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彙
科學文本的用語正式、結構嚴謹,與散文風格完全不同。科學語言是客觀對事實進行簡明描述。除了使用正確的語法外,使用生動、準確、清晰和簡單的單詞會使文本更容易理解和閱讀。
1.使用關鍵詞
特別是在定義或確定一個重要的思想或理論的段落中,要保持這些關鍵詞的表達始終如一。這種一致性和重複有助於讀者理解文中的定義或描述。
因此,一方面,文章中在追求語言多樣化的同時,保持關鍵詞的統一;另一方面,通過使用同義詞來表示相同的意思,避免過度使用關鍵詞以外的單個表達。要找到合適的同義詞,你可以使用同義詞典。
2. 使用正式的詞彙
在科學文本中避免使用非正式用語或口語。要學會使用正式的表達來替代。
此外:
儘量避免縮寫結構(「do not」不要寫成「don't」)
避免陳詞濫調(例:要用「this site is excellent for…」 ,而不是 「this site is the cream of the crop for」)
避免使用「one」作為代詞,而應使用被動語態
避免使用主觀詞語,例如巨大,美麗,漂亮,奇妙或巨大的詞語。
避免在報告或論文中使用冗長或空洞的詞語。
此外,
避免使用諸如「It is interesting to note that」或「It can be that」等常見但沒有必要的短語。
4. 使用精確而具體的詞語
通過使用具體的、特定的詞而不是抽象的、通用的詞,可以提高寫作的清晰度。
避免使用模糊的短語,例如「The layers are different in thickness」,應使用具體描述並儘可能量化,例如「The thickness of the lower layer is 2 m, whereas the upper layer is only 0.3 m thick.」
一些表達誇大確定性的詞(「undoubtedly」, 「obviously」)要謹慎使用
準確使用專業術語,但要避免使用讀者使用的技術術語不會理解。如果有必要使用此類讀者不熟悉的技術類術語,請提供定義。
避免表達含糊的單詞和短語。
時態
一般現在時
一般來說,一般現在時用來描述現在或定期發生的動作。在科學報告或論文中,這個時態用來描述一個普遍接受的科學事實或自己的陳述。因此,它通常應用於介紹部分,用於主要觀點的陳述。例:
「This thesis examines the first approach.」
「In this thesis, the first approach is examined.」
「Iron oxides frequently occur as secondary precipitates in both modern and ancient sediments.」
過去時態
過去式強調過去活動或事件的完成性質。這個時態用於描述過去的活動或事件。
例如:
「The drawdown of the Mediterranean water level caused erosion and deposition of nonmarine sediments.」
更重要的是,過去式用於描述過去研究的方法、結果或結論,包括自己報告的研究。
例如:
「Vissers et al. (2013) found that the maximum extension in the eastern end of the Piemonte Ligurian Ocean was 315 km.」
「The measured piezometric levels were interpolated to a groundwater table for the entire study area.」
「We demonstrated that nitrate concentrations differ strongly between the major flow routes.」
現在完成時
現在完成時用於描述從過去開始一直持續到現在的未完成的動作。在科學文獻中,這種時態的使用通常僅限於引言部分(文獻綜述),以表明該領域的研究仍在繼續或仍具有直接的相關性。例如:
「 Recently, there has been a strong debate about the melt rate of Himalayan glaciers.」
「This method has been effectively used in snow cover mapping.」
語態
挑戰2、論點何處尋
被動語態強調所做的事情,通常被認為更加客觀(因此也更 「scientific」),但它也顯得語句毫無人情味、囉嗦,而且常常很枯燥。相反,主動語態更簡潔和明確,能夠恰當地描述由科學家積極從事的科學活動。
傳統上,科學文本依賴於被動語態的使用,但現在多數論文都開始支持使用主動語態。
一般來說,如果不知道是誰或什麼導致了這種行為,或者這並不重要,就用被動語態。
「During the early Malm (Oxfordien) thick layers of dark marl were deposited.」
在寫研究者自己的行為時,可以和導師討論一下,哪種語態更合適。
例:
是使用
「We measured the metal concentrations in the water samples by ICP-OES.」
還是使用
「The metal concentrations in the water samples were measured by ICP-OES.」
特別聲明:本文為艾德思(EditSprings)原創文章,並由我司官方帳號在相關平臺進行統一推送,禁止一切未經授權的轉載抄襲行為!如需轉載請聯繫我司獲取授權,並註明詳細出處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