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代農民工調查:留住工人已是企業必做功課

2020-12-22 中國新聞網

工廠午休時間,工人三五成群或打牌或閒聊。

  ■編者按

  一年前,南方日報記者以「普通農民工」的身份,在東莞求職應聘,順利進入一家製衣廠和一家玩具廠,與工人同吃同住同勞動一周,管窺他們的生存、困惑和迷茫的未來。

  當時的報導《東莞打工周記》引起了汪洋書記的關注。他說:「南方日報的這個報導給我們一個啟發,面對新一代農民工,在管理上要有所改變。最根本的辦法,就是轉型升級、減少用工、提高產品的附加值。不靠拼汗水,而是靠拼技術、拼知識。若再靠拼勞動力,管理難度會越來越大,社會矛盾會越來越多、掙錢也會越來越少。要下決心去轉型升級。」

  一年來,關於東莞轉型升級,又發生了很多故事和不少傳言,甚至成為全球關注的熱點。東莞普通工廠的真實情況到底如何?是否發生了什麼大的變化?

  為了解真實的東莞轉型升級,近日南方日報記者再次以「普通農民工」的身份,隨機進入一家鞋廠,再次與工人們一起體驗東莞工廠一年來所發生的變化與不變,努力還原東莞轉型真實的一面。

  從未想過有一天,我會進入工廠,成為流水線上一名真正的工人。在鞋廠打工的一周裡,我體驗了他們辛勞的工作,感觸他們對現實的無奈,也從細微之處,感受到2008年金融風暴以來,東莞這座著名的加工貿易之城所經歷的艱難蛻變。

  找工

  玩具廠、鞋廠、服裝廠、皮具廠、電子廠、印刷廠……看上去這裡所有的企業似乎都缺人

  9月7日,到東莞的第一天。為了找工作,我坐上了一輛公交,在厚街鎮四處轉悠。

  「急招:針車熟練工2名;課長助理1名;普工若干名。工資待遇2000元-2500元/月。」這樣的招工紅榜,在厚街鎮遍地開花。繁華街區路邊,有些企業沿街擺起了招聘攤,但找工作的寥寥無幾;還有許多工廠乾脆將招工廣告擺在了門口。

  玩具廠、鞋廠、服裝廠、皮具廠、電子廠、印刷廠……看上去這裡所有的企業似乎都缺人。「人難招啊,昨天招了3個,結果只有2個去廠裡報到。」一家服裝廠的招工人員對前來找工作的記者訴苦,「招工難也不是一天兩天了,企業也有些習慣了。」這似乎印證了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此前的統計,廣東企業用工缺口40萬-50萬人已屬常態。

  轉了一圈之後,我將目標鎖定在了鞋廠。在東莞的工業版圖之上,鞋業一直都佔據著非常重要的地位,許多高檔名牌鞋都出自於被譽為「世界鞋都」的東莞。

  厚街的赤嶺工業區有好幾家著名鞋廠,綠洲、力凱都是在東莞鞋業叱吒風雲過的企業。

  9月7日下午,在赤嶺公園和中豪購物廣場附近,綠洲的招聘攤位聲勢浩大,前來接新員工的麵包車1個小時內來回走了兩趟。但各個招工攤前,招工的人都在三三兩兩地聊天,幾乎無人應聘。

  「不會電腦、高中畢業」的我四處「面試」,最終順利地進入了力凱鞋廠,成為一名普通工人。這天包括我在內,力凱「幸運地」招到了3名員工。

  利用周末兩天時間,我搬進了工廠宿舍,辦理了體檢、籤合同等入廠手續,也參觀了即將工作的車間。

  9月10日,我正式開始了打工生活。

  挺住

  經歷縮小規模的陣痛,但最終挺過了金融風暴,訂單排到明年,每天加班都做不完

  在力凱鞋廠,工人們每周要工作六天,每天11個小時:早上7時半到12時,下午1時半到5時半,晚上6時半到9時。

  對工人而言,加班是工資的保證,如果不加班,一個月到手只有1000元出頭。

  我被分到了成型二組,與其他兩位工友——亮叔、肖何一起負責包裝。

  一雙新鞋從品管站傳送到包裝站,首先由我掛上附贈的鞋帶,亮叔核對碼數,在鞋盒上貼上相應條形碼,肖何包裝入盒、裝箱。

  這項工作看上去並不複雜,但一整天裡我們一共要包裝近900雙鞋,平均每3分鐘內必須包裝好4雙鞋。最讓人害怕的是「一大波新鞋正在接近中」,新鞋永無止境地到來,我們必須如豌豆射手般「不知疲倦」,包裝一雙「消滅」一雙。

  即使流水線上沒有新鞋傳過來時,也要不停地折鞋盒、繫鞋帶,在這11個小時裡,幾乎沒有任何可偷懶的時間。

  力凱代工的是「新百倫」慢跑鞋,是全美第二、全球第三大運動品牌。工人們親切地稱呼手中的鞋為「NB鞋」,他們清楚地知道手中的鞋都是銷往美國、英國、日本等海外地區,也知道其價格不菲。

  「不比耐克便宜,一雙要四五百吧,上月巴拿馬的貨已經做好了,但貨款一直沒打過來,結果鞋全壓在了我們倉庫。」說起這些即將漂洋過海的鞋,運輸工李揚頗有點自豪。

  自2008年開始,在金融風暴的重壓之下,東莞一批實力欠佳的中小型鞋廠,由於訂單不足、利潤不高開始逐漸倒閉。

  在工廠工作了六年的陳阿姨告訴我,力凱的臺灣老闆在2008年前後,逐漸關掉了旗下另外兩家工廠——力祥和力展,而力凱即將要倒閉的傳言也一度甚囂塵上。

  陳阿姨也曾有過擔心,自己會不會與力祥、力展的一些工人一樣被裁員。力凱憑藉與新百倫長期的密切合作,雖然也經歷了縮小規模的陣痛,但最終挺過了金融風暴。

  「我們廠到底會不會倒?」當我問出這個問題,身邊的工友都很樂觀,「怎麼會倒呢?訂單都排到明年了,每天加班都有做不完的鞋。」

  車間石主管告訴我,每生產出一雙鞋,成二組31人一共能賺3.26元,也就是說,每人每雙鞋能賺1毛多。按一天900雙左右的產量,每人每天工資近90元。

  留人

  對於現在的工廠,每一個工人都很珍貴,怎樣才能留住工人,已是工廠必做的功課

  2008年之前,要進力凱工作沒那麼容易,沒有熟人的介紹,幾乎進不來。廠裡的工人大部分是四川籍,如果不是四川人,想進力凱更是難上加難。但如今,力凱要留住工人並不容易。

  「90後」小燕從一家皮具廠辭工後,邊玩邊「挑」廠近一個月。她與我本在同一天被招進廠,周一卻沒有來車間報到,後來她告訴我,她又挑中了另一家電子廠。

  最近一項調查表明,新生代農民工平均每人每年換工作0.45次,而上世紀50年代出生的老一代農民工僅為0.08次,新生代農民工跳槽頻率是其父兄輩的近6倍。

  在亮叔看來,老一輩農民工幾乎不挑工作,給什麼做什麼,而現在的年輕人什麼都挑,挑工資、挑環境、挑平臺……

  在車間石主管的眼中,與2008年之前相比,他更樂意招年長的工人,因為現在的年輕人越來越「漂浮」,總是做不了多久就會離開,而工作效率卻與年長工人相差無幾。但面臨缺人的現狀,工廠並沒有太多選擇的權利。

  隨著企業轉型升級,勞動密集型企業向中西部轉移,也讓許多農民工可以在家門口「打工」,鞋業也不例外。

  亞洲鞋業協會2007年做過的一項調查顯示,珠三角已經有超過一半鞋企到廣東兩翼和內地新設生產線,或將訂單交給內地工廠代工。

  力凱的工人中,也有不少人回到了家鄉,來自四川成都的張姐就是其中一員,2009年離開工作多年的力凱後,憑藉積攢下的針車經驗,她在成都順利找到了一份合適的工作。

  但大規模的返鄉潮似乎並沒有出現,力凱廠裡的四川人絕大多數都還在流水線上默默工作,他們的親朋好友中,回去的人也只是極少數。

  據東莞市人力資源與社會保障局提供的數據,截至今年7月底該市用工備案總數為349.9萬人,較2011年底增加了5.1萬人。在東莞的湘籍勞動力流動情況也並不明顯,略微增長了7000人。

  對於常年在外打工的老一輩農民工來說,他們對廣東有著更深的眷戀。亮叔的家鄉在四川南充,他妻子在廣州花都打工,回老家對他們而言意味著找不到工作。他們的「家」在虎門鎮,那裡有一套已經租了十幾年的房子。

  「我本來也想把房子退掉,但老婆捨不得,街坊鄰居都熟悉,感覺是個家了。」亮叔說。

  2008年,與力凱同一個老闆的力祥鞋廠,因多年來不買社保、改籤勞動合同抹去工齡被千名工人集體「討說法」。而今我進力凱時,人力部門明確告訴我,廠方會為我買「五險」,並且住宿、吃飯廠方都有補貼。

  每天中午,下班時間一到,大家小跑著從車間奔向食堂。雖然最貴的6.5元套餐裡,三個菜幾乎都是素,難找到一點肉,但「吃滿100元補42元,吃滿150元補62元」的福利政策讓很多人還是選擇了食堂。

  16歲的小不點每個月在食堂花100元,就可以解決午餐。相比在廠外買5元盒飯,還是要划算一些。新入廠的當天,我拿到了我的飯卡,裡面已經有60元錢,這是廠方對新人的照顧。第一個月內,我的飯卡會陸續充進240元。

  除了吃飯,住宿上也有一定的補貼,工人若選擇在宿舍住,不僅不要錢,每天工廠還會補貼2元。這在2008年前,讓工人想都不敢想。那時候宿舍人滿為患,別說工廠給錢,讓工人自己一天掏2元住,都有許多人願意。

  宿舍樓的第一層是小商店、食堂、娛樂室,第二層至第六層是員工宿舍,其中五六層是專門設置的「夫妻房」。

  在普通宿舍內共有6張鐵架高低床,僅有的電器就是日光燈和吊扇,宿舍內沒有任何插頭。在走廊的盡頭有一間專門的手機充電房,這裡是唯一可插電的地方。公共浴室、廁所、洗衣間在整層樓的中間部位,晚上提供熱水。

  很多工人還是覺得宿舍很不方便,因此真正住在工廠的人不多。我來之前,24歲已為人母的麗麗已經在433室單獨住了近半年,其他每個宿舍大概也只有兩三人。

  隔壁宿舍的貴州女孩翠翠還是覺得住在宿舍好。在「住在外面,每個月要花掉兩三百元,宿舍的條件雖然差了些,但是有免費的熱水,還不用自己花錢。」

  這些福利讓我覺得很驚訝,翠翠卻說食宿已經是很多工廠的基本福利,還有些工廠為了留住工人,會給工人過生日,辦籃球賽,提供帶薪年假,算工齡,甚至專門設幼兒園。

  追求

  更大的廠區、更多的工人曾是產能的保證,經歷規模縮減後,工廠更注重效率

  「肖何,包快點!」

  「年輕人出手要利落,動作要快,不要像個老人家,慢吞吞一點朝氣也沒有。」

  我的第一個加班晚上,亮叔說了許多對現在年輕工人的看法。在他眼中,「90後」的孩子愛「耍滑頭」,四處偷懶。

  同樣被老工人們認為「愛偷懶」的還有18歲的李揚,同組的陳阿姨對年輕人很寬容,「他們還年輕,玩性大。都跟我小孩差不多大,他們偷懶就偷會,我們多做點沒事。」

  但並不是所有人都會如同陳阿姨一樣寬容。在工廠工作的第五天,一大早組長就把成二組成員召集起來,訓斥了一頓:「410型,3500雙,看看你們做了幾天了!組裡有些喜歡偷懶、瞎晃的人,你以為我不知道嗎?!我只是不講。今天上午10點前,必須把所有410鞋出完,不出完大家都準備加班!」

  410是NB鞋中的一款女式慢跑鞋,以藍黑、桃紅色為主色調。這雙鞋已經在流水線上傳送了兩天,但日產量並不能令領導滿意。組長平時都是個和顏悅色的人,突然的發怒讓我有些莫名。工友安慰我:「組長可能也是受到了上面的壓力。」這一上午,我們的效率確實提高了很多。

  2008年以前,出於對產量的要求,力凱一直走的是一種規模擴張的道路,更大的廠區、更多的工人,是產能的保證。但經歷規模的縮減,力凱逐漸更注重效率。

  事實上,效率是流水線永遠追求的目標,不僅力凱,其他工廠也是一樣。

  李揚媽媽所在的鞋廠比力凱更是如此,同樣是計件工資,她每月能賺三四千元。李揚媽媽所在的小組有45人,每天最低也要出產1500雙鞋。「他們上班不能接電話,每個月還要考核,算個人的工作效率,不達標還要扣錢。」

  李揚媽媽所在的鞋廠,就是力凱對面的綠洲鞋廠。對於力凱絕大多數工人來說,對面這個「鄰居」,既令人豔羨,又具神秘色彩。

  2004年左右,正是力凱最為輝煌的時刻。此時的力凱員工數量達到2萬人以上,代工的品牌除了新百倫之外,還有Kswiss、安踏等。2008年左右,力凱開始逐漸萎縮,從六個廠變為1個廠,人數也由2萬逐漸變成了今天的1000左右,代工品牌僅剩下新百倫。

  而同樣是2008年,綠洲鞋廠逆市而上,2009年員工人數已經達到1萬,與力凱的萎縮形成鮮明對比。據最新的數據顯示,綠洲預估2012年總出口量會達到1300萬雙,比上年增長400多萬雙。

  每天早上7時10分,在赤嶺中豪購物廣場都能看到,綠洲的員工整齊地排成六七隊,等著廠裡的免費大巴接送。而力凱用來接送員工的,只有兩輛破舊的公交車。

  「綠洲的員工宿舍比我們的好多了,錢也多很多。」工友許雲對綠洲表現出了羨慕。但綠洲也許並沒有她想的那麼好。曾經有位在力凱工作過的工友,跑去綠洲工作了幾個月,因為受不了嚴格的考核管理,而重回力凱。

  我與李揚媽媽交流後發現,除嚴格的管理外,綠洲成熟的激勵機制貢獻不小。在綠洲,除工資外,還有技術津貼。員工經考試後得到相應的技術評級,由技術評級決定津貼的多少,例如C級每月就有175元。

  通過媒體的報導也許能找到綠洲逆勢而上的秘訣:立足於自主研發、以客戶需求為導向。綠洲鞋業曾以零毛利、甚至負毛利進行研發設計和生產,找到合適的材料後第一時間開發新品,為品牌商服務,增加與品牌商合作中的主動性,讓綠洲受益匪淺。

  尾聲

  9月15日,我的打工生活正式結束。向石課長辭工後,我收到了他的挽留:「在我們工廠不錯的,如果你的新工作還是要去工廠,那沒有意義。如果在外面做得不好,歡迎回來。」

  當天傍晚,我回到了廣州。

  (文中所有人物均為化名)

  蹲點手記

  企業轉型升級是

  整個產業鏈任務

  7天時間很短,但我從工人的生活裡看到了工廠的轉變,又從工廠的各種轉變中,看到東莞這個城市努力轉身的艱難步履和希望前景。

  在去打工之前,我曾設想過各種情況:訂單不足,返鄉潮……工廠舉步維艱。但去之後,發現情況似乎並不是這樣。很多工廠的訂單目前充足,大規模返鄉潮也並未出現,而工廠唯一的煩惱似乎就是人力不足。

  企業的發展要依靠工人的進步。

  廠裡的年輕人,放棄了學業,提早步入了現實社會。對比他們的同齡人,他們已經能賺一份不錯的工資。但當老闆、賺大錢才是他們的目標,而實現目標的路徑,他們大多沒有想清楚。

  從我身邊年輕的工友未來的打算中,可以預測他們即將在不斷的「跳槽」中積攢技術經驗,李揚打算學皮鞋設計、肖何打算「學點技術」,他們在毫不自知中,逐步從普通工轉向技術工,這也正是未來企業對工人的要求。

  另一方面,工人的進步也離不開企業提供的環境,從我了解的情況看,絕大多數新一代農民工沒有想過要重回校園學技術,而是選擇在企業裡慢慢成長。

  「走一步算一步」是很多「90後」的想法,他們對於未來並沒有一個規劃,而成熟一些的「80後」則對於未來充滿著信心。

  我們組的組長林成今年只有24歲,他進廠一年,便成為了這條流水線的負責人。對比普通工人,我從未見林成穿過拖鞋,他的裝扮在工廠裡難得的正式:休閒襯衫,休閒西褲,加上休閒皮鞋。

  在「90後」的眼中,林成的升遷令人羨慕。年輕的他,在廠裡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但當我問他會不會一直在這裡做下去時,他笑著搖搖頭,堅毅的目光透出了對未來的自信:「人往高處走。」

  做一雙鞋要經過很多道工序,裁斷、針車、底加工、成型等,而僅在成型階段,就有16道工序。拆開這16道工序,每個工序中的工人都只是在做重複簡單的動作。我問過石課長,為什麼不用機器造鞋?石課長笑笑,「力凱也曾想過使用機器造出一雙鞋。」

  對於未來,企業也有自己美好的願景:創造自主品牌、拿設計專利、發明新工藝、提高附加值……但這些想法,不是一個企業單打獨鬥就能實現的。在已形成的產業鏈條中,企業之間命運與共,企業的進步需要配套工藝的進步,需要設備的更新換代。這不只是一家企業的目標,而是整個產業鏈的任務。  ●文/圖 南方日報見習記者 張婧 東莞厚街報導 策劃統籌 胡念飛

相關焦點

  • 解決新生代農民工教育培訓問題的調查與思考
    目前,我國新生代農民工融入城市發展之意願非常強烈,他們在努力尋求定居城市和獲得發展的機會。隨著第一代農民工逐漸退出勞動力市場,新生代農民工已日益成為農民工群體的主體。最近湖南省桃源縣人社局通過調查顯示,外出新生代農民工常年在外務工有20萬左右,全縣新生代農民工目前總數已超過40萬。
  • 全國總工會:關於新生代農民工問題的研究報告
    根據當前三項規模相對較大的新生代農民工調查數據(一項為中國人民大學2010年對全國28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共1595名新生代農民工的調查,一項為珠三角新生代農民工的調查數據,另一項為全國總工會研究室2009年組織對千家已建工會企業的問卷調查),新生代農民工的平均年齡為23歲左右,這要求我們在認識新生代農民工時,必須關注與其所處特定年齡階段相關的一系列特徵和問題。
  • 調查:新生代農民工不滿城市卻又離不開城市
    ——市場競爭力差找工作靠關係在農業大省湖北,武漢是新生代農民工就業的主要地點,湖北省社會科學院在該市發放了500份問卷進行調查,64.3%的被調查者為男性。從行業分類看,44.7%的人在服務業,21.3%在製造業,12.6%為個體商販,12.3%在建築業,5.4%在交通運輸和倉儲業。
  • 新生代農民工的數量、結構和特點
    這說明新生代農民工在選擇行業時,不僅看重崗位的工資水平,也很看重企業提供的工作環境和職業前景。與上一代農民工相比,新生代農民工更傾向於選擇較體面、較安全和有發展前景的工作崗位。調查顯示,大部分新生代農民工都有明確的職業發展目標,比較看重自己未來的發展。
  • 易鳳嬌:新生代農民工需要提高技能的培訓機會
    新聞中心 > 專題 > 2014年全國兩會 > 直播 > 人大談女性發展記者會 > 摘要 易鳳嬌:新生代農民工需要提高技能的培訓機會
  • 2016.04:心理因素對新生代農民工市民化意願的影響(張笑秋)
    國內在研究新生代農民工的市民化意願和其他流動意願的影響因素時,更多從經濟因素和社會因素方面進行探討(任娟娟,2012;李丹等,2013;張洪霞,2014),部分文獻已開始關注新生代農民工的心理因素國內新生代農民工市民化意願影響因素分析側重社會因素和經濟因素,對心理因素的研究缺乏系統性,更多將心理因素作為因變量進行分析。因此,在分析心理因素對新生代農民工市民化意願的影響中,應在具有一般意義的多維視角的人類行為理論和直接關聯的遷移心理學指導下,納入相對完整的心理因素,藉助調查數據,系統分析的心理因素對我國新生代農民工市民化意願的影響,並據此提出有序推進該群體市民化對策的建議。
  • 【特別推薦】許向東 對大眾傳媒中新生代農民工政治參與的分析與思考
    如果個人能夠通過移居城市,獲得地位較高的職業或改善他們的經濟福利等方式實現這些目標,那麼,這些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成為他們政治參與的替代物」。[3]考察樣本中有56篇屬於維權報導,佔政治參與報導的55%,從內容看都是在個體權益受到侵害時的維權行為,保障自己的利益訴求是新生代農民工政治參與的主要目的。
  • 新生代農民工:用奮鬥期許美好未來
    左二為陳文雄主人公:80後吳饒應、90後陳文雄(在南京打工的新生代農民工)己亥年夢想:裝修新房;買輛汽車。而陳文雄已和發小們外出遊玩了幾日,這天正在橫店影視城逛著。「豬年掙得好就買輛車,我們來場自駕遊旅行。」電話裡他興奮地說。1988年出生的吳饒應是江西省上饒市鄱陽縣人,做了12年木工,如今已是班組長,有了自己的建築隊,年前正給南京奧體附近一房地產開發商趕精裝修的活。
  • 服裝搭配師、電商主播、試睡員……新職業受新生代農民工青睞
    隨著產業的更新迭代,越來越多新興職業湧現,養老護理員、電商主播、寵物美容師等新興崗位,為新生代農民工帶來廣闊前景和較高收入。與此同時,面對新興行業,新生代農民工好奇、新鮮之餘,也對其穩定性和職業發展有所疑慮。 服裝搭配師、電商主播、自媒體博主、試吃試睡員……近來,許多陌生又新奇的職業如雨後春筍,伴隨科技創新和文化發展應運而生。
  • 工人流失率不斷攀升 武漢製造業招聘成本高企
    湖北日報訊(記者胡弦)3月26日晚,從武漢富士康離職6天的小許,下決心從微信入職群退出,一起進廠的140餘名同事,20多天已走了50%。頻繁的加班讓20歲的小許感到「不自由」,他轉行做了一名房地產公司的銷售。  小許他們只是招工、離職滾滾洪流的一小部分。武漢人社部門統計,製造企業普遍受到不斷攀升的工人流失率的困擾,招聘成本日益高企。
  • 基於佛山市L鎮新生代農民工隨遷子女教育的階層分化調研-虎嗅網
    基於佛山市L鎮田野調查,發現新生代農民工在產業發展過程中出現了階層分化,這帶來了不同階層家庭在教育投資、競爭能力、擇校偏好的差異,形成了隨遷子女教育的階層分化基礎。當前學界主要針對第一代農民工隨遷子女教育問題做了大量研究,主要有兩種學科視角。其一是教育學及教育管理視角。以教育起點公平理論為支撐,圍繞第一代農民工子女教育問題、原因和政策建議展開。
  • 「斷代」農民工亟待接續
    「斷代」農民工亟待接續 2012年08月16日09:16  來源:湖北日報 隨著人口紅利的減少,新生代農民工的價值觀念的改變,白領工資招不到「80後」泥工。
  • 中國農民工就業情況及展望
    有些私營企業主不尊重職工起碼的人身權利,動輒就訓斥、罰款,甚至打罵工人。(3)不參加社會保險。《勞動法》明文規定:「用人單位和勞動者必須依法參加社會保險,繳納社會保險費。」但不少私營企業以種種理由搪塞,不參加社會保險,有的即使參保,也僅是企業老闆和領導班子成員,職工的「生老病死」無人管。
  • 讓農民工不再「憂薪」——農民工工資清欠調查報告
    新華社北京12月15日電 題:讓農民工不再「憂薪」——農民工工資清欠調查報告新華社記者一份薪水,背後是一個家庭的生活來源和希望。對農民工來講,工資是養家費、治病錢,也是實現全面小康的一份基本保障。年終歲末,農民工是否按時足額拿到了應得的工資?欠薪的深層次原因在哪裡?對欠薪「頑疾」國家將從哪些方面予以根治?
  • 新媒體、社會資本與農民工的工作搜尋——基於長三角四市的調查分析
    調查數據顯示,截至2015年6月我國網民規模已達到5.94億。智慧型手機的上網使用率高達88.9%,已經佔據上網的主導地位。智慧型手機已經成為人們聯結網絡的首選設備,越來越多的人群開始藉助各類應用平臺獲取信息和結識朋友,以此來擴大自己的信息和社交範圍,其中20~29歲的年輕人成為社交網民的主要構成群體。有研究認為,藉助新媒體人們不僅可以直接獲取信息和社交機會,同時也可以從不斷擴大的社會關係中獲益。
  • 四川農民工貴州討薪被打7人受傷警方已立案調查
    去年11月25日,林巧在貴州安順被砍傷四川農民工貴州討薪被打 7人受傷事發貴州安順 當地警方已立案調查並依法追究涉案人員責任昨日,躺在資中縣中醫院康復科病床上,林巧左腿上長約20釐米的刀疤仍清晰可見,傷口以下部位依然無知覺。「按醫生所說,如果這個月還不能恢復知覺,今後就很難恢復了。」刀傷怎麼來的?
  • 2016年農民工監測調查報告
    1980年及以後出生的新生代農民工已逐漸成為農民工的主體,佔全國農民工總量的49.7%,比上年提高>  從對工會組織的知曉情況看,已就業進城農民工中20.8%知道所在企業或單位有工會組織,比上年提高1.3個百分點;59.6%知道所在單位和企業沒有工會組織
  • 富士康在歐洲(4)|工會究竟為工人做了什麼
    富士康工會的目標與中國官方說辭一致,工人被告知「有困難,找工會」。截至2009年12月,中國92%的全球500強企業都已成立工會,包括富士康和沃爾瑪。全國總工會共有2.58億會員,數量超過國際工會聯盟(International Trade Union Confederation,ITUC),後者共有會員1.76億,分布在161個國家(不包括中國)。
  • 新生代民工突破圍城 跳樓頻發撼動中國代工業態
    按富士康PCEBG人力資源部資深副理萬紅飛的說法,企業基層工人的流失率每月高達5%。  在2010年2月28日出版的富士康內刊《鴻橋》中,一篇關於新生代農民工的文章便提到,「新生代民工崛起改寫勞資博弈局面」。文章說,這些80、90後的新生代農民工,和上一代在價值觀念、工作期待、權利意識等各方面都有著巨大區別。他們習慣了城市生活方式,更願意融入城市。
  • 盧暉臨:打破農民工生產體制 邁向市民化之路
    有哪一個國家的產業工人生涯這麼短暫?中國的產業工人一般是18歲進廠,工作到20多歲。如果工作到30幾歲,工廠不願意要,自己也不願意做了,因為這樣沒有前途。以後結婚生孩子了怎麼辦?所以說工人生涯只有幾年或者十幾年的時間。這麼短暫,哪一個國家會這樣?如果工人在工廠中相對比較穩定,他們可以換工作,但是可以工作到三四十歲或者五六十歲,那就不存在「民工荒」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