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憶中母親的味道
陝西小吃—糖糕
華原人家/楊文斌
昨天是母親節,一大早就下起了雷陣雨,轟轟的雷聲好像母親的呼喚從遙遠的地方傳來:兒子該起床了!該吃飯了!該上學了!該上班了!!!時停時續的雷聲使千萬個「不孝之子」從酣甜的睡夢中驚醒:我無限的思念在天堂的母親和父親,一整天魂牽夢繞般處在深深的回憶之中。
由於思念母親徹夜難眠,今天清晨六點整我就爬起來站在陽臺上仰望天空,仰望遠方。從心靈深處懺悔我對父母的愧疚和歉意。當我伸手打開窗戶時,不知是神仙差使還是自己的第六感覺的緣故,出乎意外地一股最最熟悉的味道—母親炸糖糕的味道撲鼻而來。
當即我就決定去西大街小學習巷北口,品「王家」糖糕,憶念念不忘的味道。王家糖糕鋪在
古城也是數一數二的,門面不大,也沒有特別的裝修和招牌,只是在門頭上方掛了一條大紅橫幅,用黃顏色印著」王家炸糕」字樣,這家鋪子除了糖糕還有糯米炸糕。每次去這裡吃糖糕,吃客們都是滿滿登登,絡繹不絕。有當地回民朋友,市內的常客,還有西安周圍幾個縣的老吃家。這些吃客自己滿腹後還要再買一些帶回去讓家人和朋友解饞。
在小東門內、安民裡旁的永興坊,醒目的「蒲城糖糕」的牌匾吸引著眾多遊客駐足品嘗,貟師傅的糖糕一樣香甜,酥脆的糖糕皮讓吃客們的捨不得下手。
在我的記憶中,小時候每年收完麥子以後或是過春節母親都要炸糖糕犒勞全家老小。每每炸糖糕的前幾天,母親就要悄悄告訴我這個「好消息」,連續幾天我都激動不已。怦怦跳動的心無法安寧,幫母親幹些另活好像腳底生風,走起路來又快又有勁,為期待這將要到來的美好時刻興奮不已,難以自持。
我有一個叔伯大哥和我們親如一家,母親每次做「特別好吃」的,父親就要請大哥來一起分享,吃糖糕當然也不例外。
由於農村人活計多,母親一般都是下午就把「和面」等準備工作提前做好,在晚上「清閒」下來後才開始炸。父親和大哥坐在炕上,不停地抽著旱菸袋,談論著農活和收成如何,我和哥哥姐姐們跑前跑後給母親幫忙,運送著炸好的糖糕。母親炸的糖糕酥軟香甜,用筷子輕輕一夾,糖糕表面薄薄的一層脆皮就會瞬間裂開,薄如蜻蜓翅膀一樣的碎片透著亮光,一片接一片的脫落下來,黃褐色大小不一的面粒唰啦啦的往下掉。吃到嘴裡用牙輕輕一咬,舌尖上立刻就會有一股酥、嘛的感覺,繼續輕嚼,糖糕皮的軟滑,加上沒有化盡的糖粒等餡料發出的咯吱聲,讓人心神俱碎,飄然若仙。全家人品嘗著酥軟香甜的糖糕,喜滋滋、樂呵呵的心情溢於言表。一幅農家炕頭其樂融融,幸福美滿的畫面使我心裡特別滿足和自豪,有這樣的好母親我是多幸福啊!
糖糕是一種極具地方特色的傳統小吃,做起來非常講究。雖然我不會做,但母親每次做「好吃的」我都要圍著幫忙,留心學習母親的手藝。母親給我說,糖糕好不好吃關鍵是和面,要選上好的白麵粉稍加些白糖,這樣吃起來甜甜的口感很奇妙。要用開水燙麵,邊倒入開水邊用筷子向一個方向攪拌,母親用手捏一捏說要軟一些好,軟的程度是訣竅,決定著糖糕軟硬和口感。然後放在大大的粗陶瓷盆裡或攤在案板上讓面充分融合後,再把燙好的面撒上乾麵粉反覆揉捏,這個時候母親都要地下頭神秘自信的告訴我,手感要沙軟,只有這樣炸出來的糖糕才會外面起薄薄的脆皮,此時就要把麵團起來「醒一醒」,憑經驗看醒好後把面揪成一個一個提子,再用手拍捏成麵餅,五個手指捏上一撮加了紅白糖、玫瑰糖、核桃仁、黑芝麻和青紅絲拌成的餡,加入後封口並輕輕拍成薄薄的扁圓形,就可以開始炸糖糕了。在五六成熱的油鍋裡炸至金黃色撈出,整齊的放在鐵絲編成的架子上瀝去多餘的油就好了。
剛出鍋的糖糕吃起來香甜可口,酥脆誘人。小時候吃著母親炸的糖糕,到省城後母親的這些味道就少了許多,工作以後條件好一點了就在尋找母親的味道。在建國路吃過王師傅炸的糖糕,在柏樹林嘗過郭師傅炸的糖糕和棗沫糊,這是大城市的味道,也是西安城裡久負盛名的糖糕鋪。與母親炸的糖糕相比就是少了親情,每次品嘗時都會勾起我滿滿的回憶—母親的味道。
為了在母親節滿足我母親的味道,我就直奔回民街小學習巷北口,再次回味這永遠的味道。我深深的體會總結糖糕的味道是:酥、軟、甜、香。酥在牙上,一碰就掉渣渣;軟在嘴裡,入口即化;甜在心裡,咽下既醉;香在魂裡,嘗後就飄飄然。
如果你有自己欣賞的原創作品,請投稿【銅川文苑】公眾號後臺,超過六百字,請加微信yj1715125321 投稿。並註明文友。
歡迎提建設性的建議和留言。
長按上圖二維碼或搜索微信公眾號tcwylyj關注【銅川文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