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護多動症患兒的美好未來

2021-01-11 金臺資訊

隨著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防控進入常態化,生產生活逐漸回到正軌,各地高校、中小學校也陸續開學,孩子們開開心心的回到校園上課,但家長們卻是有人歡喜有人憂。這是為什麼呢?

原來據一些多動症兒童的家長反映,疫情期間有更多時間可以陪伴孩子,本以為是一家人共享天倫之樂,實際竟是「雞飛狗跳」。家長面對孩子調皮搗蛋、不能集中注意力上網課、也無法獨立完成作業,根本就沒辦法和孩子心平氣和相處。現在好不容易迎來復學複課,但因為長時間居家隔離和突如其來的學習壓力,不少患兒又表現出衝動、煩躁等問題。多動症到底是怎樣一種疾病?我們又該如何應對呢?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新華醫院發育行為兒童保健科主任李斐介紹,多動症全稱是注意缺陷多動障礙(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簡稱ADHD),是一種常見神經發育障礙疾病,有慢性、進行性、涉及生命全周期性等特點。「ADHD在我國的患病率為5%-10%,患兒數量在幾千萬,但目前就診率僅約10%,且其中僅有約1/3患者接受正規治療。家長對ADHD疾病認識不足是一個相對大的現實挑戰。」

倡導早診早治,深化「醫教結合」模式,呵護多動症兒童的成長

有數據顯示,約30%的多動症可從幼年持續到成年。李斐認為:「如果在兒童或者青少年時期及早發現和接受正規治療,ADHD能得到很好控制」,正因此,專家十分強調早診療的意義。

提及如何在中國醫療系統中推進ADHD科學循證診療時,李斐認為目前其中存在諸多壁壘,這在她發表於《中國兒童保健雜誌》的文章《兒童注意缺陷多動障礙的全生態融合幹預在中國的推進》一文中也有所提及,『存在的主要障礙包括合格臨床醫生的短缺、全科醫生缺乏培訓、衛生系統中的轉診流程不健全、治療的可用性問題、兒童和家庭的病恥感等。而解決這些障礙,建立創新性的慢性疾病醫療管理與服務系統,為ADHD患者及其家庭提供全面的健康醫療服務,具有重要的價值與深遠意義。』

同時,李斐十分認可推行「醫教結合」模式,她認為該模式能幫助學校了解專業的醫療診治,攜手醫院幫助患兒及其家庭,形成學校、醫院、家庭三位一體的幹預網絡和溝通平臺,呵護多動症兒童的成長。

全生態融合幹預——多動症兒童的「私人定製」治療方案

李斐表示,多動症是一個圍繞生命全周期的疾病,則更需要融合幹預,類似於糖尿病、高血壓的慢病管理模式。然而要實現全周期的慢病管理,要整合的資源是很多的。這也就是專家主張多動症兒童接受全生態融合幹預的原因。

何為全生態融合幹預呢?在交談中,李斐做出了詳細說明,注意缺陷多動障礙並不僅僅是一個臨床疾病,其診治更是一個涉及人文、生態環境和文化的過程,需要全社會共同努力。在常規的藥物幹預、行為幹預和課堂幹預等方式之外,給出幹預意見之前醫生會仔細考量包括家庭環境、校園環境和社會環境等全生態圈因素對疾病的影響,依此來制定治療方案,同時加入影響因素對應的處理方式。「簡單來說,每個多動症患兒都會在不同發育時期、不同生態人文環境下,面臨不同問題,因此在共同的治療原則下,都有其個體化私人訂製的治療方案。只有圍繞兒童,建立醫生-家庭-學校-全社會的治療聯盟。才能有ADHD診療創建良好的生態環境,更好控制疾病,還孩子一個美好的未來。」專家如是說。

守護多動症患兒的健康成長,家庭護理關愛不能少

ADHD常見表現是注意力不集中和/或多動衝動,此外,部分多動症兒童對負性情緒和評價敏感,因此ADHD治療效果都與家庭環境密切相關。專家建議:在陪伴ADHD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推動積極的父母教養、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是幹預過程中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

值此六一兒童節之際,李斐也向ADHD患者和其家長們表達了美好的祝願,「孩子們是祖國的花朵,而注意缺陷多動障礙的孩子就像蘭花,只需更細緻的呵護,便會開出美麗的花朵。家長們不要畏懼就診和治療,ADHD並不可怕,積極做到早期診斷早期治療,再加上全社會的共同努力,孩子們一定可以擁有美好的未來。」(牛建蕾)

專家簡介

李斐,兒科學博士,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生導師,中華醫學會兒科分會發育行為兒科學組副組長。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新華醫院發育行為兒童保健科主任;教育部上海市兒童環境與健康重點實驗室副主任;華東師範大學特聘教授,復旦大學類腦-人工智慧研究院特聘教授。

李斐是上海市「曙光」學者/浦江學者,上海市優秀學術帶頭人,我國兒科領域首位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優秀青年」基金獲得者,衛生部 「青年崗位能手」 、上海市首屆「醫樹獎」獲得者。李斐長期從事兒童多動症、孤獨症、語言/發育遲緩、餵養困難等疾病的基礎和臨床研究,具有豐富臨床經驗。近年主持國家級/省部級課題14項,總經費1100萬元,成果發表於Pediatrics、Nature Communication、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iatry等頂級期刊,受邀為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撰寫述評,並受世界神經精神藥理大會邀請做傑出女科學家發言。

相關焦點

  • 多動症患兒一定都多動嗎?是否要治療?漫談兒童多動症
    多動症患兒一定都多動嗎?多動症患兒是否要治療?多動症患兒一定都多動嗎多動症患兒是否要治療?還有最新的一種非神經興奮劑藥物(藥名略),副作用小,對癲癇患兒也能用,比較安全。倘若不治療,一則影響患兒當時的學習成績和行為,另則會有將近30%的患兒演變為成人多動症,影響其今後的學業和事業的成功,有的甚至出現犯罪行為,如偷竊、傷人等。
  • 「問題兒童」逆襲成學霸,多動症患兒也有美好的明天
    多動症患兒也有美好明天。 多動症兒童,逆襲成學霸今天,柚子媽想分享一位多動症兒童考進清華大學的事例。 最後,柚子媽想說,千萬不要因為孩子得了多動症而小看孩子,作為父母我們也沒有理由不相信孩子。尤其是多動症兒童,家長的接納和鼓勵能給孩子積極的人生態度和前進動力,讓他更樂觀勇敢的面對生活。媽媽們在育兒過程中遇到的任何問題都可以來諮詢,希望我們的建議能幫助你解決育兒的煩惱和焦慮。
  • 「不好動」可能也是多動症?多動症已成兒科常見病,就診率卻不足20%
    日前,記者在北京兒童醫院精神心理科門診採訪時發現,一名醫生一天接診的50多例患兒中,有十幾例都是多動症。儘管多動症已成為一種兒科常見病,但就診率仍不足20%。得知這一結果,欣欣的媽媽很意外:「我女兒一點兒也不好動啊,怎麼會是多動症?」「在人們的傳統觀念裡,多動症患兒平時一定很好動,其實不然。」崔永華說,多動症的三個核心症狀是注意力缺陷、多動和衝動,在臨床上共分三種類型:第一類以注意力缺陷為主,患兒並不好動;第二類以多動、衝動為主,注意力還好;第三類是混合型,既有注意力缺陷,又伴有多動、衝動症狀。
  • 「不好動」可能也是多動症?多動症已成兒科常見病,就診率卻不足20%
    日前,記者在北京兒童醫院精神心理科門診採訪時發現,一名醫生一天接診的50多例患兒中,有十幾例都是多動症。儘管多動症已成為一種兒科常見病,但就診率仍不足20%。得知這一結果,欣欣的媽媽很意外:「我女兒一點兒也不好動啊,怎麼會是多動症?」「在人們的傳統觀念裡,多動症患兒平時一定很好動,其實不然。」崔永華說,多動症的三個核心症狀是注意力缺陷、多動和衝動,在臨床上共分三種類型:第一類以注意力缺陷為主,患兒並不好動;第二類以多動、衝動為主,注意力還好;第三類是混合型,既有注意力缺陷,又伴有多動、衝動症狀。
  • 孩子太活潑好動,家長如何判斷孩子是否有多動症?
    什麼是多動症?其實你的孩子很有可能是患了多動症。那麼多動症有哪些表現呢?  注意障礙(又稱注意缺陷障礙)  注意障礙為本症最主要的表現之一。患兒主動注意減退,被動注意增強,表現為注意力不集中,上課不能專心聽講,易受環境的幹擾而分心。注意對象頻繁地從一種活動轉移到另一種活動。做作業時不能全神貫注,做做玩玩,粗心草率。
  • 文靜的寶寶也可能多動症
    做錯後常常承諾以後一定會改,但最終依然還是做不到……戚元麗提醒,如果孩子表現出智力和能力明顯跟實際的控制力不相符時,就需要警惕是否患上了多動症。多動症在兒童中是較為常見的一種障礙,其患病率在7%左右。戚元麗強調,多動症越早治療預後越好,因此家長需要多注意觀察,如果懷疑孩子有多動症的可能,不妨到醫院做一個診斷。
  • 孩子多動不一定是多動症
    兒童保健科主任醫師朱冬生:多動症,醫學上也叫「注意缺陷多動障礙」,是兒童最常見的神經行為障礙之一。據有關報導,學齡期兒童多動症的患病率為3%-5%,目前較多學者認為它的發生是遺傳因素、神經生物因素、社會心理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 孩子為什麼會得多動症?
    小強媽媽隨即帶他來到廣東省人民醫院,一檢查,果然是多動症。戚元麗介紹,很多多動症患兒都有對立違抗障礙和品行障礙。調查發現,在多動症兒童中,約有30%~50%出現對立違抗與品行障礙,尤其在男童中的比率偏高。一般認為引起行為障礙的原因有遺傳性因素、中樞神經發育異常、兒茶酚胺血清素等神經傳導物質異常、血中男性荷爾蒙分泌過多、腦電波與事件誘發電位異常等,以及其他心理社會性因素。
  • 患兒生命的「守護天使」
    兩年前,一名14歲危重患兒被送到兒科,隨時都有生命危險。接診的是林明祥,搶救過程中,患兒出現頻繁抽搐還並發腦疝。患兒父母因為家庭經濟困難,有了放棄治療的念頭。林明祥得知後,立即對其父母做耐心的思想工作;並守在患兒床邊嚴密觀察病情,不斷調整完善治療方案,一直堅持守護至第二天孩子生命體徵穩定,才帶著徹夜未眠的疲憊回到家裡。 經過一系列精心治療,患兒最後康復出院。
  • 不好動也是多動症?這種兒童常見病,就診率卻不到20%
    門診中,有些多動症患兒常被家人認為是調皮搗蛋,一味「嚴管」反而加劇了病情;有的孩子雖然課上格外「多動」,實則卻患上了自閉症;還有的孩子經常安靜的「神遊」,竟然也是多動症。經過詳細檢查,當被告知欣欣患了多動症時,欣欣的媽媽感到非常驚訝:「我女兒一點也不好動啊,怎麼可能是多動症呢?」「在人們傳統觀念裡,多動症患兒一定平時很好動,其實不然。」
  • 兒童得了多動症是什麼原因
    每個寶寶都是父母的小天使,但是並不是所有的寶寶都能健康的成長,有的寶寶患有多動症,兒童多動症是一件比較刺手的疾病,需要藥物精神一起治療。多動症如果治療不及時,會讓孩子後悔終生,那麼到底兒童多動症是什麼原因引起的呢。
  • 王東記主任科普:多動症可不是熊孩子的標籤
    如何判定孩子是多動症?多動症標準叫做注意缺陷和多動障礙,注意缺陷和多動障礙,是該病的兩個主題詞。多動症患兒的飲食的禁忌1、忌食含多糖類,比如糖果、飲料等含糖量過高的食物飲品,因為攝入過量糖分會引起內分泌系統功能紊亂,小兒出現多動症症狀的可能性增加;
  • 孩子活潑好動還是多動症?3個辦法可分辨
    到底什麼是多動症?真正的多動症又叫「注意缺陷」,是一種腦功能障礙。但不是單純的「不聽話、調皮好動」,它的主要特點是注意力難以集中、活動過度、學習出現困難、出現認知障礙。得了多動症,人就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緒和行為。像上述案例中的曉曉一樣,這類患兒在家庭和學校都很難與人相處,日常生活中常使家長和老師感到困難。
  • 5歲男孩失眠兩年 竟是患了多動症
    數據顯示:25%-50%的多動症患兒可能同時伴有睡眠障礙或睡眠問題說起失眠,你可能認為是大人才會有的煩惱,而5歲男孩小多也「失眠」了,而且已長達兩年。重慶醫科大學附屬兒童醫院兒保科專家稱,失眠可能和多動症有關,約25%-50%的多動症患兒可能同時伴有睡眠問題或睡眠障礙。
  • 怎麼區分孩子是頑皮還是多動症?
    頑皮孩子的行動常具有一定的目的,並有計劃及安排;而多動症患兒卻無此特點,他們的行動常呈衝動式,雜亂,有始無終。如巴比妥類藥物的診斷性應用,頑皮孩子服巴比妥類藥物後即鎮靜欲睡;而多動症患兒服用後卻更加興奮不寧。 5. 某些動作的差異。
  • 孩子好動究竟是不是多動症?育兒專家:首先要滿足這5點!
    一、注意力障礙: 一般多動症患兒注意力集中困難或者注意力持續時間短暫,例如與同齡的孩子相比,多動症患兒上課,寫作業,參加活動,做事情都不能專心一致,並且容易出錯,經常會因為外界的事情而注意力分散。常常是一件事情沒做完,就轉移到另外的事情上去了,因而多動症患兒的成績很差。
  • 太原兒童多動症是如何引起的?該如何科學的治療
    太原兒童多動症是如何引起的?該如何科學的治療 時間:2021-01-09 17:07 太原天使兒童醫院 隨著時代的進步,孩子的壓力越來越大,這也使得多動症孩子的病例越來越多。雖然很多家長都聽說過小兒多動症,可是對這種疾病卻並不了解。
  • 兒童多動症是什麼病
    兒童多動症是一種常見的兒童行為異常疾病,又稱注意力缺陷多動症 (ADHD), 或腦功能輕微失調症候群,這類患兒的智力正常或基本正常 , 但學習、行為及情緒方面有缺陷,主要表現為注意力不集中,注意短暫,活動過多,情緒易衝動,學習成績普遍較差,在家庭及學校均難與人相處,日常生活中常常使家長和教師感到沒有辦法。
  • 重慶男童失眠兩年多 原來是多動症惹的禍
    最近,顧女士帶兒子在醫院檢查時,才知道兒子是患上了多動症而導致失眠。今(18)日,記者從重醫附屬兒童醫院獲悉,約40%的兒童患有多動症,其中,1/3的多動症患兒還存在睡眠問題或睡眠障礙。事件:5歲男童失眠2年多 竟是因為多動症重慶市渝北區5歲小男孩多多(化名)失眠2年多了,幾乎每晚睡不好。
  • 三歲多動症的七個表現是哪些?
    3歲多動症七個表現是哪些?多動症危害性是很大的,而且對孩子健康和未來影響是非常大的,所以希望家長朋友們能夠重視孩子的平時的一些變化和一些異常的症狀,出現症狀後要及時與醫生溝通治療,讓孩子健康快樂的長大。那麼,3歲多動症七個表現是哪些?1、任性衝動:患兒做事常不考慮後果,而顯得任性衝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