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長城起點不在山海關?30位考古專家尋找半個世紀,終於找到答案
導讀:中國人修建長城的歷史可以追溯到西周時期,歷史上著名的典故「烽火戲諸侯」中提到的烽火臺,就是早期的防禦長城。此後春秋戰國時期,諸侯間連年爭霸,彼此之間也修建了很多長城,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將北方諸侯國修建的長城連為一體,才第一次使長城成為了一條縱貫東西的大型防禦體系。
-
鐵嶺邱臺遺址 明確秦漢長城走向
我省北部的遼河衝積平原,秦漢長城的延伸一度出現缺口。考古專家通過邱臺遺址的考古研究,不僅確證遼北秦漢長城的存在,並為秦漢時期重要邊塞——漢代望平縣方位的確定提供眾多線索。 反映秦漢時期邱臺守邊將士生活場景的雕塑。 邱臺遺址出土的繩紋瓦。
-
廣東五華獅雄山秦漢遺址籌建大遺址考古公園
這是廣東省現有的8個大遺址中首個進行論證籌建的。 當天,自全國各地的考古、規劃、古建專家學者們聚首五華縣華城鎮獅雄山秦漢建築遺址,細緻考察了該遺址的第五次古挖掘的壕溝、探方、古井,並參觀了挖掘成果展覽,他們對獅雄山秦漢遺址的發掘發現給予了極高的評價。
-
獨立浴室、還有壁爐 西安首次發現秦漢後宮遺址
就在前不久,考古人員第一次大面積發掘出了戰國中期秦國宮城遺址內的後宮生活區,面積超過3000平米。讓考古人員意外的是,這裡發現了獨立的浴室房,下面還有一套完整的排水系統,陶製的排水管道直通滲井。歷經2400多年的風風雨雨管道和浴室內的牆壁上的花紋都清晰可見。
-
初夏泛舟漢長城未央宮遺址 體驗絲路起點巍峨雄風(組圖)
初夏泛舟漢長城未央宮遺址 體驗絲路起點巍峨雄風(組圖) 來源:人民網-陝西頻道 2014年05月24日11:18 採訪團記者在漢長安城未央宮遺址拍照。梁錦 攝 人民網西安5月24日電(梁錦)22日,「新絲路 新起點」全國網絡媒體陝西行來到絲路起點、漢長安城遺址、賞漢武大帝像,並泛舟漢城湖、登臨大風閣,體驗漢朝巍巍雄風。
-
嵐皋發現戰國秦漢聚落遺址 分為生活區和墓葬區
中國園林網6月12日消息:近日,省文物普查隊在嵐皋縣城關鎮四坪村關州壩發現一處戰國秦漢時期聚落遺址,遺址中分布有明顯的古人類生活區和墓葬區。 據了解,該遺址距嵐皋縣城3公裡,207省道從附近通過。遺址區地勢平緩,文化層埋藏較深,暴露不明顯。
-
秦漢櫟陽城遺址2018-2020年考古收穫發布 秦漢都城「後宮」首次被...
秦漢櫟陽城遺址2018-2020年考古收穫發布秦漢都城「後宮」首次被發現櫟陽城遺址三號古城考古發掘現場 西安市文物局供圖秦漢櫟陽城是2001年國務院公布的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近日,西安市文物局公布秦漢櫟陽城遺址2018-2020年考古收穫,首次發現2000多年前秦漢都城的「後宮」區域。據文獻記載,櫟陽城在秦獻公孝公時期、秦末楚漢相爭之際塞王司馬歇、漢初劉邦都曾以之為都城,是西安附近秦鹹陽、漢長安外的第三座秦漢都城。
-
陝西血池秦漢祭祀遺址發現「畤」字陶文 印證「畤」文化遺存的真實...
新華社西安6月26日電(記者付瑞霞)陝西省考古人員近日對鳳翔雍山血池秦漢祭祀遺址此前出土的建築材料和陶片進行分類整理時,從幾塊漢代陶缸(甕)的殘片上發現了「上」「上畤」的陶文,書寫字體近似漢隸。這是從上世紀20年代以來,首次發現「畤」字陶文,是迄今為止對「畤」文化遺存屬性判斷的最直接實證。
-
中央集權國家,從王國進入帝國時代,解析秦漢聚落遺址
秦漢王朝是中國古代統一的中央集權國家,秦漢時代是中國歷史上從王國進入帝國的時代。秦漢時代國家的政治架構較之先秦時代發生了根本性變化,那麼接下來我們來了解一下這時期的聚落遺址。半個多世紀以來,考古發現的秦漢時代城址數以百座,遍布秦漢王朝的大多數地區。這些城址包括了諸侯王國都城、郡治縣城、一般縣城和其他城址。開展考古工作較多的秦漢時代城址主要有:秦漢櫟陽城、臨淄、邯鄲、魯城、無鹽、高密、壽春、盧城、凌縣、臨湘、番禺、崇安漢城、東冶、安邑、宛、元氏、東平陵、修遠、成東、沮陽、平剛、且慮、營丘等諸侯王國都城和郡治及郡之首縣之城址。此外,還有大量般城址也進行了一些考古工作。
-
論眉山市洪雅縣趙河鄉「疑似秦漢時期的中山古道長城」
從修築長城的統治民族看,除漢族之外,許多少數民族統治者佔領的秦漢時期也修長城及軍事攻勢,比漢族統治時期還更早。繼續在清康熙時期,雖然停止了大規模的長城修築,但後來也曾在個別地方也修築了一些長城,可以說自春秋戰國時期開始到清代的二千多年一直沒有停止過修築,也體現了民族文化的特徵。
-
浴室、水井、壁爐……陝西首次發現戰國時期秦國後宮遺址
陝視新聞記者從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了解到,秦漢櫟陽城考古又有新發現。考古人員通過2018-2020年度的考古發掘,第一次在較大面積發掘的基礎上,清理出了戰國秦漢宮城區域內的「後宮」區首次發現戰國時期秦國後宮遺址。
-
壁爐、灶臺、浴室……秦漢櫟陽城遺址再現古人日常生活近觀商鞅...
(記者 顧榮)「1963年,我們閻良區武屯街道官莊村的村民在田裡挖土勞作的時候,突然發現了一個銅釜,裡面裝著八塊金餅,從此拉開了閻良秦漢櫟陽城考古的序幕……」12月10日上午,在閻良區新興街道辦新牛村秦漢櫟陽城3號城遺址考古發掘工地,一場別開生面的秦漢櫟陽城遺址公眾考古開放日活動正在進行。
-
遼寧七段長城入選,四段在葫蘆島!
▲戰國燕長城建平縣段 建平縣燒鍋營子鄉境內的戰國燕長城遺址是國內現存燕長城最好的一段。城寬2.5米左右,殘牆高0.3至0.4米不等,城堡及亭障遺址清晰可見。據史料記載,修築燕長城是在燕昭王后期,距今已經有2300餘年。2001年6月,該段燕長城遺址被國務院確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針對燕長城遺址的保護工作,建平縣文物部門多次報請國家文物局,於2015年對燕長城遺址實施了保護。工程竣工後,建平縣為此設立了燕長城文化旅遊景區。
-
長城東起山海關西至嘉峪關是誤讀? 明長城東部起點究竟是哪
2014年9月19日,今年是鄧小平、習仲勳 「愛我中華 修我長城」題詞發表30周年,有關長城保護的話題再度引發熱議。在近來不少媒體的報導中,提到長城東部起點的時候,出現了幾種不同版本,有的將遼寧虎山長城說成是明長城東部起點,也有將秦皇島老龍頭視為起點的,而過去的教科書中則大多清晰地寫道:明代萬裡長城東起山海關西至嘉峪關……那麼,明長城東部的起點到底在哪裡?為什麼會有多個版本和說法?
-
四川渠縣漢闕城壩遺址有望建成大遺址考古公園
四川渠縣漢闕城壩遺址有望建成大遺址考古公園 專家認為,渠縣漢闕和城壩遺址應納入國家大遺址保護,通過建大遺址考古公園進行更好保護利用。四川地區秦漢時期的考古學文化以崖墓和漢闕最具代表性,亦是四川漢代物質文化的主要表現方式之一。 城壩遺址位於渠縣土溪鎮渠江東岸的城壩村、天府村,佔地約230萬平方米,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城壩遺址內現存有水井、城牆、窯址、墓葬等多處遺蹟。
-
千年幹戈後,風煙散盡時,內蒙古境內那些長城遺址至今何在
長城遺址紀錄片《望長城》中說:「萬裡長城萬裡長,長城外面是故鄉。千年幹戈化玉帛,風煙散盡說滄桑。」漠漠荒野,茫茫雪原。站在長城之上北望,那裡就是一望無際的內蒙古草原。於是,長城也就成了我們的豐碑。秦長城據中國國家文物局統計顯示,中國歷代長城總長度為21196.18公裡,分布於河北、北京、天津、山西、陝西、甘肅、內蒙古、黑龍江、吉林、遼寧、山東、河南、青海、寧夏、新疆等15個省區市
-
漢長沙國考古遺址公園項目獲批 有望4年內建成
11月3日,記者從長沙國王陵考古遺址公園管理處獲悉,漢長沙國考古遺址公園建設項目已獲批,有望4年內建成。屆時,市民可在此感受長沙國風採,領略長沙國文化。 長沙國王陵考古遺址公園管理處副主任趙曉華告訴記者,自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以來,已先後有20餘座長沙國王(後)墓被發現。根據這些墓葬的分布,人們發現,已發現的長沙國王陵都在湘江西岸,大體分布在嶽麓山和谷山的周圍。
-
廣東獅雄山遺址發現大批封泥 鈐有「蕃」字(圖)
同時,在遺址東南向的鷓鴣山,考古人員發現了西漢早期墓葬,也對該遺址的重新定性提供了重要依據。「從目前出土的材料看,此處遺址並不是南越國趙佗所築的『長樂臺』行宮,而可以定為『定楬城址』,可能是秦、南越國時期南海郡下轄的一縣,這會改寫秦漢時期嶺南郡縣設置史。」一位考古學家說。 「蕃」字封泥出土 又出土一枚封泥!
-
遼寧7段長城入選首批國家級長城重要點段名單
按照國家《長城保護總體規劃》要求,國家文物局日前研究確定了第一批國家級長城重要點段名單,遼寧省戰國燕長城建平縣段、明長城虎山段、明長城龜山段、明長城植股山段、明長城小虹螺山段、明長城錐子山段、明長城九門口段等7個點段入選。
-
歷史文化名城,榆林市榆陽區擁有眾多文物遺址
榆陽區境內文物遺址眾多,素有「南塔北臺中古城,六樓騎街天下名」之美譽。信天遊、大秧歌風俗獨特,剪紙、泥塑、石雕巧奪天工。已普查收錄各類文物點1417處,非物質文化遺產多達13類255項。1986年國務院公布榆林為歷史文化名城,全區有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6處,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4處,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35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