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草、割稻、拾穗、挑肥澆地……勞動將成必修課,曾經的勞動課會...

2020-12-25 中國江蘇網

新江蘇·中國江蘇網訊(見習記者 柏麗娟)近日,教育部印發《大中小學勞動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文件中明確要在大中小學設立勞動教育必修課程,學生們不僅要修滿課時,考核結果也將作為畢業依據之一。提起勞動課,大多數人並不陌生。為此,新江蘇記者收集了不同年代的人各自專屬的「勞動課記憶」。

70後:工人是大哥,農民是二哥

「我們那個時候,基本上就是支農,學校和生產隊常組織我們去田裡除草。」張彥德是黑龍江黑河人,70年代進入小學。那時的中小學校裡,每周兩節的勞動課格外重要。「農民老大爺給咱們這幫孩子講課,告訴我們哪些是莊稼哪些該拔掉。」回憶起小時候上勞動課的場景,張彥德的話裡夾著些歉意,「記得最清楚的是我當時分不清苗和草,常常把它們一塊兒鏟了,鏟完了以後怕被罵,就挖個坑給埋起來。」他說,當時的孩子們受整個環境影響,在勞動課上的積極性很高。「我們都認為學習成績可以不好,但活一定要幹得好、幹得多。不怕苦不怕累才是合格的共產主義接班人。」那時的勞動課範圍很廣,小到打掃衛生,大到鑿石鋪路,一幹就是一整天。「我們還上山粉碎過石子,撿完碎石頭片子,再拿小錘子給它砸成小塊兒拿去鋪路,沒一小會兒碎好的石頭就能堆成小丘。」

汪小蘭攝

那個年代,出生在蕪湖繁昌的劉強也有相似的「勞動課故事」。「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從家裡翻出竹籃框,拿去裝煤渣給學校鋪操場。」劉強解釋道,當時物資匱乏,國家號召自力更生、豐衣足食。「先把煤渣鋪到跑道上,再用特製棒槌把籃球場夯實。大家的手、臉、衣服都黑呼呼的,鼻子裡也是黑的。而且煤渣要伴上石灰,才能有粘性,一通幹下來渾身沒有乾淨的地方。」提起勞動課上的心情,劉強一連用了幾個形容詞:「開心、熱鬧、幹勁十足、特別認真!大家生怕煤渣帶少了挨老師罵,同學之間也經常比誰帶的煤渣多,彼此『暗較勁』,一心想著為社會主義建設多出力。」當時的勞動場面讓劉強印象深刻,同學們個個精神抖擻,一邊幹活一邊喊著號子,熱火朝天好不熱鬧。他說:「工人是『老大哥』,農民是『二哥』,愛不愛勞動是檢驗思想品行的最重要標準。」

韋雪亮攝

同為安徽人的劉昌任80年代初進入大學,提起勞動課,他有充分發言權:「初中高中那會兒經常到校辦小農場,鋤地、拔草、挑糞澆田。有時也到附近的生產隊,幫忙割麥、砍油菜、拾稻穗。大學到校辦農場載田、割稻、種棉花......做過的活太多了。」而當時的勞動強度也是現在無法想像的,劉昌任回憶道:「我在校辦工廠用縫紉機扎過牛皮紙袋。進去的第三天,扎袋時一不留神,機針直接扎穿了左手食指指頭,休息了半天就繼續幹活了。」關於此次明確設立勞動課的規定,他持絕對贊成態度:「有出息的人很多都上過山下過鄉,現在的孩子只知道學習,生活都是家長一手包攬,這樣是不行的。勞動太有必要了,既能鍛鍊人,也便於成才。說到底,認真的人不會吃虧。」

魏海燕攝

80後:勞動讓位數理化

生在紅旗下、長在春風裡的80後們,一直生活在改革開放的巨大變化中。「小時候做勞動主要是幫學校大掃除,比如剛開學,我們會帶著小鏟子去操場鏟草。其實我們也不知道哪些該鏟,一根一根慢慢磨洋工,最後手裡攥著一把草給勞動委員交差,老師看著時間差不多了就會讓我們回去上課。」朱傑出生於1985年,恰逢九年義務教育起步階段,「當時勞動課並沒有算進課程安排裡,只有遇到檢查周時才會專門開課。」

80年代末,勞動教育讓位「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教育環境的改變讓勞動課不再像之前一樣重要,開始了「教育與生產勞動的雙向結合」,勞動內容也由體力勞動轉為技術學習,活動性大於勞動性。李昌海來自江西南昌,回憶起初中時代的勞動課,他笑著說:「我的補胎技術,還是跟著勞動課課本學來的。」當時的課本上收錄了不少日常生活中常用的實用技能,自行車維修就是其中一項,但未進行實際的課堂教學。

石浩攝

提及勞動教育的短板,朱傑認為,不應僅限打掃衛生處理家務,「學校的勞動太單一了,要拓展到整個社會的體驗。去接觸不同的人,體會不同的行業,例如去零售業當一名推銷員,幫助交警指揮一天交通。勞動教育也要激發學生興趣,這些活動對於文化課的學習會有正向作用。」

90後:勞動課被替課,改為「腦力勞動」課

90後關於勞動的故事大多輕鬆活潑,趣味性十足,同時也出現了不同程度的「形式主義」。1997年出生的張楠說起了自己的勞動課經歷:「小學不太重視勞動課的內容,反而到了高中之後每周都上,準確來說那叫通用技術課。」

據張楠介紹,通用技術課的難度隨年級遞增,並由專門的技能老師代課。課上,4-6個學生圍坐在特製的桌子上,分組進行金工、木工等各項技術性較強的手工操作。「我在木工課上做過勺子,還有小小的木質工藝品。雖然早就不記得怎麼做了,但在課業緊張的高中,每周的技能課就是我放鬆的時間。」

連雲港出生的曹滋宇也是標準的95後,她的勞動課記憶同樣充滿樂趣:「每次上勞動課我都很開心,實話實說那時候的勞動課就是用來玩兒的。」據她描述,小學階段的勞動課一般安排在每周五下午的最後一節,每個班事先劃分屬於自己的打掃區域,內容多為教室、禮堂、報告廳等校內的衛生清潔。「大家都知道早點打掃完就能早點放假,所以心情很好。邊打掃邊聊天,時間很快就過去了。」

回憶起自己的勞動課,來自江蘇常州的左家林明顯有些「抗拒」:「我們小時候的勞動課是手工剪紙,剪一些貓貓狗狗。我一個男生實在做不了,動手能力太弱了,直到下課都剪不出個所以然來。」但這樣的尷尬時刻並沒有太頻繁,以他的話來說,勞動課最常進行頭腦勞動,比如進行數學思維的鍛鍊,「意思就是被數學老師佔了。」左家林笑著解釋道。

「勞動課被佔用」在90後受訪者的校園經歷中經常出現,原定一周一次的勞動課常被縮減為兩周一次或一月一次,甚至出現了數學老師兼任勞動課老師的現象。勞動素養雖在學生綜合素質評價體系內,卻一直沒有強制性的評判標準,難免讓勞動課「有名無實」。

時間拉回現在,設置勞動教育課程,學生需要學什麼?《綱要》中對不同年齡段的學生提出了不同要求。小學生需參與家居清潔、收納整理、垃圾分類處理、綠化美化、初步體驗種植、養殖、手工製作等。高中生除了持續開展日常生活勞動,增強生活自理能力外,還要選擇服務性崗位,經歷真實崗位工作過程。普通高等學校學生則需結合「三支一扶」、大學生志願服務西部計劃等社會實踐活動開展服務性勞動。這些勞動課內容相較於父輩們的又增添了新內涵和新特點,必將成為新一代人特殊的「勞動記憶」。

相關焦點

  • 仁化中學運動場上拔草——我們的勞動課!
    因此,今天下午我班的學生被臨時安排到學校運動場參加拔草的勞動。勞動課前,班勞動委員對勞動任務進行了布置,除安排兩個學生搞教室內外衛生和兩人參加大包幹區保潔外,其餘學生分為6個小組到運動場指定區域進行拔草勞動。
  • 勞動成高中必修課,是創意改革還是徒勞增負
    (6月4日 中國青年網)高中生學業負擔重,很少進行課外勞動是不爭的事實,教育部注意到這一現象,提出將勞動課納入必修課程,顯示出教育部改良這一現象的決心。近年來教育改革不再只注重學生的文化成績,而開始關注德智體美勞等綜合素質的提高,這的確是一個好現象。但是簡單地直接將勞動課納入必修課程,會不會給學生帶來新的負擔呢?
  • 勞動課納入中小學必修課,江蘇省設立校內農場,突出三個勞動目標
    今年7月中旬,教育部組織研究、制定並印發了《大中小學勞動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提出勞動教育是新時代黨對教育的新要求,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制度的重要內容,是全面發展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大中小學必須開展的教育活動。從今年後季開始,勞動課成為大中小學段的必修課。
  • 教育局要求:大中小學設立勞動課為必修課
    初中的勞動課將以課外生產勞動為主,除了參加家庭日常勞動外,將安排學生初步接觸社會上等製造業與服務行業勞動,如木工,維修工、陶藝、養殖等學習技術,給予初步的職業體驗。高中的勞動課要求,即直接到生產中去,完成一次真實的業職體驗。
  • 「掃地」加入大學必修課,學分修滿才能畢業,勞動課居然是這麼上的!
    掃地、擦玻璃,這些簡單的勞動,如果成為大學裡的「必修課」,還要修夠學分才能畢業,大家會怎麼看呢?
  • 「掃地」加入大學必修課,學分修滿才能畢業,廣州這勞動課居然是...
    此外,為了讓每個學生都能夠認真的參與勞動,「老師會在現場,還會將學生5~6個人分成一個小組,設有小組長,讓大家互相監督。在課程結束前15分鐘,還會安排兩名值日同學對每一個區域檢查,如果哪一個區域還有垃圾,會讓那一個小組回來保潔。」李秀霞說道。同學們分工協作,清掃垃圾。
  • 「掃地」加入大學必修課,學分修滿才能畢業,廣州這勞動課居然是這麼上的!
    此外,為了讓每個學生都能夠認真的參與勞動,「老師會在現場,還會將學生5~6個人分成一個小組,設有小組長,讓大家互相監督。在課程結束前15分鐘,還會安排兩名值日同學對每一個區域檢查,如果哪一個區域還有垃圾,會讓那一個小組回來保潔。」李秀霞說道。
  • 勞動成學校必修課!不會做家務或不讓畢業
    以後,勞動課將成為大中小學的必修課了日前,教育部印發《大中小學勞動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文件明確,要在大中小學設立勞動教育必修課程。這門課,學生們不僅要上滿課時,甚至考核結果還會作為畢業依據之一。職業院校開設勞動專題教育必修課,不少於16學時;主要圍繞勞動精神、勞模精神、工匠精神、勞動組織、勞動安全和勞動法規等方面設計。普通高等學校要將勞動教育納入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明確主要依託的課程,可在已有課程中專設勞動教育模塊,也可專門開設勞動專題教育必修課,本科階段不少於32學時。
  • 勞動成必修課!不會做家務可能影響畢業
    以後,勞動課將成為大中小學的必修課了。  日前,教育部印發《大中小學勞動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文件明確,要在大中小學設立勞動教育必修課程。這門課,學生們不僅要上滿課時,甚至考核結果還會作為畢業依據之一。  學什麼?
  • 勞動教育將成中小學「必修課」!為什麼勞動越來越受重視?
    勞動教育將成中小學「必修課」!為什麼勞動越來越受重視?最新,教育部正式發布了《2020年修訂版•普通高中課程方案和語文等學科課程標準》,明確規定:中小學勞動課一周不少於1課時。普通高中必須開設勞動課程,三年必修6個學分,包含志願服務2分,總課外時間進行不少於40小時。此消息一出,立即引發熱議。
  • 教育部公布高中課程方案:勞動成高中必修課,外語的選擇增多了
    明確勞動課為高中必修課;在最新公布的方案中,教育部要求普通高中應在原來科目的基礎上增設勞動課程,勞動課程共設6個學分,為必修學分;其中志願服務佔2學分,要求在課外時間進行,高中三年不得少於40小時;其餘的4個學分內容將與通用技術的選擇性必修內容和校本課程內容進行統籌。
  • "掃校園"必選課惹爭議 南理工勞動必修課反響不錯
    原標題:鄭州一高校「掃校園」成必選課惹爭議—— 南京有大學開「勞作教育」必修課導讀:就在本學期,南京理工大學教育實驗學院也開設了「勞作教育」必修課,學炒菜也能算學分,副院長周雙喜表示「學生反響不錯」。
  • 最新高中課程方案:勞動課成必修課,6個學分你修夠了嗎?
    今日(6月4日),教育部公布了最新的高中課程方案,普通高中在原來科目的基礎上開設了勞動課程,共6個學分,為必修學分。其中志願服務2學分,在課外時間進行,3年不少於40小時。其實早在月前,國家就已經發布相關意見,表示大中小學都將設勞動課為必修課,甚至還會成為學生升學的重要參考依據之一。我們國家歷來都十分重視學生德智體美勞的全面發展,只是在教育體系中仍然存在缺失,「應試教育」導致不管是學校還是家庭都更加側重小朋友的文化教育,而忽視了勞動教育。
  • 勞動最光榮---山亭區職業中專開學第一課《勞動課》
    加強勞動教育,堅持終身學習,是培養堪當時代大任的合格建設者與可靠接班人的必由之路,用勞動教育築牢立德樹人基石。山亭區職業中專全校第一堂勞動課以班級為單位,有的拔草,有的負責把草歸成堆,有的負責用垃圾桶倒。。
  • 每周一節勞動課 每年級要學會「十二件小事」 勞動變成了「闖關...
    用口袋疊衣法整理衣櫃、製作漂亮的木工藝品、獨自出門買菜、會用洗衣機洗衣服……在重慶市人民小學,這些勞動技能幾乎每個學生都會。相比農村孩子,城市的孩子參加勞動的機會比較少。作為一所城市窗口學校,人民小學如何實施勞動教育?如何讓城市學校的孩子愛勞動?
  • 種菜成為大學生勞動必修課
    來到學校後,下地耕作成了我們農學專業學生的必修課,讓我們把課堂上學到的知識用到了實踐中,提高了動手能力,掌握了基本的農業技能,體驗了收穫的快樂和農民勞作的辛苦,十分有意義。」蔬菜賣完後,雖然賣菜的總金額也不大,但是大家還是感受到滿滿的自豪感,茶學專業181班學生代娜說:「我們班的菜很快售完了。今天售賣的蔬菜全是我們親自耕種,全班輪流澆水、施肥得來的。
  • 教育部明確勞動課為高中必修課 志願服務三年不少於40小時
    教育部明確勞動課為高中必修課 志願服務三年不少於40小時時間:2020-06-04 10:48   來源:央視新聞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教育部明確勞動課為高中必修課 志願服務三年不少於40小時 日前,教育部印發普通高中課程方案和語文等學科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
  • 勞動課成普通高中必修課,佔6學分
    還記得小時候的勞動課嗎? 為農作物除草 打掃公共衛生 採摘水果 …… 每一樣都讓人回味無窮 都說勞動最光榮 如果將勞動設為必修課 你怎麼看? 有哪些變化,一起來看看 1普通高中應在原來科目基礎上開設勞動課程,共6個學分,為必修學分。其中志願服務學分在課外時間進行;其餘學分內容與通用技術的選擇性必修內容以及校本課程內容統籌。 2調整外語規劃語種,在英語、日語、俄語基礎上,增加了德語、法語和西班牙語。學校自主選擇第一外語語種,鼓勵學校創造性開設第二外語。
  • 讓勞動必修課真正發揮作用
    近日,教育部發布了2020年修訂版《普通高中課程方案和語文等學科課程標準》,將勞動列為高中必修課程,引發熱議。  其實,2019年高考語文全國I卷的作文題,寫一篇演講稿倡議「熱愛勞動,從我做起」,就曾掀起討論。
  • 新的高中課程計劃:勞動課改為必修課,6學分,你夠了嗎?
    (),教育部公布了最新的高中課程計劃,其中普通高中開設了原學科基礎上的勞動課程,共6學分,屬於必修學分。其中,課外時間實行志願服務2學分,3年不少於40學時。事實上早在國家就出臺了相關意見,稱將勞動課定為中小學必修課,甚至成為學生升學的重要參考依據之一。我國歷來十分重視學生德智體美勞動的全面發展,但教育體制仍存在不足,「應試教育」導致學校和家庭都更加重視兒童文化教育,而忽視了勞動教育。因此對於這樣的課程調整,必須有助於端正勞動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