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陳欣
出品 | 騰訊新聞×中國益公司
近日,豐巢快遞櫃宣布執行超時收費,消費者自發形成抵制浪潮。
針對此事件,上海交通大學上海高級金融學院教授陳欣教授認為,豐巢向用戶收費底氣源於股權整合、行業競爭減少,根源在於連年虧損亟需改善業績。但豐巢需審慎應對公眾對於收費事件的強烈反彈,積極探索其他盈利模式。
以下為正文:
自2020年4月30日起,豐巢快遞櫃宣布對非會員用戶收取超時保管費,杭州、上海等地部分小區對此公開提出異議,並宣布暫停使用豐巢快遞櫃。對此,豐巢於5月9日發布聲明稱,業委會單方面斷電構成違約,已對其造成巨大經濟與商譽損失,「豐巢無法在支付高場地費的同時再給業主提供免費服務。將根據業委會最終決定,快速做好會員用戶退費等相關工作。」
而5月10日,上海中環花苑小區發出致豐巢的公開信,並提出以下訴求:
1)在快遞柜上張貼醒目提示,請快遞員必須先行聯繫客戶同意下方可投入豐巢櫃;2)免費時長延長到24小時。
此項關於收費的爭議涉及廣大社會公眾的權利,引發了媒體的廣泛關注。
為何豐巢決定在此時收費?其成本費用結構如何?公司商業模式是否可持續?對於當下的危機,公司如何應對?
整合後議價權加強
在順豐控股(002352.SZ)的年報中,對其原參股14.43%的豐巢科技是這樣描述的:「依託於遍布全國的末端智能快遞櫃網絡,為用戶提供7×24小時智能快遞櫃寄遞服務。目前已在超過110個重點城市聯手5.7萬多家物業企業,完成超過17萬個網點布局,累計服務於全國200萬收派員,觸達2億消費者,一線城市市佔率超過70%」。2019年,豐巢科技通過協議控制方式將其股權重組於境外融資平臺豐巢開曼的控制下,而豐巢開曼與順豐控股的實際控制人同為王衛。
2020年5月5日,豐巢開曼宣布採用定向收購的方式整合中郵智遞及「速遞易」業務,整合完成後其估值已超過百億元。王衛通過明德控股控制了豐巢開曼36.54%的股權,順豐控股通過亮越公司持有9.75%,而三泰控股(002312.SZ)將其持有的34%中郵智遞股權注入後僅持有豐巢開曼6.65%的股權。
重組前,豐巢擁有17.8萬組智能快遞櫃,在一、二線城市的市佔率超過70%;而速遞易累計布放了9.4萬組快遞櫃,在低線城市的市佔率較高。豐巢併購「速遞易」後,將擁有全國40.6萬組智能快遞櫃中的28.2萬組,實現高中低線城市的全面覆蓋,全國市佔率將達69.5%。
整合後,行業競爭的減少將較大程度加強豐巢的議價權,使得其更有底氣對快遞用戶進行收費。
表1:豐巢科技境外融資平臺豐巢開曼的股權架構
快遞櫃直接收入難抵費用
據中環花苑小區業委會的估計,豐巢快遞櫃的收入包括對快遞公司收取的入櫃投遞服務費和基於櫃身貼紙、櫃機屏幕及手機端的廣告費。
豐巢櫃分大中小三種格子,對快遞公司分別收取0.45元、0.4元和0.35元每單。據其測算,80格口快遞櫃每天收入為36元,一年快遞入櫃服務收入約1萬元。如能達到該水平的平均單櫃收入,豐巢每年僅此一項收費即可獲取17.8億元收入。
豐巢並未對公眾披露其利潤表明細,但我們或可從順豐控股的2019年報披露中窺見一斑。順豐控股在2019年向豐巢科技支付的費用約為1.4億元,包括4728萬元快遞代理及其他服務費、8296萬元代收手續費費用和1210萬元促銷活動費,而2018年這三項費用分別為3097萬元、5865萬元和0。其中,2019年代收手續費費用佔總支出費用的58.3%,豐巢寄件產生的代理服務費佔比為33.2%,而廣告費佔比還相對較低,不足10%。
如果按照該比例測算,豐巢2019年的16.1億元實際營業收入中,代收手續費收入約為9.4億元,對應每組快遞櫃約產生5281元入櫃投遞服務費收入。可見,中環花苑小區的測算較實際水平約高了一倍。
而快遞櫃行業屬於重資產類型,需要事先進行較大投入,其快遞櫃採購和場租成本數額驚人。2019年末,中郵智遞26.2億元總資產中非流動資產為20億元,豐巢的總資產更是高達108億元。
據三泰控股董秘表示,最新的1T4(1個主櫃4個副櫃,108個格口)的快遞櫃設備成本在2.5-3萬之間,場租成本主要集中在3000-4000元/年。按合併後的豐巢擁有28萬組快遞櫃測算,其設備投入超過70億元,按5年折舊期限,每年折舊費用加場租成本或可達20億元。除了這兩項主要成本,快遞櫃公司還需付出運營和維護費用、營銷費用、財務費用、行政及管理費用。
以豐巢此前業務模式產生的收入,完全無法覆蓋公司高昂的成本與費用。
表2:豐巢科技的主要財務數據
上市融資訴求亟需改善業績
2019年,豐巢營業收入為16.1億元,虧損7.8億元,公司淨資產為36.5億元;中郵智遞營業收入為4.3億元,虧損5.2億元,其淨資產已為-2億元。可以預期,若按以往的模式運營下去,重組后豐巢的巨額虧損仍將繼續。而2019年豐巢進行協議控制方式的重組或許暗示公司即將啟動海外上市,也對公司近期的運營業績改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這或許能說明,豐巢推進會員制度的迫切性。自4月30日起,豐巢對於超時12小時的非會員用戶收取每12小時0.5元的保管費,3元封頂,法定節假日不計費;對會員費的收取標準為5元/月或12元/季,滯留包裹7天內免費。按照其合併後具有3億終端消費者進行測算,即使每人每月收取1元,也可獲得36億元收入。
因此,即使在遭遇了公眾對收費的強烈反彈,5月9日豐巢CMO李文青仍表示:「未來會繼續推進會員制度」。
表3:中郵智遞的主要財務數據
網際網路思維優化變現模式
對於豐巢來說,其服務對象為快遞公司和快遞用戶。其價值創造在於幫助快遞公司增加快遞員效率、減輕工作量;方便快遞用戶的收件與發件。
為了實現該目的,豐巢投入重資產在大量小區設立快遞櫃,先通過免費模式培養快遞用戶使用習慣。當前,豐巢的收入主要包括代收手續費收入、寄件產生的代理服務費收入和少量廣告收入。受疫情影響,公司的「無接觸交付」優勢還將增加快餐入櫃、物品存取服務等新業務。然而,這些變現模式仍以基於快遞櫃本身的業務為主,難以覆蓋其重資產投入的成本。該模式需要公司在「跑馬圈地」階段能忍受較大虧損,因此具有較寬「護城河」。
然而,我國的客觀情況是,激烈競爭導致快遞的費用較低,快遞公司並不能承受過高的服務費用;而為獲取更高的效率,快遞員又往往不願意在投遞前獲取客戶同意再將快遞置入豐巢櫃。這導致了快遞收件人的體驗並未上升,當前豐巢櫃的獲益者主要是快遞公司。
因此,一旦豐巢提出對快遞收件人採用收費模式,就遭遇了公眾的較強烈反對。正如美團點評(03690.HK)在疫情期間試圖大幅增加對其引流的外賣配送業務進行變現,遭遇眾多餐飲企業的一致反對和抵制。
網際網路公司的盈利模式往往都是「羊毛出在豬身上」。這意味著,豐巢的快遞櫃業務應該是其引流業務,公司可能需要忍受該業務自身的長期虧損,但通過平臺中的其它業務進行變現。如果豐巢堅持要在快遞櫃業務這頭「羊」身上收割較多「羊毛」,則可能最終導致這頭「羊」難以壯大。
行業政策環境趨於改善
面對小區業委會的反彈,豐巢認為其支付了高額進場費,因此有收費的權利。然而,我國《快遞暫行條例》第二十五條規定:經營快遞業務的企業應當將快件投遞到約定的收件地址、收件人或者收件人指定的代收人,並告知收件人或者代收人當面驗收。收件人或者代收人有權當面驗收。對此,各地郵政管理部門的態度較為明確,對未經用戶同意擅自將快件投入智能快件箱等屬不規範行為,用戶可以進行投訴或者舉報,郵政管理部門也將依法予以查處。
大量快遞收件人面臨的困惑是,快遞員往往在未進行告知的情況下,直接放入豐巢快遞櫃。在快遞櫃不收費的情況下,用戶為了方便或可忍受;但一旦收費,快遞公司和豐巢或將面臨大量二次收費」的投訴。
儘管如此,快遞櫃行業也面臨不少積極的政策支持。比如,2018年1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推進電子商務與快遞物流協同發展的意見》,在此次新冠疫情又給快遞櫃行業的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
在疫情較為嚴重的2月,國家郵政局就提出了「積極推廣定點收集、定點投遞、預約投遞、智能快件箱投遞的模式」。此時,設有智能快件箱的小區就體現出「減少人員之間的直接接觸」的優勢。
4月17日,商務部辦公廳和國家郵政局辦公室提出著力解決電商配送「最後一公裡」問題的措施:明確智能快件箱、快遞末端綜合服務場所的公共屬性,將智能快件箱、快遞末端綜合服務場所納入公共服務設施相關規劃,提供用地保障、財政補貼等配套措施。
應審慎應對公眾反彈
作為行業規模最大的公司,豐巢需要審慎應對公眾對於收費事件的強烈反彈。
首先,《快遞暫行條例》必須得到嚴格遵守,潛在的「二次收費」問題應逐步得到解決。豐巢或需付出較高成本在其平臺上獲取快遞用戶在豐巢櫃中接受快遞投件的事先許可,以及其相關的收費條款。
其次,在滿足合規性的前提下,豐巢還有較大空間改進用戶服務的品質,並優化對收件人的收費標準。
第三,2019年我國快遞入櫃率僅為10%,豐巢若能獲得收件人的認可,還具有較大提升空間。
第四,作為一家重資產硬體為基礎的網際網路平臺公司,豐巢仍需積極探索其它盈利模式,尋找更多長著「羊毛」的「豬」進行變現。
最後,在改善服務質量、增加業務規模和擴大業務邊界的過程中,豐巢或許還需獲取更多資金覆蓋其短期虧損,這意味著對上市融資的更強訴求。
(作者為上海交通大學上海高級金融學院教授;微信公眾號:財經周末)
「中國益公司」項目是由騰訊新聞發起的企業社會責任促進項目,致力於推動企業社會責任專業化、體系化發展,促進企業商業價值和社會價值均衡發展,進而推動商業文明的整體升級。
「中國益公司」由騰訊新聞小滿工作室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