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教育局局長李陶然做題為《贏在未來——如何培養面向未來的領導力》報告,分享他對「面向未來的領導力」的看法。
很高興再次與大家見面。今天APYSLC2016完成了預定議程,即將圓滿閉幕,按照會議安排,我很榮幸在這裡和大家做一交流。
一、未來迅速到來
歷史表明,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不是勻速運動, 而是加速運動。從農業社會到工業社會再到信息化社會,各階段的持續周期越來越短。
就在當下,我們正處在一個不斷加速發展的信息化時代,知識的裂變、技術的更新、觀念的轉變、全球化進程的加速、大數據時代的到來,正在引發著經濟社會方方面越來越快的變革。或許,我們很難描述10年、20年、30年以後社會會變成什麼樣。但是我們需要思考一下 20 世紀 90 年代以來社會發生了什麼樣的變化。從90 年代的行動電話 「大哥大」到現在的智慧型手機,已從單純的通信工具變成了智能生活的 「連接器」;從實體購物到現在的電子商務,購物模式正在從 「以實體店為主」向 「以網店為主」轉變,非現場經濟蔚然成風;從工業時代的機械化戰爭到第二次海灣戰爭以後的信息化戰爭,戰爭形態業已變化。在教育領域,韓國早已宣布於2015年在中小學全部用電子課本替換紙質課本,美國加州學校的電子課本應用也已非常普遍,「微課」「慕課」「翻轉課堂」等在線學習模式正在興起。變化當然不止如此,激劇的變化發生在經濟社會的方方面面。比爾•蓋茨說,今後10年、20年,世界範圍內科學技術及其所引起的經濟和社會變化的速度將會遠遠超過以往的10年、20年。
社會變革得越快,未來就到來的越快,就越要求人們具有處理更多信息、應對更多新事物的能力,需要人們具備對未來的理解、構想和適應能力。在教育事業中,教育者是為未來培養人才的,受教育者終究是要在將來走出校園服務社會的,教育事業是面向未來、服務未來的事業。在激劇變革的社會中,面對更加迅速到來的未來,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要有積極應對未來的意識。
二、做有未來的鄭州教育
在人們所能認知的空間裡,過去、現在、未來,是永恆的時間主題。過去的足跡記錄著我們從何處來、如何來,人們尊崇過去,因為那是根源所在,因為鑑古可知今,過去的經驗和教訓能給我們當下以很好的借鑑,就如培根所說「讀史使人明智」。好萊塢電影《阿甘正傳》裡有一句臺詞:「生活就像一盒巧克力,誰也不知道下一秒會發生什麼」,未來總是充滿著無限可能性,有各種新的挑戰和困難,也有各種新的機遇和驚喜,未知的東西仿佛有一種魔力,讓人嚮往,讓人著迷,讓人迫不及待的去探究和預測。要想贏得更加美好的未來,只有嚮往是遠遠不夠的,積極的去探究事物未來的發展趨勢,並用以指導現在所為,趨利避害,搶佔先機,才是明智之舉。人們熱衷於評判過去、預測未來,因為這樣可以指導我們更好的做好當下,以對過往有個交代,並爭取一個美好的未來。
過往已逝,來者可追。關於未來,費孝通先生在《鄉土中國》一書中談到:「人不能沒有計劃地生活,在他決定現在的行為時,他的眼睛要望著將來。每個人的心頭都覺得將來是十分真實,永遠在用他的想像來描寫他自己在人生舞臺上將要扮演的角色。他所擔心的是為了這個,他所以肯努力的也是為了這個。若是我們對於將來覺得一切都在未知之列,一切的遭遇都屬於可能,我們委實就不知道現在應該做些什麼才好。」費孝通先生把未來意識對現在的意義與價值闡述得入木三分。
談到未來意識的重要性,我有這樣一個感受:我曾經時常抽空陪孩子觀看國內外的影視劇,我發現國產的年代劇、穿越劇喜歡回到過去,美國的科幻片、災難片喜歡預測未來,對比鮮明。甚至看到過有美國科幻片、災難片的導演被國家軍事、環保部門請去當顧問的報導。美國強烈的未來意識是眾所周知的,20世紀60年代,美國就成立了未來學會,在社會各個領域均有分支,其中就有對應教育領域的未來教育學,在未來教育學主張的影響下,美國教育部門在各學段的教育當中都設有未來課程,培養學生積極面向未來的精神及素養。這種精神及素養的培育,其作用是不可估量的。
大家知道,鄭州教育人當前正在致力於「做有未來的鄭州教育」,「做有未來的鄭州教育」有三層含義:一是把目標瞄向「為學生、老師、學校爭取更美好的未來,為社會貢獻教育領域更多應盡的力量」;二是把「未來意識」作為達成上述目標的精神引領;三是在「未來意識」引領下,立足當下,求真務實,主動作為。奮力做好既面向未來又立足當下、既注重傳承又勇於創新、既立足本土又面向世界的百花齊放、人人出彩的鄭州教育。
三、培養面向未來的領導力
隨著城鎮化、信息化、全球化的迅速發展,社會的組織化、團隊化程度越來越高,團隊已成為社會的基本細胞和社會進步的重要驅動力。富於領導力,學會在團隊中成長與發展,學會組織和管理團隊,已經成為未來人才必備的基本素養。「做有未來的鄭州教育」,我們主張培養中學生超越傳統權貴觀念、面向未來的領導力。傳統觀念中的領導力意味著權威、權力,追求個人的地位和榮耀;面向未來的領導力則意味著自律、規則、使命、責任,追求為民眾、社會、國家做事的機會和過程,倡導對公平、民主、正義、人本等價值觀的認同、捍衛和追隨。
(一)培養面向未來的領導力,需要注重自我領導
自我領導首先體現為自我規劃、自我管理、自我學習、自我完善的意識和水平。同時,自我領導還體現在一個人在團隊活動中的執行、合作、服從的意識和水平。
自我領導力人人需要,這種領導力源於嚮往、源於選擇、源於行動、最後產生變化,是通過自我領導達成的。自我領導力是一切領導力的基礎。很難想像一個自己都不能領導自己的人,怎麼去領導別人,所以提升領導力,必須從提升自我領導力開始。研究和實踐都無數次證明:領導力作為一種感召和帶領他人的能力,首先來自於自我管理的能力。有了自我管理,才可能影響他人。
在一個團隊當中,人的終極領導不是上級,而是自我。當每個人都視自己為領導,都自我驅動、自我激勵的時候,團隊才能健康、持續地發展。
(二)培養面向未來的領導力,需要共同價值觀的引領
1963年,馬丁•路德金在林肯紀念堂發表著名演說《我有一個夢想》時,沒有發邀請函,也沒有做聲勢浩大的宣傳,卻有25萬人到現場聆聽。為什麼?大家僅僅是為了娛樂,還是因為馬丁多麼的富有學識和魅力?當然不是!是因為《我有一個夢想》的主題引起了大家內心的共鳴,或者說,馬丁•路德金的心聲和追隨者內心的固有頻率相似,引發了共鳴甚至共振。25萬人不是為了馬丁•路德金而來,而是為了他們自己內心的頻率而來。這個頻率就是他們共同的價值觀。追隨者是為了深藏於自己內心的共同價值觀而追隨,這就是價值觀共鳴產生的力量。
所以,領導力的核心就是共同的價值觀。缺失了這個核心,哪怕你專業、技能一流,能言善辯,甚至精於戰略規劃或執行,也很難得到大家的認同與追隨。就像很多企業能成功地把文化寫進員工心裡,就是因為企業文化凝聚了員工們的共同價值觀,產生了共鳴。
價值觀的共鳴是領導力的本源,領導力就是激勵一群人實現一個共同目標的行為藝術。就好像普通列車是靠機車牽引的,車廂本身不具有動力,而採用了「動車組」的列車,車廂本身也具有動力,運行時,不光是機車帶動,車廂也會「自己跑」,這樣就可以把動力疊加,運行速度也就更快。就是說,共同的方向、一致的努力,可以讓我們更快、更強。
(三)培養面向未來的領導力,需要加強身心修養
領導力的修煉和修為是與做人的境界緊密聯繫在一起的。涵養領導力、加強自我修養,可以從中國傳統文化經典《大學》裡找到方法論,那就是「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其中「修身」是最為重要的橋梁,「格物、致知、誠意、正心」做好了是獨善其身,通過不斷的「修身」,才會達成「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兼善天下之果,同時才會修得「讓人心悅誠服的影響力」。
領導力是一種影響力,這種影響力折射出人格魅力。古人先賢強調修身,因為身心經過陶冶才會具有人格魅力,才能形成影響力。而今天,在這裡進行的「第三屆亞太青年領袖大會」,其實也同樣是在進行一次修煉與實踐,這一實踐活動讓我們再次領悟到了領導力的十大真理:世界因你而不同,信譽是領導力的基石,價值觀驅動承諾,關注未來,使眾人行,信任決定一切,挑戰現狀是成就偉業的先決條件,樹立榜樣,優秀的領導者必是優秀的學習者,用心領導。
圍繞青年未來領導力的培養,鄭州九中發起的亞太青年學生領袖大會,為廣大青年學生提供一個面向未來的實踐領袖影響力的平臺。亞太青年領袖大會以「領導力」為核心理念,實踐了以「學生領袖潛力喚醒」為目標的校本課程,精心設計了以互動體驗為主的學習與交流活動。此項活動正在中學生領導力培養領域引發一場「變革」,「人人都是自己領導者」的價值觀追求也逐步獲得廣泛認同。
同學們,中國人民的偉大領袖毛澤東先生曾說過,世界是我們的,做事要大家來。他還說,世界是你們的,也是我們的,但歸根結底是你們的。你們朝氣蓬勃,像早晨八、九點鐘的太陽。希望寄托在你們身上,世界是屬於你們的,未來也是屬於你們的,你們是未來世界的主人。鄭州教育人願一路陪伴大家,共育領導力,共贏在未來!
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