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際網路將全世界超過70億以上的人口聚集在了共同的平臺上,我們常用的社交軟體的每日瀏覽量也是每天都在飛速增長,網上發聲的代價也在飛速降低。在這樣的環境下,我們難免會因為思路不同、觀點不同、角度不同而和其他人發生語言上的衝突,在雙方都爭執不下的時候,最終的結果都慢慢變成了不歡而散。因此,各位讀者在看這篇文章之前,在心中默念一下:「和諧討論,求同存異」。
先來看戾氣和怒氣的區別吧。在百度百科中,戾氣指的是一種殘忍,凡事做的要狠,偏向極端的一種心理或風氣,更廣泛一些,也指對象內心陰暗的想法。怒氣則是一種單純的被激怒的情緒。就像我們清楚快樂、幸福總會出現在我們身上一樣,憤怒和戾氣也會不時出現在我們身邊,給我們波瀾不驚的人生添加一點暗淡的色彩。因此,人生得意須盡歡,惡意侵身也需要合理宣洩。
我認為,戾氣的宣洩,既可以通過直接的方式宣洩,也可以通過間接的交流化解。我並不提倡以直接的宣洩方式簡單的化解這些負面心理,因為這種宣洩隨著出現次數增多,會導致自身產生破窗效應,對於「引爆點」的標準越來越低,最終讓情緒管理能力下降,導致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更不提倡將這些負面情緒長久保存在自己心裡。研究表明,人們在產生負面情緒的情況下,身體會分泌出大量的皮質醇和腎上腺素,這些激素是壓力的激素,壓力激素越多,就會增加高膽固醇血症和高血糖的風險。
那麼,我們在網上衝浪時,如何保證心理和身體的健康呢?我認為這取決於你和網上其他人交流時的正確姿勢有關:
首先,和諧的討論是排解心中一切負面心理的優質解決方法。
遇到與自己意見不合的人時,為了避免不必要的爭吵,降低討論的效率,緩解負面情緒和戾氣的產生,我們可以先主動緩和氣氛,以客觀的語言闡述清楚自己的觀點,再從對方的語句中提取相同的觀點,從相同點出發,討論不同點的產生原因,通過這種交流方式,通常可以避免雙方心中產生戾氣和怒氣。
如果交涉失敗,對方仍然語氣激烈或態度惡劣,我們在後續的討論中首先應該保持平和的心態,以探索對方思維方式為核心。通過改變自己的描述方式,討論角度,避免鑽牛角尖導致變成了無意義的爭論複讀機。當雙方得出結論時,不要因為死鴨子嘴硬而失了格局,也不要因為得理不饒人而失了氣度。
其次,當你和對方因為一件事而產生了爭吵或討論時,可以引經據典,但請謹記一定要就事論事,保證論據始終為支持自己的論點而存在。
一旦將事情發散,我們交流的目的就從解決問題變成了在語言中勝過對方,這樣的討論只能導致雙方的衝突激化,漸漸地從講理變成扣帽子,這樣的討論是無休止且低效的。
第三,我們如果在討論中發現對方確實存在其合理性時,可以主動肯定他的說法,並將話題向下一個主題轉移,避免因為重複的討論消耗彼此的耐心。
說服一個人改變自己的看法是一件困難的事情,而承認自己的錯誤同樣是有能力的證明。相信大家多少會有一種經歷:在與一個人爭論一件事情不歡而散的之後幾天,心中會不時地復盤當時的爭論,並在復盤時想到一些看起來更加有說服力的說法,和如果當時這樣說,一定可以說服對方,讓他無地自容的念頭。這種馬後炮的想法在我看來也是一種戾氣的體現。這種戾氣通常會隱藏在心中,會導致在下一次的討論中,當你遇到相似話題時,下意識地說出那些你腦補的觀點,這種觀點通常是沒有經過驗證和推敲的,很容易被推翻。而如此反覆,戾氣會逐漸累計,最終傷人傷己。
第四,無論你對自己的口才多麼自信,對自己的觀點闡述地多麼清晰,都不要舌戰群儒。
因為當對方的人數大於你的時候,他們會產生責任分散效應,這會導致他們在用詞,思維上更加隨意和主觀,而他們所提出的觀點會被其他人認同並加以沿用,隨著討論的進行,你會被對方慢慢拉入到他們的思維方式,這時你所闡述的觀點通常會因為兩種觀點的衝突而導致難以自證。
最後一點,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如果你覺得對方的語言毫無邏輯,胡攪蠻纏時,哪怕讓他一城,也不要浪費時間。
因為這世上就是有那麼一群喜歡胡攪蠻纏的人,就像潑婦,和他們爭辯是毫無意義的。因為他們本身的知識和能力很快就會使其進入詞窮的境地,那時他們就會翻出一本屬於他們的字典,裡面基本都是些他們平時慣用的詞彙——髒話,偶爾也會有諸如「呵呵」,「激動什麼」「你急了你急了」之類的玩意兒,這些字眼伴隨著他們自己的髒話和選擇性無視的行為蹦出來,把別人的智商拉到和他們同一水平線上,來一番舌劍唇槍。和這樣的人舌戰,就好比你手上抓著一把「道理」、「故事」和「理論」,自信滿滿,卻發現對手手裡全是「詭辯」、「無視」和「嗓門」,結果只能是欲哭無淚了。
在現在這個網絡連接世界的時代,人們因為匿名性和一些原因的驅使,語言逐漸簡化,思維逐漸簡單;隨著標籤化和代表化的普及,扣帽子的行為和極端化的評價越來越佔據了主流。在這種環境下,我們只有合理化解自己的戾氣,並且通過合理的方式保證自己不被戾氣所傷,才能在這種環境下快樂地網上衝浪。
歡迎關注苦無天下,帶你從上帝視角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