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和而堅定,悲憫而寬恕——淺談加繆的《局外人》中母親的形象及其...

2020-12-20 竺子書坊

承接上期對加繆及其《局外人》的概述,這一期讓我們走進小說文本,對該小說中「母親」這一形象及其意象特徵予以分析。

1

我們知道,加繆和薩特是西方存在主義哲學在20世紀法國流布時的代表人物。從存在主義的源頭來看,它來源於西方非理性主義哲學思潮。

劉放桐先生在其編著的《現代西方哲學》解釋道:存在主義是一個從揭示人的本真的存在出發來揭示存在物的存在結構的哲學流派,是19世紀中期以來出現的現代西方非理性主義哲學思潮和胡塞爾開創的現象學運動的一種匯合。

尼採作為西方非理性主義哲學思想代表之一當然會受到存在主義的注意。而加繆則對於尼採的權力意志哲學情有獨鍾。

就尼採的哲學思想來說,一是權力意志,二是超人學說。對於現存世界的一切秩序統統否定,就連上帝也可以去除、否定,從而建設一個新的世界,一套新的秩序,超越自我,超越一切。為此,他發出驚世駭俗的高呼:上帝死了。上帝死了,世人孤獨了,但是也更自由了。

於是,我們有理由認為,加繆在《局外人》裡,開篇第一句:媽媽今天死了,或許就是向尼採的「上帝死了」的呼應和致敬。

但是《局外人》的主人公默爾索的「媽媽」一死,卻有些蹊蹺。不知道確切的思想時間。「也許是昨天,我還真不知道。」養老院在發來的電報上也沒有說明。直到葬禮結束,也沒有說明,默爾索的母親是什麼時間去世的。

那麼,在該小說中,默爾索的母親形象是如何的呢?在這一形象之下,母親的這一意象的特徵何在?加繆如此寫又有著什麼樣的深刻涵義呢?

2

《局外人》中的默爾索,從小失去父愛,他說「我沒有見過父親。」據他說,他對父親所了解的全部具體情況,也許只是當時媽媽給他所講的他父親去觀看處決一個殺人犯的場面的往事,也因此,默爾索有點兒討厭他的父親。

關於父親去觀看殺人犯現場這個橋段,加繆好像總是耿耿於懷,他在《局外人》裡採用,在《鼠疫》裡面,在塔魯的身世之謎得到解開之時,也是講到正是因為得知父親作為一名代理檢察長因為工作原因,經常親臨刑場觀看犯人行刑,也由此塔魯厭惡了父親,繼而出走。

在《局外人》中,默爾索同樣原因,討厭自己的父親,在他心裡,母親早已取代父親的地位,因此,他非常愛她,他們多年相依為命。

直到後來,母親老了,默爾索和母親之間再也沒有什麼話說,「媽媽在家那時候,從早到晚默不作聲,目光不離我左右。」

這樣的母親形象,加繆在《鼠疫》裡也有所呈現。在《鼠疫》裡,裡厄大夫的妻子因病需要到巴黎去療養,於是他的母親就從鄉下趕來照顧他。裡厄的母親也是這樣,整天坐在房間沉默不語,雖然用盡全力支持兒子,照顧兒子和兒子的朋友,從裡厄的朋友塔魯看來,裡厄的母親「在她的一言一行中,能認出善良的光芒。她從不思索就洞察一切,她與沉默和陰影相伴,卻始終能停留在任何光明的高度。」

《鼠疫》中,加繆借裡厄的心理,對母親有著這樣的描述:他也知道愛一個人,或者至少一種愛始終不夠強烈,找不出自行表達的方式,這並不算什麼。因此,他母親和他,可以始終默默地相愛。他們過一輩子,直到她,或者他本人死去,也不可能進一步傾吐母子之情。

同時,通過養老院院長對默爾索的講述,我們知道,母親還是一個善良友愛,懂得關心他人,也得到朋友們喜歡的人。

默爾索的母親去世以後,在守靈的當晚,有個老太太一直號哭了很久,她說,母親是她在這裡唯一的朋友,母親去世以後,她一個朋友都沒有了。

不僅如此,母親在養老院的感情生活也很充實,有個叫多瑪·佩雷茲的老頭和母親關係非同一般,兩人常在傍晚時分,在一個女護士的陪同下散步,一直走到村子。人們笑稱她是多瑪·佩雷茲的「未婚妻」,兩人對於這個玩笑還都很開心。在母親去世後,多瑪·佩雷茲非常難過,不顧年老體衰,腿有殘疾,堅持和大家一起給母親送葬,最後因為暑熱和悲傷過度昏厥過去。

不僅如此,母親也是一個能夠隨遇而安的人。據默爾索講:在她住進養老院的頭些日子,還經常流淚,但那是不習慣。住了幾個月之後,再把她接出養老院,她還會哭天抹淚,同樣不習慣。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在加繆的筆下,默爾索的母親是一個沉默寡言,心地善良,平易近人,感情細膩,隨遇而安的人。她深愛自己的兒子,但是又更加體諒他的難處,於是寧願被送到養老院。在養老院又依靠自己,尋找到了友誼和愛情,得以比較愉快、開心、獨立地生活下去。

3

那麼,這樣說來,默爾索的母親這個形象具不具有意象作用,其特徵又是什麼呢?我們可以從存在主義文學特徵以及加繆寫作這篇小說的歷史背景看來。

存在主義文學是20世紀30年代末期在存在主義哲學基礎上產生的一個文學流派,它是以文學的形式來宣傳存在主義哲學思想的。在存在主義作家筆下,世界是荒謬的,人生是痛苦的。他們一方面描寫資本主義世界的荒誕性,另一方面又表現人的不幸和毀滅,以及孤獨、失望、恐懼的思想情緒。

《局外人》寫作於1942年,當時正是二次世界大戰時期。因為科學技術所帶來的戰爭創傷給人類帶來了巨大的傷痛,所以人們喪失了對科學和理性的信任,加上資本主義的固有矛盾和危機的影響,西方的一部分資產階級知識分子陷入苦悶、孤獨、被遺棄、找不到出路的思想困境。

主人公默爾索為人正派,工作認真,對人和善,沒有什麼不良嗜好。但是,他也有著不合世俗的特點就是,對任何事物都抱著無所謂的態度,無可無不可。同時,他思想單純,愛好自由,不喜歡被約束、被麻煩,也不喜歡麻煩別人。

因為自己的工作薪水不高,沒有餘錢僱人照顧母親,於是他就把她送進了養老院。

從此以後,默爾索自己獨立生活,偶爾去看看母親。因為偶然的事件,他誤殺了一個阿拉伯人。在他被捕入獄,經過漫長的等待終於迎來審判時,他的案子竟和一樁弒父案一起前後開庭。法庭上,經過庭審上檢察官和諸位法官的審判,默爾索竟被冠以「懷著一顆罪犯的心埋葬了一位母親」,而不是他所真正犯下的誤殺了一位阿拉伯人。這是不可理喻、給人荒誕感之處。

並且,在被捕入獄以後,無論是最初審問他的預審法官,還是後來的檢察官,以及最後的監獄神父,他們都曾經反覆問過默爾索:信不信仰上帝。當默爾索坦誠相告,不信上帝之後,他們竟然都很生氣,竭力勸說默爾索信仰上帝。這是默爾索和法庭系統人員或者說當局者在精神信仰上發生的最根本分歧。

也可以說,正是這個最根本分歧,導致了默爾索最後命運的悲慘結局。

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默爾索一開篇就宣告的「母親死了」,的確相當於宣告世人「父親死了」。我們可以知道,在西方基督教的世界裡,上帝耶穌總被人們稱為「天父」,默爾索的「母親」死了,和「上帝死了」具有同等的象徵意味。

這就是對於那種一直統治了人們的精神,奉之為圭臬的模範、偶像的轟然倒塌。或者說,就像默爾索的母親一樣,和兒子之間已經沒有共同話語,彼此不再期待從對方得到什麼。精神上、物質上都日間缺少一種相互依賴。這也可以說,人們在精神信仰上不再依附於上帝、崇拜上帝。希望追求自由和獨立,擺脫被看管、奴役、控制的境地。這就是「母親」以及「母親死了」的意象特徵。

4

那麼,我們應該如何理解加繆在《局外人》中設置「母親死了」這個意象的深刻涵義呢?

首先,要從加繆和其他存在主義文學者所秉持的荒誕人及其反抗精神的理解來看。這種反抗首要的在於一種形而上的反抗。

一方面,加繆對尼採的《權力意志》情有獨鍾。尼採之所以提出上帝死了,他並不是攻擊耶穌本人,也不是抨擊教會,而是對教會所秉持的替代品:道德、人道主義或社會主義的抨擊。

在他看來,上帝死亡以後,既使世人孤獨了,也給世人自由了。從默爾索的「母親死了」看來,正是母親的死去,也才讓他的兒子乃至眾生沉溺於孤獨、愁苦、信仰缺失、自我懷疑的境地,最終被專制主義所判定和絞殺。

第一,《局外人》默爾索處事冷淡,不愛擔責任。他拒絕撒謊,追求誠實,但是

對於世事和他人,始終抱著一種疏離的態度。這樣的處事態度,讓他不熱衷於愛情和婚姻,對於愛的獲得,婚姻的獲得,無可無不可。對於他人和周圍環境,總是在一旁冷靜地觀察,卻又很少去理解。看起來毫無主見,很好說話,實際上因為他自己沒有什麼原則、規範意識,凡事無可無不可,沒有意義,一副無所謂的態度。

默爾索原來是和母親住在一起的。隨著母親老去,他因為薪水微薄,他沒有更多的錢僱人看護並服侍母親,所以將其送進了養老院。

雖然,有人告訴他,他的同街區鄰居們對於他把母親送進養老院多有微詞,「看法很不好」,但是在默爾索這一方看來,他一是不知道鄰居們就這件事的看法是那樣。他只是在母親去世以後,同樓層的鄰居薩拉馬諾老頭告訴他的。再者就他自己看來,「我認為送養老院是很自然的事,況且,她早就跟我沒有什麼話可說了,整天獨自一人很煩悶。」在默爾索看來,自然而然的事,沒必要愧悔和撒謊。

雖則如此,鄰居們,還有養老院的院長和門房,都覺得默爾索在迫不得已的情況下把母親送進養老院,雖然不是盡如人意,但還是可以理解的。

第二,對於母親的死。默爾索強調了幾次,「這又不怪我」。第一次是收到養老院葬禮通知,他去向老闆請假,看老闆似乎不高興,他說,不怪他。

結束母親的葬禮回到家,默爾索去海濱浴場遊泳,遇到前女同事瑪麗,當瑪麗看到他帶著黑領帶時,就問他母親去世的消息,他又一次很想說,這不能怪他,但是因為這樣的話他已經給老闆說過,他覺得再重複就沒有意義,所以欲言又止。「歸根結底,人總難免有點兒錯。」

第三,得到養老院的葬禮通知,默爾索趕去參加母親葬禮。他有三次機會可以看看母親的遺體,但是卻因為各種原因而錯過了。當然,這些最後也都成為了默爾索被上斷頭臺的理由。

在見到門房時,他想立即見母親一面,但是門房卻告訴他,先得見見院長。見了院長以後,院長和他談了很多話,他告訴默爾索,「總的來說,她在這裡生活,更加稱心如意些。」,並告訴他,母親在養老院有朋友,是同她年歲相仿的人。她跟他們能有些共同興趣,喜歡談談從前的年代。「您還年輕,跟您在一起,她會感到煩悶的。」

聽了院長一番話以後,趕到停屍間,,卻看到母親已經被放進棺木,並且加上了螺絲釘,雖然沒有擰緊,但是卻需要重新擰出,也許是怕麻煩別人,默爾索攔住了門房,說不想看了。

當晚守完靈,默爾索很疲倦,在院子裡難受地等待送母親去殯儀館,這一次養老院院長告訴他殯儀館來人要蓋棺之前要不要再看母親一眼,默爾索因為難受,也覺得沒有必要,就回答說「不」。這樣,自始至終,默爾索都沒有機會最後看母親一眼。

在他看來,以為這樣無所謂,但是這卻成了他最後被問成死罪的罪狀。因為天氣熱,因為身體疲倦,默爾索甚至沒有哭。

第四,他追求自然而然。不會作假。也不會虛張聲勢。在他為母親守靈期間,門房請他去食堂吃晚飯,默爾索說他不餓,於是門房主動提出,可以給他端來一杯牛奶咖啡。於是他就接受了。接著又想抽菸,但是又不免猶豫,不知道在媽媽的遺體旁邊是否合適。他想了想,覺得這不算什麼,他遞給門房一支香菸,兩人一起抽起來。

這些種種,都成了默爾索最終為判為絞刑的原因。而這些理由又是多麼的牽強,充滿了荒誕性。

由此可見,「母親」以及「母親死了」這個意象的設置和刻畫,是作者充分體現他的荒誕性意味的追求所在,也是作者以此揭露現實,表現人生乃至療愈人生的一種手段。

不知對否?願相與探討,再作進一步的商榷!

相關焦點

  • 加繆《局外人》:表裡如一的默爾索,卻在人群中感到格格不入?
    提到王菲的真,不得不說法國作家加繆的成名作《局外人》的主人公默爾索。同樣是表裡如一的人,可為何默爾索要遭受如此不公平的待遇?他因一次錯手殺人而被法庭指控,但最終卻因為「他沒有在他母親葬禮上哭泣」而被人審判自己的靈魂,並判處死刑。荒誕的世界,荒誕的人生。
  • ♪ 加繆親自朗讀的《局外人》音頻(完整版,1954年)
    《局外人》L'étranger是加繆的成名作。
  • 《局外人》:法國最年輕諾貝爾得主眼中的社會「潛規則」
    這是《局外人》的開篇句,一句就定了小說「文冷淡」的基調,通篇讀來心裡拔涼拔涼。比小說夠味的是作者加繆,法國人,存在主義哲學家文學家,說得簡單通俗點就是探討點人生意義何在?人為什麼活著?活著為什麼?等等。他在29歲時寫下《局外人》,44歲獲諾貝爾文學獎。是迄今為止法國最年輕的諾貝爾得主。三年之後死於車禍。
  • 高中寫作 | G9-12 創意寫作系列 - Writing Through Novel Study 加繆《局外人》
    在這門課程中,我們的作家老師將帶領學生們以作家的方式,深入研究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加繆的經典小說 The Stranger《局外人》,真正學習如何 Reading Like a Writer,具體學習小說中各種創作手法的使用方式,譬如:語言,背景,角色發展,對話,觀點,象徵主義,和情節等等。
  • 「夜讀」加繆:我格格不入,只為建立真實的生活
    加繆與薩特但在當時,加繆似乎永遠是一個邊緣人。他就像自己筆下的「局外人」,一生都在這荒誕的世界中格格不入。01 1914年,加繆出生的第二年,父親應徵入伍,在一戰的戰場上不幸身亡。在生存面前,母親的溫柔、疼愛全都是無稽之談。她對孩子表達愛的方式,就是在外祖母用鞭子抽打孩子們的時候,說一句「別打腦袋」。童年時的加繆加繆的代表作《局外人》中,開篇第一句就是震驚世界的「今天,媽媽死了。也可能是昨天,我不知道。」
  • 加繆《局外人》:在荒謬的世界裡,想做真實的自己,很難!
    《局外人》是其創作的一部中篇小說,憑藉這部小說,一度風靡法國文壇,是有史以來最年輕的諾貝爾獎獲獎作家之一。中篇小說《局外人》以第一人稱的口吻、冷漠的語調,用簡潔、明快、樸實的文筆,講述了主人公默爾索從母親葬禮上的冷漠,到因陽光的原因而過失殺人,最後卻被法官以「懷著一顆殺人的心,埋葬了母親」的判決,被判死刑的故事。
  • 讀客版《局外人》暢銷,再翻譯經典名著打破理解障礙
    ,《局外人》的地位斐然:它被譽為「20世紀西方文學劃時代作品」,書中「局外人」一詞更是西方文學與哲學中最重要的關鍵詞之一。  「如果你在人群中感到格格不入」引發年輕人共鳴  《局外人》形象地體現了存在主義哲學關於「荒謬」的觀念,其故事簡單,背後傳達的深度卻令人震撼:  主人公默爾索母親去世了,守靈當晚,他喝咖啡、抽菸,並拒絕看母親最後一眼。母親葬禮上,默爾索也沒流淚,第二天,他就和女人遊泳、看電影並發生了性關係。
  • 阿爾貝·加繆 為不幸的人們,帶去真正有意義的幸福
    首先必須指出,在加繆的語彙中,「母親」並不指向「祖國」,尤其不指向「法國」,在自傳體小說遺稿《第一個人》中,加繆曾對此有過詳細描述。所以,「母親」與「正義」的衝突,絕不是祖國母親與民族獨立之間意識形態的衝突。
  • 加繆:社會需要的是那些會在母親喪禮上哭泣的人
    內容介紹:這套加繆手記共三卷,加繆在其中記錄了他的讀書雜感、生活隨想、情感波動、寫作構思。第一卷包含加繆1935年5月到1942年2月之間的手記,是了解加繆其人及其思想不可或缺的重要記錄,更是理解其創作的關鍵。
  • 莫爾索與知識分子的生存困境 ──對加繆《局外人》的一種文化解讀
    他一點兒也不「普通」,他根本不能與「普通人」真正做到和諧共處,連一般性的相處也十分困難,因為他不僅是自己吃飽了就了事的,就可以自我感覺到擁有無限自由,或可以無拘無束地生活的人,他有母親,雖然她住在養老院,並且在小說的一開始就死了,可是這一陰影始終存在於小說裡,也就是存在於莫爾索的生活中,他被判處極刑,也是因為他在母親葬禮以及在給母親守靈時,沒有像「普通人」一樣地哭,或至少假裝去流淚或用手帕擦他幹臊的眼瞼
  • 加繆《局外人》:對普世價值觀和存在主義哲學的思考
    法院的庭審過程中,審判長和檢察官並沒有關注他殺人這件事,而是在母親的葬禮上他沒有哭,以及種種無動於衷的行為,因為在母親的葬禮上他沒有哭被判處了死刑。看到這裡是不是覺得這個故事很荒誕。沒錯,這就是一本荒誕小說,有荒誕的情節不難理解。
  • 阿爾貝·加繆:當我們從荒誕中驚醒,便認識了自身的局限
    在加繆1955年致羅蘭·巴特的公開信中,他明確指出:「相比《局外人》,《鼠疫》無可置疑地指明一條通道,從一種孤獨的反抗態度走向一種必須攜手而戰的共同認知。如果說存在從《局外人》向《鼠疫》的演化,它正是在團結與分擔的意義上形成的。」這些關於「團結與分擔」的說辭絕非事後追認。
  • 加繆:他用十個詞概括了自己的一生
    母親因此精神受到嚴重刺激,腦膜炎、失聰、語言能力受損、膽怯、脆弱,常常沉默。 後來的日子,母親委身於加繆暴橫的祖母家中,變得更加沉默。如此,加繆在最初的散文中形容為「這是非人的沉默」。 父親在加繆的人生中是缺席的。但後來他去探望曾經的老師時順便來到父親的墓地,被上面的生卒年震驚了,他父親死的時候是29歲,而他已經40多歲了。
  • 加繆的《局外人》:西方文壇劃時代之作,不哭的人被判處死刑
    各位愛讀書的朋友們,大家好,今天給大家說一說法國存在主義文學大師、荒誕哲學代表人物加繆的小說《局外人》。阿爾貝·加繆(Albert Camus),法國作家、哲學家,出生於阿爾及利亞的蒙多維。1957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這本《局外人》小說是他的代表作之一。下面我們來仔細品讀這本書的內容。
  • 看看加繆筆下的「反抗者」是怎樣對抗鼠疫?
    本文將從《鼠疫》中象徵性的荒誕映射、「反抗者」人物形象以及人道主義尊嚴捍衛的主題寓意三個角度出發,探析加繆「荒誕反抗哲學」的豐富內涵。一、加繆「荒誕哲學」的創作母題在加繆的文學作品中,「荒誕」從未逃離過他的創作母題。
  • 加繆:我反抗故我在
    加繆的一系列代表作如《局外人》、《卡利古拉》、《西西弗神話》、《鼠疫》、《正義者》,全面涉及人的生存狀態、存在意識與存在方式,是關於人之存在荒誕性的哲理。《正義者》之後,他又寫了一部專題理論著作《反抗者》來全面闡釋他關於反抗問題的理論體系。
  • 共讀《局外人》第一天:冷漠的人找到同類會如何?
    ——默爾索的故事今天,我們閱讀的是加繆《局外人》第一部第一章。《局外人》是法國加繆創作的中篇小說,他所塑造的局外人形象,荒誕、離經叛道,卻也是世上一部分人的縮影。資本的加劇,人情的冷漠,道德綁架的約束。沒有對錯,只有悲劇。轟動社會的「殺母案」的兇手或許就是這局外人。
  • 阿爾貝·加繆:從荒誕到反抗,這是決定性的進步
    在加繆1955年致羅蘭·巴特的公開信中,他明確指出:「相比《局外人》,《鼠疫》無可置疑地指明一條通道,從一種孤獨的反抗態度走向一種必須攜手而戰的共同認知。如果說存在從《局外人》向《鼠疫》的演化,它正是在團結與分擔的意義上形成的。」這些關於「團結與分擔」的說辭絕非事後追認。
  • 加繆誕辰紀念:關於荒謬、幸福、沉默以及他固執的人道主義
    阿貝爾·加繆在二戰後提出的這個問題,仍然擺在我們這個時代面前。1913年的今天,加繆生於阿爾及利亞的蒙多維,從小就在貧民區裡嘗盡了生活的艱辛。年少時,加繆曾患肺結核,痛苦不堪。病痛的縈繞以及二戰、冷戰的影響,讓加繆對死亡和生存有著更為獨特的思考和把握,在《局外人》、《西西弗的神話》等作品中,他的思考聚集在這些主題上:自殺、苦難、荒謬......
  • 薩特致加繆的悼詞:在可怕的日子中點亮語詞的燭光
    在這篇主角鮮明的悼詞中,薩特以「我」自稱,而稱阿爾貝·加繆為「他」,一個過去的「他」,故此,我們依舊感覺到他們之間距離的存在,死亡也不能拉近的「我」和「他」。在悼詞中,死者最重要的作品,如《局外人》《鼠疫》《西西弗神話》等均未被作者提及,在我看來不是出於「嫉妒」或「不屑」,而是這種「呢喃」的瑣碎性和日常性選擇的結果,就像一個真正的哭喪者的數落那樣,而我們所面對的這個平靜的「數落者」是有所節制的,他把他的要點放在了死者的思想歷程上,死者的短篇小說《墮落》 就是以這樣尋常的姿態出現在悼詞中的:「人們可以同意或反對他的思想,他在自己的作品——尤其是那部最優美也最不為人所理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