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和自己的「戾氣」和解

2020-09-22 簡單心理Uni

本文字數2500+|閱讀預計需要8min

文|王雪巖(簡單心理認證.心理諮詢師)

前兩天的工作中,我的一個來談者談到她心中的痛苦,她說:「你給我一個活下去的理由」。

我說:「我們每一個人的出生都是一個奇蹟,也許,我們沒有理由也沒有權力去終止這個奇蹟。」她微微一笑說,「我喜歡這個理由」。

每個人長大的路都不容易

其實,工作之餘,我常常會想,不僅出生是一個奇蹟,一個人能夠在經歷生命前三年,尤其是第一年那麼多痛苦和恐懼而活下來,本身就是一個奇蹟。何況一個孩子除了要經歷出生所帶來的種種艱難體驗,還可能經歷父母養育過程中的種種過失,以及環境中的種種傷害。

好在,每個人心中都有一顆期待發芽的種子,這些天然存在於內心的,成長的力量會帶領我們每個人長大。

我還記得我曾與我的分析師討論我能夠經歷那麼多痛苦還活了下來這個奇蹟,他當時說「一定是有什麼我們還不知道的力量,讓你有了超強的修復能力」,我說,「我能想到的,是我小時候曾讀過的那些書」。

作為一個七零後,成長中曾經歷過一些病態體驗,甚至是超乎尋常的病態體驗,不算什麼稀奇事。我的幸運之處在於,當我學會識字的時候,國家漸漸開始開放,我可以找到許多書來讀,當父母大學圖書館的阿姨告訴我,「孩子,這裡已經沒有你能讀的書了」時,我已經長大了,從那些書中吸取的養分,已經足夠幫助我建立起對世界的美好期待,足夠讓我相信這個世界上總會有美好的東西存在,儘管那些美好可能存在於我永遠走不到的地方,但只要存在,就有希望。

一直到近幾年我才明白,小時候讀過的那些書對我的意義在於,那些書中的美好情感幫助我確立起了對人的基本信任,而這個信任的能力其實是發展愛的能力的基礎。

那些書成為我的一個替代性的養育者,彌補了現實的不足。當年我讀過的許多書、許多文章,現在被稱作「雞湯文」,被很多人拒斥。但對我來講,幸虧有那些書,那些故事的陪伴,讓我的內心多了很多營養的滋補,也多了很多修復創傷的機會,重要的是,幫助我建立起對愛的期待。

當「戾氣」成為一種工具

不知從什麼時候起,我們身邊颳起了一陣強勁的暴戾之風,那些充滿愛的、溫暖的文字被當成了迷魂湯,人們時時防備著燉湯的人居心不良;而一些充滿抱怨、充滿戾氣的文字被大加追捧。一時之間,不罵上幾句父母養育失敗,不罵上幾句社會失衡,不罵上幾句權力欺壓,就不能融入社會主流一般。

可是罵過之後,一切照舊,對父母的憤怒依然藏在心裡,社會不公依然沒有得到改善,而「罵也無法帶來改變」這件事,倒是帶來更多的挫敗和無望,反而會增加個體內心的痛苦。

在人的情感世界,憤怒可以帶來力量感,所以,心懷戾氣的一個好處,是可以讓我們自己感覺佔據了一個更加優勢的位置,有權力、有力量去責備另一個人,另一個集團、另一個環境等等,這就幫助我們在一個虛幻的力量感下,可以不必去感受喪失(失去了一個重要的人的愛)、無力(沒有辦法獲得所渴望的愛)、悲傷等等更加痛苦的情感,也不必在渴望獲得與恐懼被拒絕之間焦慮。

實際上,這些憤怒也成為我們人生發展的牽制,當我們憤怒於父母養育的失敗時,我們也同時在否認我們自己成長的力量,我們將自己過上更好生活的掌控權拱手交到了父母手裡,就像內心中一直在重複著這樣一個信念:「媽媽,我絕不讓自己過上更好的生活,除非在我小時候你沒有那樣對待過我」。

是的,媽媽那時候的確可能剝奪過你很多獲得美好的可能,但現在正在剝奪你的,卻是你自己。在憤怒於媽媽沒有給予,和悲傷於媽媽沒有給予之間,相差的是承認和面對喪失的能力

有能力承認喪失,便意味著不得不承受沒有獲得的悲傷不得不承擔起幫助自己改善的責任,不得不面對成長的痛苦,當你硬著頭皮承擔起這些的時候,就會從心理上與父母漸漸分離,讓他們成為他們,你也成為你,只有這時候,你才能獲得心靈的自由,才有可能真正感受到自己生命的美好,你才真正從心理上長大,成為一個成年人。

如果不能承擔呢?憤怒和抱怨就像一支扎進血管的抽血針,將你的生機與活力漸漸抽走,因為歷史不能改寫,沉浸在抱怨裡的結果,是挫敗感越來越多,內心的痛苦越來越沉。

而某種程度上講,對「雞湯文」的拒斥,是對愛的無法信任,或者對「愛」這種重要情感的絕望,是「期待愛」又「拒絕愛」的衝突。

心理學,或者精神分析存在的意義,最重要的就是幫助我們去理解人性,並且在理解的基礎上,對人有更多的理解和接納。只有理解和接納發生之後,愛才能滋生,愛的力量是可以修復創傷體驗的,得到修復的人生才變得不那麼痛苦。

可我們又不得不承認,一些離開了臨床的科普文章,在科普了養育不良對孩子造成的不良後果的同時,卻有意無意的忽略了孩子自身的成長力量,忽略了孩子自己在創傷體驗形成過程中的參與。

但心理創傷體驗是一個內部過程——那些被創傷的體驗有一部分是來自孩子的情感感受方式,並不完全來自父母養育的不良。

這在臨床中看到的一個惡果,就是增加了求助者的治療難度,因為他們更多相信自己的痛苦全部來自父母,而與自己是無關的,這些感受方式讓他們放棄了信任自己成長的能力,而將自己陷在抱怨、責備的泥淖中無法自拔。

我們每一個人長大都不容易,如果說到成長,每個人都會有一大把血淚史——出生本身就是一個重大的創傷,哪個人可以不經歷出生就長大呢?

如何跟自己的「戾氣」和解

對於並沒有豐富精神分析知識的普通人,幫助自己最好的方式,是在愛的關係中去修復創傷,不管是在親密關係中,還是在心理諮詢過程中。

我們心中的戾氣的確需要一個接收者來幫助減毒、代謝。通常這是心理諮詢師要做的事,而不是生活關係中其他普通人都有責任做的事。

親密關係也是可以有治療意義的,如果我們內在的傷害性體驗沒有那麼強,不會對我們的親密關係造成太大破壞,我們就可以在生活中得到很多的修復。但是,如果內部創傷太嚴重,或是脫離現實太嚴重,我們生活中的親密關係幫助我們修復的壓力就太大了。

換句話說,你可以脫離現實的去責備你的諮詢師毫無人性的傷害你,卻沒有權力去對身邊人這樣做,因為身邊人與你不是治療關係,他沒有義務承載這些戾氣,他也很可能無從分辨關係中到底在發生什麼。

同時,諮詢師有能力去承接這些憤怒,並幫助你去理解這些情緒裡可能存在的不合理成分,從而幫助你獲得理解和改善,但生活中的人卻很難做得到。當然,諮詢師有責任承擔你的憤怒,並不是指他們會為了讓你舒服而滿足你的所有期待,也並非指你可以隨意向諮詢師施加傷害性行為——那只會使你陷入破壞性的模式中難以自拔,那不是諮詢師的工作目標,也不是你的成長目標。

諮詢師的目標是幫助你化解心中的戾氣,去發展出愛的能力。而這,就需要他們有勇氣冒著你的情緒炮火,帶領你逐漸接近生命的真實,那個真實也許是你抗拒或恐懼的。所以,那些幫助你發展愛的能力的人,有時也會成為帶給你痛苦體驗的人,但是他們的勇氣本身也有可能成為你的榜樣,讓你願意試著去接近自己的真實,當你真的有勇氣去面對這一切時,當你真正理解自己戾氣所表達的意義時,戾氣對你就沒有用了。

愛的能力可以使你柔軟,可以增加你的彈性,可以讓你自由的應對生命中的種種。當你已經有了那麼多能力來讓自己生活得好,戾氣這種工具反而用處不大了——恐怕你都懶得再用它了。

圖|Pinterest

編輯|餘述

點擊名片,看看作者的其他文章

抑鬱 | 安全感 | 焦慮

低自尊 | 人間憤怒 | 情緒症狀 | 人際關係

父親與育兒 | 心理諮詢師

相關焦點

  • 與自己和解,就是與世界和解!
    換個角度:我和世界,是一組對立統一的關係:我VS世界。我和自身,是一組對立統一的關係:靈魂VS肉體。我和靈魂,也是一組對立統一的關係:意識VS潛意識。而我們要想做好「與世界和解」,就必須處理好這三組關係。這三組關係協調了,我們的人生就協調了。如此,就會美滿和幸福。那麼具體怎麼做呢?
  • 學會和自己和解
    朋友孩子收到大學錄取通知書,邀請好友一聚,以表達感謝和慶賀。席間,酒後微醺,朋友感嘆其孩子學習的坎坷。介於對於朋友的了解,他是一個情緒化太重的人,孩子也像極了父親。父女兩人這一年因為備考,不斷地對抗、冷戰、鬥氣,一路走下來辛苦至極。我告訴這位家長朋友:事情壓不跨人,但情緒能把人壓垮。所以,人不能被情緒所綁架,學會和自己和解。
  • 戾氣這麼重,堵不如疏
    他們關上了內心人性的大門,而任由邪惡控制了自己,不管是精神病還是其他什麼緣由,他們都墮落成為魔鬼。社會戾氣太重,就會滋生各種妖魔鬼怪,不要以為只有用刀的才是魔鬼,用筆的也一樣。楊超越一個小女孩兒,參加創造101,被粉絲抬進了決賽。有人不高興了,著名的寫手咪蒙連續寫了好幾篇文章,聲稱就要罵楊超越。這何嘗不是一種戾氣。她的粉絲們,在不停的罵人中獲得快感,堆積著戾氣。
  • 網絡時代——我們要如何在交流中避免戾氣傷人
    那麼,我們在網上衝浪時,如何保證心理和身體的健康呢?我認為這取決於你和網上其他人交流時的正確姿勢有關:首先,和諧的討論是排解心中一切負面心理的優質解決方法。遇到與自己意見不合的人時,為了避免不必要的爭吵,降低討論的效率,緩解負面情緒和戾氣的產生,我們可以先主動緩和氣氛,以客觀的語言闡述清楚自己的觀點,再從對方的語句中提取相同的觀點,從相同點出發,討論不同點的產生原因,通過這種交流方式,通常可以避免雙方心中產生戾氣和怒氣。
  • 《海邊的曼徹斯特》如何和過去和解?
    李一直認為是自己的疏忽害死子女,他變得沉默寡言,過著維修、飲酒、鏟雪等機械化程式般的生活。沉默是李長久壓抑內心之後不擅長與人交流的表現,也是他自我保護的一種方式。沒有人去把他從水深火熱的自責中救贖出來,只是任由他對自己做出一系列的自我放逐、自我懲罰,強烈的負罪感不允許他獲得新生。
  • 脾氣急,易鑽牛角尖的星座,放下執念,與自己和解,終成氣候
    我們應該學會,在自己的身上找問題。十二星座中,就有一些星座,脾氣比較急躁,容易走極端,這往往成為了他們成功路上的絆腳石,要想克制,化解,就得學會寬心斂性,放下執念,與自己和解,才能與世界溫柔相擁,一起去了解一下。
  • 戾氣太重如何化解?揭秘心浮氣躁底層根源
    是否想消除滿身的戾氣?是否經常感嘆自己辦事不成熟穩重?是否經常因為性子太急跟同事起爭執?是否經常因為別人的誤解、指責生氣?是否經常因為被拒絕、否定而上火?......不妨試試弄清心浮氣躁、戾氣太重的本質,從根源上解除,跳出周而復始的痛苦怪圈。
  • 你戾氣這麼重,生活真的開心麼?|心理諮詢師說
    在憤怒於媽媽沒有給予,和悲傷於媽媽沒有給予之間,相差的是承認和面對喪失的能力。如何跟自己的「戾氣」和解對於並沒有豐富精神分析知識的普通人,幫助自己最好的方式,是在愛的關係中去修復創傷,不管是在親密關係中,還是在心理諮詢過程中。我們心中的戾氣的確需要一個接收者來幫助減毒、代謝。
  • 如何拌麵,才能同自己和解
    這是個提倡同自己和解的時代,但老趙、王睿和我,似乎處在時代之外。我和王睿相識於我家樓下的宜賓燃麵館,有句老話叫不打不相識,而我跟王睿算是這種相識方式的進階版:共同和第三方打,然後相識。這個第三方就是燃麵館的老闆老趙。
  • 成長|與自己和解
    與自我和解的過程,是怎麼樣的一個過程?若我說,我則覺得,那是,自己孤獨的一個人,翻山越嶺,跋山涉水,所走過的人生長路,受過傷,有過痛,有得到,有失去,有不得已,有欣喜若狂,所經歷的這一切只屬於自己的喜怒哀樂後,重新看見自己,擁抱自己,接納自己,這樣,孤單而英勇的,悄無聲息的,屬於一個人的長徵。
  • 遍地的戾氣 ...
    中國社會頻發的醫患砍傷事件、路怒症當街暴打等事件,讓人不得不人思考面對這些戾氣橫生、已經腦袋不正常的人,應該怎麼保證自己的人身安全。幾分鐘後,警方和救護車均已趕到現場。警方不費吹灰之力便將兇手逮捕。而林女士卻因此付出慘重代價,全身42%重度燙傷,年貌美麗的她被毀了容。這件事僅僅起因於一次微不足道的事情。有人說兇手太兇殘,也有人說林女士自找的。記得有一個好友曾經跟我說過:「現在的中國,遍地的戾氣。」誠然,這遍地的戾氣也不知道是何時開始悄然而生的,而且一直在加劇。
  • 超越原生家庭,我們如何和曾經的不幸和解?
    人生最困難的事情之一就是從心理和感情上擺脫早期原生家庭環境的影響,不再重複原生家庭中的一切,也不刻意去做與之截然相反的事情。僅一句話,就說明了了原生家庭對我們很大的一個影響。這句話中,「刻意」兩個字會讓有親身經歷的人心痛,因為只有經歷過,才知道刻意有多麼辛苦!
  • 餘生,願你學會與自己和解
    每晚在這聒噪尖銳的曲音中勉強入眠,清晨又在這按不下關閉鍵的「鬧鈴」聲中痛苦睜眼,我覺得自己要神經衰弱了。向來不願意殺生的我,甚至萌生了立馬去買瓶殺蟲劑,把小小的房間角角落落都掃蕩一遍的想法。下午上完課回到宿舍,我又琢磨起了如何才能讓世界清淨的好辦法。洗著衣服,耳畔無意間響起昨晚我向母親訴苦後,她對我說的話:「不就是一隻小蟲嗎?
  • 心理學:穿越原生家庭之痛與父母和解,與自己和解,與世界和解
    原生家庭是指自己出生和成長的家庭。這家庭的氣氛,傳統習慣,子女在家庭角色上的學效對象,家人互動的關係等,都影響子女的性格。在現在這個年代,子女都說自己的性格缺陷、生活不幸都是拜原來家庭所賜,甚至都四、五十歲的人了,依然涕淚交織的訴說對父母親的愛恨情仇。難道父母真的都是禍害嗎?
  • 心理學:和自己和解的3種樣子,你有幾種?
    和自己和解,是很多心理自助的書籍裡,常常會提到的一個話題。可是,一個人要如何和自己和解,可能是我們看了很多書,也很難去理清的一個問題。精神分析心理學家弗洛伊德將「我」分為三個層次:本我、自我和超我。而我們也可以從這三個層次,來理解與自己和解的真實樣子。
  • 這7本書告訴你如何和原生家庭和解,好好愛自己
    自己童年灰暗的父母,會把心理創傷傳遞給孩子,無論意識上多希望孩子不再受苦,但潛意識總在製造相同的陷阱。這本書講述如何為孩子的一生奠定溫暖紮實的人格基礎。這個基礎就像定海神針,無論外界的風浪有多大,都能穩住中心,化解度過。
  • 中國人,你的戾氣為什麼這麼重?
    近些年,中國人的戾氣越來越重了!與此同時,網絡上的戾氣也越來越重,網絡攻擊司空見慣,很多網友根本不去看你寫的什麼內容,就去噴,有的網友故意唱反調以凸顯自己。網友根本不去分析這件事件的始由和原因,只是憑著自己的臆斷就去評論,在他們眼中,反正隔著屏幕不需要負責,想說什麼就說什麼,想攻擊誰就攻擊誰?他們往往牆頭草,隨風轉向,今天罵人明天誇人,殊不知這樣的網絡暴力已經傷及了無數人。
  • 微動漫|執行和解如何約束雙方當事人
    微動漫|執行和解如何約束雙方當事人 2020-12-08 12:1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心理學家:一個人戾氣重不重,看這3個細節就知道了
    通常來說,對於戾氣重的人,我們還是遠離為好,不然一不小心就會被對方給「傷」到。那什麼樣的人戾氣比較重呢?從心理學角度來看,關鍵是看這3個細節。情緒不穩定情緒穩定性是一個人是否成熟的重要標誌。通常來說,一個成年人,一般都能做到控制自己的情緒。
  • 心理學家:一個人戾氣重不重,看這3個細節就知道了
    如果一個人在網上與平時表現得非常不一樣:口無遮攔,容易暴躁,甚至是發表一些陰暗的想法和見解,這樣的人一定要保留一定的警惕。壓抑自己,總是偽裝戾氣的本質,就是一種怨氣的積壓。當一個人內心有怨發出不來,就會在內心中積累,越積越多,就會變成一種戾氣。而喜歡壓抑自己,不敢或者不願意表達情緒的人,則最容易積累負面情緒。所以你會發現,身邊那種看似脾氣好,喜歡「裝」的人,往往越惡毒,爆發起來也越可怕。可以說,如果一個人不懂得排解負面情緒,那產生戾氣就不可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