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0/6/10 9:37:48
來源:文匯報 作者:李晨琰 選稿:張丹洋
日前,山東菏澤92歲劉奶奶騎三輪帶30歲孫子出門兜風的視頻火了。只見劉奶奶開心地踩著三輪車,孫子坐在後面笑呵呵。村裡人說,劉奶奶雖然年事已高,但身子骨硬朗,總說:「想活到百十歲,要幫孫子看孩子。」硬核奶奶實力寵孫,惹得眾人紛紛羨慕的同時,卻也描繪出當今社會中的一個普遍現狀:隔代教養。
據宋慶齡兒童發展中心的重大課題研究項目「上海市3至12歲兒童家庭教育現狀與需求調查」顯示,在上海,70%的家庭有祖輩參與到幼兒及兒童的教養過程中。老人帶娃究竟好不好?在不少專家看來,隔代教養,最重要的是保持「愛的距離」。
過度寵愛對孩子生長發育十分不利
宋慶齡兒童發展中心相關負責人介紹,近七成祖輩參與到孫輩照料中,且照料內容隨孩子成長的不同階段呈現出兩極化趨勢。當孩子幼兒階段,祖輩的照料內容位列前兩位的是「負責其日常生存」和「看電視」。孩子進入小學階段,照料內容則變為「負責其日常生存」和「監督其做作業」。
一個孩子身後跟著四位家長,爸爸、媽媽、爺爺、奶奶齊上陣,這樣的陣勢在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並不少見。「疫情期間,這樣的情況似乎稍有收斂。」從業數十年,兒科醫院消化科副主任醫師黃志恆在門診上見過太多類似的家庭,父母缺位,祖輩越位。
「有孩子患上輪狀病毒性腸炎,醫生要求孩子飲食清淡。奶奶就每天給孩子喝白粥,幾天下來孩子瘦了一大圈,病也沒見好。」黃志恆告訴記者,孩子腹瀉時,營養物質大量流失,更需補充營養,否則容易造成免疫力低下、反覆感染,從而導致嚴重後果。至於因為老人溺愛,而無節制地讓孩子只吃自己愛吃的食物,甚至進食成人補品從而導致孩子營養不均衡的現象那就更多了。
「老人接受新事物相對較慢,有時他們會憑過往經驗處事,吃穿教育,都是如此。」黃志恆說,老人對孩子過度寵愛,有時會變成一味「毒藥」。「有些舉動看似疼愛孩子,其實對其生長發育十分不利。」
犧牲晚年時光撫養孫輩,卻落個吃力不討好
調查顯示,有近五成的祖輩是因為兒女請求幫助,於是決定參與第三代的照顧;三成祖輩是怕兒女辛苦,主動提出參與照料。因單純喜歡孩子而決定給予照料的祖輩僅佔不到兩成。因退休後覺得無聊,出於解悶而主動照料第三代的祖輩佔比不足一成。因此,有近八成祖輩是為了幫助子女而參與、甚至負責照顧,並非完全出於自己的主觀需求。
只要小輩好,時間、金錢、精力,全都可以奉獻,老人的想法就是如此質樸。但面對老人的犧牲,忙於工作的子女卻似乎並不領情。在宋慶齡兒童發展中心的這份調查中,還包含了針對隔代撫養的家庭訪談。20個家庭中就有17個家庭對隔代撫養表示不滿——「雖然讓老人監督孩子回家先做作業,但管是管的,講了兩句,孩子不聽,他們也不管了。」……可見,父母們對祖輩參與照料的內容和管教力度與方式都多少略帶抱怨或不滿。
「隔代撫養的問題一直存在,在現在這個時代尤為突出。」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年兒童研究所所長孫宏豔認為,當年輕人生存壓力過大,家中老人來搭把手並非壞事,更何況老年人的自身經驗也能帶給小夫妻一些幫助。「怕的不是老人帶孩子,怕的是老人以過去的經驗代替現在學習,並自以為是地帶孩子。」她說,如果老人能與時俱進,不斷學習新的科學的養育方法與理念,輔助育兒也會更加順利。但是,這樣的要求對祖輩來說是否太高了?
被祖輩呵護的美好時光,是一輩子的底氣
事實上,祖輩的隔代教養不僅是實際需求,更是情感的呼喚。祖孫間的親情溝通很有必要。
有人說,比父母還愛我們,便是父母的父母。得到祖輩寵愛的孩子長大以後,每當回憶起小時候被爺爺奶奶呵護著的美好時光,也許在面對人生時內心會多一絲底氣,畢竟祖輩的愛就像是靠山,而有了靠山,人就會更勇敢。
「孩子從小享受到老一輩的親情,不至於對祖輩很陌生,也滋養著老人的精神世界。」孫宏豔說,這是血脈的連接,愛的傳承,對孩子與老人的生命進程都有幫助。
不過孫宏豔也提醒,祖輩隔代育兒要注意保持「愛的距離」。「老人管教孩子,要懂得適當讓位,畢竟養育、教育孩子是父母的責任,這件事任何時候都不能假手於人,任何人也無法代替。」
小貼士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年兒童研究所所長孫宏豔:
1、隔代教養時,祖輩不要超越父母的位置,要成為育兒助力者而非主力;
2、祖輩育兒應不斷與時俱進,不斷學習新的科學養育方法和理念;
3、祖輩要增加與小輩的溝通,交流是打破隔閡與代溝的最好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