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5H1W方法了解產品思維,並運用促進個人成長

2021-01-10 羅伊周

產品經理一詞在最近算是比較火熱的崗位了,職位的名稱聽上去比較有排面。那麼產品經理究竟是做什麼的?通過這本書也能了解一番。對於如何成為產品經理,作者也給了一些建議。除了做好產品經理之外,對於其他崗位也有普遍的借鑑作用。

什麼是產品思維?

產品思維的核心是用戶和迭代,而用戶思維的主要目的就是認知用戶,以充分了解他人的需求,弄清楚產品的價值,從而有效的做出受歡迎的產品。

who?產品思維的研究對象是誰?

what?產品思維的目的是做什麼?

where?產品思維要在哪裡完成實現?

when?什麼時候進行迭代?

why?為什麼要使用產品思維?

how?如何使用產品思維?產品思維除了在網際網路行業,在其他行業有沒有借鑑的地方?

用5W1H的方法理解一下產品思維:

01 WHO

產品思維的研究對象是誰?

產品思維核心之一是用戶。

用戶又是誰?

我使用這個產品,那麼我是一個用戶。他使用這個產品,那麼他也是一個用戶。七大姑八大姨同樣使用這個產品,他們也稱作用戶。

用戶不是一個人,而是一類人,是同樣使用這個產品的這一類人。就像使用這個產品的個體一樣,他有年齡性別認知等差別。

所以,用戶的定義是用戶不是一類人,是人的某一類需求,是在特定的場景下的需求,區分用戶的維度是千變萬化的。

用戶是一個群體,根據每個人的特性不一樣,要是千變萬化。

那麼如何確定好使用這一個產品的用戶的特徵?這就需要做用戶的畫像,用戶的畫像要真實詳細的做一個描述。

如作者舉例:

媒體公司的白領小慧,女生,25歲,老家在河北,來上海讀書,本科畢業後工作。畢業剛幾年,還是單身,不過朋友挺多的,大都是以前的同事。有了一定的收入,對生活的品質也有一些要求,剛搬到一居室的新家,房租不便宜,佔工資一多半,還自己做了很多的裝飾,買了很多的小家具。

平時的工作是朝九晚五,晚上回家會看看美劇。周末跟朋友出去逛個街,吃東西,偶爾去酒吧。喜歡用黃油相機和美圖秀秀來拍照,修圖,也會用keep,和Instagram來健身和發東西的照片。購物基本都是使用淘寶和京東,比較擅長研究各種信用卡和優惠券的使用技巧。

這個例子就比較詳盡的通過性別,年齡,生活習慣,作息習慣等維度表現出來。可以把類似這樣的詳細用戶創建一個資料庫,根據用戶特徵貼上標籤,並使用建模的方式統計出來。

當然,用戶的調研做的越細緻,資料庫的規模越大,對於用戶分自就越準確,就越容易形成用戶畫像的多維矩陣體系。

在研究用戶使用特性這一塊,決定用戶需求的根源就是用戶心智。

影響一個人的心智的因素有很多:

一是,物質或經濟資源,就是一個人擁有的財產或者資產。

第二,社會資源,一個人認識誰他的社交網絡以及在社交中的影響力。

第三,一個文化資源就是一個人的文化程度,該知道哪些事情,能否有自己的價值觀和想法。

這三個資源是相互影響的,最終會影響到一個人的方方面面。除此之外,還會有生活方式,消費心理,文化程度,價值觀等等。

正是因為這些因素的影響才會使得每一個用戶在對於一些事物的認知上是會有偏頗的。

一些常見的認知偏誤:

損失厭惡,框架效應。

這兩個都是由阿莫斯 · 特沃斯基與丹尼爾 · 卡尼曼提出的。這兩個在表現上有很多相似的地方。用戶在做決策的時候,更強調收益。

比如有一個經典的案例,

情形一:美國即將爆發一種不尋常的疾病,預計疾病會侵襲600人。

設想你有權在兩個治療方案中作出選擇。

方案A:你能拯救200人.

方案B: 1/3的可能性,拯救600人。2/3的可能性,一個人也救不了。

情形二,美國即將爆發一種不尋常的疾病,預計疾病會清晰600個人。

設想你有權在兩個治療方案中做出選擇。

方案A: 400人會死.

方案B:2/3的可能性,600人會死。1/3的可能性,一個人都不會死。

大多數人會在情形一中選擇A,在情形二中選擇B.

那我們再來看一下,在情形一跟情景二中,背景都是一樣的,都是600個人會受到侵襲。

你能拯救200個人,就意味著400個人就會死。

1/3的可能性會拯救600個人。2/3的可能性就是一個人也救不了,就是會死600個人。

那如果我們把好的一面放在前面的話,很容易就會給用戶的一個心理暗示這兩個是不一樣的。

錨定效應

把一個產品設立成另一個產品的參照物用於比對。

注意力偏誤

「黑猩猩現象」

這個實驗告訴我們:當人專注於某件事物時,往往會忽視旁邊的某些事物,即便是這些事物十分顯眼或者十分重要。也就是說意識定在某個事物上的時候,視覺往往會產生一定的盲點,這個盲點讓你無法注意到你意識以外的事物,即使這個事物十分重要也十分顯眼。

主觀驗證、證實偏見和逆火效應

主觀驗證:如果一個人認為某個觀點或判斷很重要,主觀上會把其他信息過濾掉

證實偏見:有了一個假設之後,我們會偏好去驗證假設的信息,而不是否定假設的信息

逆火效應:當假設被相反的信息否定後,我們反而會更加深信自己原本的假設

概率思維與0/1思維

我們做功能時用的概率思維,對用戶來說只是0和1的關係

知識的詛咒

知道的越多,反而越容易做不好

峰終定律

高峰(不管是正向,還是負向)時與結束時的兩個感覺,是未來最容易讓人回憶起的體驗。

比如我們正在某個關鍵時刻使用某個APP,正在這時由於平臺的故障或者由於一些網絡的設置造成了當時沒有辦法正常使用,即使平常用戶體驗很好,也會給用戶留下深刻的負面影響。

宜家效應

用戶花費時間和精力得到的權益或者虛擬物品,在做削弱它們或者導致他們貶值的事情時,要特別謹慎。

在一些捆綁會員制的方式,一旦我們取消了這種vip的權益,即使用比較大的優惠來代替優惠力度很小的VIP權益,也會給用戶已經形成的優勢心理造成很大的影響

間隔效應和延遲效應

比如在一些付費課程的設計當中,分階段中間有間歇的學習方式,要好於一次性學完。

02 WHAT

產品思維是什麼?

產品思維的另一個核心之一是迭代。

產品思維的目的是做什麼?

而用戶思維的主要目的就是認知用戶,以充分了解他的需求,弄清楚產品的價值,從而有效的做出受歡迎的產品。

了解用戶的需求,就要找到真實有效的需求點:

需求是用戶對解決現存問題的需要

我們在解決這個問題的時候,就是要把範圍不斷的縮小。

第1步:圈定用戶。

我們每一個人都可以成為這個產品的用戶,形形色色各種各樣的人,也都可以成為這個產品的用戶。首先把這個用戶圈定在一個範圍,這個產品是一類什麼樣的人。其次要有現在用這個產品的用戶有什麼問題?

第2步:縮小需求範圍。

不是所有的問題都是被用戶所接受的,找到現在目前用戶所面臨的問題,羅列出來。

第3步:排序。

按照問題的嚴重程度將已經羅列出來的問題排序

第4步:根據問題的嚴重程度,解決「需要解決的」。

需求不是無邊界的

需求是當下要解決的問題,不是隨時都需要解決的問題。與此同時需求也不是無限制,需要滿足的超過一定邊界後,用戶的邊際收益就會驟降,甚至降到0,這就沒有意義

用戶的訴求不等於需求

並不是所有的訴求都是需求。比如說像親朋好友收集來的一些需求,很可能是偽需求,只有讓用戶去使用產品才能夠知道哪些需求是他們真正需要的一些需求

需求的主體是目標用戶

需求有其使用約束

需求時要看物理環境和社會環境還要看用戶的心流和心智。

用戶是需求的集合

需求存在不同層次

已經找到了用戶的需求,基於用戶需求而判斷出的用戶價值。而用戶價值是用戶的主觀感受也受社會心智和認知行為心智的影響

核心用戶價值就是產品要實現的產品價值。對於找到產品的核心價值也有幾種方式:

1.符合用戶價值。

2.對應的舊體驗較差,有空間

3.覆蓋用戶夠多(市場夠大)

4.簡單明了

5.自己有經驗或資源優勢

03 WHERE

產品思維要在哪裡完成實現?

之前討論過這麼多用戶畫像,群體場景心智,無非就是對用戶的需求有了更深的認知,而對用戶需求的理解則是認知的最後一步。

所以,利用場景可以判斷出用戶的真實需求

所謂場景就是使用這個產品時所在的外部環境。

比如,我們用軟體打車時,場景就是戶外,或者上班前或者下班。

又比如,晚上躺在床上玩手機,場景可能是燈光昏暗的臥室。在手機場景需求上就設置了白天模式,夜晚模式。

對於已經了解的場景心智,要深入場景,探索供給側的價值。

那麼什麼是供給側呢?

供給側可以理解為實行產品的平臺所屬的類型。這個類型就包括了提供單向功能。比如微信,百度搜索等。還包括多方撮合,比如淘寶、天貓、滴滴等。

已經確定了供給側,就要通過供給側畫像為起點來了解供給側。供給側畫像跟用戶畫像類似。

通過供給側場景來探索供給側的價值。探索方式包括模式創新與技術創新。

創新模式所需要的天時、地利、人和的要求

技術創新是比較常見的創業形態,工程代碼、算法技術、硬體技術、輔佐運營市場的技術、項目管理的技術等等。

04 WHEN

什麼時候進行迭代?

迭代思維的運轉邏輯大概分為如下四個步驟,循環往復,形成閉環。

這個迭代思維可以用PDCA循環來理解:

Plan: 判斷最重要的體驗差

Do: 用最小成本做最新的體驗

Check: 觀察結果,識別正誤

Act: 堅持對的,放棄錯的

其中判斷正誤的基礎是數據:使用數據思維是為了論據充分,論證嚴謹,觀點簡明,觀點保持中立。

05 WHY

為什麼要有產品思維?

因為產品思維可以使人做出高質量的決策,用最小的成本創造最大的價值

那麼如何去運用科學思維,建立深度認知和決策

尊重客觀規律明察約束條件抽象有效方法論具備批判思維和可證偽精神

要有自己的方法論,有一個最重要的基礎,就是具備批判思維

06 HOW

如何才能有產品思維?

在序裡,Anya老師說了一下他的理解:在滴滴,讓他明白好的產品經理不僅要有同理心,懂心理學,掌握用戶模型,還要學會設計交易,懂經濟學,明白如何在教育中實現價值創造和價值分配。

同樣,俞軍老師在職人社《深度對話俞軍》中,提到過,產品經理沒有對應的學科,如果不考慮天賦因素,一定要找,感覺經濟學、心理學專業更合適一些。

可見,經濟學和心理學對產品思維是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的。

通過閱讀完這本書,給我最大的感觸就是學會產品思維就是要玩轉用戶心理。

在本書中,作者也提到幾本書,可以作為推薦閱讀。這些書,除了對形成產品思維有用,在自我的其他發展上也同樣是適用的。

推薦閱讀:

《點石成金》

《從點子到產品》

《設計心理學1:日常的設計》

《定位》

《社會學的邀請》

《思考,快與慢》

《超越智商》

《怪誕行為學》

相關焦點

  • 運用「用戶思維」,做好孩子「產品經理」,打造親子關係的秘訣
    要知道人與人之間的感情是通過關係慢慢建立起來的,若是兩個人之間沒有關係,那麼兩個人之間就沒有相對應的感情,所以一種關係是決定著一個人的情感基礎的都是有著好的關係的話,那麼勢必兩個人之間的感情也是不淺的,所以維持好兩者之間的關係是能夠促進雙方之間的情感的。
  • 學會成長:爆發式成長的25個思維模型
    思維方式決定方法論、行為方式,我們如何建立正確的思維方式,指導我們正確看待世界,促進成長呢?粥左羅《學會成長:爆發式成長的25個思維模型》,書中提供25個思維模型及運用:1.篩選思維:豆瓣篩選高分電影、書籍看,
  • 如何運用設計思維構建 UI 作品集?
    想(動機,目標,需求,欲望)業務量與崗位人數不匹配,需要人員加入;尋找符合崗位要求的候選人;一個月之內尋找到合適的候選人;每天閱讀不同背景的100+份作品集;尋找履歷真實,設計思路及解決方案可行,具有原創性的候選人;通過查看大量作品集了解不同的方法論,設計流程在項目上的運用及可能性。
  • 匹配數學文化 促進思維成長
    匹配數學文化 促進思維成長——《三角形的內角和》評課大家好!下面我就將《三角形的內角和》一課的思路和想法和大家分享,並說一說自己對這節課的一些粗淺認識。「兒童的思維是從動作開始的,切斷動作與思維之間的聯繫,思維就不能得到很好的發展。」動手操作活動正是溝通數學知識抽象性和思維形象性之間的橋梁。本節課,老師引導學生通過撕拼和折拼的方法,把三角形的三個角轉化為一個平角,因為平角=180°,所以三角形的內角和是180°。學生在操作活動中,不斷地把思考引向深入,發展了學生的空間觀念。
  • 6.如何運用圓圈圖促進思維發展?
    那麼,如何運用應用圖呢?第一,運用圓圈圖培養學生的聯想思維能力。形成一種有限制的開放,所謂限制是指主體的規定性,開放就是在主題固定範圍內發散,可以培養學生圍繞主題思考問題的嚴謹思維品質。如果外部圓圈數量不止一個(例如洋蔥圖),則根據距離中心主題的遠近,其與中心主題的相關性也會逐漸減弱。這樣可以讓學生明白概念的層次關係,了解主次關係,提高歸類分析的思維能力,養成清晰的思路和嚴謹的思維習慣。第三,用圓圈圖梳理思路。
  • 時間管理 利用上下班交通時間,八種個人成長促進方法以及小強工具推薦
    有沒有想過把這20天時間能夠充分利用起來促進個人成長呢?一年後你將會變得大不同。根據小強以往的經驗,今天和各位分享在交通時間內利用手機/平板,我們可以做哪些促進個人成長的事情呢?總的原則是晃動較厲害的公交車以聽為主,較平穩的地鐵計程車看寫聽都可以!晨間日記是我接觸GTD以來,一直在堅持的一個習慣。
  • 個人應該具備的思維方法
    將兩種或兩種以上不同領域的技術思想進行組合,以及將不同的物質產品進行組合的方法也稱為加法思維;和主體附加不同,它不是豐滿或增強主體的特性而是直接產生了一個新事物。加法思維並非對事物的簡單合併,而是具有創造性的組合。在加法思維中,事物表現出了更深層的含義和價值,巧妙地運用加法思維,你將會得到意想不到的創意。
  • 專訪丨如何運用網際網路思維開啟心理健康教育?
    在「網際網路+」的時代,我們是否可以運用網際網路的思維來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本周,我們採訪到成都市未成年人心理成長中心專家侯莫易老師,和大家一起分享「移動心理實驗室及心生電臺」的先進經驗。1. 首先請為我們介紹一下移動心理實驗室和心生電臺項目的具體內容。
  • 於觀察時動用思維,在推理時運用思維,不了解怎麼更好的運用
    科學的觀察可以分為直接觀察和間接觀察,前者是通過視覺器官,後者是藉助觀測儀器。從應用上看,選擇典型試樣觀測的方法得到了十分廣泛的運用,如血象化驗、生理切片、化學分析、產品質量檢測等。因此,善於選擇典型、仔細觀察典型樣本是培養創新性觀察思維能力的一個重要方面,必須自覺地學習和應用。
  • 認知升級與個人成長——職場人士如何提升自身「產品力」
    對於任何職業,無論是產品經理、證券分析師,還是醫生、老師,隨著專業能力的提升和個人職業的成長,橫向知識拓展會變得越來越重要,分配給橫向知識拓展的時間也應該越來越多。以產品經理為例,作為大學畢業生,已經具備了初步的解決問題與分析能力;通過在初級產品經理/產品專員崗位一段時間的經驗積累,夯實了解決問題能力的同時,也會遇到因業務理解不深刻、需求挖掘不到位的問題。此時,通過反思、復盤、推演、總結,會形成新的體會、認知和方法論,在能夠解決問題的基礎能力上,建立起新的挖掘需求能力。
  • 思維導圖|天才兒童都在悄悄運用的神奇方法,陪6歲孩子學起
    思維導圖的特點:簡單明快、色彩鮮明、易教易學易上手。父母可以成為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有的家長會問,那麼是不是需要一定的繪畫功底?完全不需要。主要通過一個關鍵詞幾個分支,個人審美,就能創作出一副就獨特魅力的,深具自我個性的思維導圖。
  • 在小學數學課堂中培養學生思維能力與核心素養,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核心素養體系闡明了必要的特徵和關鍵能力學生必須滿足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的需要,強調個人修養,社會關懷以及家庭和國家的情感,並更加重視獨立發展,合作與參與以及創新實踐。」推動了我國素質教育的全面,深化改革。因此,核心素養也被定義為學生在學習中滿足社會發展和個人成長需要的品格和能力。
  • 運用金字塔思維提升工作效率
    □楊郭君 怎樣的思維方式可以讓思考更清晰、表達更高效、工作效率提升得更顯著? 本書根據作者多年對金字塔思維的深入研究,詳細介紹了金字塔思維的原理和方法,並依照更適合中國人思維習慣的形式,以簡潔的語句、通俗有趣的案例層層梳理,幫助讀者跳出傳統思維方法的束縛,簡單高效地思考、溝通和解決問題,提高工作和學習的效率。 金字塔思維主要是為了尋找和利用各個思想要素之間在橫向與縱向上的邏輯關係,它可以有效幫助我們了解這些邏輯關係的通用規則。
  • 六年產品經理生涯,我所依賴的學習和成長方法
    從早期的飛速成長,到現在的成長逐漸放慢,以及在產品經理生涯中,跨過入門的門檻,初級的門檻等;在這個過程中我總結了一些,我個人的學習和成長的方法,以及一些經驗可以與大家分享;當然這部分方法不僅僅是自己的總結,很多人也來源於摸著前輩們的路過河。
  • 【雨花視角】優勢觀點運用於促進長者福祉:理論與實務
    優勢觀點相信,長者具有無限的可能性可以繼續成長與自主,這樣的信念要求我們持續地留意長者的個人經驗、才能和抱負。優勢觀點認為,每一個長者都是獨特的,長者是自己狀況的專家,最了解自身的需求,工作者通過幫助長者了解自身需求,幫助其達到個人最佳的福祉狀態(well-being)。
  • 《終身成長》:一個優秀的家長,是會運用這種思維方式的人
    所以生活中,我們越來越重視對於孩子思維方式的培養,並希望由此能對於他們的人生起到積極的推進作用。譬如說,《終身成長》裡的成長型思維模式,為我們開闢了一個新的視角,來重新定義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換句話說,無論生活中的各種關係,一旦開始使用成長型思維模式看待問題,就從評判與被評判的關係轉變成了學習與幫助學習的關係。
  • 實質主義的思維模式在裁判中的具體運用
    法官在適用法律時,可能遇見有疑義的詞語需要解釋,可能遇見前後矛盾的詞義需要確定,可能遇見有缺陷的法律條文需要擴大或者縮小其適用範圍,對於民事法律,法官還可以通過類推適用的方法來填補法律的漏洞等等。當法律存在缺陷時,法官應當通過對立法目的與法律後果的考量,確定哪些行為類型應當歸入或者排除出法律條文的語義範圍,進而促進法律的發展和完善。
  • 產品思維:產品從需求到上線過程中的思維方式與原則方法
    我理解的產品思維不是某一種思維方式,而是向著某個目標前行過程中,為了實現這個目標而採用的一組思維方法的組合,這些方法都有一些共同的特點:階段性統籌——在目標實現過程中的一個階段內,進行全局分析,找準現階段在整個目標實現過程中的定位以及現階段的工作重點;銜接明確——各個階段的實現都有明確起點和終點,定性或定量的計劃實現過程中
  • 以攻為守,是個人成長最好的戰略思維
    我會帶著流氓般的自信,堅信自己不用多久,就可以賺到更多的錢,就可以反彈得更高,走得更遠。這其實是我們老早就明白的一個道理:前進的方向是確定的,但道路是曲折的。這曲折的道路,即是前進途中的每一次大大小小的失敗。對於失敗,我覺得風險投資的思維,值得每一位追求成長的老鐵仔細品味和運用。
  • 運用多元思維模型,成為終身學習者
    今天我們就通過成甲老師的《好好思考》來認識一下多元思維模型。一、那麼什麼叫多元思維模型?2W1H,就是一種思維模型, 是寫作,提問用到的思維模型,當然還可以用在其他的地方。而查理·芒格說,所有能夠解決問題的辦法,都可以稱為思維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