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共讀是培養孩子專注力的好幫手,家長這樣做能有好效果
家長都明白從小培養孩子的閱讀習慣有多重要,尤其是越小年紀的孩子,思維能力活躍,他們需要通過閱讀繪本來增加想像力,從而更快構建邏輯思維能力。
但是家長可能還不清楚,閱讀除了能夠讓孩子增長知識之外,讀書還能夠培養孩子的專注力。
一個孩子越小創建越好的專注力,對於他們將來的學習會越有幫助,甚至今後長大成人,有專注力的人往往會比耐心差,注意力不集中的人更容易獲得成功。
專注力高的孩子更容易沉浸在學習的空間中,不會被同學的談話,窗外的景色,又或者腦中不時冒出來的想法而打斷學習的過程。
專注力水平高的孩子由於內心寧靜,精神集中,在學習的效率上也會比普通孩子要高一些,更容易領悟,記住和掌握所學的知識技能的要點,從而讓學習變得更輕鬆。
不少專家認為3-6歲是培養孩子專注力最佳的時間段,不過最佳時間段不代表還沒有到或者已經超過了就不能培養。總體來說越小年齡開始閱讀對孩子專注的培養就越有益處。
有的孩子天性外向活潑,外界的任何聲響都會分散他們的注意力,對於這樣的孩子,家長更要通過親子共讀的方式來培養專注的能力。
愛說愛動的孩子行動力越強,專注力培養起來就越困難,因為到了那個時候孩子有了自己的想法,不會任由家長擺布,也不會聽指令,過晚培養專注力會變得難上加難。
正所謂防病容易治病難,當家長發現孩子不能很好地集中精神學習的時候,再想要矯正他們的行為,不僅孩子難受而且效果也不會太好。
所以與其糾正不如從一開始就通過親子閱讀的方式來培養孩子靜心和能夠安靜下來的專注力。
對於年紀很小的孩子來說遊戲和閱讀是最能夠培養他們專注力的方式,孩子很容易沉浸在玩具和書籍的海洋中不可自拔。
人的注意力都是有限的,尤其是對於本身集中能力不長的孩子們來說,能夠長時間做一件事的話,前提必須是他們感興趣的事情。
每個孩子對書籍感興趣的類型是不同的,有的孩子喜歡配圖多的,有的孩子喜歡立體書,還有的孩子喜歡有聲書。
一般來說年紀小的孩子都會對繪本很感興趣,畫幅較大,顏色絢麗,構圖簡單的圖片無疑對於孩子來說是最具有吸引力的,特別適合3歲左右的孩子閱讀。
隨著孩子語言能力的提升,他們會從看圖逐漸轉變為對故事性和邏輯性較強的兒童書籍感興趣,但不管看什麼樣的書,家長都最好陪在他們身邊和孩子一起閱讀。
親子共讀並不一定要在睡覺之前,只要是父母有時間,都可以抽出一刻鐘到半個小時陪孩子一起看書。
建議最好選擇飯後和睡前,這個時候孩子的情緒比較穩定,吃飽喝足的狀態會讓孩子更容易平靜下來,更容易進入專注的狀態中。
孩子從由父母帶領閱讀到獨自閱讀,這個時候家長就會驚喜地發現,即使身邊有人走動或者是有聲響的時候,他們也能夠沉浸在書籍的世界中,專注地看書而不受到外界的影響,就和他們玩玩具時候的狀態一樣。
等到孩子上了小學之後,基本上就不需要父母陪同共讀,孩子就能夠自己選擇喜歡的書籍來閱讀了。
其實能夠陪孩子讀書的時間是很短暫的,既然並不是什麼難事,父母就可以選擇更加珍惜孩子追著自己後面要求爸爸媽媽讀書的珍貴機會。
年紀小的孩子,家長可以選擇打開書籍,讓孩子坐在自己的腿上,這樣方便父母翻書,並且孩子也能夠隨著父母的視線而更容易看到書籍的內容。
坐在爸爸媽媽的懷抱中看書,能夠給小孩子很好的安全感,家長可以在閱讀的時候用手指適當地給孩子指出來正在講的部分,從而讓他們的注意力始終放在書籍上。
讓孩子能夠明白聲音和內容的對應在哪,結合圖畫來理解故事內容。這對於年紀小的孩子來說是一種很好的認字方式,不用刻意教,也能認識更多的新詞彙。
在給孩子閱讀的時候,家長要選擇輕柔的語調,如果有人物對話的話,父母們可以嘗試模仿人物的說話姿態和樣子,變換一下聲調,這樣孩子聽起來才會更有代入感。
不同年齡階段的孩子閱讀的繪本和故事是有差別的,家長要用心選擇適合孩子年齡段的書籍,一般對於幼兒讀物來說,建議閱讀年齡書籍上都會有標註。
沒有必要為了提升孩子的閱讀能力,故意選擇一些年齡階段更大的來增加難度,親子閱讀首先是為了放鬆和娛樂,然後才是有目的性地提升注意力,但並不是為了學習知識,畢竟繪本不是教科書。
親子共讀不光是家長出聲音,在閱讀的過程中家長可以鼓勵孩子和家長一起讀,鼓勵孩子表達自己的看法,在讀的過程中父母還可以不斷向孩子提出問題,這樣也是為了能夠讓孩子將注意力一直放在閱讀上。
當孩子要表達自己看法的時候,家長可以先暫停讀故事,以他們為主體來進行拓展思維的練習。認真地傾聽孩子的表達,並且給予認真愉快的回應。
通過閱讀來培養專注力這件事並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家長長時間的堅持,建議家長每天安排一個固定的時間來進行親子閱讀,一來便於父母合理地安排自己的時間,二來容易讓孩子把閱讀當成每天必須要做的良好習慣。
小時候是爸爸媽媽讀給孩子聽,等到孩子年紀大一些,就可以讓孩子講給父母聽,利用閱讀來鍛鍊孩子的專注力,是一種既簡單但又高效的方法,家長不妨試一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