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有很多茶友給我截圖,說有人說喝茶是不能保證效果的,能保證效果的是吹牛與X銷。我認為沒必要去比對,來看看我是怎麼認為的,消費者是否同意我說的話,仁易說茶一直站在消費者,茶友的立場去教茶,賣茶的,只是幫助所有茶友解決「普洱茶水深」的問題。

作為選購普洱茶,如果不能保證效果,那麼,銷售交談與退貨就是賣茶的服務,這樣與超市服務沒什麼兩樣,而我們獲得的價值屬於享受購買的過程,後期喝茶的過程是很難了。而買茶來說,消費者,賣家兩人交談是時間成本,雙方可以說屬於在商言商的等價交換。付出與享受是雙方的事,當買家不懂中國文化內涵的時候,認為布置精美又或者簡單,周邊的物件擺設成了襯託,無法體現茶空間的事實,我們也就知道茶空間,然後屬於擺設,這也就失去了「茶」的價值。

最終,我們失去了喝茶享受的過程,仁易說茶說的「茶」之所以注重效果,其原因在以下觀念。
1,通過正確的通用審評來比較出所有茶的優劣,這也是上茶審課後需要得到的技能
2,分辨普洱茶的生態優劣。很多茶含有人工幹預的成分越來越多,而生態,工藝的部分決定了普洱茶價格的起始基本。就是說,同等級產地的普洱茶,越是生態,價格越高,越是頭春價格越高。說得直接一點,分辨力決定了我們普洱茶的價值,價格。
3,保證萬病之藥,比如,茶,久服,有力,悅志,作為茶,榮西禪師稱之為「靈藥」,乾隆說普洱茶能治百病,李時珍說茶傷胃,被人說不懂茶。因此茶為萬病之藥是真實的。如果說,茶沒有效果,那麼普洱茶無法說明一分價一分貨的問題。
相信這三點,作為喝茶人來說,基本是需要的,我們都知道,買茶,喝茶,送禮的目的都是不同,最終是在喝基礎上。因此,如果是消費者買茶,要不要對自己負責,要送禮,那麼要不要對朋友負責。要喝茶,那對自己是不是更要負責?答案是,肯定的。那麼,效果要不要?如果說大家不信效果,那麼茶的知識點是不是應該省去,那麼省去了,文化要來幹嘛?因此我們還是——要效果。如果賣茶,教茶,不保證效果,誰買茶?茶,因為有了效果,才有金融性,這是鐵板釘釘的事。

說完了保證效果的問題,再來舉一個科學與傳統的問題,今天的社會如果說商業性質不承諾效果,我相信大家喝茶都不知道為什么喝茶,好喝,喜歡就喝茶,如果形成依賴,醫學上屬於上癮,上癮屬於什麼,大家是明白的。而真正的茶,不上癮,能上癮的茶不是好茶。
那麼我們需不需要保證效果?有人拿銷售來說,銷售是無法保證效果的。這種屬於為自己辯護,銷售也好,服務也好,不專業才不能保證效果,銷售,服務我可能做得不好,但是專業茶可以保證效果,只有保證效果,才是服務於銷售的基礎。因此28小時是必須的。

作為教茶,要保證效果,作為賣茶,要保證效果,這是最起碼的,茶為萬病之藥,就要保證效果,我們去商場買家電,難道不需要效果?我們不要售後?作為一個網絡興趣班,教茶的,必須是效果,我們去學校學習,付費都希望小孩成才,我們期待效果,有哪幾個人付錢不希望要效果的?茶,就應該有茶的樣子,文化也好,傳統也好,一個民族的價值在於效果,如果沒有效果,文化還會不會有?我相信幾乎滅絕。
文明古國還有多少?似乎能說得上的,只有中國。而一個民族是否能傳承,其最基本的物質在於,民以食為天。今天的科技已經證明了遺傳可以是基因而來,基因包括了食物,我在喝普洱茶的時候,領悟到的,食物可以影響一個人的認知,這就是為什麼中醫通過藥物,來調整小孩的智商問題。而作為現代醫學來說,調整智商的物質之一——胺基酸,都是異曲同工。最終,這些線索指向了一種產物,茶。榮西禪師說的是沒錯的,茶屬於靈藥,幫助人身心合一,這是基本,也是屬於修行的第一步。因此說茶,喝茶,如果不能保證效果的茶,連自己都不能給別人保證用茶健康,那麼從教茶,傳授知識,說修禪,修行,都屬於耍流氓的毒雞湯行為。而作為消費者,無論怎樣,買茶的第一步,定位我們要的是可以保證萬病之藥的茶,而非食用香精添加劑轉基因肥料的葉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