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算過,我們這一生要在學校待多少年?
我算了一下,如果從3歲開始上幼兒園到22歲大學畢業,我們在學校裡要待19年,而很多人可能要待更久。
想一想其實挺可怕的,在這個平均壽命不到80歲的國度裡,我們人生的四分之一是在學校度過的。
一直以來,中國的家長、老師、學校都太重視成績,孩子們的學校生活開心與否被他們忽略了。
而校園霸凌這個詞也是近幾年才被大家熟知關注,不得不說,我們對這個問題忽視太久了。
這個問題太普遍了,普遍到連明星的孩子也會遇到這種事。
伊能靜的女兒米粒換了新的學校,而且還被班上的男同學欺負了。
事情的起因是這個男同學在玩的時候撞到了米粒,米粒找到老師說明情況,然後老師就讓男同學給米粒道了歉。
這本來是件小事,但是從那之後禍根埋下,這個男同學盯上了米粒,時不時就撞她一下欺負她。
甚至伊能靜還親眼目睹了女兒被欺負的全過程:
那個男孩把她整個擠到後面去,
都擠成那樣,她也不推人家,還在那邊跟我揮手。
每個媽媽都是跨越了生死才把孩子生下來的,看著自己的寶貝被那樣欺負,她肯定心如刀絞。
老婆的一句句描述就像一把把尖刀刺向秦昊,他非常難受、忍不住哭了起來。
看著平時非常直男的秦昊露出如此受傷的一面,我的內心也是異常酸楚。
做父母的,看到自己的孩子被那樣欺負,怎麼可能無動於衷、冷靜淡定呢。
憤怒的秦昊甚至想買張機票直接飛過去:
我說你趕緊跟老師說、跟他家長說,
如果(他)家長教育不了的話,我現在坐飛機回去。
但是秦昊媽媽潑了一盆冷水:
你們倆不要這麼情緒用事,
你們對另外一個欺負米粒的孩子的態度太過偏頗。
小孩子受點挫折、受點氣無所謂。
她也代表了一部分人的觀點:
孩子嘛,就是要經受一些挫折才能成長的,而成長必定是痛苦的。
孩子們之間的事情讓孩子們自己解決,大人插手反倒不好。
這種觀點也從側面反映了很多人把孩子的問題看得太輕了。
孩子們的打打鬧鬧並不都是小事,雖然年齡小,但這並不代表他們沒有作惡的能力。
就在前幾天,一個心地善良的15歲少年小盛死了。
他被人活活打死了,在醫院搶救了兩天,還是走了。
小盛是一個善良溫暖的少年,在知道自己的同學範某要去欺凌一個初一的學生後,他勇敢地站了出來勸說範某不要這樣。
但是小盛的勸說沒有成功,他怕那個初一的學生真的被打,就把這個事情傳了出去,希望那個學生可以提前有所準備。
那個初一的學生確實因此逃過一劫,但是小盛卻被盯上了、引來了殺身之禍。
範某在qq上威脅恐嚇他,小盛嚇得有好幾天沒去學校。
但是小盛的逃避沒能讓施暴者們放棄,範某夥同蔡某把小盛引到一處偏僻地方進行毆打。
而小盛就這麼被活活打死,他的青春永遠定格在了被拳打腳踢的那一天。
我在想:
當他被施暴者無情毆打的時候,有沒有後悔曾經幫助了那個初一的學生呢。
可悲的是,事情發生後,兇手的父母如同人間蒸發,而學校的回應則令人心寒。
事情發生在校外,時間是放學以後,跟學校沒有關係。
這個事情都已經結束了,還要說什麼。
沒人在乎小盛的死,他們都在盡力撇清關係、把自己從這場禍事中割離出來。
也許有人會說,小盛是多管閒事才最終禍及自身的。
是啊,成年的我們早已學會了世故圓滑、明哲保身。
但是少年和青春之所以讓人懷念,不正是因為它們代表著曾經乾淨的我們,曾經心懷坦蕩、追求正義的稚嫩與倔強麼。
有人說,我們都或多或少經歷過校園霸凌,或是施暴者、或是受害者、或是旁觀者。
是啊,我曾經就經歷過。
那是在上小學的時候,有一個男同學用腳猛踢受害女同學的肚子。
她躺在地上苦苦支撐,咬緊牙關不發出半點聲音。
我在一旁急得大喊大叫,但是那個男同學並沒有停下來。
我跑去找老師,但是老師的冷漠刺痛了我:
又沒打你,你多管什麼閒事。
我用了最快的速度離開,又用了最慢的速度回去。
我害怕回去,害怕回去還要繼續目睹那場暴行。
幸運的是,等我回去的時候,暴行已經結束了,除了那個女生哭紅的眼眶和校服上髒髒的腳印,一切一如往常、好似什麼也沒發生。
我為自己的無能感到愧疚,也覺得那一刻的我們被整個世界拋棄了。
從那之後,我最討厭聽到的詞就是「多管閒事」,因為冷漠的旁觀在我看來是有罪的。
的確,旁觀者是有罪的,他們也是校園暴力的一部分、他們不無辜。
但是為什麼這麼多人選擇旁觀呢?
因為旁觀最安全、成本也最低。
而一旦你選擇不旁觀,就可能像《少年的你》中的陳念一樣,成為施暴者的下一個目標。
因為幫跳樓自殺的胡小蝶蓋上衣服,陳念代替胡小蝶成為了下一個受害者。
胡小蝶的死,讓陳念選擇了反抗、沒再繼續忍耐。
陳念向警察勇敢說出了胡小蝶自殺的真相,施暴者們被停學了但還能參加高考。
她們還年輕,所以想再給她們一次機會。
多麼可笑,殺人的兇手們還能擁有機會,而死去的胡小蝶卻不可能再有機會了。
除了心懷愧疚的陳念,已經沒人記得她了。
但是施暴者們並沒有因此停下腳步,她們變本加厲,學校之外的任何地方對陳念來說都不安全。
要是沒有陳念放學後小北的貼身保護,她接下來的日子我不敢想像。
但是就在小北被關進警察局的那天晚上,陳念被欺凌、被羞辱了。
這一次,她沒告訴任何人、除了小北。
為什麼不報警?
為什麼呢?
因為除了小北沒人能真正保護她,無論是維護正義的警察還是教書育人的老師都無能為力。
而那次過火的欺凌也成為了陳念失手殺死施暴者的導火索。
最終,暴力結束了暴力,陳念以慘烈的代價獲得了不再被欺凌的生活。
旁觀者的漠視縱容了施暴者的暴行,而施暴者的暴行又加劇了旁觀者的漠視。
取證困難,學校、老師、家長來回踢皮球,讓學校霸凌成為一個難解的謎題。
施暴者又多是未成年,就算證據確鑿也只是輕輕處罰罷了。
於是,許多受害者在遭遇校園霸凌時選擇沉默、選擇忍耐。
堅持不下去的,就像胡小蝶那樣。
堅持下去的,努力掩藏著曾經的自己,仿佛自己的青春不曾照進黑暗。
孩子的世界並不都是純真和美好,學校生活則更像是弱肉強食的動物世界。
肉食者們會挑選最弱小的下手,剩下的則慶幸有人來做受害者。
因為總要有人犧牲,而這個人不是自己就好。
我只希望:
家長們、老師們能教會孩子們保護自己,也能教會孩子們不傷害別人。
也想對曾經受過傷的人說:
你們堅持得很好,你們很棒。
世界欠你們一個擁抱,但是你們勇敢地擁抱了自己。
哪怕無人知曉,你也是當之無愧的英雄。
也許,你們沒有小北,但是你們成為了小北。
素材、圖片來源:《婆婆和媽媽》,TSKS版《檢察官內傳》,《少年的你》,@瀟湘晨報,@南通市公安局開發區分局,網絡。
• End •
長按下圖識別關注
窈 窕 媽 媽
點在看
對校園暴力說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