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經理一詞在最近算是比較火熱的崗位了,職位的名稱聽上去比較有排面。那麼產品經理究竟是做什麼的?通過這本書也能了解一番。對於如何成為產品經理,作者也給了一些建議。除了做好產品經理之外,對於其他崗位也有普遍的借鑑作用。
什麼是產品思維?
產品思維的核心是用戶和迭代,而用戶思維的主要目的就是認知用戶,以充分了解他人的需求,弄清楚產品的價值,從而有效的做出受歡迎的產品。
who?產品思維的研究對象是誰?
what?產品思維的目的是做什麼?
where?產品思維要在哪裡完成實現?
when?什麼時候進行迭代?
why?為什麼要使用產品思維?
how?如何使用產品思維?產品思維除了在網際網路行業,在其他行業有沒有借鑑的地方?
用5W1H的方法理解一下產品思維:
01 WHO
產品思維的研究對象是誰?
產品思維核心之一是用戶。
用戶又是誰?
我使用這個產品,那麼我是一個用戶。他使用這個產品,那麼他也是一個用戶。七大姑八大姨同樣使用這個產品,他們也稱作用戶。
用戶不是一個人,而是一類人,是同樣使用這個產品的這一類人。就像使用這個產品的個體一樣,他有年齡性別認知等差別。
所以,用戶的定義是用戶不是一類人,是人的某一類需求,是在特定的場景下的需求,區分用戶的維度是千變萬化的。
用戶是一個群體,根據每個人的特性不一樣,要是千變萬化。
那麼如何確定好使用這一個產品的用戶的特徵?這就需要做用戶的畫像,用戶的畫像要真實詳細的做一個描述。
如作者舉例:
媒體公司的白領小慧,女生,25歲,老家在河北,來上海讀書,本科畢業後工作。畢業剛幾年,還是單身,不過朋友挺多的,大都是以前的同事。有了一定的收入,對生活的品質也有一些要求,剛搬到一居室的新家,房租不便宜,佔工資一多半,還自己做了很多的裝飾,買了很多的小家具。
平時的工作是朝九晚五,晚上回家會看看美劇。周末跟朋友出去逛個街,吃東西,偶爾去酒吧。喜歡用黃油相機和美圖秀秀來拍照,修圖,也會用keep,和Instagram來健身和發東西的照片。購物基本都是使用淘寶和京東,比較擅長研究各種信用卡和優惠券的使用技巧。
這個例子就比較詳盡的通過性別,年齡,生活習慣,作息習慣等維度表現出來。可以把類似這樣的詳細用戶創建一個資料庫,根據用戶特徵貼上標籤,並使用建模的方式統計出來。
當然,用戶的調研做的越細緻,資料庫的規模越大,對於用戶分自就越準確,就越容易形成用戶畫像的多維矩陣體系。
在研究用戶使用特性這一塊,決定用戶需求的根源就是用戶心智。
影響一個人的心智的因素有很多:
一是,物質或經濟資源,就是一個人擁有的財產或者資產。
第二,社會資源,一個人認識誰他的社交網絡以及在社交中的影響力。
第三,一個文化資源就是一個人的文化程度,該知道哪些事情,能否有自己的價值觀和想法。
這三個資源是相互影響的,最終會影響到一個人的方方面面。除此之外,還會有生活方式,消費心理,文化程度,價值觀等等。
正是因為這些因素的影響才會使得每一個用戶在對於一些事物的認知上是會有偏頗的。
一些常見的認知偏誤:
損失厭惡,框架效應。
這兩個都是由阿莫斯 · 特沃斯基與丹尼爾 · 卡尼曼提出的。這兩個在表現上有很多相似的地方。用戶在做決策的時候,更強調收益。
比如有一個經典的案例,
情形一:美國即將爆發一種不尋常的疾病,預計疾病會侵襲600人。
設想你有權在兩個治療方案中作出選擇。
方案A:你能拯救200人.
方案B: 1/3的可能性,拯救600人。2/3的可能性,一個人也救不了。
情形二,美國即將爆發一種不尋常的疾病,預計疾病會清晰600個人。
設想你有權在兩個治療方案中做出選擇。
方案A: 400人會死.
方案B:2/3的可能性,600人會死。1/3的可能性,一個人都不會死。
大多數人會在情形一中選擇A,在情形二中選擇B.
那我們再來看一下,在情形一跟情景二中,背景都是一樣的,都是600個人會受到侵襲。
你能拯救200個人,就意味著400個人就會死。
1/3的可能性會拯救600個人。2/3的可能性就是一個人也救不了,就是會死600個人。
那如果我們把好的一面放在前面的話,很容易就會給用戶的一個心理暗示這兩個是不一樣的。
錨定效應
把一個產品設立成另一個產品的參照物用於比對。
注意力偏誤
「黑猩猩現象」
這個實驗告訴我們:當人專注於某件事物時,往往會忽視旁邊的某些事物,即便是這些事物十分顯眼或者十分重要。也就是說意識定在某個事物上的時候,視覺往往會產生一定的盲點,這個盲點讓你無法注意到你意識以外的事物,即使這個事物十分重要也十分顯眼。
主觀驗證、證實偏見和逆火效應
主觀驗證:如果一個人認為某個觀點或判斷很重要,主觀上會把其他信息過濾掉
證實偏見:有了一個假設之後,我們會偏好去驗證假設的信息,而不是否定假設的信息
逆火效應:當假設被相反的信息否定後,我們反而會更加深信自己原本的假設
概率思維與0/1思維
我們做功能時用的概率思維,對用戶來說只是0和1的關係
知識的詛咒
知道的越多,反而越容易做不好
峰終定律
高峰(不管是正向,還是負向)時與結束時的兩個感覺,是未來最容易讓人回憶起的體驗。
比如我們正在某個關鍵時刻使用某個APP,正在這時由於平臺的故障或者由於一些網絡的設置造成了當時沒有辦法正常使用,即使平常用戶體驗很好,也會給用戶留下深刻的負面影響。
宜家效應
用戶花費時間和精力得到的權益或者虛擬物品,在做削弱它們或者導致他們貶值的事情時,要特別謹慎。
在一些捆綁會員制的方式,一旦我們取消了這種vip的權益,即使用比較大的優惠來代替優惠力度很小的VIP權益,也會給用戶已經形成的優勢心理造成很大的影響
間隔效應和延遲效應
比如在一些付費課程的設計當中,分階段中間有間歇的學習方式,要好於一次性學完。
02 WHAT
產品思維是什麼?
產品思維的另一個核心之一是迭代。
產品思維的目的是做什麼?
而用戶思維的主要目的就是認知用戶,以充分了解他的需求,弄清楚產品的價值,從而有效的做出受歡迎的產品。
了解用戶的需求,就要找到真實有效的需求點:
需求是用戶對解決現存問題的需要
我們在解決這個問題的時候,就是要把範圍不斷的縮小。
第1步:圈定用戶。
我們每一個人都可以成為這個產品的用戶,形形色色各種各樣的人,也都可以成為這個產品的用戶。首先把這個用戶圈定在一個範圍,這個產品是一類什麼樣的人。其次要有現在用這個產品的用戶有什麼問題?
第2步:縮小需求範圍。
不是所有的問題都是被用戶所接受的,找到現在目前用戶所面臨的問題,羅列出來。
第3步:排序。
按照問題的嚴重程度將已經羅列出來的問題排序
第4步:根據問題的嚴重程度,解決「需要解決的」。
需求不是無邊界的
需求是當下要解決的問題,不是隨時都需要解決的問題。與此同時需求也不是無限制,需要滿足的超過一定邊界後,用戶的邊際收益就會驟降,甚至降到0,這就沒有意義
用戶的訴求不等於需求
並不是所有的訴求都是需求。比如說像親朋好友收集來的一些需求,很可能是偽需求,只有讓用戶去使用產品才能夠知道哪些需求是他們真正需要的一些需求
需求的主體是目標用戶
需求有其使用約束
需求時要看物理環境和社會環境還要看用戶的心流和心智。
用戶是需求的集合
需求存在不同層次
已經找到了用戶的需求,基於用戶需求而判斷出的用戶價值。而用戶價值是用戶的主觀感受也受社會心智和認知行為心智的影響
核心用戶價值就是產品要實現的產品價值。對於找到產品的核心價值也有幾種方式:
1.符合用戶價值。
2.對應的舊體驗較差,有空間
3.覆蓋用戶夠多(市場夠大)
4.簡單明了
5.自己有經驗或資源優勢
03 WHERE
產品思維要在哪裡完成實現?
之前討論過這麼多用戶畫像,群體場景心智,無非就是對用戶的需求有了更深的認知,而對用戶需求的理解則是認知的最後一步。
所以,利用場景可以判斷出用戶的真實需求
所謂場景就是使用這個產品時所在的外部環境。
比如,我們用軟體打車時,場景就是戶外,或者上班前或者下班。
又比如,晚上躺在床上玩手機,場景可能是燈光昏暗的臥室。在手機場景需求上就設置了白天模式,夜晚模式。
對於已經了解的場景心智,要深入場景,探索供給側的價值。
那麼什麼是供給側呢?
供給側可以理解為實行產品的平臺所屬的類型。這個類型就包括了提供單向功能。比如微信,百度搜索等。還包括多方撮合,比如淘寶、天貓、滴滴等。
已經確定了供給側,就要通過供給側畫像為起點來了解供給側。供給側畫像跟用戶畫像類似。
通過供給側場景來探索供給側的價值。探索方式包括模式創新與技術創新。
創新模式所需要的天時、地利、人和的要求
技術創新是比較常見的創業形態,工程代碼、算法技術、硬體技術、輔佐運營市場的技術、項目管理的技術等等。
04 WHEN
什麼時候進行迭代?
迭代思維的運轉邏輯大概分為如下四個步驟,循環往復,形成閉環。
這個迭代思維可以用PDCA循環來理解:
Plan: 判斷最重要的體驗差
Do: 用最小成本做最新的體驗
Check: 觀察結果,識別正誤
Act: 堅持對的,放棄錯的
其中判斷正誤的基礎是數據:使用數據思維是為了論據充分,論證嚴謹,觀點簡明,觀點保持中立。
05 WHY
為什麼要有產品思維?
因為產品思維可以使人做出高質量的決策,用最小的成本創造最大的價值
那麼如何去運用科學思維,建立深度認知和決策
尊重客觀規律明察約束條件抽象有效方法論具備批判思維和可證偽精神
要有自己的方法論,有一個最重要的基礎,就是具備批判思維
06 HOW
如何才能有產品思維?
在序裡,Anya老師說了一下他的理解:在滴滴,讓他明白好的產品經理不僅要有同理心,懂心理學,掌握用戶模型,還要學會設計交易,懂經濟學,明白如何在教育中實現價值創造和價值分配。
同樣,俞軍老師在職人社《深度對話俞軍》中,提到過,產品經理沒有對應的學科,如果不考慮天賦因素,一定要找,感覺經濟學、心理學專業更合適一些。
可見,經濟學和心理學對產品思維是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的。
通過閱讀完這本書,給我最大的感觸就是學會產品思維就是要玩轉用戶心理。
在本書中,作者也提到幾本書,可以作為推薦閱讀。這些書,除了對形成產品思維有用,在自我的其他發展上也同樣是適用的。
推薦閱讀:
《點石成金》
《從點子到產品》
《設計心理學1:日常的設計》
《定位》
《社會學的邀請》
《思考,快與慢》
《超越智商》
《怪誕行為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