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牛肉丸,一種從兩千多年前的周朝流傳至今的宮廷美食,以其獨特的地方風味和考究的製作工藝,漸漸成為全國家喻戶曉的人氣小吃。
手打牛肉丸歷代傳承的古法製作工藝,在潮汕匠人手中發揮到極致,以去除筋膜油脂的黃牛後腿肉為原料,經過方形鐵棒成千上萬次的捶打,最終製成獨具「爽、彈、脆」特色的潮汕牛肉丸 。
不過如今市場上的手打牛肉丸良莠不齊,怎樣才能找到一顆正宗的潮汕手打牛肉丸?為此,筆者一行人來到了汕頭牛肉丸上市第一股——「潮庭食品」製作車間,來看看一顆正宗的手打牛肉丸究竟是如何打出來的。
「潮庭食品」,非物質遺產保護單位,第一家獲得潮汕牛肉丸生產許可(QS)的汕頭企業,率先成為潮汕牛肉丸上市第一股。
潮庭手打牛肉丸在借鑑傳統工藝經驗的基礎上,依託安全完善的食品供應鏈,確保純牛肉含量高達90%以上,並由非遺傳承人全程監製,歷經16道嚴苛的生產工序,用「零添加」堅守潮汕正統味。
「潮庭食品」整個生產車間都裝有臭氧殺菌系統,每天定時開啟。晾丸間、內包車間、包材間還裝有紫外線燈,每天生產前先開啟紫外線燈照射,保證整個包裝過程在無菌狀態下操作。
想 要 賦 予 牛 肉 丸 「 彈 牙 爆 汁 」 的 靈 魂
卻 是 要 靠「 捶 打 」 這 道 功 夫
潮汕牛肉丸的選材十分嚴格,並非什麼種類的牛肉都可以用,必須採用本土養殖的優質黃牛,選取「當天宰殺」的牛後腿肉作為原料,才能製作出牛肉丸彈牙爆汁的口感。
新鮮的後腿肉必須用人工去除油脂與筋膜,只能用後腿的瘦肉部份製作肉醬,因此很耗人工成本,比火鍋丸類品高很多。去完油脂和筋膜的牛肉切成方塊後,將鮮肉擺在大砧板上,然後用兩根特製的方形鐵棒(每根1.5公斤重),左右開弓輪流拍打,用至少1400次捶打製成肉醬,可以最大限度的鎖住鮮嫩肉質和濃鬱肉香。
漿打到一定程度後加入適量的食鹽,這時肉漿馬上會變得粘稠,再打制幾下便可進行調漿,加入少許澱粉和冰水攪拌透徹使肉漿成稀稠狀,在這過程還要適當撒入些許小蘇打粉以收縮肉中的水分,使肉的粘質更強。
肉醬製作完成後準備好溫水定型,一手抓漿一手拿勺子,根據個人喜歡大小將肉漿擠成丸子狀,在這期間不能重疊擠壓,否則丸子會變形。
丸子擠好後即可上鍋煮,煮丸的火候對丸子的質量有相當大的影響,煮牛肉丸必須先用武火將水煮熱,當水溫達到90度左後,轉為文火,慢慢將丸子煮透,最後再把它放到冷水中冷卻完,一顆肉質鮮美的真宗手打牛肉丸就出鍋了。
在見證手打牛肉丸製作期間,筆者還有幸接觸到了汕頭牛肉丸製作技藝傳承人陳志斌先生,作為「潮庭食品」總經理,陳志斌表示,面對市場良莠不齊的亂世,堅守匠人之心是潮庭人應有的責任。嚴格執行《汕頭牛肉丸地方標準》,確保純牛肉含量高達90%以上,借鑑傳統工藝經驗,恪守時間,溫度,力度的法則,融入現代鎖鮮技術,用一系列嚴苛的製作流程,來保護優質食材的那份「嬌貴」,用「零添加」來堅守潮汕正統味。
在商家唯利是圖的今天,「潮庭食品」依舊可以堅守本心,做好一顆看似簡單的牛肉丸,將千百年工藝傳承的潮汕牛肉丸發揚光大,實屬不易。筆者相信,通過潮庭人的不懈努力,手打牛肉丸將成為潮汕一張亮麗的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