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出自於孔子的《論語》,千古名句,代代相傳。這裡的「時習」,通常的註解是「時常複習」,傳統的學習理念和方法也是不斷複習。也有解「實習」的,如楊伯峻在《論語譯註》中解釋為「學了,然後按一定的時間去實習它,不也高興嗎?」
都沒錯,「溫故而知新」,複習也是學習方法的一種,尤其在應試背景下的學習,「複習」更是一種普遍通用的方法。但伴隨著時代的發展及我們對學校和學習的反思,我們正在建構新的學習方式。「學以致用」日益成為主流的教育價值觀,『』實習實訓」在各級各類學校佔比越來越大。
我們之前的學校學科教育有一個重要問題是「所學脫離生活遠離實際」,不僅培養不出有創新創造能力的人才,甚至連基礎的能解決實際問題的人都很難培養。加之隨著生活水平的顯著提升我們家庭教育中對孩子過度溺愛,不注重動手能力的養成,部分孩子「長大不成人」,甚至連基本的生活能力都沒有。過去說「四體不勤,五穀不分」,現在基本是「四體不動,五穀不分」。
國家在推進教育改革的過程中,也充分意識到了這個問題,所以近幾年密集出臺了一些政策,比如關於中小學生研學遊學的,關於加強實踐尤其是勞動教育的,職業教育和高等教育領域大力推進產教融合校企合作,高度重視實習實訓等。
在這樣一個背景下,傳統的學校尤其是城市的學校,受空間及其它資源的局限,很難完成「實習」,催生了大量的以「動手實踐」為主要形式的校外輔導機構,和研學、遊學、綜合實踐及勞動教育基地的建設。
可見,國家在系統設計學校與學習的時候,已經開始注重「理論與實際」的聯繫,已經認識到「實踐與創新」的關係。但因教育評價導向的問題,加之教育的慣性作用,客觀上也存在實踐類課程和師資的不足,目前實踐類學習開展是不充分的。
我們知道,孩子的學習是不能等待的,錯過了特定的發展期很可能是無以彌補的。那就要求我們的家庭教育和校外教育及時補上。校外教育作為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一種必要補充,我們不能緊盯著學科輔導,應該多關注對孩子全面發展有幫助的資源。這方面的資源越來越豐富質量也越來越高,選擇的空間也越來越大,只是要注意是孩子願意有興趣且契合的。
其實,成本最低場景最真實的還是日常的家庭教育。不局限家務勞動,與家庭生活相關的(可擴展到家庭之外)但凡可以讓孩子完成的都交給他(她)來做,家長能不出手絕不要出手。另外,結合孩子在學校所學知識,儘可能提供空間和資源讓孩子實踐,即時讓孩子驗證所學,及時把「死知識」變成「活技能」。現在網際網路上也有很多很有趣實操性很強的教程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