是跟不上了,就是民眾不能接受,民營之後,它沒有作出其它一些相應的規範,所以導致它一下子把口子開大了,但是這裡面就有好多唯利是圖這種東西就出來了,那麼它又沒有相應的措施來跟上,來限制或者是阻止這些唯利是圖這些非法的作為,所以導致對百姓的傷害是比較大。

  主持人:那麼現在臺灣社會泛濫的這種假米酒可能有兩種情況,一種是兌了水的這種劣質的米酒,還有一種情況非常的嚴重,就是兌了工業酒精,是這樣嗎?

  社科院臺灣研究所 徐青:對,大多數出事的,尤其是造成了人員的死亡,就是用了高純度的工業酒精,那麼食用這樣的米酒之後,它容易導致人,輕則就是雙目失明,那麼重則就導致死亡,那麼臺灣島內現在中毒案例,幾乎一律都是這樣的症狀,那麼輕就是雙目失明、噁心,一些中毒的其它一些反應,那麼重則就是死亡,所以說人員死亡跟這個假米酒,尤其工業酒精溝兌出了的甲醇,比正常的食用酒高了五、六百倍的這種假米酒有直接的關係,所以它的危害性相當大。

  主持人:到底這個假米酒事件它的泛濫程度怎麼樣呢?

  社科院臺灣研究所 徐青:據他們相關的部門,自己有一個估計,而且他們說這個估計是相當保守的。據這個保守的估計,他說現在假米酒售賣的規模已經達到了一兩百個億新臺幣,這樣一個規模。從這個地域上講,就是中南部地區基本上米酒銷售的通路已經完全被假米酒所佔據。那麼它有一個數字,它說原來在米酒專賣時期,就是沒有開放米酒民營時期,那麼專賣局賣的米酒,僅是紅標米酒這一種,一個月,平均一個月,要銷售到了800多萬打,那一打是12瓶,要800多萬打,那麼到開放之後,民營米酒上路之後,它每個月只賣到了,大概是平均,每個月才到4萬打,所以你從這裡面就可以看到假酒的販售量是相當大的。

  主持人:那麼對於商家來說,它是一種有利可圖,到底這個利有多大呢?

  社科院臺灣研究所 徐青:那麼對這些私自釀造這些假酒的人來講,他的利是相當高的。為什麼呢,我們從他私釀的成本上來看,它如果是一個家庭規模來做這個釀酒的話,他引進一臺製酒機大概要一萬元就夠了,那麼真正的成本,一瓶米酒的成本,也不過是,如果是合法的,合法的不過也就是25、30元而已,那麼他如果用工業酒精去勾兌,那麼一瓶也就6塊錢,所以這裡面的利潤是相當高的。

  長久以來,臺灣民眾因為普遍相信進補可以促進血液循環的觀念,所以對米酒有著特有的鐘愛,米酒在島內民眾的生活中,是不可缺少的。如同廚房裡的油、鹽、醬、醋一樣,是重要的烹飪佐料。最近發生的米酒風波,不但給島內民眾的日常生活帶來了很多的不便,對臺灣的餐飲業也是一個不小的衝擊。 近半個月來,因食用假米酒中毒的事件在臺灣各地屢屢發生,引起了百姓的恐慌,這是繼去年因限量供應而導致百姓搶購米酒風波之後,出現的又一次風波。在臺灣使用米酒最多的是餐飲業者,臺灣著名的冬季補品薑母鴨,主要的材料就是用整瓶的米酒來燉煮鴨肉,因此受假酒風波的影響最為嚴重。

  薑母鴨業者:我們這個店的顧客都是固定的,如果飲用過一次,有問題的話,下次,他會宣傳出去,我們店的生意就完蛋了。提心弔膽的。

  主持人:朱磊據你的了解,米酒對於臺灣民眾的日常生活來說,它意味著什?

  社科院臺灣研究所 朱磊:是,米酒是一個臺灣民眾生活的必需品,他們由於生活習慣的問題,很多做菜,或者是餐飲業的經營都需要這個米酒,600萬臺灣家庭好像每家都有兩三瓶米酒在那兒擺著,它的需求量非常大。這個對於臺灣民眾民生非常至關重要的。米酒的用途太多了,主要是飲食方面的。有的是作為一種飲料來喝,更多的是用作,類似於咱們祖國大陸的料酒來使用,像他們現在這個季節正好是他們進補,冬季進補,所以離開了米酒,就是這個季節,大家就覺得生活上缺少了一味非常重要的補品。

  主持人:出現了這種非常嚴重的這種事件,所以可能臺灣社會造成了人人自危的一種狀況,所以假米酒可能已經影響到臺灣民眾的一種正常生活了?

  社科院臺灣研究所 徐青:對,好多民眾都說,現在真是草木皆兵,然後有些民眾為了避免中毒現象,我乾脆就不用了,好多人都是這樣。就是避之唯恐不及。甚至有的就是民眾就開始不相信任何市面上的米酒,不管是真的假的,我就自己就在家裡面做,另外一個我覺得對島內的酒類經濟,稅收也是一個重創。所以這不是一個解決問題的根本辦法。

  正牌的米酒價格過高,很多家庭主婦回家自己釀製米酒,這也讓賣釀酒機的業者大發橫財,不過不論是自己釀酒還是加強防偽,都無法徹底解決假酒泛濫的問題。

  主持人:去年年末的時候,臺灣曾經爆發了搶購米酒的風潮,那麼是不是發生這個事件和現在出現這個現象有一種聯繫呢?

  社科院臺灣研究所 朱磊:像上一次它的米酒搶購風波主要是傳聞價格要上漲,然後人們囤積居奇,然後先把這個東西準備好。這一次是價格已經上去了,上去以後,但由於銷售制度改變了,由原來只有公賣,轉變成私營也有,這樣的話,米酒這個偽劣產品泛濫出來,也對價格造成了衝擊。

  這是一年以前,臺灣民眾搶購紅標米酒的景象。當時,臺灣各個縣市的公賣局配銷處門前,都擠滿了排隊買米酒的人群,在臺灣即將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之時,臺灣政府宣布要提高米酒的稅金,使米酒的價格從當時的20元新臺幣升高到100多元新臺幣。面對即將漲價的現實,再加上米酒可以長期儲存,因經濟低迷而錢袋緊縮的臺灣民眾希望能夠儲備一些米酒,省下一筆開支,而面對這種漲價所帶來的風波,臺灣當局卻只能倉促應對,規定只能限量購買。一年的時間過去了,隨著臺灣加入了世界貿易組織,米酒的價格也漲到了100多元新臺幣,臺灣的民眾也無奈地接受了這個現實,但是,事情遠沒有想像的那麼簡單,這次假米酒致人死亡的事件又一次引發了「米酒風波」。

  主持人:那米酒為什麼要調漲呢,這個價格為什麼要調高呢?

  社科院臺灣研究所 朱磊:它一種增加財政收入的考慮,他之所以選擇米酒,而沒有選擇其它產品,是因為米酒這種生活必需品,它的需求價格彈性非常低,你無論把它的稅收增加多少,或者價格提高多少它的需求量還是那麼大,那就等於說把這個負擔轉移給大部分民眾,那麼提高自己的財政收入,這是當局的一種財政考慮。

  主持人:那朱磊您怎麼來看,這個米酒的價格的問題,認為它降價的空間還有多大呢?

  社科院臺灣研究所 朱磊:我覺得它這個價格按理說應該是交由市場來決定的,由供給方和需求方,他們達到一種均衡,那麼這個價格就是一個比較合理的價格,它現在臺灣米酒問題關鍵是從一個壟斷,進入一種競爭狀態,因為它在去年以前,這全都是公營,那到今年才開始民營,所以它才有操縱價格的空間,如果不是因為存在這種壟斷的話,價格是應該由市場決定,而不是由臺灣當局來宣布米酒應該多少錢一瓶,不應該是這樣。

  主持人:那米酒從公營走向了一種自由市場,那對於市場的規範管理這個問題就顯得非常地迫切,那徐青你對這方面有什麼樣的見解?

  社科院臺灣研究所 徐青:我覺得他們在這個口子開開了之後,沒有地及時地做一些配套的措施,比如說品質認證,比如說是檢驗的標準,這些規章制度它都沒有出臺,另外,當民眾向當地的相關的部門來報告這樣的假酒中毒的案例的時候,剛開始的時候,沒有被重視起來,甚至出現了一些地方的政府跟高層的互相踢皮球的情況。所以,事情一開始沒有遏制住,沒有引起重視,然後導致事件發展得越來越大,直到死人,然後激化了這個矛盾,所以我覺得從這個政策問題,所以島內民眾有的時候就是直指,這就是政策問題,沒有什麼別的原因。

  主持人:那朱磊你怎麼來看,如果要使這個米酒市場更加規範的話,從市場監管的角度來說有什麼樣的辦法呢?

  社科院臺灣研究所 朱磊:我剛才說這個假米酒泛濫它一個很大的原因就是它存在一個信息不對稱造成的一種逆選擇,那麼解決信息不對稱的辦法一般說來有三種辦法,一種是靠賣方來給買方發送一種市場信號,這就是斯潘思模型裡說的提供市場信號,那它的具體做法,你比如說我可以給你提供質量保證書,或者我可以給你做承諾,就是說如假包換,這都是消除信息不對稱的一種辦法,第二個辦法就是由政府或者當局來出面,幫你來檢驗這個米酒是真的還是假的,現在我看臺灣很多縣市,基本上各縣市都有這個代驗處,這個就等於說是由官方來介入市場操作,官方其實還有其它一些非經濟手段的辦法可以幫忙,比如說我降低米酒的稅收這樣的話,真米酒可能會供給量要增加,這樣也會打擊假米酒的泛濫,那最後一個辦法就是說,當局或者政府將會採取一種更嚴厲的手段,法律手段,尤其像對於假酒假藥對於消費者危害很大的,不僅僅通過經濟手段來調節,還要對於造假制假和售假者進行嚴厲打擊,這樣才能夠從根本上杜絕假貨泛濫的一種現象。

  主持人:對臺灣民眾來說,他們現在必須立刻掌握一門技能,就是對米酒的真偽能作出鑑別,那具體的方法有什麼呢?

  社科院臺灣研究所 徐青:我看他們這個報導,也是現在因為這個事件鬧到了這麼大的地步,人人都是,人人自危的地步,所以有一些也開始做一些宣傳,我看他們惟一的一個比較實用的辦法就是說這個工業酒精勾兌出來的米酒跟合法的正宗的米酒,它的味道是不一樣的。你打開這個瓶蓋一聞到很刺鼻,那肯定就是假酒,如果不是這樣的,可能就是合格的,但是我覺得這樣一個靠消費者自己去鑑別,不是一個根本解決的辦法,因為你不可能對每一個消費者,消費者的情況是不一樣的,受教育的程度和各個方面的情況是不一樣的。你不可能要求他做到是一個米酒的專家,從製作到流通過程他全都門清,所謂的門清,你不可能要求他做到這一地步,所以我覺得還是從政策、規章法律這個方面來加強輔導和輔助才是最好的一個辦法。

  主持人 結束語:米酒雖小,但是它關係到人們的日常生活,也顯得非常的重要,今天謝謝二位嘉賓光臨我們的演播室,謝謝。米酒是臺灣的民眾的生活必需品,假米酒的泛濫給百姓的生活帶來了極大的不便,社會上也產生了一些恐慌的心理,影響了社會的安定,要使這個問題能夠儘快得到解決,規範米酒市場的管理已經顯得非常地迫切。(編導:翟鈺、陳曦)

相關焦點

  • 從臺灣米酒風波引發的思考
    最近一場「米酒風波」在臺灣島內鬧得沸沸揚揚。米酒是臺灣民眾生活必需品,餐桌上的菜離不開它,冬天人們進補,女人生孩子坐月子,更離不開它。可是最近一段時間,臺灣出現了米酒搶購風波,從本月的20號到12月底,臺灣老百姓買米酒還得拿戶口本去購買,而且三口之家以下的只能購買三瓶,以上的也只能買六瓶,據了解,這是臺灣五十多年以來首次出現的用戶口本配售民生用品的現象。那麼臺灣為什麼會出現米酒搶購風?
  • 新聞綜述:臺灣米酒風波牽動民眾憂鬱的神經
    時值冬令喝米酒旺季,然而民眾食用假米酒中毒事件在臺灣各地屢屢發生,繼去年11月期間因限量供應而導致的搶購米酒風潮之後,米酒再度牽動臺灣民眾憂鬱的神經:「給我一瓶真米酒,難道又是一個奢望?」  米酒,幾乎是臺灣民眾不可缺少的生活必需品。
  • 島內米酒市場風波又起
    華夏經緯網2月23日訊:據臺灣媒體報導,新紅標米酒滯銷,臺灣公賣局整體營收下滑二成以上,米酒的銷售額不到去年同期的2%,每個月只有五、六萬打。近來民間釀造米酒,外觀、包裝都類似公賣局以前生產的瓶裝紅標米酒,甚至酒標、包裝都一模一樣,還有公賣局菸酒試驗所檢驗字號,引起公賣局、民眾極大困擾。公賣局開春後,已向各地稅捐機關、公平會檢舉。
  • 小小米酒如何掀起千層浪?
    最近一連串的米酒風波把臺灣折騰得可真夠嗆。前不久是紅標米酒憑戶口本限量供應,造成百米搶購長龍,最近是接二連三的假米酒中毒事件。近日,臺灣彰化、雲林等地又傳出紅頭番鴨滯銷,鴨農血本無歸的消息。
  • 真假米酒醉倒臺灣
    ,稅不坑人人自坑 真假米酒 醉倒臺灣(記者 童清峰)原文提要 臺灣加入世貿組織後,米酒價格突然暴漲,造成假米酒充斥市場,甚至中毒致死案例,更有業者推出全球獨有的「自調米酒」,以規避過高稅賦,衝擊臺灣的製酒和飲酒文化。2
  • 臺灣搶購衛生紙算誇張嗎?收入滯漲的這些年,島內民眾還囤過米酒...
    薪資停滯的被剝奪感 本輪衛生紙風波,起源於上月23日。臺灣家用紙品龍頭美國「金百利克拉克(Kimberly-Clark)」公司預告將於3月起上漲旗下產品價格。與此同時,賣場推出衛生紙促銷計劃,甚至賣一送一,進一步觸發島內搶購浪潮。
  • 從菸酒談判歷史評析馬當局的米酒政績
    回顧臺灣地區所歷經的米酒談判過程,及今日得以調降至合理的價位,我們必須說:這是一件大事,馬英九對米酒政策的積極作為,值得肯定。    小小的一瓶米酒原本是掀不起風浪的,但是由於十年前臺灣為加入世貿組織(WTO
  • 假米酒害苦臺灣人
    長久以來,臺灣人因為普遍相信進補可以促進血液循環的觀念以及日常料理的烹煮習慣,對純釀米酒的使用量和需求量都相當大,全島約600萬家庭幾乎天天少不了它,廚房裡放個三五瓶是很平常的事。為為了配合臺灣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米酒的售價大幅調漲到100多元(新臺幣,下同;4元新臺幣約合1元人民幣),導致商家拼命囤積,民眾卻買不到米酒,最後演變成不得不憑身份證到公賣局排隊購買。就在這些事件的記憶仍然清晰之際近日又傳出米酒中毒事件,讓米酒再次走上臺灣報紙的頭條。
  • 臺灣奸商囤積米酒價值逾百億
    臺灣奸商囤積米酒價值逾百億 時間:2001-11-22 08:38   來源:   人民網香港11月21日電臺灣消息:臺灣「公賣局」採取「按戶配售」米酒政策,仍無法遏阻搶購米酒風潮。
  • 米酒談判慘敗 美豬會重蹈覆轍嗎?
    2005年臺灣菸酒工會聯盟向臺灣「立法院」提出「將米酒改為料理用酒,以料理用酒稅率課徵」一案,當時的蔡英文「立委」反對,她說「酒稅政策必須配合WTO規範,因此不宜將米酒列入料理用酒課稅。」   這風波一直等到換黨執政,「立委」盧秀燕等人於2009與2010年兩度提案,「行政院長」吳敦義要求臺當局「財政部」將米酒改以料理酒課稅,米酒才又降回25元。
  • 以米酒降價為例:馬當局重視島內民生問題
    據臺灣《中華日報》發表評論文章稱,針對馬英九近日一再提到臺當局如何促使米酒大幅降價,民進黨參選人蔡英文則聲言,降低米酒價格是應該做的事,"很多人不會把這個當做重大的政績"。這番話反映蔡英文"見不得別人好"的狹隘胸襟,更意味她不想把民生問題當成島內大事。
  • 臺灣驚現「奪命米酒」 毒源系催芽劑
    QQYY小編訊:據臺灣較新媒體報導,臺灣南投縣信義鄉村驚現「奪命米酒」,並導致前女友王美永等四人中毒死亡,而這「奪命米酒」的製造者正是該村村民朱明福。經法醫鑑定,米酒中的催芽劑正是死者致死的毒源,且估算出其添加量高達100毫升。
  • 臺灣假米酒追查:14個縣市查出米酒中甲醇超標
    中新網11月26日電 臺灣假米酒中毒事件持續擴大。島內各縣市「衛生局」昨天開始受理為民眾檢驗假酒,有14個縣市驗出甲醇超標的情況。  據統計,至昨天為止,全島已有21人因假酒中毒,其中11人已死亡。鑑於事態嚴重,島內多個縣市衛生部門從昨天起免費為民眾檢驗真假米酒。
  • 英國《金融時報》指米酒配售顯示臺灣受入世衝擊
    英國《金融時報》指米酒配售顯示臺灣受入世衝擊 2001年11月21日 10:02 來源: 字號:  小  中  大 轉發
  • 臺灣味道:麻油雞有媽媽的味道 紅標米酒衍生政治學
    媽媽的味道 臺灣的味道  「這是全臺灣最好吃的麻油雞了吧。」「哈哈,你以前都在餐館吃的吧,那肯定不如自家煮的。」黃家大姑子娓娓道來:原來,麻油雞美味的秘訣,在於全酒——也就是一點水都不放,全部用酒烹煮。而市面上賣的麻油雞囿於成本,一般都要加水,味道自然打了折扣。一鍋好的麻油雞,上好的麻油、米酒、雞肉,缺一不可。
  • 臺灣買米酒要持戶口本 在野黨抨擊當局再走回頭路
    一位買到米酒的婦人將米酒珍重地摟在懷裡。  近日,針對島內出現的搶購米酒風潮,臺灣當局50多年來首次推行物資配售政策。該政策規定,自11月20日起到12月31日,臺灣民眾購買米酒時必須持戶口本。每戶家庭成員在3人以下者可以購買3瓶米酒,3人以上可購買6瓶,但18歲以下的青少年不能計算在內,而且在年底前每戶居民只能獲得一次配售。一時間,米酒成了島內的熱門話題。  搶購米酒的風潮  對臺灣的家庭和餐飲業來說,米酒是一種非常重要的佐料酒,臺灣全島約600萬家庭幾乎天天都少不了它,廚房裡放個三五瓶是很平常的事。
  • 假米酒牽動臺灣人神經 已有11人因喝了假酒死亡
    圖:臺灣民眾對市場充斥假酒強烈不滿  香港消息 香港《大公報》昨天發表新聞綜述,時值冬令喝米酒旺季,然而民眾食用假米酒中毒事件在臺灣各地屢屢發生,繼去年11月期間因限量供應而導致的搶購米酒風潮之後,米酒再度牽動臺灣民眾憂鬱的神經:「給我一瓶真米酒,難道又是一個奢望?」  米酒,幾乎是臺灣民眾不可缺少的生活必需品。
  • 月子米酒是什麼 月子米酒和普通米酒的區別
    由於各地區的文化工藝不同,月子米酒釀製的方法也會有所不同。月子米酒主要是用糯米和山泉水為原料釀製而成的,味道醇香美味。那麼月子米酒和普通米酒有什麼不同呢?下面讓我們具體來看看吧!月子米酒和普通米酒的區別定義不同月子米酒水:米酒水,又稱月子米酒,顧名思義,就是米酒經過高溫蒸發,將其酒精成分蒸發掉,剩下的米酒液。米酒:米酒,又叫酒釀,甜酒。舊時叫「醴」。用糯米釀製,是中國漢族和大多數少數民族傳統的特產酒。
  • 五花八門素食風靡臺灣 將掀「登陸」風潮
    五花八門素食風靡臺灣 將掀「登陸」風潮 2010年11月17日 10:14 來源: 字號:  小  中  大 轉發
  • 臺灣再爆假米酒事件 臺東十餘人飲假酒險失明
    華夏經緯網8月26日訊:據臺灣媒體報導,臺灣再爆假米酒事件,近日花東地區原住民豐年祭,十餘名參加過豐年祭的民眾,在喝過會場的米酒後,出現冒冷汗、眼睛暫時失明等症狀;花蓮縣政府菸酒課24日晚查扣12瓶未喝完的米酒,衛生局也送驗一瓶米酒,調查是否假酒為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