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防控進入常態化,生產生活逐漸回到正軌,各地高校、中小學校也陸續開學,孩子們開開心心的回到校園上課,但家長們卻是有人歡喜有人憂。這是為什麼呢?
原來據一些多動症兒童的家長反映,疫情期間有更多時間可以陪伴孩子,本以為是一家人共享天倫之樂,實際竟是「雞飛狗跳」。家長面對孩子調皮搗蛋、不能集中注意力上網課、也無法獨立完成作業,根本就沒辦法和孩子心平氣和相處。現在好不容易迎來復學複課,但因為長時間居家隔離和突如其來的學習壓力,不少患兒又表現出衝動、煩躁等問題。多動症到底是怎樣一種疾病?我們又該如何應對呢?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新華醫院發育行為兒童保健科主任李斐介紹,多動症全稱是注意缺陷多動障礙(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簡稱ADHD),是一種常見神經發育障礙疾病,有慢性、進行性、涉及生命全周期性等特點。「ADHD在我國的患病率為5%-10%,患兒數量在幾千萬,但目前就診率僅約10%,且其中僅有約1/3患者接受正規治療。家長對ADHD疾病認識不足是一個相對大的現實挑戰。」
倡導早診早治,深化「醫教結合」模式,呵護多動症兒童的成長
有數據顯示,約30%的多動症可從幼年持續到成年。李斐認為:「如果在兒童或者青少年時期及早發現和接受正規治療,ADHD能得到很好控制」,正因此,專家十分強調早診療的意義。
提及如何在中國醫療系統中推進ADHD科學循證診療時,李斐認為目前其中存在諸多壁壘,這在她發表於《中國兒童保健雜誌》的文章《兒童注意缺陷多動障礙的全生態融合幹預在中國的推進》一文中也有所提及,『存在的主要障礙包括合格臨床醫生的短缺、全科醫生缺乏培訓、衛生系統中的轉診流程不健全、治療的可用性問題、兒童和家庭的病恥感等。而解決這些障礙,建立創新性的慢性疾病醫療管理與服務系統,為ADHD患者及其家庭提供全面的健康醫療服務,具有重要的價值與深遠意義。』
同時,李斐十分認可推行「醫教結合」模式,她認為該模式能幫助學校了解專業的醫療診治,攜手醫院幫助患兒及其家庭,形成學校、醫院、家庭三位一體的幹預網絡和溝通平臺,呵護多動症兒童的成長。
全生態融合幹預——多動症兒童的「私人定製」治療方案
李斐表示,多動症是一個圍繞生命全周期的疾病,則更需要融合幹預,類似於糖尿病、高血壓的慢病管理模式。然而要實現全周期的慢病管理,要整合的資源是很多的。這也就是專家主張多動症兒童接受全生態融合幹預的原因。
何為全生態融合幹預呢?在交談中,李斐做出了詳細說明,注意缺陷多動障礙並不僅僅是一個臨床疾病,其診治更是一個涉及人文、生態環境和文化的過程,需要全社會共同努力。在常規的藥物幹預、行為幹預和課堂幹預等方式之外,給出幹預意見之前醫生會仔細考量包括家庭環境、校園環境和社會環境等全生態圈因素對疾病的影響,依此來制定治療方案,同時加入影響因素對應的處理方式。「簡單來說,每個多動症患兒都會在不同發育時期、不同生態人文環境下,面臨不同問題,因此在共同的治療原則下,都有其個體化私人訂製的治療方案。只有圍繞兒童,建立醫生-家庭-學校-全社會的治療聯盟。才能有ADHD診療創建良好的生態環境,更好控制疾病,還孩子一個美好的未來。」專家如是說。
守護多動症患兒的健康成長,家庭護理關愛不能少
ADHD常見表現是注意力不集中和/或多動衝動,此外,部分多動症兒童對負性情緒和評價敏感,因此ADHD治療效果都與家庭環境密切相關。專家建議:在陪伴ADHD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推動積極的父母教養、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是幹預過程中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
值此六一兒童節之際,李斐也向ADHD患者和其家長們表達了美好的祝願,「孩子們是祖國的花朵,而注意缺陷多動障礙的孩子就像蘭花,只需更細緻的呵護,便會開出美麗的花朵。家長們不要畏懼就診和治療,ADHD並不可怕,積極做到早期診斷早期治療,再加上全社會的共同努力,孩子們一定可以擁有美好的未來。」(牛建蕾)
專家簡介
李斐,兒科學博士,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生導師,中華醫學會兒科分會發育行為兒科學組副組長。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新華醫院發育行為兒童保健科主任;教育部上海市兒童環境與健康重點實驗室副主任;華東師範大學特聘教授,復旦大學類腦-人工智慧研究院特聘教授。
李斐是上海市「曙光」學者/浦江學者,上海市優秀學術帶頭人,我國兒科領域首位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優秀青年」基金獲得者,衛生部 「青年崗位能手」 、上海市首屆「醫樹獎」獲得者。李斐長期從事兒童多動症、孤獨症、語言/發育遲緩、餵養困難等疾病的基礎和臨床研究,具有豐富臨床經驗。近年主持國家級/省部級課題14項,總經費1100萬元,成果發表於Pediatrics、Nature Communication、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iatry等頂級期刊,受邀為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撰寫述評,並受世界神經精神藥理大會邀請做傑出女科學家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