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外版知乎」Quora上有一個很經典的問題:
Why shouldn't we use a passive voice in academic writing?
(為什麼我們不應該在學術寫作中使用被動語態?)
按照知乎的習慣來說,先問是不是,再問為什麼。學術寫作中到底是不是不能用被動語態呢?
答案是具體情況具體對待,下面就來說說怎麼個對待法。
不同情況下的語態選擇
01人文社科方面的論文
對於人文社科方面的論文,我們通常是以討論為主,較少涉及實驗數據,而其中最重要的莫過於對論點的敘述是否清晰,行文是否簡潔明了。
主動和被動語態哪個更清晰呢?我們用一個例子來說明。
主動:The Lao People’s Revolutionary Party set up a new systemof drug control laws.
被動:A new system of drug control laws was set up.
相信大家在讀完第二句時很自然的會產生疑問:被誰建立,而第一句在開頭的前半部分就已經把整個意思交代清楚了:人物(The Lao People’s Revolutionary Party)、動作(set up)。
很多同學表示可以在主動句的句尾加上by The Lao People’s Revolutionary,但是這樣很容易就出現一個問題,主體和動作相距很遠,這還是在一個比較簡單的句子中。如果是長句,讀者很容易在閱讀過程中,不知道最後by引導的主體執行了什麼動作。
顯然,主動語態更清晰,也更簡潔。被動語態的問題在這裡暴露無遺,造成語義不清。
除了清晰的問題,被動語態還會出現的問題就是贅餘,它會花費更多的詞語來敘述同樣的信息,以下面兩句話為例。
主動:After suitors invaded Penelope’s house, she had to think of ways to fend them off.
被動:When her house was invaded, Penelope had to think of ways to delay her remarriage.
相比主動語態,被動語態的信息量少了一部分,讀者無法得知是誰摧毀了Penelope的房子,如果要補充,顯然需要加一句,這樣難免會出現重複性的詞語。
許多同學可能會採用被動語態來解決論文字數不夠的問題,但這只會收到適得其反的效果,因為這是很明顯的贅餘問題,會降低論文評分。
除了上面兩個,主動語態還有一個優點:人物和動作緊密相連,我們在看到人物後立刻就能得知他做了什麼;而被動語態有時則會出現動作和主體相距較遠的問題,讀者可能會讀了一大半還不知所云,不利於理解。
主動語態敘述更清晰、簡潔,而且利於理解,所以在人文社科方面的論文選擇主動語態。
02實驗性論文
除了人文社科類的論文,我們還會遇到一種論文:實驗性論文,即需要實驗數據支撐的論文,中間還會涉及到一些實驗過程。
這裡要說明一下,以往大部分科學期刊都會要求作者,在實驗性論文中避免使用第一人稱和主動語態,多使用被動語態。因為研究人員本身對實驗過程並不重要,同時實驗的可重複性很重要,第一人稱和主動語態的使用可能會造成誤解:沒有原始研究人員的存在,該實驗無法重複。
之前說了很多被動語態的缺點,但它也不是一無是處,相比主動語態,被動語態更加客觀,它強調動作而不是人物,舉個例子:
主動:We heated the solution to 80°C.
被動:The solution was heated to 80°C.
一眼看過去,兩個句子最開始分別是「We」和「The solution」,相比之下,「We」和實驗的關係不大,所以被動語態對於實驗的敘述顯然更合適,這也是實驗性論文多採用被動語態的原因。
但是近幾年來,這條約定俗成的規定逐漸被打破,許多實驗性論文也開始採用第一人稱和主動語態,而這取決於期刊編輯或老師的偏好:客觀還是清晰
所以如今大家對於實驗性論文也不能一概採用被動語態,最好在寫作之前詢問一下老師或編輯,側重清晰還是客觀,選擇主動還是被動語態。
通過以上兩種不同類型論文語態使用的分析,大家應該能意識到論文寫作中多數都是採用主動語態,不過這裡還是有一些特殊情況的。
被動語態適用情況
01強調對象屬於被動
單獨說可能有點抽象,我們用例子來說明:
100 votes are required to pass the bill.
在這句話中,作者想要強調100張票數,不過它不是動作的執行者,所以我們需要使用被動,將它放在句首進行強調。
02動作主體未知
在論文寫作中,我們儘量以清晰為主,但難免會有一些很難獲取或者敘述的信息。舉個例子:
Over 120 different contaminants have been dumped into the river.
我們知道有很多汙染物被倒入河中,但誰倒的我們並不知道,這種動作主體未知的情況下我們就要選擇被動語態了。
0不需要敘述動作主體
前面我們已經說過,主動語態強調主體和動作,但是有時候我們的讀者可能不需要知道動作主體。舉個例子:
主動:Dr. Susan Jones delivered baby Sophia at 3:30 a.m. yesterday.
被動:Baby Sophia was delivered at 3:30 a.m. yesterday.
單獨看不知道哪個更好,但如果我們的讀者是孩子家屬,他們肯定第一時間想知道孩子的情況如何,而不是醫生。
所以有時候我們要考慮一下我們的讀者,站在讀者的角度上,思考他們最想得到什麼信息,再決定句子的語態。
以上就是留學生論文中語態選擇問題的解答了,大家根據不同情況選擇語態。另外建議大家在決定之前先詢問老師,不同學校不同老師的側重點不同,針對性的寫作更容易拿高分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