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繪畫的邏輯線」 探究繪畫在當代的現狀與變化

2020-12-20 澎湃新聞

「繪畫的邏輯線」 探究繪畫在當代的現狀與變化

澎湃新聞綜合報導

2019-05-24 09:17

「繪畫的邏輯線——當代繪畫的生成與意義」展近日在蘇州金雞湖美術館開幕。展覽由策展人王春辰策劃,匯聚了24位參展藝術家的40餘幅作品,向觀眾呈現繪畫的多種形態和獨特的邏輯語言,探究繪畫在當代的現狀與變化。本次展覽將持續到8月16日。

「繪畫的邏輯線——當代繪畫的生成與意義」展覽現場

「繪畫的邏輯線——當代繪畫的生成與意義」展覽現場

此次展覽展出的中國繪畫是目前活躍在北京、上海、廣東、重慶、成都、石家莊等地一批藝術家的作品,集中地反映出中國當下的繪畫狀態,透露著中國畫家在塑造著自我和他們的世界觀。

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副館長、策展人王春辰在展覽開幕式上說:「 『邏輯線』就是展示繪畫自身的結構和發展的脈絡,藝術作品可以豐富我們的審美經驗也可以擴大我們的藝術視野。」

《鏡花緣——一個人的表演》布上油畫,120X100CM,2018年,王朝剛

參展藝術家王朝剛的作品以舞臺化的方式處理傳統花卉等物象,在畫面中加入荒誕、有戲劇感的場景。《鏡花緣》本身就是一部充滿荒誕的小說,《鏡花緣》系列作品當畫面中出現蜥蜴、小怪獸等物象並不顯得過分突出和激烈。

《公元1997 A.D.》 180x180cm 布面油畫 Oil on canvas 1997 鍾飆 

藝術家鍾飆以他特有的時空觀,致力於透過紛呈的世相,探尋事物背後無處不在的機緣和機緣之下的歷史大勢,以及大勢深處的宇宙運行,並以藝術的方式創造出這個時代新的視覺記憶。

陳曦 《中國記憶系列》

陳曦 《中國記憶系列》

中央美術學院教授陳曦「中國記憶系列」作品有二十多件,每一件都承載著一代人的記憶。電視機幾乎佔據整幅畫面,這布局意味深長。這些大型畫作令人想到電視機和電視新聞在人們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因受父母職業的影響,陳曦鍾情於電視新聞報導以及傳播媒介中對政治事件的傳播觀點。她的《記憶》系列繪畫除以超自然的繪畫風格再現了許多部電視機外,也記錄了一系列令人印象深刻並對社會產生深遠影響的國際事件。

陳曦《中國記憶系列》    

陳曦《中國記憶系列》    

「當你第一眼欣賞陳曦作品的時候,觀眾很容易感受到她的率直表達方式,而她傳遞的信息也體現在她畫筆下的大製作繪畫並呈現其一致的風格。當再次觀看陳曦的作品時,觀眾便能充分體會到她對於社會被電視媒體操縱下的批評。」王春辰說。

《中國製造系列》160x190cm 絹本設色 2017年 崔強

王春辰表示,今天的中國繪畫的邏輯線是這樣開始的:「中國的美術教育體系是引自西方的美術教育系統,從課程設置到教學內容再到繪畫的語言訓練,完全是西方的傳統到現代的方法與理論。不少畫家(藝術家)不再把延續性的繪畫當做繪畫的基本點,而是尋求獨立的、個人化的繪畫語言。由於這種意識和認識普遍被畫家所接受,就形成了全面的、豐富的、各異的繪畫風格、面貌、方法、觀念訴求等等。所以,現在的繪畫有多個邏輯線在串聯著畫家的思維和實踐。」

據悉,參展藝術家包括陳曦、崔強、戴增鈞、丁力、郭亞冠、何晉渭 、康蕾、廖真武、劉芯濤、陸亮、李昌龍、羅一、劉商英、申樹斌、王朝剛、吳丹波、葉向明、餘宣、張文榮、主瑪於江、鍾飆、張旭東、張小濤、朱佩鴻。

羅一 《 隕思》 布面油畫 300X150CM 2018年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關鍵詞 >> 當代藝術,王春辰

相關推薦

評論()

相關焦點

  • 幼兒園教材教法(二十):幼兒探究性繪畫教學
    繪畫是表達童心世界、創造性地反映對事物的認識與感受的一種手段。探究性繪畫教學活動是在幼兒主動觀察、探索的基礎上,鼓勵幼兒充分運用"繪畫語言",將美麗的遐想、真誠的心願自主地表現出來,以發展幼兒探究、表現和創造的能力的一種繪畫活動。它是幼兒真正"動起來"的實踐活動。
  • 美國當代繪畫大師、著名美術教育家,大衛·萊弗爾談繪畫藝術
    當代美國藝術大師如繁星滿天,而大衛·萊弗爾無疑是最璀璨的的那一顆!在傳統繪畫領域中對中國藝術家影響最大的美國藝術大師中除了安德魯·懷斯、理察·斯契米德外,素有「當代的倫勃朗」之稱的大衛·萊菲爾當仁不讓地佔據了非常重要的一席。1931年大衛·萊弗爾(David A.
  • 黃勇:論中國當代藝術中「繪畫性」(論文較長,建議收藏)
    本文通過對「繪畫性」的內涵作歷史梳理,並將其議題限定在中國當代藝術的繪畫性以及與之相應的圖像化問題上。通過對當代藝術創作中圖像轉化的現實語境分析,試圖探討當代藝術創作的繪畫性的處境與相關問題。並指出90年代以來,中國當代藝術的繪畫性探索類型與特質,以求得當代藝術繪畫性更準確的美學與社會學價值。
  • 一切繪畫的基礎是什麼?
    當代藝術的範疇已經拓展到了無限大,觀念藝術,裝置藝術,行為藝術,地景藝術等等不一而足,很多藝術家學習過素描,也有很多沒有學過,相對於寫實主義繪畫來說,特別是油畫,素描尤其重要。但是對於廣義的繪畫乃至廣義的藝術,素描可以是一種重要的藝術技巧修養,但並非一定要以素描為必須的基礎,非學不可。學與不學,對於廣義的藝術作品,影響沒有到一種關鍵的高度。
  • 趣味談話,探究繪畫的意義,繪畫的真諦
    我知道,這麼一番話,就想讓她改變,是不現實的,畢竟,要領悟什麼才是繪畫的真諦,還得靠她自己,而且,畢竟我也不懂得繪畫,說的也未必就真的正確,這也只不過是我的一些想法而已。「小敏,你看你這黑眼圈,多少天沒好好睡啦。」其實,我更擔心的是朋友的身體。難道搞藝術就非要先把自己搞得怪怪的嗎,做不到像大師們那樣,內心世界特立獨行,那就把自己的外貌搞得驚世駭俗。
  • 觀點︱黃賓虹:繪畫藝術給當代的啟示
    輕鬆與厚重隨著人類的文明與進步,當今社會已進入了高速發展的信息化 時代,文化藝術在社會發展的大潮中也在發生著變化。「快餐文化」式的美術現象也隨之產生,即便是兢兢業業的畫者,也少有耗費時間與精力的精品。「輕鬆」成為畫者互評與追求的時髦詞彙之一。
  • 畫筆讓民族心連心——《中國當代繪畫大師——黃胄》評介
    在對外文化交流中,把優秀作品送往國際藝術的主流平臺,讓世界看到當代中國的時代精神與文化氣象,應是當今文化工作者的重要己任。中英文版《中國當代繪畫大師——黃胄》一書由炎黃藝術館和普林斯頓美術館聯合出版發行,書中收錄了黃胄先生創作的部分反映新生活、展現新風貌的優秀作品。筆者認為,該書是弘揚與發展中國優秀民族文化,奉獻給中外讀者的一本經典之作。
  • 美術研究|當代具象繪畫的回溯與重建!
    用洛佩斯的話講「義大利的繪畫有希望了」。整個義大利把他當成一個天才,一個年輕的最有未來的藝術家看待。不僅如此,他的藝術影響力,隨著他藝術創作的成熟而增加,迅速從義大利擴展至整個歐洲,同時由於各種介紹,他在亞洲包括中國在內,擁有眾多藝術家的關注和喜愛。我把這一現象稱為「薩莫利現象」。
  • 論中國當代油畫發展現狀,中國當代油畫多元化發展形成因素
    中國當代油畫發展現狀綜述(Current situation of thedevelopment of Chinese modern oil painting an overview)中國油畫在百年歷史長河的發展中,大家頻出,如林風眠、齊白石、傅抱石、李可染等,但也存在著很多不可避免的問題。
  • 新藝術流派|當代藝術家丁秋發的「超基因主義繪畫」
    應該說丁秋發的這個《椅子》系列作品,是中國當代藝術痛定之後的自由發生的藝術「產物」, 其作品預言著中國後二十年文化基因的大轉折,雖說是他的個人藝術呈現,但分明預示了中國當代藝術主題的一個新向度,這種風格的作品在我以前看過的藝術作品裡是從來沒有出現過的。
  • 歐洲繪畫中為何會出現「隆腹女」?這對當代繪畫藝術有何影響?
    通過對比 15 世紀之後和 15 世紀之前的繪畫作品可以發現,在 15 世紀之前的西方繪畫中的女性形象尚未呈現腹部隆起特徵。由此可見,15 世紀之前,人類在視覺藝術創作中,並未出現明顯的熱衷隆腹女性形象的傾向,繪畫領域更是如此。另外,雖然並沒有發現創作於 15 世紀之前的帶有隆腹女形象的繪畫作品,但是同樣作為視覺藝術,雕塑和繪畫因其內容和形式的相似性,總是在不可避免地相互影響著。性感的女人和偉大的女神是雕塑和繪畫共同的表現對象。
  • 雲課展|素描人體/ 2018級當代繪畫教研室
    授課教師:趙蓓  講師授課班級:2018級當代繪畫教研室班級人數:20人課程名稱:素描人體授課時間:2020.05.18 - 06.04授課學時:  48學時課程目的:       掌握人體比例、結構和動態。
  • 中國當代藝術,藝術家鍾彪繪畫作品
    鍾彪,中國當代藝術家,生於1968年。鍾彪生動、豐富多彩的繪畫代表了中國從孤立主義到城市化現代國家快速演變的經歷。他的作品主要是在原始畫布上使用丙烯酸,將現實人物與超現實的物體和抽象的書寫混合在一起。鍾彪的作品那夢幻般的品質來自當代中國眾多令人不安的新舊並列。
  • 能言畫與不語詩:漫談中國當代文人的繪畫
    近代任伯年、吳昌碩、齊白石等人之畫作,雖不得強算士大夫繪畫,但其意趣基本不悖文人畫旨趣。之所以於此撫今追昔,全因今時今日人們對作家作畫的理解,其基本格局仍是比照著先賢們來的。略加考察就會發現,人們有許多對當代文人繪畫的觀念,承襲了古典時代。比如對於作品的基本判斷仍舊是「不在畫裡考究藝術上功夫,必須在畫外看出許多文人之感想」(陳衡恪語)。
  • 趙培智:繪畫依然有無限的可能
    一方面感覺當時自己的繪畫並沒有形成一個面貌,另一方面是思考中國人應該怎麼畫油畫?這時候,反觀我們中國傳統的歷史文化,我獲得了不一樣的感受,那種是源於骨子裡的親切。所以我開始進行一些新的探索,也開始進行中西繪畫的比較和研究。首先從學理上、從繪畫原理上分析中西方的繪畫,去找一些基本的規律;同時不再僅僅局限在寫實繪畫,而是做了其他的很多繪畫本體語言的探究。
  • 繪畫學習:了解藝術術語,單色繪畫
    單色或單色繪畫是只使用一種顏色或色調創作的。單色繪畫是一種完全用灰色完成的單色繪畫。作為一種工具,單色繪畫可以被用於戲劇效果,以傳達簡單,平和,星,純潔,或其他意義。它可以使用一種顏色的不同色調,但根據定義應該只包含一種基色。
  • 藝術欣賞:中、西方繪畫融合理念與徐悲鴻的繪畫
    但是他們的作品人都沒跳出文人十大夫的圈子,也沒有挽救了中國傳統的繪畫,這些現狀暗示著中國傳統繪畫需要爆發一場全新的革命。1919年「五四」運動爆發之前,有很多文人畫家關心我國傳統造型藝術的變革問題,大力倡導西方繪畫的先進觀念,用歐洲的繪畫理念來改良中國傳統繪畫,挽救中國傳統造型藝術的危機。
  • 當繪畫不斷被「確定」,它靠什麼可以掙脫牢籠?
    ​2019年4月14日,《奇妙的不確定性》於僑福當代美術館•北京開幕。展覽聚集了四十位來自歐洲、亞洲、非洲以及北美和南美的藝術家,共同探討當代繪畫領域的問題。以下是「鳳凰藝術」為您帶來的相關報導。▲ 僑福當代美術館藝術總監羅蘭·艾格在開幕現場在僑福當代美術館·新加坡舉辦的大型國際群展結束後,《奇妙的不確定性》強調當代藝術中近期重新被挖掘出的重要敘事——尤其關乎今天的繪畫——從人類學的思考出發,聚焦於獨特的社會文化語境以及具體情境的意義
  • 十三屆全國美展|綜合材料繪畫展開幕 在架上繪畫和觀念藝術之間生長
    第十三全國美展舉辦恰逢新中國成立70周年,因此作品主題多為謳歌新時代、表現人民生活的變化,以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氣象等;二是藝術性和思想性的完美結合。藝術家們通過對綜合材料的理解與運用,從發現新的綜合材料到篩選有價值的能夠表達繪畫思想的材質,再到利用材料本身的物理性質並將其運用於繪畫創作中,從而實現比單一材料的繪畫作品更全面、更綜合的藝術效果。
  • 與巖彩繪畫邂逅 我省舉辦首屆《巖彩繪畫精品課程班》
    新湖南客戶端9月27日訊( 通訊員 張琬崚 高旻潔 )9月26日,巖彩畫創作與教育中心在長沙師範學院美術與設計學院亮相,我省首屆《巖彩繪畫精品課程班》同時開班。巖彩是古老的東方繪畫媒體。巖彩繪畫是站在當代藝術語境中,採用國際的慣列以材質歸納繪畫種類的分類方式,對於以天然巖石微粒為媒介進行繪畫的語言方式的一種稱謂。胡明哲介紹,巖彩繪畫根植於深厚的中國的傳統文化,有著完整的語言體系,需要獨特的造型能力,色彩修養。2014年,由中央美院主辦的《中國巖彩繪畫創作高級研究班》首次系統實施了巖彩繪畫課程體系,被稱為「具有文化自覺、文體建構、文化生態底蘊之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