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為何有超強生命力?

2020-12-12 澎湃新聞

以下文章來源於語情局 ,作者王貴元

語情局

語言之妙 妙不可言

漢字是世界上歷史悠久的文字中唯一使用至今的表意文字。漢字為什麼有如此超強的生命力?其核心是因為它能夠適應時代的要求,隨著時代的發展而發展自己。表意文字的特點是通過字形的構造來顯示字義,單字的形體以及漢字整體的形體體系怎樣創製?怎樣隨著時代的發展而發展?無論是形成還是發展,都蘊含著深刻的思想和智慧,因此,剖析漢字構形系統及其發展過程,從中可以發掘中華文化的深層次思想。

從個體發展到群組發展

漢字構形的發展經歷了從個體發展到群組發展的過程。個體發展是僅關注一個個漢字的發展,這時考慮的只有一種關係,即單字形體與其表現對象之間的關係。群組發展是在重視單字形體個體發展的同時,關注單字形體群體的協同發展,著力於字形群體的系統化和類別化,以及對字形表現對象進行分類,這本質上體現的是建立群體秩序的思想。

漢字構形初期是典型的字形表示物象時期,這時的漢字構形完全以物象為依據,包括由哪些構件組成、構件的組合方式等全由物象決定,屬於僅注重字形個體與物象之間關係的個體發展階段。隨著漢字構形系統的進一步發展,形體本身的系統化成為構形系統發展的重要目標,這是因為構形的系統化可以使漢字的識讀和書寫更加便利、有效,減少識讀和書寫的難度。系統化的重要方式是對整個漢字群體進行歸類分組,其重要表現就是部首的產生。

部首實際上是建立漢字個體字形之間的關係、對漢字個體字形進行歸類分組,同時也對單字個體字義進行歸類分組,所以部首是漢字構形系統群組發展的重要標誌。漢字的部首分為兩種:一種是漢字構形系統本有的部首,一種是檢字法的部首。漢字構形系統的部首是漢字構形系統在發展過程中有意識逐步建立的,《說文解字》依據「字例之條」,以540個部首統攝9353字,就是部首分類職能的最好展示,它表明的是9000多個漢字依據形體構成可分為540類,每類有一個部首作類別標誌。

就漢字構形系統的部首而言,《說文》有過說明,《說文·敘》說:「其建首也,立一為耑,方以類聚,物以群分,同牽條屬,共理相貫,雜而不越,據形系聯。」這說明了部首並不只是形體問題,也是字義問題,因此《說文》的部首是漢字構形系統的部首。後代部首排檢法的部首目的是為了查檢方便,所以往往在漢字構形系統的部首基礎上進行人為歸併,所以其部分部首是只管形體的相同而不考慮構意的。

宰豐骨匕記事刻辭

依據我們的研究,漢字的群組發展開始於西周中期,這時的漢字構形已開始關注單字形體間的關係。西周晚期及春秋戰國時期是漢字構形群組關係的大發展時期。如從「金」旁的字商代和西周早期沒有,西周中期出現了錫、鑄、鍾等13字,西周晚期新出現13字,春秋時期新出現31字,戰國時期新出現25字。「金」旁作為構件,構字功能為金屬,是表類別意義的類義構件。像這樣類義構件的成批量出現是漢字群組關係發展的重要標誌。

另外,西周中期還出現了增加義符和聲符的現象。如「蜀」原本是大頭蟲的獨體象形,在西周中期增加了義符「蟲」;「裘」原本是毛在外的皮衣的獨體象形,在西周中期增加了音符「又」。增加義符即增加了類別標誌,把原字歸了類。增加聲符則使原構件轉為義符,也有了類別標誌。

從獨體發展到組合發展

「倉頡之初作書,蓋依類象形,故謂之文,其後形聲相益,即謂之字。」《說文·敘》中的這段文字說明:漢字發展經歷了兩個階段,「文」的階段和「字」的階段。「文」的造字方法是象形,其形成的多是獨體字;「字」的造字方法是相益,即組合,其形成的是合體字。這表明漢字構形在獨體字發展到一定數量後便不再走獨體發展的道路,而是以現有的獨體字形為構件,採用相互組合的方式產生新字。造字方式的這種改變本質上體現的是建立群體合作機制的思想。

後期用「字」來表示漢字,與「字」的本義有關。《說文·子部》:「字,乳也。」《說文·乙部》:「乳,人及鳥生子曰乳,獸曰產。」所以「字」最初是生子的意思。男女結合才能孕育下一代,兩個獨體字結合才會產生新的合體字,因此就用「字」表示漢字後期的造字方法,也用來指稱漢字。用「字」表示漢字有重大寓意,它表明的是組合造字已成為主流,即會意、形聲已成為漢字構字的主要發展方向。就現有文獻看,用「字」指稱漢字最早出現在秦初的琅琊臺刻石,其文曰「同書文字」,這個「文字」是「文」和「字」的意思,即包括獨體字和合體字。名稱的出現一般晚於觀念的出現,所以,至少在戰國時期漢字的造字方法已經是組合造字為主了。

組合構字的構形結構多是有層次的。如「騎」字,其構成起始於「口」與「丁」的組合,其後是「大」與「可」的組合,再其後是「馬」與「奇」的組合。「騎」的構形過程經過三次組合而完成,形成等級性的三層結構形式。組合構形的結構包括形體和功能兩個方面,「騎」字形體上是「馬」與「奇」的組合,功能是「馬」表義、「奇」表音的音義組合。由此可以看出,形體層次的升級是形體成分不斷增加的過程,形體各層間是包容關係,處於各層的構字成分都可出現在單字形體中,也就是說,雖然增加了一個單字形體,但構字成分的數量並未增加,這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漢字構形的科學性和系統性。

與形體層次間的關係相反,功能層次間的關係是生成關係。所謂生成是指功能的組合不是組合成分的簡單相加,而是創造出一個內涵遠遠超出原組合成分的新的功能。如「休」字,從人從木,在形體層次上是「木」與「人」相加之和;而在功能層次上,「人」「木」與「息止」卻沒有必然聯繫。功能層次間的生成關系所形成的功能組合的特點是:新功能一經產生,舊功能即刻消失,雖然有時舊功能也會部分地保留在新功能中,但由於總體關係的不相同,並不能影響新功能的新生性。形體層次的包容關係,能夠展示每個成員的存在,而功能層次的生成關係,相當於1加1大於2,如此構形,能夠發揮成員及組織結構的最大能量,在有限成員及簡單結構的前提下,創造了新成員無限發展的可能。

多途探索與結構平衡

漢字經歷了古文字和今文字兩大階段。古文字的構形依據是物象,今文字的構形依據是詞的音和義,從古文字發展為今文字是漢字構形的體系性發展。

圖一(左) 圖二(右)

多途探索指漢字構形在打破舊的篆文體系建立新的隸楷體系的過程中,同一原件採用多種方式進行改造,處於尋求最佳新形式的探索過程中。多途探索貫穿於戰國晚期隸變開始到現代漢字形成的整個過程中,但其主導時期是隸變開始到字形中篆體成分徹底消失時期。篆體成分的完全消失表明新的構形體系已基本形成。多途探索可細分為筆畫、構件和結構三個方面,以筆畫為例,今文字對篆體的(見圖一)就進行過多途改造(圖一)。構件方面,今文字對篆體構件(見圖二)也進行過多途改造(圖二)。

結構平衡指漢字構形系統進行的新標準下的自我調整和完善,是新構形系統內部的調整。結構平衡貫穿於整個漢字新體系的建立過程中,但主導時期是在改造篆文體系的過程基本完成後。結構平衡中充分利用了此前的多種探索結果,哪種結果合適就用哪種結果。這種構形發展本質上體現的是系統性創新探索與自我調節的思想。

河南省湯陰縣五陵鎮瓦查村的孩子們走進中國文字博物館「甲骨課堂」,了解文字的發展歷程。畢興世攝/光明圖片

結構平衡可分為單字結構平衡、詞彙結構平衡和字繫結構平衡三個方面。單字結構平衡指單字形體在完善過程中對構件功能、形體尺寸、形體美觀、形體穩定感等進行調整,如西漢馬王堆帛書「巍」字的構件「山」,或在字形正中下部,或在字形右下部,處於探索中,到敦煌遺書時,字形結構已平衡為從「委」從「嵬」一種。

詞彙結構平衡指依據詞彙系統的需要而調整字形。漢語詞彙系統的完善和發展,前期主要通過字形的發展來實現,如「陳」字的右旁「東」篆體下部彎筆隸變時或改造成一撇一捺,或改造成一橫,本是同一字形的不同寫法形體,功能沒有區別。後受詞彙結構的驅動,使「陣」獨立成字,分擔「陳」的部分職能,產生了新的詞。

字繫結構平衡指字與字之間的區別性調整,如早期「弋」字形體下部有一圓點,圓點是表示物象的篆文構形系統的典型特徵,是必然要改造的,隨著漢字系統對字形中圓點的改造,圓點改為一橫,結果是與「戈」字形體偶同,字繫結構只好再次調整「弋」字形體為「弋」,去掉一橫,以與「戈」區別。

(作者:王貴元,系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更多內容

關注「光明時評」微信視頻號

↓↓↓

關注「光明日報」微信視頻號

↓↓↓

內容:《光明日報》(2020年11月07日 12版)

圖片:光明圖片等

原標題:《漢字為何有超強生命力?》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韓國停用漢字多年,為何卻「廢」而不「除」?專家:有4大優勢!
    韓國停用漢字多年,為何卻「廢」而不「除」?專家:有4大優勢!眾所周知,韓國停用漢字多年,時至今日已有70多年的歷史。然而,在韓國卻總能發現漢字的蹤影。熟悉韓國軍事的朋友們會發現,韓國「王牌部隊」陸軍第5步兵師招牌「天下無敵」,用的就是漢字。
  • 新特性for-of循環,讓javascript程序語言重獲超強生命力
    在ES6中,新增特性for-of循環,javascript程序語言在for循環方面,功能更加豐富強大,重獲超強生命力!在計算機發展過程中,計算機程式語言一直被視為計算機硬體的靈魂。而每種有超強生命力的程式語言,都是在工業應用中不斷完善發展的。作為前端編程的主流程式語言,javascript語言也不例外。在javascript程序語言,新增特性for-of循環,讓循環更加簡潔直接,功能更加豐富多樣。克服了for-in循環和forEach循環的不足,給javascript語言帶來了新的活力。
  • 日本明治維新時曾對漢字進行了整改,為何之後又重新開始使用漢字
    本文為探聽歷史的聲音原創,請勿轉載日本明治維新時曾對漢字進行了整改,為何之後又重新開始使用漢字眾所周知中國文化博大精深。就是這樣,日本文化也是與中國文化同源同根,他們文字當中的許多也是根據漢字所演變過去的,他們所使用的片假文,以及其中你可以看到一些日文當中也會有漢字的出現,它們都是中國文化博大精深的體現,而且中國文化的流傳度也是十分的廣泛,不僅僅在日本,有些使用,在其他的國家也是被廣泛使用的。
  • 漢字到底是誰發明的?日本人為何也喜歡漢字?
    我們每個人每天都要接觸漢字,從小時候的咿呀學字,到小學時期被古詩詞,文言文,到現在的讀書看報玩手機,看電腦打遊戲,不管在何時何地,漢字都是我們的必備的生活元素,那你知道漢字是怎麼來的嗎?原來的說法是:中國的漢字,是五千年前,黃帝時期的倉頡發明的。但考古發現,在7000年前已經有甲骨文。也就是說倉頡對於漢字的貢獻,很像蔡倫對於造紙術的貢獻。西漢時,已經有紙,但紙的質量差,不能用來書寫。蔡倫改進了造紙術。
  • 六種生命力超強動物:無頭青蛙仍能遊泳打架
    【搜狐科學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世界上有些動物的超強生命力的確令人驚訝。你或許已經留意到,除了偶然的殭屍啟示錄外,當人類擁有完整的神經系統,及大腦、四肢與體內的各項主要器官連接緊密,協調流暢時,身體各項功能才能運轉最好。但是,我們也要告訴大家,並非所有的生物,在日常活動時,對它們身體各部分的協調如此挑剔。
  • 全球都在使用字母,為何中國能保住自己獨有的漢字書寫體系?
    曾經有外國網友在網上提出了這樣的疑問,為何全世界都在用字母的時候,中文卻沒有被淘汰,反而如今變得越來越有生命力呢?其實中國也是有過拉丁化危機的,在近代的時候,隨著國家的衰落,西方列強的入侵,導致中國人對自己的文化不自信,許多學者提出了要廢除漢字,讓中國的文字拉丁化,主要的原因是中國的文字筆畫太多,普及難度比較高,不利於推廣。在提倡漢字拉丁化的學者中,魯迅和劉半農是主要發起者。
  • 民族脊梁魯迅先生,為何曾經強烈要求廢除漢字?
    魯迅先生對漢字是相當深惡痛絕,儘管他的文學作品都是用漢字書寫。他的一些言論甚至表現出與漢字勢不兩立的態度,諸如:「漢字不滅,中國必亡!」「漢字也是中國勞苦大眾身上的一個結核,病菌都潛在裡面,倘不首先除去它,結果只能自己死。」
  • 世界三大象形文字,幾乎同時出現,為何只有漢字活到了今天
    世界上每一個偉大的民族、每一個曾經輝煌的文明,都認真把握住了文字的重要性,所以國際公認的四大文明古國各有文字產生:中國的漢字,古埃及的聖書,巴比倫的蘇美爾文,古印度的印章字。今天我們主要討論前三者,即世界最古老的三大象形文字之中,為何蘇美爾文與埃及聖書都淪落至消亡,而只有漢字始終生生不息,仍然蓬勃?
  • 漢字為何比英文強?淺析漢字發展
    毫無疑問,漢字比英文更先進!理由如下: 漢字其實分為很多種,包括但不限於廣義上的漢字和狹義上的漢字,廣義上的漢字包括但不限於以甲骨文、隸書、草書、楷書等各種引領時代潮流的文字,而狹義上的漢字則指以正楷作為標準寫法衍生出來的漢字包括,但不限於咱們現階段使用的簡體漢字。
  • 韓國在這個地方必須用漢字,說:韓文重音太多,不得不用漢字標註
    時至今日,中華文明依然有著強大的生命力和影響力,其中一個顯著的方面就是漢字。在東亞以及東南亞這裡,漢字曾是朝鮮、韓國、越南等國家的官方字體,只是到了近代,這些國家為了樹立民族自信心,才在倉促之間創立了屬於自己本民族的字體。
  • 全球都在用字母,為何我們中國能保住自己獨有的漢字書寫體系?
    就連用了幾千年漢字的越南,也在法國殖民統治之後,逐漸走向字母化。漢字作為整個東方文化的核心載體,面臨拉丁字母化的威脅。作為拉丁字母的使用者的老外們,就對晦澀難懂的中文開始了各種無釐頭的抱怨。在全世界文字都在用字母的時候,中文為何不用字母,反而越來越有生命力呢?於是有外國網友在社交網絡上提出了這個疑問。
  • 古代漢字為何能傳承至今,而西方文字卻要另闢蹊徑?
    當最初的文字出現時,歷史的車輪滾動,在朝代不斷的更替,很多特有的文字在不斷的消失,從最初的甲骨文,到到隸書、篆書,楷書,今天的漢字,雖然形狀有不同,但依舊保留著象形文字的特點。這是會有一個有趣的發現,同樣是用圖形或者形象文字的文明,為什麼在歷史長河中,唯獨漢字得以流傳,而西方文字卻是另闢蹊徑?
  • 漢字為何能令外國人痴迷?與英語相比漢字有什麼魔力?
    學習中文的外國人雖然少,但痴迷漢字的外國人可不少。有一個理察.希爾斯的美國人痴迷漢字20年,創建了字源網,專門研究漢字的起源和發展,其對漢字的痴迷令人動容。世界上有很多熱愛漢字的外國人,他們通過自學掌握了不少漢字,每天在網上討論漢字的構造和寓意,樂此不疲。還有很多外國人把漢字刺在身上,認為漢字很神秘,像神秘學中的符號。
  • 韓國為何廢掉漢字後又要恢復漢字教育?忘卻漢字後的危害讓人尷尬
    朝鮮半島在古代很長一段時間裡都是中國的藩屬國,受中國影響,古時半島的主要文字都是漢字。但是漢字比較難,半島上會漢字的基本上都是上層人士,普通百姓多為文盲。但是我們現在卻不能在韓文上發現半點漢字的影子,這是為何呢?
  • 漢字對韓國的影響有多深,為何總有韓國人提議要恢復漢字教育?
    漢字對韓國的影響有多深,為何總有韓國人提議要恢復漢字教育?現在世界上的通用語言是英語,這是因為當年大英帝國在世界上神一般的影響力而得來的。然而後來因為民族主義的潮流和上層領導人制定的國策,韓國漸漸地廢棄了漢字的使用,短短幾十年間,韓國的年輕人就已經認不得漢字了。然而隨著漢字在韓國漸漸遠去,韓國的新一代人卻出現越來越多的人想要挽留漢字走開的腳步了。近些年,韓國屢次爆出民眾要求恢復漢文教育,讓韓國的年輕人重新學習這種古老的象形文字的聲浪。為什麼韓國人對漢字的態度如此矛盾,先捨棄,後又追回呢?
  • 為何韓國和越南有恢復漢字教育的想法?原因很無奈,但又非常現實
    作為我國歷史上曾經的藩屬國,韓國和越南,一直以來都是漢文化圈子中的成員,無論是服飾、飲食、建築乃至語言文字,都深受漢文化的薰染,而這也是為何許多國人都願意去這兩個國家旅遊的原因,然而也許是出於文化獨立的原因,這兩個國家在歷史上都創立了屬於自己的文字,這其實也非常正常。
  • 韓國和越南為何呼籲要恢復漢字教育?原來他們也是有苦衷
    而他們自己的文字,比起漢字和中文發音來說,都是非常好學的了,但是為何這幾年,這個兩個國家卻開始呼籲要恢復漢字教育,而且要從低年齡段的小學生開始抓起,這又是為什麼呢?其實他們也是有苦衷的。雖然如今的韓國和越南,都已經是獨立的國家了,但他們與中華文化的淵源卻很深,都同屬於漢字文化圈。越南早在在春秋戰國時期,因為要發展經濟,就和中國開始通商,學習漢字。
  • 全球大多文字已被字母化,為何只有中國漢字能一枝獨秀?看完秒懂
    導語:全球大多文字已被字母化,為何只有中國漢字能一枝獨秀?看完秒懂我們中國的漢字,落筆成畫,留下五千年的歷史,讓世界都認識,我們中國的漢字,一撇一捺都是故事,跪舉火把虔誠像道光,四方田地落谷成倉,古人象形聲意辨惡良……這是一首叫《生僻字》的歌曲歌詞,彰顯了漢字獨一無二的歷史和藝術。
  • 曾經屬於「漢字文化圈」的越南,如今為何不認可漢字文化了?
    曾經屬於「漢字文化圈」的越南,如今為何不認可漢字文化了? 前言:我國漢字發展至今有許多年,最開始我們的文字還是由甲骨文演變而來,而且我們的文字往往都有很多特殊的含義,我們中國的文字都是以方方正正為主,當時因為我國的文化博大精深,也讓很多周圍的小國家紛紛來效仿,那時候其他的國家因為還不具備造字的能力,再加上在古代有部分的國家,作為我國的附屬國,文字方面只能拷貝我國,所以可以發現有一些國家還在使用漢字,漢字也是中華民族先人的偉大創造
  • 為何日本漢字源於中國繁體字,發音卻有天壤之別?答案其實很簡單
    眾所周知,日本的漢字是從我國所流傳過去的,如今經歷數百年的改版,也已經形成了他們所獨有的字體和語言。但是大家或許會有疑問,為何日本漢字源於中國的繁體字,但發音卻和我們有著天壤之別呢?答案其實很簡單。和東亞其他民族一樣,日本的先民在接觸漢字之前並沒有書面語,因為他們的位置處於東亞的最邊上,生活都是一個問題,更何況文明的發展。所以在那個時候的日本,還是以原始社會的形態生存,因為沒有固定的語言,所以他們的交流主要還是以舞蹈和動作交流。而漢字也是那個時候開始傳入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