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廠午休時間,工人三五成群或打牌或閒聊。
■編者按
一年前,南方日報記者以「普通農民工」的身份,在東莞求職應聘,順利進入一家製衣廠和一家玩具廠,與工人同吃同住同勞動一周,管窺他們的生存、困惑和迷茫的未來。
當時的報導《東莞打工周記》引起了汪洋書記的關注。他說:「南方日報的這個報導給我們一個啟發,面對新一代農民工,在管理上要有所改變。最根本的辦法,就是轉型升級、減少用工、提高產品的附加值。不靠拼汗水,而是靠拼技術、拼知識。若再靠拼勞動力,管理難度會越來越大,社會矛盾會越來越多、掙錢也會越來越少。要下決心去轉型升級。」
一年來,關於東莞轉型升級,又發生了很多故事和不少傳言,甚至成為全球關注的熱點。東莞普通工廠的真實情況到底如何?是否發生了什麼大的變化?
為了解真實的東莞轉型升級,近日南方日報記者再次以「普通農民工」的身份,隨機進入一家鞋廠,再次與工人們一起體驗東莞工廠一年來所發生的變化與不變,努力還原東莞轉型真實的一面。
從未想過有一天,我會進入工廠,成為流水線上一名真正的工人。在鞋廠打工的一周裡,我體驗了他們辛勞的工作,感觸他們對現實的無奈,也從細微之處,感受到2008年金融風暴以來,東莞這座著名的加工貿易之城所經歷的艱難蛻變。
找工
玩具廠、鞋廠、服裝廠、皮具廠、電子廠、印刷廠……看上去這裡所有的企業似乎都缺人
9月7日,到東莞的第一天。為了找工作,我坐上了一輛公交,在厚街鎮四處轉悠。
「急招:針車熟練工2名;課長助理1名;普工若干名。工資待遇2000元-2500元/月。」這樣的招工紅榜,在厚街鎮遍地開花。繁華街區路邊,有些企業沿街擺起了招聘攤,但找工作的寥寥無幾;還有許多工廠乾脆將招工廣告擺在了門口。
玩具廠、鞋廠、服裝廠、皮具廠、電子廠、印刷廠……看上去這裡所有的企業似乎都缺人。「人難招啊,昨天招了3個,結果只有2個去廠裡報到。」一家服裝廠的招工人員對前來找工作的記者訴苦,「招工難也不是一天兩天了,企業也有些習慣了。」這似乎印證了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此前的統計,廣東企業用工缺口40萬-50萬人已屬常態。
轉了一圈之後,我將目標鎖定在了鞋廠。在東莞的工業版圖之上,鞋業一直都佔據著非常重要的地位,許多高檔名牌鞋都出自於被譽為「世界鞋都」的東莞。
厚街的赤嶺工業區有好幾家著名鞋廠,綠洲、力凱都是在東莞鞋業叱吒風雲過的企業。
9月7日下午,在赤嶺公園和中豪購物廣場附近,綠洲的招聘攤位聲勢浩大,前來接新員工的麵包車1個小時內來回走了兩趟。但各個招工攤前,招工的人都在三三兩兩地聊天,幾乎無人應聘。
「不會電腦、高中畢業」的我四處「面試」,最終順利地進入了力凱鞋廠,成為一名普通工人。這天包括我在內,力凱「幸運地」招到了3名員工。
利用周末兩天時間,我搬進了工廠宿舍,辦理了體檢、籤合同等入廠手續,也參觀了即將工作的車間。
9月10日,我正式開始了打工生活。
挺住
經歷縮小規模的陣痛,但最終挺過了金融風暴,訂單排到明年,每天加班都做不完
在力凱鞋廠,工人們每周要工作六天,每天11個小時:早上7時半到12時,下午1時半到5時半,晚上6時半到9時。
對工人而言,加班是工資的保證,如果不加班,一個月到手只有1000元出頭。
我被分到了成型二組,與其他兩位工友——亮叔、肖何一起負責包裝。
一雙新鞋從品管站傳送到包裝站,首先由我掛上附贈的鞋帶,亮叔核對碼數,在鞋盒上貼上相應條形碼,肖何包裝入盒、裝箱。
這項工作看上去並不複雜,但一整天裡我們一共要包裝近900雙鞋,平均每3分鐘內必須包裝好4雙鞋。最讓人害怕的是「一大波新鞋正在接近中」,新鞋永無止境地到來,我們必須如豌豆射手般「不知疲倦」,包裝一雙「消滅」一雙。
即使流水線上沒有新鞋傳過來時,也要不停地折鞋盒、繫鞋帶,在這11個小時裡,幾乎沒有任何可偷懶的時間。
力凱代工的是「新百倫」慢跑鞋,是全美第二、全球第三大運動品牌。工人們親切地稱呼手中的鞋為「NB鞋」,他們清楚地知道手中的鞋都是銷往美國、英國、日本等海外地區,也知道其價格不菲。
「不比耐克便宜,一雙要四五百吧,上月巴拿馬的貨已經做好了,但貨款一直沒打過來,結果鞋全壓在了我們倉庫。」說起這些即將漂洋過海的鞋,運輸工李揚頗有點自豪。
自2008年開始,在金融風暴的重壓之下,東莞一批實力欠佳的中小型鞋廠,由於訂單不足、利潤不高開始逐漸倒閉。
在工廠工作了六年的陳阿姨告訴我,力凱的臺灣老闆在2008年前後,逐漸關掉了旗下另外兩家工廠——力祥和力展,而力凱即將要倒閉的傳言也一度甚囂塵上。
陳阿姨也曾有過擔心,自己會不會與力祥、力展的一些工人一樣被裁員。力凱憑藉與新百倫長期的密切合作,雖然也經歷了縮小規模的陣痛,但最終挺過了金融風暴。
「我們廠到底會不會倒?」當我問出這個問題,身邊的工友都很樂觀,「怎麼會倒呢?訂單都排到明年了,每天加班都有做不完的鞋。」
車間石主管告訴我,每生產出一雙鞋,成二組31人一共能賺3.26元,也就是說,每人每雙鞋能賺1毛多。按一天900雙左右的產量,每人每天工資近90元。
留人
對於現在的工廠,每一個工人都很珍貴,怎樣才能留住工人,已是工廠必做的功課
2008年之前,要進力凱工作沒那麼容易,沒有熟人的介紹,幾乎進不來。廠裡的工人大部分是四川籍,如果不是四川人,想進力凱更是難上加難。但如今,力凱要留住工人並不容易。
「90後」小燕從一家皮具廠辭工後,邊玩邊「挑」廠近一個月。她與我本在同一天被招進廠,周一卻沒有來車間報到,後來她告訴我,她又挑中了另一家電子廠。
最近一項調查表明,新生代農民工平均每人每年換工作0.45次,而上世紀50年代出生的老一代農民工僅為0.08次,新生代農民工跳槽頻率是其父兄輩的近6倍。
在亮叔看來,老一輩農民工幾乎不挑工作,給什麼做什麼,而現在的年輕人什麼都挑,挑工資、挑環境、挑平臺……
在車間石主管的眼中,與2008年之前相比,他更樂意招年長的工人,因為現在的年輕人越來越「漂浮」,總是做不了多久就會離開,而工作效率卻與年長工人相差無幾。但面臨缺人的現狀,工廠並沒有太多選擇的權利。
隨著企業轉型升級,勞動密集型企業向中西部轉移,也讓許多農民工可以在家門口「打工」,鞋業也不例外。
亞洲鞋業協會2007年做過的一項調查顯示,珠三角已經有超過一半鞋企到廣東兩翼和內地新設生產線,或將訂單交給內地工廠代工。
力凱的工人中,也有不少人回到了家鄉,來自四川成都的張姐就是其中一員,2009年離開工作多年的力凱後,憑藉積攢下的針車經驗,她在成都順利找到了一份合適的工作。
但大規模的返鄉潮似乎並沒有出現,力凱廠裡的四川人絕大多數都還在流水線上默默工作,他們的親朋好友中,回去的人也只是極少數。
據東莞市人力資源與社會保障局提供的數據,截至今年7月底該市用工備案總數為349.9萬人,較2011年底增加了5.1萬人。在東莞的湘籍勞動力流動情況也並不明顯,略微增長了7000人。
對於常年在外打工的老一輩農民工來說,他們對廣東有著更深的眷戀。亮叔的家鄉在四川南充,他妻子在廣州花都打工,回老家對他們而言意味著找不到工作。他們的「家」在虎門鎮,那裡有一套已經租了十幾年的房子。
「我本來也想把房子退掉,但老婆捨不得,街坊鄰居都熟悉,感覺是個家了。」亮叔說。
2008年,與力凱同一個老闆的力祥鞋廠,因多年來不買社保、改籤勞動合同抹去工齡被千名工人集體「討說法」。而今我進力凱時,人力部門明確告訴我,廠方會為我買「五險」,並且住宿、吃飯廠方都有補貼。
每天中午,下班時間一到,大家小跑著從車間奔向食堂。雖然最貴的6.5元套餐裡,三個菜幾乎都是素,難找到一點肉,但「吃滿100元補42元,吃滿150元補62元」的福利政策讓很多人還是選擇了食堂。
16歲的小不點每個月在食堂花100元,就可以解決午餐。相比在廠外買5元盒飯,還是要划算一些。新入廠的當天,我拿到了我的飯卡,裡面已經有60元錢,這是廠方對新人的照顧。第一個月內,我的飯卡會陸續充進240元。
除了吃飯,住宿上也有一定的補貼,工人若選擇在宿舍住,不僅不要錢,每天工廠還會補貼2元。這在2008年前,讓工人想都不敢想。那時候宿舍人滿為患,別說工廠給錢,讓工人自己一天掏2元住,都有許多人願意。
宿舍樓的第一層是小商店、食堂、娛樂室,第二層至第六層是員工宿舍,其中五六層是專門設置的「夫妻房」。
在普通宿舍內共有6張鐵架高低床,僅有的電器就是日光燈和吊扇,宿舍內沒有任何插頭。在走廊的盡頭有一間專門的手機充電房,這裡是唯一可插電的地方。公共浴室、廁所、洗衣間在整層樓的中間部位,晚上提供熱水。
很多工人還是覺得宿舍很不方便,因此真正住在工廠的人不多。我來之前,24歲已為人母的麗麗已經在433室單獨住了近半年,其他每個宿舍大概也只有兩三人。
隔壁宿舍的貴州女孩翠翠還是覺得住在宿舍好。在「住在外面,每個月要花掉兩三百元,宿舍的條件雖然差了些,但是有免費的熱水,還不用自己花錢。」
這些福利讓我覺得很驚訝,翠翠卻說食宿已經是很多工廠的基本福利,還有些工廠為了留住工人,會給工人過生日,辦籃球賽,提供帶薪年假,算工齡,甚至專門設幼兒園。
追求
更大的廠區、更多的工人曾是產能的保證,經歷規模縮減後,工廠更注重效率
「肖何,包快點!」
「年輕人出手要利落,動作要快,不要像個老人家,慢吞吞一點朝氣也沒有。」
我的第一個加班晚上,亮叔說了許多對現在年輕工人的看法。在他眼中,「90後」的孩子愛「耍滑頭」,四處偷懶。
同樣被老工人們認為「愛偷懶」的還有18歲的李揚,同組的陳阿姨對年輕人很寬容,「他們還年輕,玩性大。都跟我小孩差不多大,他們偷懶就偷會,我們多做點沒事。」
但並不是所有人都會如同陳阿姨一樣寬容。在工廠工作的第五天,一大早組長就把成二組成員召集起來,訓斥了一頓:「410型,3500雙,看看你們做了幾天了!組裡有些喜歡偷懶、瞎晃的人,你以為我不知道嗎?!我只是不講。今天上午10點前,必須把所有410鞋出完,不出完大家都準備加班!」
410是NB鞋中的一款女式慢跑鞋,以藍黑、桃紅色為主色調。這雙鞋已經在流水線上傳送了兩天,但日產量並不能令領導滿意。組長平時都是個和顏悅色的人,突然的發怒讓我有些莫名。工友安慰我:「組長可能也是受到了上面的壓力。」這一上午,我們的效率確實提高了很多。
2008年以前,出於對產量的要求,力凱一直走的是一種規模擴張的道路,更大的廠區、更多的工人,是產能的保證。但經歷規模的縮減,力凱逐漸更注重效率。
事實上,效率是流水線永遠追求的目標,不僅力凱,其他工廠也是一樣。
李揚媽媽所在的鞋廠比力凱更是如此,同樣是計件工資,她每月能賺三四千元。李揚媽媽所在的小組有45人,每天最低也要出產1500雙鞋。「他們上班不能接電話,每個月還要考核,算個人的工作效率,不達標還要扣錢。」
李揚媽媽所在的鞋廠,就是力凱對面的綠洲鞋廠。對於力凱絕大多數工人來說,對面這個「鄰居」,既令人豔羨,又具神秘色彩。
2004年左右,正是力凱最為輝煌的時刻。此時的力凱員工數量達到2萬人以上,代工的品牌除了新百倫之外,還有Kswiss、安踏等。2008年左右,力凱開始逐漸萎縮,從六個廠變為1個廠,人數也由2萬逐漸變成了今天的1000左右,代工品牌僅剩下新百倫。
而同樣是2008年,綠洲鞋廠逆市而上,2009年員工人數已經達到1萬,與力凱的萎縮形成鮮明對比。據最新的數據顯示,綠洲預估2012年總出口量會達到1300萬雙,比上年增長400多萬雙。
每天早上7時10分,在赤嶺中豪購物廣場都能看到,綠洲的員工整齊地排成六七隊,等著廠裡的免費大巴接送。而力凱用來接送員工的,只有兩輛破舊的公交車。
「綠洲的員工宿舍比我們的好多了,錢也多很多。」工友許雲對綠洲表現出了羨慕。但綠洲也許並沒有她想的那麼好。曾經有位在力凱工作過的工友,跑去綠洲工作了幾個月,因為受不了嚴格的考核管理,而重回力凱。
我與李揚媽媽交流後發現,除嚴格的管理外,綠洲成熟的激勵機制貢獻不小。在綠洲,除工資外,還有技術津貼。員工經考試後得到相應的技術評級,由技術評級決定津貼的多少,例如C級每月就有175元。
通過媒體的報導也許能找到綠洲逆勢而上的秘訣:立足於自主研發、以客戶需求為導向。綠洲鞋業曾以零毛利、甚至負毛利進行研發設計和生產,找到合適的材料後第一時間開發新品,為品牌商服務,增加與品牌商合作中的主動性,讓綠洲受益匪淺。
尾聲
9月15日,我的打工生活正式結束。向石課長辭工後,我收到了他的挽留:「在我們工廠不錯的,如果你的新工作還是要去工廠,那沒有意義。如果在外面做得不好,歡迎回來。」
當天傍晚,我回到了廣州。
(文中所有人物均為化名)
蹲點手記
企業轉型升級是
整個產業鏈任務
7天時間很短,但我從工人的生活裡看到了工廠的轉變,又從工廠的各種轉變中,看到東莞這個城市努力轉身的艱難步履和希望前景。
在去打工之前,我曾設想過各種情況:訂單不足,返鄉潮……工廠舉步維艱。但去之後,發現情況似乎並不是這樣。很多工廠的訂單目前充足,大規模返鄉潮也並未出現,而工廠唯一的煩惱似乎就是人力不足。
企業的發展要依靠工人的進步。
廠裡的年輕人,放棄了學業,提早步入了現實社會。對比他們的同齡人,他們已經能賺一份不錯的工資。但當老闆、賺大錢才是他們的目標,而實現目標的路徑,他們大多沒有想清楚。
從我身邊年輕的工友未來的打算中,可以預測他們即將在不斷的「跳槽」中積攢技術經驗,李揚打算學皮鞋設計、肖何打算「學點技術」,他們在毫不自知中,逐步從普通工轉向技術工,這也正是未來企業對工人的要求。
另一方面,工人的進步也離不開企業提供的環境,從我了解的情況看,絕大多數新一代農民工沒有想過要重回校園學技術,而是選擇在企業裡慢慢成長。
「走一步算一步」是很多「90後」的想法,他們對於未來並沒有一個規劃,而成熟一些的「80後」則對於未來充滿著信心。
我們組的組長林成今年只有24歲,他進廠一年,便成為了這條流水線的負責人。對比普通工人,我從未見林成穿過拖鞋,他的裝扮在工廠裡難得的正式:休閒襯衫,休閒西褲,加上休閒皮鞋。
在「90後」的眼中,林成的升遷令人羨慕。年輕的他,在廠裡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但當我問他會不會一直在這裡做下去時,他笑著搖搖頭,堅毅的目光透出了對未來的自信:「人往高處走。」
做一雙鞋要經過很多道工序,裁斷、針車、底加工、成型等,而僅在成型階段,就有16道工序。拆開這16道工序,每個工序中的工人都只是在做重複簡單的動作。我問過石課長,為什麼不用機器造鞋?石課長笑笑,「力凱也曾想過使用機器造出一雙鞋。」
對於未來,企業也有自己美好的願景:創造自主品牌、拿設計專利、發明新工藝、提高附加值……但這些想法,不是一個企業單打獨鬥就能實現的。在已形成的產業鏈條中,企業之間命運與共,企業的進步需要配套工藝的進步,需要設備的更新換代。這不只是一家企業的目標,而是整個產業鏈的任務。 ●文/圖 南方日報見習記者 張婧 東莞厚街報導 策劃統籌 胡念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