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再「黑」老人了,隔代教養竟對孩子成長好處多多

2020-12-27 寶寶知道

一說到隔代教養,相信有不少爸媽腦子裡立刻浮現出這樣的畫面:

孩子想在外面多玩一會兒,爺爺說:「趕緊回家,外面不安全!」

天氣剛轉涼,奶奶說:「快多穿點衣服,否則要凍出感冒來了!」

孩子寫字用左手,外公說:「被老師看到要打手的哦,趕快改過來!」

吃晚飯時,孩子邊玩邊看電視,外婆端著碗一口一口餵……

確實,在很多人的想像中,被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帶大的孩子,很容易出現嬌慣、缺乏獨立性等各種問題。

然而,來自中國教育學會家庭教育專業委員會的一項調查研究表明:「父母為主三代同堂」,對孩子成長最為有利!

研究發現:

中國三代同堂成主流

這項「中國城市家庭教養中的祖輩參與問題研究」,調查了北京、蘇州、廣州、哈爾濱、成都、鄭州6大城市3601個家庭,結果顯示:

老人帶孩子,學齡前比重最大

79.7%的家庭存在祖輩(包含祖父母和外祖父母)參與兒童家庭教養的現象:

學齡前:超七成家庭存在祖輩參與家庭教養,兩者比例分別為77.7%和72.9%。

小學階段:祖輩參與家庭教養比例仍是多數家庭的選擇,佔比達到60.1%。

父輩為主祖輩為輔的聯合教養形式成為過半家庭的選擇。

老人協助,幫兒女帶孫輩,不會影響親子關係

調查顯示,祖輩參與聯合教養,不會對家庭中的親子關係質量造成不利影響,但如果父母在0至6歲期間把孩子全權交給祖輩,會對親子關係質量造成持續性的傷害。

老人帶出的娃,生活能力不差

從調查情況來看,如果祖輩只是參與聯合教養而不是在教養中發揮主導作用,那麼並不會對孩子的生活適應能力帶來負面的影響,而且在生活適應能力方面的表現甚至比單純由父母帶大的孩子還要好。

總體來看:

☆在0~6歲學齡前:接受「父母為主祖輩為輔的聯合教養」的兒童當前心理健康狀況最好,接受「單一的祖輩教養,父母基本不參與教養」的兒童當前心理健康狀況最差。

☆6歲後小學期間:不同家庭教養模式對兒童當前的心理健康狀況影響不顯著。

父母為主三代同堂

對娃好處多!

上面的調查數據是不是讓忙於工作的父母鬆了一口氣?的確,在三代同堂的家庭裡,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幫助照顧孫兒/外孫,是很自然的事。家中有老人照看孩子,年輕父母在外工作,就可以少了許多後顧之憂了。而且,祖輩在照顧孩子方面擁有的6大有利條件也是年輕父母難以具備的:

01、有足夠的時間和精力管孩子

很多老人退休後,時間和精力都比較充裕,而且大多也自告奮勇,願意幫著照顧孩子的生活、學習。

02、對待孩子有足夠的耐心

不同於年輕父母要面對緊張的工作、生活、競爭壓力,老人們的心態相對比較平和,而且老人們跟孩子更容易親近,他們對待孩子不會像年輕父母那樣衝動、焦躁,而是有足夠的耐心。

03、撫養和教育孩子經驗十足

一般來說,大部分老人們已經成功地帶大了年輕父母這一代,所以他們在撫養和教育小孩方面有足夠豐富的實踐經驗,對於小孩各階段的發展特點也更了解,為孩子的健康成長提供了保障。

04、能夠帶給孩子足夠的安全感

老人們對孫兒輩的愛是任何育兒機構或者保姆無法替代的,他們樂於為孩子奉獻,為寶寶提供最好的心理支持,給寶寶帶來足夠的安全感,也為年輕父母解除了後顧之憂。

05、給孩子優秀傳統文化的滋養

老一輩會更多地保有著傳統的中華文化和美德,有他們參與教育孫輩,寶寶們不僅可以接受先進的文化的薰陶,也有機會更好地傳承這些優秀的傳統文化和美德。

成功的「隔代家長」的10大特徵!

剛才說了那麼多老人帶娃的好處,為什麼現實生活中我們還是發現老人帶養有明顯的,甚至致命的弱點呢?關鍵時刻到了!要想讓隔代教養成功,祖輩應該具備以下10大特徵哦!

身體狀況良好,精力充沛,樂觀向上,具有養育孫輩的積極心態。

心理正常,情緒穩定,沒有心理方面的障礙和問題。

有良好的家庭和個人衛生習慣,最好是不吸菸、不喝酒。

具有照顧孩子必須的飲食和護理方面的基本常識。

性格好,開朗樂觀,具有良好的交際能力,不固執己見,具有良好的耐心。

注重戶外運動,有能力經常帶孩子外出,讓孩子多接觸外面的世界。

有一定的文化基礎,可以對孩子進行一些簡單的啟蒙教育。

對孩子要一顆寬容的心,同時還有寬嚴並濟,不溺愛、縱容孩子。

心思細膩,可以體察孩子的身心變化,同時注意和孩子的父母溝通。

具有好學的精神,可以接受並且樂於學習一些先進的、科學的方式來撫育孩子。

帶娃觀念不一致,如何溝通?

祖孫三代同居一室其樂融融,但年輕父母和祖輩畢竟屬於不同年代的人,在教育觀念方面難免會有分歧甚至難以調和的矛盾,以下幾種情況特別典型:

1補償自己童年的缺憾

很多老年人成長在物質條件匱乏的年代,這種物質和精神上的匱乏感在他們身上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使得他們認為,給孩子吃得多、穿得暖、長高長胖,才叫做養得好。

其實,這是借孩子來補償當年童年生活缺憾的一種思維模式:

總覺得孩子還沒吃飽的祖輩,一定會做超出孩子飯量的飯菜,一定會餵飯,因為他們的童年就欠了這麼一口沒吃飽。

總是擔心孩子著涼、冷著了,也是把童年缺衣少穿的遺憾全都「想像」到孫輩身上了……

2忽略孩子情商的成長

年輕父母,除了孩子的吃穿學習之外,也特別注重孩子的心理素質、品格塑造、習慣培養。

然而,祖輩在教育觀念上則比較傳統,多從孩子衣食住行、安全角度考慮,處處為孫兒「護駕」,如:

為了不弄溼衣服而制止孫兒玩水

為了不搞壞鬧鐘而把它收藏起來

不打破杯子而不讓他自己倒水喝

為了不摔倒而限制他過度的跑跳

為了不割傷手指而不準他用剪刀

為了不交壞朋友而限制他與同伴交往

這些行為扼殺了孩子最初萌生的最寶貴的好奇心、最旺盛的求知慾,澆滅了孩子探索未知世界的熱情和興趣,也不利於孩子獨立生活的培養,容易讓孩子產生依賴性。

3、維護自己的權威

很多祖輩因為自己在家裡年紀最大、輩分最高,一貫對子女想說就說,想批就批,而當年輕父母教育孩子時,也往往插手幹預,包庇孩子:

「別怕,有奶奶在,他不敢把你怎麼樣。」

「你小時候還不如他(我孫子)呢!」

4、不恰當的溝通方式很多年輕的父母,生完孩子就把孩子丟給祖輩,無視老人們帶娃的辛苦,還對祖輩帶娃的做法十分挑剔:

「不要給TA吃甜食啊!」

「不要給TA餵那麼多啊!」

「幹嘛給TA弄這個?

」「不行!不可以!」

不僅如此,一旦發現孩子身上有什麼缺點,或是比別的孩子稍有不足,往往會把責任都推在老人身上。

隔代溝通「小技巧」

說事實

當發現老人對孩子有溺愛現象或不妥當的教育方法時,要顧及老人的自尊心,最好從側面提醒,說話只說事實,而不帶批評或任何讓老人馬上改變自己做法的要求。

找對理由

在養育上和老人產生分歧時,不要在問題表面爭論不休。如果有科學依據,不妨將反駁的理由建立在此基礎上。這樣既體現了對老人尊重,又容易讓老人接受建議。畢竟,所有的爺爺奶奶、姥姥姥爺都是願意孩子越來越好的。

把握時機

如果對方此時心情愉悅,或是正好碰上孩子出現這個問題,建議和意見易於被老人接受;如果氣氛、場合不對,說服則易遭遇反擊,最終問題沒有解決,還導致不歡而散。

冷處理

對於老人在育兒上的一些錯誤做法或說教,有時候不必爭個面紅耳赤,冷處理反而效果更好。年輕父母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對老人的指責、不滿權當沒聽見就好了。不過,適當的時候,撒撒嬌,表示自己很無奈什麼的,老人的氣也就消了。

(本文來自:百度寶寶知道 父母堂)

————————

世界很複雜,百度更懂你

關注寶寶知道,了解備孕、懷孕、育兒更多精彩內容:專家直播、日刊知識、胎教電臺、兒童故事、動畫片,還有寶媽們最愛的社區圈子!寶寶知道與千萬媽媽在一起,科學孕育,為愛成長!

相關焦點

  • 隔代教養對孩子性格的影響
    帶孩子對祖父母來說是輕車熟路,然而隔代教養也衍生了許多問題。有學者曾做過統計,在上千例青少年諮詢個案中,有超過70%的家長曾提到祖父母對孩子的早期管理和培養失當。隔代教養有何優缺點?祖父母與年輕父母可能產生哪些衝突?隔代教養是否會導致親子關係的生疏?年輕父母該如何與老一輩溝通不同的教養意見?
  • 別讓隔代教養消費孩子的安全感!
    我做過一個調查,調查數據顯示,如今隔代養育的比例佔到50%以上。微信上,很多父母也都因此頭疼。可是,在當下的環境下,隔代教養又是現實存在的、我們不得不面對的一個課題。首先,我想要說的是,隔代教養其實是有好處的。比如,若年輕父母很嚴厲,那老人們對孫子輩的愛會成為一種強烈的正面暗示,能有效地緩衝父母負面語言的傷害。
  • 「隔代教養」——怎麼「養」才是「教」?
    3.對孩子而言,大多數老人在照顧孩子方面,相比父母會更加有耐心,也更加有經驗,因此在孩子小的時候,能夠得到更全面的關注,對孩子的健康發展也有一定的好處。4.如果是老人和父母同住的情況,如果雙方關係處理的不錯,孩子會從小接受父母對老人的照顧和孝順,對孩子仁義孝道的培養是非常有好處的。5.老人和父母,在經濟方面可以互相支持,互相幫助,有助於家庭的團結。
  • 隔代教養對孩子產生的心理健康
    隔代教養中的信念主要包含期望、評價與認知三個方面,可有效預測兒童心理及行為,即為父母對兒童發展中的行為看法與認知。父母自身教養信念極大程度影響使用教養策略與教養態度,對兒童未來發展與能力發展具有重要影響。
  • 問題不在「隔代教養」,而在家庭關係.
    提起隔代教養,很多父母都會無奈的搖頭,甚至會覺得苦不堪言。雖然都知道親自教養孩子的好處,但是現實中的種種原因,讓老人幫忙帶孩子對很多年輕父母而言又是最經濟理想的選擇。所以,在目前的社會條件下,「隔代教養」已然成為一個不願面對卻又無法迴避的話題。那麼,與其攻擊「隔代教養」的不好,不如找到「隔代教養」引發的實質問題,並在接納現實的基礎上找到解決之道。
  • 提起隔代教養,很頭疼?
    所謂隔代教養主要是指祖輩對孫輩實施的一系列教育教養活動,隔代教養與親子教養相對應而存在,親子教養就是指父母直接對子女的教養活動。目前在我們國家,由於諸多的因素,比如父母雙亡、離婚、單親家庭、農村父母雙雙外出務工、城市雙職工家庭、人口老齡化等問題,導致的隔代教養現象在城鎮及鄉村都非常普遍。
  • 隔代教養—對孩子的積極影響
    1 隔代教養的現狀分析中國家庭的隔代教養自古就已見端倪,祖輩年老時期的「含飴弄孫」昭示著晚年的一種理想生活狀態。現代社會中,巨大的生存競爭壓力沒有給青年父母留下太多的時間參與幼兒的日常教養,因此這樣的任務就被他們委託給自己最信任的人——父母的身上,但是隨著一些問題的暴露,隔代教養的利弊也在不斷被討論和解讀,對隔代教養的正確認識也成為了當務之急。
  • 老人帶孩子煩惱多,對孩子的好處卻很珍貴,隔代不養育也不隔離愛
    過去生活條件不好,老人沒有給孩子提供很好的生活環境,所以對子女是虧欠的,想把這種虧欠轉嫁到孫輩身上。正是這種補償心理,導致老人會對孫輩會有求必應、相當寵愛、甚至發展成溺愛。看到一個老人的留言,他說:年輕的時候沒有耐心,貪玩,更不知道怎樣教育孩子,有了孫子後,對孩子的疼愛是在贖罪,把對兒子的虧欠彌補在孫子身上。
  • 隔代教養的那些知識盲點,如何改變?
    祖輩帶孩子優勢很多:★老人有較多的帶養幼兒的經驗,有充裕的閒暇時間和足夠的耐心。★由於祖孫的血緣關係,老人本能地會對孫輩產生無限的慈愛之心,這就有了隔代育兒獲得成功的心理基礎。★多數老人們常有一種兒童心理,特別喜歡和小孩玩樂,極易形成融洽的關係,為教育孩子創造了良好的機會和環境條件。
  • 老人帶娃好不好?專家表示:隔代教養 注意保持「愛的距離」
    硬核奶奶實力寵孫,惹得眾人紛紛羨慕的同時,卻也描繪出當今社會中的一個普遍現狀:隔代教養。據宋慶齡兒童發展中心的重大課題研究項目「上海市3至12歲兒童家庭教育現狀與需求調查」顯示,在上海,70%的家庭有祖輩參與到幼兒及兒童的教養過程中。老人帶娃究竟好不好?在不少專家看來,隔代教養,最重要的是保持「愛的距離」。
  • 中國家庭的主要矛盾--隔代教養
    於是,在中國便形成了一種無奈而又不可避免的教養模式——隔代教養。對於60後、70後這代人來說,當城市裡的子女需要他們照顧孩子時,他們便收拾行囊,在本該養老的年紀,來到異鄉當「保姆」。當農村裡的子女都外出打工時,他們便留守家鄉,全心全意照顧孫子孫女,生怕讓在外拼搏的人寒了心。
  • 隔輩愛,是孩子的福氣,別讓隔代育兒矛盾,破壞了祖孫情
    隔代育兒矛盾的產生,很多時候不僅是新老兩代人育兒觀念的不同,更主要的年輕父母沒能體會祖輩愛對孩子成長的重要性。 隔輩愛,是孩子成長的福氣。祖輩對孩子的寵愛,不僅會滋潤著孩子的成長,還會溫暖孩子的整個人生。很多由祖輩參與帶大的孩子,到成年後依然時常憶起童年,祖輩陪伴成長的那段愉快經歷,那是讓孩子一生都倍感幸福的愉快記憶。 祖輩的寬容與沉穩,正好彌補了年輕父母的急進與功利,讓家庭教育得到平衡,孩子的個性也得到更自由的發展。
  • 隔代教養,給老人孩子帶來什麼?說不出口的扎心現實
    隔代教養到底會讓孩子變成什麼樣,給老人帶來的又是什麼?當我真正投入到帶娃養娃當中後,我得出了結論:隔代教養,不但不會讓老人享天倫之樂,相反很大程度上會毀了遲暮的老人,對孩子的影響也是巨大的。什麼是隔代教養?官方解釋:由祖輩對孫輩的教育和撫養。
  • 老人帶娃看不慣又離不開,隔代教育的矛盾要怎麼解?
    離不開:隔代教養不可避免不管怎麼吐槽,知道隔代教育的種種弊端,然而,工作壓力迫使大多數寶媽寶爸不能自己親歷親為帶孩子。再怎麼說,老人帶孩子,相比保姆更讓年輕父母更放心;一般老人已經退休,時間充足,有精力照顧孩子;老人退休後也願意照顧孩子。
  • 隔代教養中媽媽的焦慮如何解決
    說孩子:「別邊看電視邊吃飯,走我們去餐廳吃……」孩子要麼不動窩,要不被媽媽強行拉走,哭著喊著,之後吃飯也就罷了。但是再與這些媽媽深入交流後便發現其實是她們自己對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養育孩子的焦慮影響了自己。第一:對自己上班交給其他人看護孩子的焦慮。每個當媽都有這樣的感覺,當離開孩子上班或去做其他事情時,總是特別擔心,認為除了自己,其他人都不能對孩子好。這其中有媽媽和孩子在0-3歲期間天然的情感、生理方面紐帶和連接,也有媽媽自己對於孩子過度的付出和捆綁,這種焦慮是廣泛性,不僅僅針對上一輩看護者。
  • 早教小知識——隔代教養問題
    父母能待在孩子身邊當然最好,若不得以必須將孩子委託給爺爺奶奶照顧時,怎麼做才能取得最佳的平衡點,怎麼做對孩子最好呢?一、隔代教養的形成原因與社會因素早期的隔代教養隨著社會的變遷、都市化及雙職工家庭的增加,隔代教養已經成為很普遍的現象,且有逐年增加的趨勢。  有別有早期,現今隔代教育的成因趨於複雜化,涉及層面也更廣。例如:雙職工家庭的父母為生活打拼。
  • 隔代教養的技巧
    現代家庭中,不少幼兒都是由祖父母、外祖父母(下文稱祖輩)直接照看、教養的。幼兒給祖輩老人以慰籍,使他們享受天倫之樂;祖輩老人有更多的時間、更大的耐性,將自己的經驗、經歷傳授給幼兒,使幼兒受到教育。隔代教養,給上班幼兒的父母減輕了負擔,祖輩消除了寂寞。
  • 優化家庭隔代教養
    父母有責任撫養教育孩子,即使有老人的幫忙,也要多和孩子交流、 溝通,以彌補老人教育孩子的不足。父母和祖父母的教育常會發生衝突,因此需要不斷溝通。遇到孩子的教育問題,父母不妨避開孩子,找個時間和老人好好談談, 多與老人交流新的教育理念、方法。
  • 「隔代教養」產生意見分歧?家長巧用3個原則,實現和諧家庭教育
    現在很多家庭都有這樣的"隔代教養"的意見分歧問題,而產生分歧意見的原因一般有以下兩個方面。二、"隔代教養"的分歧意見一方面是老人的溺愛讓家長反對一般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特別怕老人在身邊,因為老人在身邊就會增加教育的難度。
  • 「隔代教養」也有小門道,選對模式最重要!
    根據某機構對包括北上廣深等在內的全國32個城市的網絡調查顯示,目前,已有接近67%的家庭,存在「隔代教養」現象。顧名思義,「隔代養育」與「隔代教養」的本質區別就在於,前者著重「育」,而後者兼顧「教」。其實,「教」和「育」二者很難劃分得絕對清晰,即便是完全由老人帶大的孩子,也很難絕對地說「老人從來不管教,只負責吃喝拉撒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