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時代——我們要如何在交流中避免戾氣傷人

2021-02-07 苦無天下每日一題

網際網路將全世界超過70億以上的人口聚集在了共同的平臺上,我們常用的社交軟體的每日瀏覽量也是每天都在飛速增長,網上發聲的代價也在飛速降低。在這樣的環境下,我們難免會因為思路不同、觀點不同、角度不同而和其他人發生語言上的衝突,在雙方都爭執不下的時候,最終的結果都慢慢變成了不歡而散。因此,各位讀者在看這篇文章之前,在心中默念一下:「和諧討論,求同存異」。

先來看戾氣和怒氣的區別吧。在百度百科中,戾氣指的是一種殘忍,凡事做的要狠,偏向極端的一種心理或風氣,更廣泛一些,也指對象內心陰暗的想法。怒氣則是一種單純的被激怒的情緒。就像我們清楚快樂、幸福總會出現在我們身上一樣,憤怒和戾氣也會不時出現在我們身邊,給我們波瀾不驚的人生添加一點暗淡的色彩。因此,人生得意須盡歡,惡意侵身也需要合理宣洩。

我認為,戾氣的宣洩,既可以通過直接的方式宣洩,也可以通過間接的交流化解。我並不提倡以直接的宣洩方式簡單的化解這些負面心理,因為這種宣洩隨著出現次數增多,會導致自身產生破窗效應,對於「引爆點」的標準越來越低,最終讓情緒管理能力下降,導致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更不提倡將這些負面情緒長久保存在自己心裡。研究表明,人們在產生負面情緒的情況下,身體會分泌出大量的皮質醇和腎上腺素,這些激素是壓力的激素,壓力激素越多,就會增加高膽固醇血症和高血糖的風險。

那麼,我們在網上衝浪時,如何保證心理和身體的健康呢?我認為這取決於你和網上其他人交流時的正確姿勢有關:

首先,和諧的討論是排解心中一切負面心理的優質解決方法。

遇到與自己意見不合的人時,為了避免不必要的爭吵,降低討論的效率,緩解負面情緒和戾氣的產生,我們可以先主動緩和氣氛,以客觀的語言闡述清楚自己的觀點,再從對方的語句中提取相同的觀點,從相同點出發,討論不同點的產生原因,通過這種交流方式,通常可以避免雙方心中產生戾氣和怒氣。

如果交涉失敗,對方仍然語氣激烈或態度惡劣,我們在後續的討論中首先應該保持平和的心態,以探索對方思維方式為核心。通過改變自己的描述方式,討論角度,避免鑽牛角尖導致變成了無意義的爭論複讀機。當雙方得出結論時,不要因為死鴨子嘴硬而失了格局,也不要因為得理不饒人而失了氣度。

其次,當你和對方因為一件事而產生了爭吵或討論時,可以引經據典,但請謹記一定要就事論事,保證論據始終為支持自己的論點而存在。

一旦將事情發散,我們交流的目的就從解決問題變成了在語言中勝過對方,這樣的討論只能導致雙方的衝突激化,漸漸地從講理變成扣帽子,這樣的討論是無休止且低效的。

第三,我們如果在討論中發現對方確實存在其合理性時,可以主動肯定他的說法,並將話題向下一個主題轉移,避免因為重複的討論消耗彼此的耐心。

說服一個人改變自己的看法是一件困難的事情,而承認自己的錯誤同樣是有能力的證明。相信大家多少會有一種經歷:在與一個人爭論一件事情不歡而散的之後幾天,心中會不時地復盤當時的爭論,並在復盤時想到一些看起來更加有說服力的說法,和如果當時這樣說,一定可以說服對方,讓他無地自容的念頭。這種馬後炮的想法在我看來也是一種戾氣的體現。這種戾氣通常會隱藏在心中,會導致在下一次的討論中,當你遇到相似話題時,下意識地說出那些你腦補的觀點,這種觀點通常是沒有經過驗證和推敲的,很容易被推翻。而如此反覆,戾氣會逐漸累計,最終傷人傷己。

第四,無論你對自己的口才多麼自信,對自己的觀點闡述地多麼清晰,都不要舌戰群儒。

因為當對方的人數大於你的時候,他們會產生責任分散效應,這會導致他們在用詞,思維上更加隨意和主觀,而他們所提出的觀點會被其他人認同並加以沿用,隨著討論的進行,你會被對方慢慢拉入到他們的思維方式,這時你所闡述的觀點通常會因為兩種觀點的衝突而導致難以自證。

最後一點,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如果你覺得對方的語言毫無邏輯,胡攪蠻纏時,哪怕讓他一城,也不要浪費時間。

因為這世上就是有那麼一群喜歡胡攪蠻纏的人,就像潑婦,和他們爭辯是毫無意義的。因為他們本身的知識和能力很快就會使其進入詞窮的境地,那時他們就會翻出一本屬於他們的字典,裡面基本都是些他們平時慣用的詞彙——髒話,偶爾也會有諸如「呵呵」,「激動什麼」「你急了你急了」之類的玩意兒,這些字眼伴隨著他們自己的髒話和選擇性無視的行為蹦出來,把別人的智商拉到和他們同一水平線上,來一番舌劍唇槍。和這樣的人舌戰,就好比你手上抓著一把「道理」、「故事」和「理論」,自信滿滿,卻發現對手手裡全是「詭辯」、「無視」和「嗓門」,結果只能是欲哭無淚了。

在現在這個網絡連接世界的時代,人們因為匿名性和一些原因的驅使,語言逐漸簡化,思維逐漸簡單;隨著標籤化和代表化的普及,扣帽子的行為和極端化的評價越來越佔據了主流。在這種環境下,我們只有合理化解自己的戾氣,並且通過合理的方式保證自己不被戾氣所傷,才能在這種環境下快樂地網上衝浪。

歡迎關注苦無天下,帶你從上帝視角看世界!

相關焦點

  • 我們與惡的距離!被覬覦的肖戰,飯圈戾氣與社交網絡惡之花
    而曾幾何時,國內新生網民還在混沌初開的網絡中,無私分享包括並不止於:代碼、資源、攻略、文章、八卦……那時的網絡社交,還有那時代遺風。有「你鎖了,人家就懂了」的慎獨與自覺。而當代網癮青年,則領地意識強烈或曰自我中心主義。這特性反映在飯圈,就形成了黨同伐異的「飯圈惡臭」。而反應在227陣營,就形成了以暴易暴的「網絡戾氣」!
  • 患者揚言炸醫生 如何避免精神病人傷人
    聞聲而來的保安帶走了放鞭炮的男子,「他穿著一件橄欖色衣服,身上掛著個蛇皮袋子,很平靜地被我們帶走了。」一位保安說。  據不少目擊者描述,這名男子個頭不高,身形瘦小,看上去30多歲的樣子。  一坐下就開口要求配藥 聽說停用就揚言炸死醫生  記者聯繫院方後得知,這名男子是前來就醫的患者,有精神病史。
  • 為什麼我們的物質生活越來越好,社會戾氣還是存在?
    在人文與發展學院希望傳遞的思想中,一個重要的關切視角便是普通人。在大發展時代,人們看到的常常是高樓大廈、高鐵高速……而看不到大發展背後的數以億計的普通人。在大家畢業之際,我想再次提示大家,在未來的工作和生活中,要關注我們社會中的普通人,尤其是,普通人中的弱者。
  • 如何和自己的「戾氣」和解
    何況一個孩子除了要經歷出生所帶來的種種艱難體驗,還可能經歷父母養育過程中的種種過失,以及環境中的種種傷害。好在,每個人心中都有一顆期待發芽的種子,這些天然存在於內心的,成長的力量會帶領我們每個人長大。實際上,這些憤怒也成為我們人生發展的牽制,當我們憤怒於父母養育的失敗時,我們也同時在否認我們自己成長的力量,我們將自己過上更好生活的掌控權拱手交到了父母手裡,就像內心中一直在重複著這樣一個信念:「媽媽,我絕不讓自己過上更好的生活,除非在我小時候你沒有那樣對待過我」。是的,媽媽那時候的確可能剝奪過你很多獲得美好的可能,但現在正在剝奪你的,卻是你自己。
  • 嘴巴長並且比較尖的女性說話很傷人嗎
    其實很多時候,我們不僅在攻擊人的時候會給別人帶來傷害,即使只是說話,其實也是有可能會導致給別人帶來心理上的傷害的。所以很多人說話的時候都會很注意,儘量不說一些上傷害人的話。那麼,嘴巴長而且比較尖的女性,說話會很傷人嗎?讓我們一起看看吧。
  • 中國人,你的戾氣為什麼這麼重?
    視頻中,一名女子高聲訓斥一名女乘務員,並出手拉住乘務員,甚至稱乘務人員「碰瓷」。視頻中,雙方多次提到檢票問題。視頻中還有一個孩子也對當事女子說著:「每個人都要檢票。」視頻發布者曾表示,雙方爭執始於當時女子拒絕檢票。視頻最後,可以看到女乘務員趴在座位靠背上哭泣。心疼這位乘務員!服務行業每天都面臨無數類似事件。如果因為服務問題導致的訓斥,我們可以接受。
  • 戾氣太重如何化解?揭秘心浮氣躁底層根源
    是否想消除滿身的戾氣?是否經常感嘆自己辦事不成熟穩重?是否經常因為性子太急跟同事起爭執?是否經常因為別人的誤解、指責生氣?是否經常因為被拒絕、否定而上火?......不妨試試弄清心浮氣躁、戾氣太重的本質,從根源上解除,跳出周而復始的痛苦怪圈。
  • 網絡時代,我們如何定義「隱私」
    伊利諾伊大學芝加哥分校傳播系副教授苑京燕投書澎湃新聞,探討今日快速變遷的中國社會中,我們如何定義「隱私」。       社會公眾對隱私問題討論的激烈程度,反映出社會快速變革過程中,理解隱私問題的複雜性及重要性。迅速膨脹的市場經濟,隨之興起的新型社會關係,逐漸出現的個體意識,與快速發展的網絡通訊技術,都成為當前隱私問題的社會背景的組成部分,重構著人們對隱私的理解。
  • 戾氣這麼重,堵不如疏
    社會戾氣太重,就會滋生各種妖魔鬼怪,不要以為只有用刀的才是魔鬼,用筆的也一樣。楊超越一個小女孩兒,參加創造101,被粉絲抬進了決賽。有人不高興了,著名的寫手咪蒙連續寫了好幾篇文章,聲稱就要罵楊超越。這何嘗不是一種戾氣。她的粉絲們,在不停的罵人中獲得快感,堆積著戾氣。
  • 戾氣重,悲劇多發,在企業和職場我們如何規避風險,阻止風險傳遞
    就拿瀋陽那個前夫傷人的事來說吧,但凡這個人工作順利或小有成就,自己的小日子有滋有味,他也不會一見前妻日子過得滋潤了就見不得別人好。前天那個分屍密碼箱的事情,今天這個事情,也是糾紛,無非就是感情利益和物質利益。
  • 我國刑法中持刀沒有傷人如何定罪,會判多少年?
    我國刑法中有故意傷人這一罪名,是指行為人蓄意對他人身體造成傷害,故意傷害罪的量刑一般依據受害者人身損害的情況與行為人傷害的手段而定,如果是持械傷人量刑會加重,那麼,持刀沒有傷人如何定罪,會判多少年?
  • 心理學家:一個人戾氣重不重,看這3個細節就知道了
    現代人的壓力真越來越大,時代變化快,競爭激烈,高期望,高要求等因素,讓人們的戾氣也變得越來越重。這種暴躁極端的心理,如果無法適當排解,最終會表現在行為上,這也是為什麼有些人就像一個「火藥桶」,動不動就發脾氣,一點就「炸」。
  • 心理學家:一個人戾氣重不重,看這3個細節就知道了
    現代人的壓力真越來越大,時代變化快,競爭激烈,高期望,高要求等因素,讓人們的戾氣也變得越來越重。這種暴躁極端的心理,如果無法適當排解,最終會表現在行為上,這也是為什麼有些人就像一個「火藥桶」,動不動就發脾氣,一點就「炸」。通常來說,對於戾氣重的人,我們還是遠離為好,不然一不小心就會被對方給「傷」到。那什麼樣的人戾氣比較重呢?從心理學角度來看,關鍵是看這3個細節。
  • 情侶吵架,總容易出口傷人?如何解決感情中的「語言暴力」
    我們聽過家暴,聽過冷暴力,好像很少聽說語言暴力這個詞,往往語言暴力的傷害極大。人一旦有了負面情緒,表達的方式不同,就容易成為語言的暴力者。當我們進行語言攻擊時,無非是想要引起對方的關注,但因為表達方式的錯誤,得到的將會是對方同等程度的語音攻擊。那麼情侶吵架,總容易出口傷人?
  • 遍地的戾氣 ...
    因為晚了點,加湯的時候林女士很不高興,冷哼:「你怎麼這麼慢,服務態度這麼差,把你店經理叫過來我要投訴你!」林女士狠狠的瞪了服務員,這讓服務員也很惱火。服務員不高興的回道:「不要把你的那種心情帶到我的工作當中來。」服務員並沒有把經理叫過來,這時候原本以為沒事了。
  • 戾氣:那天我差點做了它
    那一天,我和妻子帶著未滿兩個月的兒子去遊泳,寶寶遊泳館離我停的地方大約有二三百米,所以我們要抱著寶寶走一段距離,在這段距離上,發生了一件令人非常不愉快的事。嬰兒遊完泳後,舒服地睡著了,我抱著寶寶朝停車的地方走去,大概剛離車大約2、3米左右,一輛車在離我們一米左右按了喇叭,懷裡的寶寶被嚇得嚎啕大哭。
  • 網絡社交恐懼症?讓我們回歸現實的交流吧
    如果是領導之類的,則會很厭煩,明明可以打字解決偏偏要發語音,每次都會選擇轉文字,實在理解不了才點開語音。「起初,我們通過社交網絡結識的朋友或許只存在於虛擬世界,在現實中並沒有交集。但隨著社交網絡的廣泛普及,人們在發布話題、照片等內容時,會有越來越多的顧忌。」這些年,從QQ到微信的使用過程,從原本輕鬆的交友氛圍變得越來越緊張,越來越感到壓力。
  • 戾氣重的人,一般都會黴運纏身
    前言大家在生活中,有沒有遇到這種人。比如說你不小心,踩到了他的腳,你還沒來得及道歉。人家就惡語相向了,恨不得把你的腿打折。而我們說,這樣的人,往往是黴運纏身,而且一輩子都很難幸福,他的家庭、事業,也會因為自身的戾氣,而越走越窄。
  • 別讓情緒和戾氣左右我們
    我們不能,更不敢這樣假設。事實上,即便沒有釀成「血案」,這樣的類比,也一點都不為過。高空作業的危險性,早已無需多言。城市上空的「蜘蛛人」們,哪個不是用膽量在克服恐懼,用生命在美化著我們的生活環境?我們日夜在熟悉的城市裡穿梭,或伏案工作,或忙於生活,卻極少留意這些在高空和寒風中堅守著的人們。有時,直到悲劇發生。
  • 我們常跟孩子說的這句話,其實很傷人
    艾麗爾.雷斯切爾在《優質父母教養實踐指南》書中,為我們提供了75條黃金法則,用來培養孩子的情感和社會能力,這些法則都通俗易懂,非主觀,每一條都先提供生活中的真實案例,最後又手把手教我們如何在挑戰性的環境中應用這些原則。艾麗爾.雷斯切爾是芝加哥大學心理/人類發展系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