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來,我一直在思考這麼一個問題。
隔代教養到底會讓孩子變成什麼樣,給老人帶來的又是什麼?
當我真正投入到帶娃養娃當中後,我得出了結論:隔代教養,不但不會讓老人享天倫之樂,相反很大程度上會毀了遲暮的老人,對孩子的影響也是巨大的。
什麼是隔代教養?
官方解釋:由祖輩對孫輩的教育和撫養。一些年輕家長因自己工作繁忙,或者離婚而把孩子的教育,生活等責任全部推給了外公,外婆,爺爺,奶奶,這些祖父母們自然而然成為全面照顧第三代的&34;。
離婚的單親家庭,把孩子交由長輩教養,實屬無奈。年輕的父母把孩子交給長輩管教,是迫於生活工作的壓力,一切都是為了更好的生活。把孩子交給長輩,父母也放心,因為他們有足夠經驗方法。
不可否認,把孩子交由長輩養,有很多好處。
你可以拼命去賺錢,為家人創造更好的生活;你有充足的時間去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沒有束縛。你不用操心孩子的吃喝拉撒,定期給點錢,長輩們就全部能幫你搞定,重要的是他們能應付各種問題。
有得必有失,年輕的父母把培養教育孩子的責任義務轉嫁到老人身上,呈現的結果將很大不同。老人注重孩子的身體健康,父母則注重孩子的&34;健康。
孩子天性活潑好動,對未知事物探索欲強,但老人更顧及孩子安全,不希望磕磕碰碰帶來傷害,他們更願意讓孩子安靜得呆著。
最常見的方式是讓孩子看電視,玩手機,這樣一晃一天就過去了,孩子對電視和手機產生了依賴,形成惡性循環,最終導致活動量和互動體驗匱乏。
年輕的父母則不一樣,比起老人,他們社會融入感更強烈。選擇性更多。
他們經常帶孩子出門遊玩,出去去看電影,去遊樂場嗨皮,去野餐,或者去生日趴。在家陪孩子做遊戲或學習新知識。
他們希望孩子多運動,出去轉轉,體驗不同的活動。他們教給孩子新知識,新概念,新的思想,在潛移默化下,孩子自然更容易融入社會。
老年人普遍文化水平不高,培養孩子語言溝通能力相對欠缺,甚至不知道如何引導孩子溝通交流,基本以被動式教學為主:「寶貝,叫叔叔,叫阿姨。問叔叔吃早飯沒有呀」。
「咦,你咋不說咧,這孩子」。然後就結束了,下一次碰到叔叔阿姨還是一模一樣的場景。
老一輩奉行的是80,90年代思想教育,覺得孩子吃飽喝足就行,把孩子當寶貝寵溺著。
飯追著孩子餵;寸步不離生怕孩子磕傷碰壞;寧可熱著也不能著涼,四季都在添衣服;孩子有什麼需求都一一滿足,沒有原則規矩可言。
久而久之,就變成了嬌生慣養的狀態。
年輕的父母吸收到的思想和育兒方式很不一樣,他們給孩子建立規矩,讓孩子知道對和錯,建立準則。他們會解放孩子的天性,幫助孩子接手新事物,培養孩子樂觀積極的心態。他們會花大量的精力培養孩子,讓孩子更優秀。
同樣的,老一輩帶孩子,也會讓消耗老人大量的精力。
但,對於長輩們,他們已經操勞一輩子,把自己的孩子撫養成人,為子女操辦婚禮,傾盡所有幫忙買樓房買車。本該去享享清福了。結果又給安排了帶娃的艱巨任務。
我們是否認真思考過,他們真的願意一年365天,天天與屎尿屁,還有孩子的哭鬧聲打交道?
從一則故事中也許能找出答案。
在日本新宿旅遊時遇到過一位日本老太太。當時我們同坐一趟電車。
她告訴我說,今年76歲,老頭去年走的。老頭還在的時候和兩口子經常出國旅遊,去了35個國家。老頭走後,她就一個人在國內遊玩。從老頭走後,每年在家呆的時間不超過一個月,其他時間都在各個地方。
我心想,她肯定是沒有孩子的,要不然不會這麼瀟灑,完全給自己活了。
沒想到她告訴我她有三孩子,兩個兒子一女兒。她和老伴把孩子們養大,供完大學就沒再管了。
我問她:「那你們不用照顧孫子外孫嗎?」
她回答:「孫子外孫加起來7個,想他們了就帶禮物去看看,其他時間不去打擾,畢竟各自有各自的生活。」
「那你子女要去工作,他們的孩子誰幫忙帶呢?」
「那是他們的事了,要麼一人辭職帶,要麼就送去保育院或者託兒所,說實話,我也不清楚他們是怎麼帶的,哈哈!」
我被這爽朗的笑聲驚呆了,她看著我的表情,說道:「我們這裡都這樣的,不是我不幫忙,是真的不需要,人家的孩子人家自己做主。」
臨別了,我禮貌地對她說:「要多保重,身體不舒服的時候,就別出去了。」
老太太又是一串爽朗的笑聲:「哈哈哈,怕啥,像我這年齡,在哪就不動了這輩子就過去了,該見的都見了,該做的都做了,我隨時準備著這一天呢!」
我再一次震驚了。
如果是我,一生為了孩子,到死都在為後輩操勞,雖然值得,但不能隨心而動地活幾天,那該是多麼的遺憾。
正在幫我們帶孩子的長輩們又會是怎麼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