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你有沒有過這樣的想法:
他爸爸是XX長,他混得好也很正常吧。
他這麼聰明,發展好也是很正常的。
身為平凡人的我們,總會不自覺的給別人的成功下這樣、那樣的定義。
但一個人之所以成為現在的樣子,真的完全取決於先天因素嗎?
後天環境到底又影響了我們什麼?
1
決定孩子命運的
是基因嗎?
紀錄片《孿生陌生人》可能會有我們要的答案。
一位英國媽媽生了三胞胎男孩,但因無力撫養,只能送到領養機構。
這家機構為了進行養育實驗,秘密的把這3個孩子,分別讓藍領、中產、富裕三個家庭領養。
為了確保測試的精準性,3個領養的家庭都經過嚴格的篩選,包括每個家庭中都有一個大他們2歲的姐姐。
基因相同、家庭成員結構一樣,能對比的便是「育兒方面的差異對孩子成長的影響」。
三個家庭的情況分別是這樣的:
● 鮑比 —— 富裕家庭收養,父親是醫生,母親是律師,父母都受過良好正統的教育。
● 艾迪 —— 中產家庭收養,母親是一名教師,一家人生活在一個中產階級的社區。
● 大衛 —— 藍領家庭收養,他的父母都是移民,經營著一家小商店,家庭受教育程度最低。
19歲那年,三個人得以團聚。
沒有任何共同生活經歷三個人,卻有著出奇一致的興趣與生活習慣。
坐姿神態相同、抽同一個牌子的香菸、都曾練過摔跤,甚至喜歡同一類型的女孩。
這恐怕就是基因的印記。
2
「家庭」對孩子性格
有影響嗎?
表面上,他們有著相似的愛好、相似的經歷、相似的神態。
但從深層次來說,他們卻完全不同。
鮑比的父親是一名醫生,他很忙,沒有很多時間來陪伴鮑比,但他儘自己最大的能力照顧著鮑比。
鮑比個性雖然保守,但他是三人中最有主見的。
大衛的家庭條件最差、父母受教育程度也很低,但大衛依舊有著樂觀、開朗、親和的性格。
這主要得益於大衛的父親,他的父親慷慨、溫暖。
無論大衛做什麼,他都會感到非常驕傲。
家庭給予了大衛最好的精神財富。
艾迪的家庭條件也不差,父親還是一名教師。
但艾迪接受的教育很傳統,他的父親很嚴格,制定的也是軍事化的規矩,艾迪必須要遵守。
在嚴苛殘酷的家庭教育下,艾迪與父親的關係很不好。
習慣自責、特別情緒化、喜歡懷疑自己,這就是艾迪的性格特徵。
艾迪是三人中結局最不幸的,他患上了狂躁抑鬱症,最後開槍自殺結束了自己的一生。
三個孩子,同樣的基因、一樣的愛好,但在不同的家庭環境下,有著截然不同的性格,甚至是命運。
但艾迪是否真的是因為沒能完全治癒父親帶給他的影響,而選擇自殺?
目前還是未知的,實驗中止後,結果也未能公布。
艾迪的父親,站在自己的角度上,也很難理解「為什麼我的孩子會如此。」
在父親的眼裡,艾迪喜歡交際、喜歡年輕男孩們都愛做的事情。
而對於艾迪的自殺,父親的言語中全是自責。
孩子的不幸是不是因為我的嚴厲?
是不是因為我沒教過他什麼?是不是因為我沒有教會他如何生活?
我們互相保護,我們也曾有一個很好的家庭。
是不是因為養育方式的影響?我們也只能等若干年後的答案。
也可能就像大衛所說,「埃利特做了他認為最好的父親,他們只是不同的人。」
這個試驗殘酷、沒有人性,就像鮑比與大衛所說,三個人與三個家庭都像是實驗室的老鼠。
尤其是對艾迪,這本就是一場不公平的實驗。
但從更宏觀的角度來分析,艾迪在遇到困境時,選擇用自殺結束自己的生命,還是脫離不開性格的原因。
而「家庭」是孩子性格養成的關鍵,比如說大衛之所以樂觀開朗,不就是因為那個總在背後支持的父親嗎?
3
永遠不要低估「家庭」
對孩子的影響
在實驗結果沒有公布之前,我們不能將艾迪的離開全部歸因在他的父親身上。
但有一點我們得知道:家庭,一定是孩子性格養成的關鍵。
有句老話「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當父母的都希望子女能是優秀的、是佼佼者。
這無可厚非,但是孩子的優秀不能來源於壓迫。
新聞中的這位媽媽,對兒子的標準永遠都是100分,孩子考了98分,一定會遭受訓斥。
這看似我都是為了你好的背後,更像是一種父母情緒的宣洩。
著名心理學家武志紅說:
孩子就是父母情緒的接收器,當父母不安時,孩子就會立即警覺。
當父母放鬆時,孩子也會感受到愉悅。
可能我們在成長過程中,也有過這樣的遭遇與感受。
如果父母情緒不好時,我們會很擔憂、很害怕、很小心翼翼。
甚至等到我們都做了父母,這樣的陰影與不安也會時時浮現。
有兒童心理學家曾說過:
父母的情緒暴力,對孩子的傷害是致命的,甚至會影響孩子一生的性格和人格發展。
家長永遠不要低估自己對孩子的影響,想要孩子成長的更為優秀,父母不妨先反思一下自己。
「幸運的人,用童年治癒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癒童年。」
很多人都在努力淡化原生家庭對自己的影響。
做父母的怎麼可能不愛自己的孩子?但傷害往往都是在愛的過程中產生。
其實,每個孩子的未來,都有跡可循。
父母的關注點在哪裡,孩子的未來就在哪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