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家人快來看看,為什麼說天下汪氏出徽州?

2021-02-26 汪氏宗親總群

請點上面「汪氏宗親總群」加入汪氏家族!

無論您在哪裡,只要您姓「汪」,先點上面藍字汪氏宗親總群,再點關注,每天免費閱讀

汪姓得姓在山東,但得到長足發展,還是在安徽。自古以來,就有「天下汪姓出徽州」的說法。如今,安徽仍是汪姓第一大省,安徽汪姓人口幾乎佔了全國汪姓人口的四分之一。

秦漢前後時期汪文和遷徽汪姓迎來大發展

  春秋時期,汪誦確立汪姓後,雖然後代子孫地位顯赫,但人丁不旺。據唐朝時汪華編的《汪氏宗譜》透露,汪氏經過30世的發展,在北方才39戶。相對於其他姓氏來說,汪姓的人口繁衍速度,實在是太慢了。

  但歷史給了汪姓一個巨大的發展機會,這個時候,已是東漢末期了。漢獻帝年間,汪姓第31世汪文和,在初平3年(192年)因平亂黃巾軍有功,晉升為龍驤將軍。建安2年(197年),中原大亂,汪文和認為北方戰亂不太平,從河南禹州南遷到浙江會稽,孫策封他為淮安侯,任會稽令。汪文和把家安在了會稽。

  建安13年(208年),孫權派人平定黟縣、歙縣,與始新、新定、黎陽、休陽一起,設立新都郡,治所在始新(後來的淳安)。汪文和見始新環境優美,宜居宜業,把二兒子汪超留在會稽,帶著夫人和大兒子汪軫遷到始新。

  汪文和在汪姓的發展史上,是一個非常重要的人物。以前南方沒有汪姓,他是開創南方汪姓的始祖。

  晉太康元年(280年),吳國被滅,新都郡更名為新安郡。隋朝開皇11年(591年),改新安為歙州。宋徽宗宣和3年(1121年),改歙州為徽州。新安郡,成為江南汪姓的一大郡望。

  當時的新安是一個較為偏僻荒涼的地方,外界幹擾少,汪文和的後裔在這裡安居樂業,繁衍生息,漸漸發展為新安郡的一大望族,有「十姓九家汪」的美譽,還形成了有名的支派——隴西汪氏。

  新安汪氏在徽州得到空前發展,徽州十姓九汪,汪姓人開始從徽州向安徽境內甚至全國各地不斷擴散。在安慶府,形成了「九裡十三汪」的強勁態勢。徽州成了汪姓人口向全國各地輻射遷移的源頭,「天下汪氏出徽州」的說法由此而來。

  晉元帝時,汪姓第36世汪道獻出任黟縣令,把家遷居到歙縣。南齊時,第40世汪叔舉,一天由臨溪沿登沅水而上,看到沿途山水優美,好一個居家所在,就舉家從歙縣遷到績溪登沅洞汪村(現叫大廟汪村)。汪叔舉往下傳了4代,到了隋末唐初,出了個讓後世汪姓人引以為傲的超級英雄——汪華。

隋唐時期

汪姓大遷徙天下汪氏出徽州

  汪華的故事,我們後面會專門講述,這裡說說他所在的汪姓大家族繁衍遷徙的情況。

  唐初,汪姓的子弟大多擔任重要官職,加上汪氏人口大發展,唐玄宗開元5年(717年),汪姓被封為十大國柱姓,排在第六位。

  汪叔舉遷到登沅洞汪村後,汪姓後裔繁茂,人口有很大發展,成為當地的超級大家族。登沅洞汪村容納不了這麼多人,這一支汪姓人開始大量外遷。

  汪華有9個兒子,大兒子汪建有6個兒子,其中二兒子到六兒子全部遷到四川重慶。二子汪璨有兩個兒子,長子汪處凝後來遷居到四川涪陵(今重慶涪陵)。

  值得一提的是,汪華七兒子汪爽的後裔中,有個人叫汪風林。汪風林又叫汪倫,唐代大詩人李白那首著名的詩《贈汪倫》中的汪倫,就是他。

  從登沅洞汪村遷移出去的汪姓人,又不斷向外擴傳。唐朝後,四川、江西、貴州、福建、廣東、廣西等地的汪姓人,大多是從安徽遷徙出去的。原徽州以外的汪姓人,被淹沒在大量從徽州遷出的汪姓人口中。所以,後人提到汪姓時說「天下汪氏出徽州」,就成了自然而然的事情了。

宋元時期

汪姓大家族在川曾輝煌一時

  宋元時期,是汪姓發展的重要時期,但汪姓人仍主要在安徽、江西、浙江輾轉遷徙,只有少數支系遷徙到四川、湖北、湖南、廣東、廣西、貴州等地。

  兩宋時期,汪姓人繼往開來,繼續繁衍昌盛,人口達到47萬,開始在全國的大姓中嶄露頭角,成為第32位大姓,在黟(今安徽黟縣)、歙(今安徽歙縣)、婺源(今江西婺源)等地,人口最多。

  四川如今的汪姓人中,家譜上記載了先祖在宋元時期的遷徙情況。宋末元初,汪登一從徽州府休寧縣遷徙到湖廣黃崗府汪家集高河坎,汪省一遷居到湖廣麻城洗腳河蒿枝壩大松樹。明洪武4年(1371年),汪興德入川到簡西幹封鎮(今四川簡陽三岔壩月亮溝),後來遷往簡陽豬窩沱。後裔汪源經,又遷到簡陽石盤鋪檬茨溝(今簡陽石橋鎮汪家溝)。元朝延祐年間,汪大三從黃崗遷到武昌大冶邑界,後世子孫後來入川,遷往蓬溪、射洪等地。

  元朝時,汪姓家族在四川的40多年裡,維持著較大的勢力。元世祖至元15年(1278年),元軍攻克重慶後,四川基本平定。汪良臣被授資善大夫,中書左丞,行四川中書省事。第二年,元世祖取消四川行省,任命汪良臣為安西王相。至元17年(1280年),元世祖設立陝西四川行中書省,以汪惟正為左丞,分省四川5年。

  在此期間,汪姓家族還有兩人在西川統兵。另一個叫汪惟孝的人,9年內,曾先後擔任過四川四道宣慰使司中的東、南、西三道宣慰使,後來升為龍虎衛上將軍,尚書右丞行四川省事。

湖廣填四川汪姓在發展壯大

  元末明初,戰亂連綿,中原、華東、中南各地人口銳減。朱元璋坐了江山後,決定開展移民運動。汪姓被分遷到四川、湖北、湖南、河南、山東、河北、天津、東北等地。從清康熙年間開始,福建、廣東的汪姓人開始陸續遷往臺灣,甚至到了海外。

  明洪武2年(1369年),原籍徽州府休寧縣小祥村、住在湖北麻城的汪興二郎,入川落業在資中甘露寺附近。後裔中,後來又有支系遷往新都、崇州甚至貴州等地。

  洪武24年(1391年),原籍安徽安慶府宿松縣金子溝柳林村的汪慶泗入川,在南部縣摖槍口橋邊定居。汪慶泗的後裔繁衍茂盛,主要分為四大房系,主要分布在鹽亭多個鄉鎮,以及三臺、射洪、南部、梓潼等地。

  清初開始的湖廣填四川運動,在前後100多年裡,湖廣汪姓人大量入川,後裔繁衍生息,至今有30多萬人,大致排在四川姓氏的60多名。

  明末,原籍江南江寧府江寧縣七家灣七家溝的汪海洪弟兄3人結伴入川。大哥住在洪雅,汪海洪定居在邛崍,三弟住在簡陽三岔壩的老屋子。汪海洪這一支在邛崍繁衍生息,後裔眾多。

  清乾隆年間,住在湖北武昌洪二裡檀樹港(今湖北鄂州市鄂城區新廟鎮水月村)的汪源河,到蓬溪石牛廟做生意,後來定居在蓬溪明月場柳灣、屋水溝。汪源河有3個兒子,前兩個兒子定居四川,三兒子和母親在汪源河去世後,回湖北老家居住。

  另據一份資料顯示,明清兩朝,四川汪姓一共出了10個進士,其中明朝6個,清朝4個,涉及地域有南充、洪雅、資陽、渠縣、宜賓、西充、內江、犍為、綿陽、南溪等。

  洪雅人汪紹伊,是明萬曆年間的進士。據《嘉定府志·人物誌》記載,當時四川的糧食被運往貴州救濟,到江津交兌轉運。結果督運官員多方刁難,導致大米露天黴爛,老百姓很是苦惱。汪紹伊出差經過江津,看到這種情況,很是憤怒地說:老百姓如此疾苦,難道不是我們為官者的過錯嗎?督運官員聽後,很是羞愧,趕緊修建倉庫,老百姓歡天喜地。

  清光緒6年(1880年),資陽人汪致炳中進士。汪致炳的老家在今資陽老鷹水庫下面的田家壩。他自幼聰明好學,志氣豪邁。汪致炳善詩文,尤精政論,對聯工巧雅致,擅長歐體書法,手跡頗受世人珍視。後來的資中狀元駱成驤尊他為師。汪致炳曾利用為父母丁憂守孝在川5年的時間,募資辦學,鼓勵資助家鄉的學生去京師深造。

從放牛娃到國公

  如今汪姓能名列中國第57位大姓,汪華功不可沒。汪華是隋唐時期一個相當有影響的歷史人物,曾建立吳國稱吳王,後來歸順唐朝,被封為越國公。如今,凡是要研究徽文化的,不能不把汪華文化作為重要內容。汪華有9個兒子,個個身名顯赫,各立支派。現今很多汪姓人,都說是汪華的後裔。

  汪華(587-649年)【武漢汪興吾改編製作的《汪氏通宗世譜》中說是(590-649年)】,原名汪世華,生於一個世代為官的家庭,因避唐太宗李世民名諱改名汪華。據說,汪華出生時,「香霧覆室,三日始散。」這種傳說,似乎預示了他今後是個幹大事的人。

  但童年時的汪華,卻和其他孩童一樣,貪玩好耍,沒有一點幹大事的跡象。母親經常帶他到娘家舅舅那裡,他喜歡幫著舅舅去放牛。一群放牛娃聚在一起,當然少不了要做遊戲。汪華成了這群頑童的老大,常常坐在石頭上指揮小夥伴「打仗」,不聽指揮的,就要挨打。

  17歲那年,汪華到睦州拜南山和尚羅玄為師,苦練刀劍弓槍,武藝超群。第二年,他回到歙州老家,以勇俠聞名鄉裡。當時在隋朝當武官的堂叔汪寶歡,很喜歡他,認為他今後必成大器。只要有空,汪寶歡就傳授教汪華兵法。汪華身邊圍聚了一批年輕人,包括堂弟汪鐵佛、族弟汪天瑤等,大家常在一起操練武功。

  汪華20歲那年,新安郡賊寇四起,弄得老百姓不得安寧。太守派兵前去圍剿,結果大敗而歸。沒辦法,太守只得在郡內招貼告示,招兵募將。汪華感覺到機會來了,帶領一幫弟兄前去應徵,隨後被派去剿寇。汪華出手,賊寇立敗。憑此戰功,汪華被任命為新安郡裨將(副將),從此進入「公務員」的行列。

建立吳國稱王關心民眾疾苦

  汪華的「公務員」生活沒過幾年,到了隋朝末期,天下漸亂,四海豪傑並起,竇建德、王世充、李密、杜伏威等各自割據建號。杜伏威佔據江淮,新安太守張士想投靠杜伏威,但又怕汪華反對,就想把汪華幹掉。

  張士派汪華去箬嶺鑿山修路,那裡山高路險,而且時間很緊,張士想以違抗軍令或辦事不力等理由殺掉汪華。汪華和汪天瑤領兵開挖,日夜奮戰,按期完成了任務。

  張士一計不成又生一計,以汪華分派差役不公為藉口,不但不給獎賞,反而訓斥汪華。汪華忍了,但手下弟兄不幹了。汪天瑤帶人衝入府衙,張士嚇得從後門逃走。眾人推擁汪華為太守,主持軍政事務。

  這樣一來,汪華和李密、杜伏威等人的行為就一樣了,是在造反。臨近的宣城太守不服,起兵徵討。汪華帶兵斬殺對方大將程羅明,其他人紛紛投降。宣城太守損兵折將,只得宣布投降。對主動投降的將士,汪華一律寬容優待,大獲人心,各地相繼前來依附。

  汪華很快就佔領了杭州、睦州、婺州、饒州等六地,勢力遍及皖南、浙西、贛東地區,擁兵10萬,聲譽日隆。為確保六州不受外來侵犯,手下眾將認為,如果汪華還是以太守的名義統領六州,無論凝聚力還是號召力,都不夠強。要想在遇到外地勢力侵入時號召大家團結一心,就得要有更高的地位。所以,大家建議,汪華應該立國稱王。

  眾望所歸,汪華無法推辭,就建立吳國,自稱吳王,定都歙州(新安)。汪華在「公務員」中摸爬滾打多年,政治上成熟、決策上有前瞻性,他給自己留了一條後路,沒有自立國號,仍以「隋朝正朔」為年號紀元,以表示自己身為隋臣,並無二心,稱王自立不過是權宜之計。

  稱王后,汪華為政清廉,賞罰分明,關心民眾疾苦,特別注意發揮土著人首領在團結土著人中的作用,在保境安民口號下調和境內矛盾。在他的治下,吳國安定和諧10多年,史稱「鎮靜一方,保境安民」。徽州百姓稱他為「太平之主」,從唐代至民國1000多年裡,汪華被當地人頂禮膜拜,視為菩薩、太陽神。

主動歸順唐朝死後被封為神。

  李淵起兵取代隋朝建立唐朝後,派李世民出師江左。汪華審時度勢說:「日月已出,義聲昭布,烽火可熄矣,版圖宜有所歸。」準備歸順。他寫了《奉籍歸唐表》,派汪鐵佛等人秘密進入長安獻給朝廷。李淵封汪華為上柱國、越國公,食邑三千戶,任歙州剌史。

  汪華歸唐時,唐朝政權還不怎麼穩定,也沒有完全統一全國,歸降的割據勢力經常造反。所以,對於汪華,朝廷多少還有一點戒備之心,把他召進長安,冷落了六七年,直到貞觀2年(628年),李世民才免去他的歙州剌史職務,任命他為左衛白渠府(今陝西涇陽)統軍,參掌禁軍。

  從擁兵10萬到坐冷板凳六七年,雖然當上了白渠府統軍,但帶兵不過千人。在別人看來,可能是一個侮辱,但汪華不計較這些,仍兢兢業業地埋頭苦幹,不怨天不怨地,更沒怨朝廷怨命運。

  10多年裡,汪華的職位沒有任何升遷,也沒離開京師半步,幾個兒子都被外放任職。但聰明的汪華卻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表明了忠心,不僅經受住了組織的考驗,還保全了家族。

  晚年的汪華,得到李世民的充分信任。李世民在遠伐遼時,任命汪華為忠武大將軍、九宮(行宮九成宮)留守。其間,汪華鞠躬盡瘁,不顧年老,認真辦事。李世民還朝後,大力褒獎了他。

  貞觀23年(649年),汪華病重,李世民多次關心和問候他的病情。汪華最終醫治無效去世。

  汪華歸順唐朝後,歙州人為他建立了生祠。汪華死後,祠內更是香火旺盛。後來,從宋真宗到明太祖前後,有8個皇帝共15次對他進行追封。明洪武4年(1371年),朱元璋封汪華為「徽州土主」。

這意味著,汪華成了徽州的神

人稱汪公大帝或汪公菩薩

相關焦點

  • 我們都是汪家人 家人互助區
    天下汪氏你好,以上是我發的資料,我是湖南瀏陽汪家發,我們族輩在1905年去開化修過譜,希望尋找到開化的宗親,今年我們準備去尋根問祖。安徽六安霍邱汪氏宗親我是六安的汪要新,我爺爺是永字輩,父親是坤字輩,我是要字輩,下一代是金字輩,希望有宗親能提供我這支的信息,謝謝。江西弋陽宗親從小就外出打工了,對家族歷史不了解,看到天下汪氏後,覺得我們應該弘揚我們汪王文化,我們曹溪汪家的歷史從何而來?
  • 汪氏家譜大全! 權威發布!汪家人必看!
    汪罔國後為楚國滅之,國人避之於安徽歙縣,改稱汪氏。防風氏,是遠古夏王朝前期古防風國的創始人,又名汪罔氏,是天下汪姓的始祖。據典籍《廣韻·唐》中記載:「汪,姓。汪罔氏之胤。」按典籍《說文解字》中的注釋:「胤,子孫相承續也。」在典籍《國語·魯語》中記載:「客曰:『防風氏何守也?』仲尼曰:『汪芒氏之君也,守封,禺之山者也,為漆姓,在虞、夏、商為汪芒氏,於周為長狄,今為大人。』」
  • 輦顯村汪氏考
    但在安徽省、在徽州、在績溪縣汪姓都是大姓,有「天下汪氏出徽州」、「十姓九姓汪」之說。胡、汪、程是績溪縣的三大姓,根據績溪縣人口普查,汪姓有2.05萬,佔全縣人口的12%。>,有「天下無二汪」之說。所以,汪氏宗親常說「潁川得姓三千載」就是這個原因。二、汪氏遷移早期的汪氏一直生活在北方。
  • 【汪氏賢者專訪十】汪崇舜:八十五歲高壽不畏老,六十載光陰育出汪家優秀兒女(視頻)
    瀏覽更多汪氏書籍請點擊左下角「閱讀原文」進入汪氏通譜家園在汪家人心中,汪崇舜是一位德高望重的宗親
  • 為什麼說父愛如山,到徽州大山裡去看看,你可能就明白了
    黃山市歙縣街口鎮灘頭村金竹墶今年的6月16日,就是父親節,先來欣賞一首歌曲,再來談談父愛如山,母愛如水的話題。那是我小時候,常坐在父親肩頭,父親是兒那登天的梯,父親是那拉車的牛,忘不了粗茶淡飯將我養大,忘不了一聲長嘆半壺老酒,等我長大後,山裡孩子往外走,想兒時一封家書千裡寫叮囑,盼兒歸一袋悶煙滿天數星鬥,都說養兒能防老,可兒山高水遠他鄉留,都說養兒為防老,可你再苦再累不張口,兒只有清歌一曲和淚唱,願天下父母平安度春秋。
  • 快發給身邊的汪家人看看!
    翻開歷史的長卷,我們可以看到,汪氏一族歷經數千年的滄桑,依然熠熠生輝,汪氏家族名人輩出,人才濟濟。●汪廣洋:字朝宗,漢族,江蘇高郵人,元末進士。明初著名詩人。官至左丞相(明朝開國時)、右丞相、諫官、參政,明朝洪武時期官員。
  • 《沙海》細思極恐,沙海這個局的最終布局者很有可能是汪家人
    給我的感覺這汪家人實在是有點菜的可以啊,原著中汪家人可是超級厲害的存在啊,憑藉一家之力就能把九門控制在內,把張家整的快分崩離析了,沙海這個局就是吳邪為了整垮汪家人布下的,可惜電視劇沙海有點爛尾的感覺,最後吳邪他們攻入汪家大本營的時候,不管怎麼看都是感覺很尷尬,完全沒有書中那種感覺,或許三叔的作品還是只適合在書上看吧,畢竟三胖子的腦洞大的來,如果硬是拍成了電視劇
  • 2018汪氏公益助學計劃在行動,助力家族貧困學子,期待您的加入
    天下汪氏出徽州,古歙,正是因為越國公汪華保境安民,促進了山越與中原漢文化的大融合,使得一代又一代的徽州人在此繁衍生息,形成了如今赫赫有名的獨特徽文化體系,消息一經傳播,受到全國各地汪氏宗親的廣泛關注!汪氏公益助學計劃孕育而生
  • 《汪氏淵源錄·唐族望敕》「疑注」初探
    凡古徽州第一偉人汪華後裔纂修的汪氏宗譜,其中必有一篇《唐族望敕》譜文:唐開元考定從前至今族望。2、為什麼國之柱和國之梁都是「武」字開頭?是否與武氏有關?3、譜文中有三個考定年份:永徽六年(655)、乾封元年(666)、開元(713始),前後歷經武后幹政、武周、復闢後李唐三個時期。復闢後的李唐,刊定姓氏排名會以武后專政時的考定為準嗎?通過探究李唐皇族郡望及《氏族志》、《姓氏錄》、《姓系錄》纂修緣由和經過,上述問題的答案將會一一水落石出。
  • 沙海汪家人是什麼人 照片裡的吳邪是披著人皮面具的汪家人嗎
    汪家人是沙海故事的起因,吳邪發起沙海計劃就是為了找出汪家人消滅汪家人,汪家人會通過細節控制九門的命運,汪家人和張家人是死對頭。整個體系太複雜,不看原著是理解不了的。,所謂的汪家人就是這個劇的大反派。張副官由於原著沒完結,而且電視劇改動較多,所以很難劇透,也就是說彈幕說的也不一定正確。還是好好看劇吧,跟著劇情走總會水落石出。
  • 徽州最美的是人
    許國石坊前一張老照片父親有張黑白老照片,身後是座徽州牌坊,上書蒼勁大字「大學士」。那張照片拍攝於1983年,那年他剛大學畢業,來黃山援建豐樂水庫。今年春天帶他去德懋堂,車行山路,他突然指著山坳裡一排房子說:「我在這裡住過三個月,做水電站併網發電。」他說,三十多年前,從合肥到黃山,要坐整整一天車。那是他第一次來皖南,驚嘆徽州文化的深厚,還在歙縣許國石坊前留了影。
  • 一個汪家人的催人淚下的故事——「新爸」的來歷
    我很渴望生命的延續,如果實在沒辦法籌借到錢我也不怪您,我也滿足了,因為我己來過這個世界了……聽到這段話我的心裡實在難以表述,(渴望生命能延續……)。我從口袋裡掏出出席省人代會的出席證,掛在胸前,再摸出一千元現金遞給了文娟,勸導她要有信心戰勝病魔,我會盡力幫助你籌錢手術,一起努力園你的夢想!坐在文娟床沿,讓汪進給我倆拍張合影照備用。
  • 汪家人為何想盡辦法也要知道?
    在劇情中,黎簇成功打入了汪家內部,汪家的小頭目也說出了汪家人的秘密,就是張家人和汪家人為何有糾葛,其實也就是從祖先汪藏海開始的,汪藏海設計的這個計劃!可惜的是汪家人想盡辦法卻始終不知道汪藏海的計劃,因為他們無法讀取黑毛蛇中儲存的汪藏海的記憶!只能找黎簇幫忙!汪藏海的計劃到底是什麼呢?他為什麼一直要對抗張家人呢?
  • 碧山村,徽州雅致的古典生活
    如果說徽州是古代中國的縮影,那麼碧山村則可說是古徽州的縮影。在這個並不太大的古村裡,雲門塔的風鈴在風中叮噹作響,「耕讀園」的波光映照著木窗欞,青瓦白牆影影綽綽,暮鼓晨鐘打破寂靜,黃梅戲唱腔在深巷中聲聲響起,古祠堂飄來書香味,還有因此而緩慢下來的時光……所有這些,無疑構成了「問餘何意棲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閒」那樣深遠、恬靜的意境。
  • 江西汪氏蜜蜂園有限公司關於汪氏產品的鄭重聲明
    近期流傳的有關江西汪氏蜜蜂園有限公司系列產品,尤其是汪氏蜂膠軟膠囊(倍力康)涉嫌非法製售、添加違禁藥物、責令下架的傳言,引起了政府相關部門的高度重視,先後派出了質檢、衛生、工商等部門到江西汪氏蜜蜂園有限公司調查取證。
  • 發揚中華文明,傳承汪氏家風—2020重慶汪氏優秀學子表彰大會
    重慶汪氏宗親會在墊江舉行汪氏優秀學子表彰大會,對在2020年度高考中,被國家985、211以上的重點大學錄取的汪氏優秀學子代表進行表彰和嘉獎。重慶市汪氏宗親會常務副會長、財務部長汪清明;重慶市汪氏宗親會常務副會長汪治才;以及重慶汪氏族人和優秀學子代表參加了本次大會。
  • 汪氏越國公年譜
    無論你在哪裡,只要你姓汪;請點擊上面「汪氏大家族」關注,擁抱中華汪氏大家庭,和各地宗親交流,攜手同行,弘揚汪氏文化,共建繁榮汪氏,傳播汪氏正能量。越國公,即我中華汪氏第四十四世祖,亦為汪氏歷史長河中第一顯祖,是春秋魯國潁川汪侯的後裔。名世華,字英發,又字國輔,因避唐太宗李世民諱,省掉「世」而改名「華」,為四十三世祖僧瑩公之長子。在舉世大亂之際,汪華主鎮新安(六州)十餘載,德惠民眾,安居樂業,永世讚頌。華公一生,百象皆奇。
  • 徽州,有多少古村落正在消逝?
    攝影/張建平唐模、棠樾,徽州人的楷模唐模棠樾,餓死情願。這是徽州的一句民諺,反映出徽州人對這兩個村落的推崇。©️Micheal Kenna唐模村,始建於唐代,是徽州大姓汪姓的源地。徽州有「四方三面水,十姓九汪家」的說法,胡適曾說:「如果你姓汪,而且你有所成就,那麼毫無疑問你的祖先應該是徽州人。」
  • 專訪「瀟湘才子」汪鑫坐客:與網友共談他的徽州魂
    當時我還在讀初中,不知道是怎麼回事,特意去詢問了班主任(鼓勵大家投稿的那位),他了解情況後就大力支持我報名,說這是提高寫作能力的好途徑。跟很多人進魯院的程序差不多。    yanni0214:為什麼想到要寫這樣一本反映徽州文化的人物傳記?寫作過程順利嗎?是否和開始的寫作初衷有什麼出入?
  • 徽州古城有哪些好玩的?徽州古城最值得遊覽的六個旅遊景點
    明代文學家湯顯祖的一句「一生痴絕夢,無夢到徽州」使多少人對它魂牽夢繞。下面就一起去看一下徽州古城最值得遊覽的六個旅遊景點吧。一、許國石坊許國石坊位於徽州古城中心的陽和門東側,建於明萬曆十二年(公元1584年),由明代大學士許國衣錦還鄉時在家鄉歙縣建造,是國內罕見的大型石牌坊和全國現存的唯一一座八腳牌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