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22
你好啊,我是葉小靜,一個喜歡閱讀和分享的高中英語老師。
複述(Retelling) 是英語學習中很常見也很重要的活動,一般來講,我們會覺得這是一個口語活動。
但實際上,複述也可以是一個處理語言點的活動。
因為經過複述,學過的語言才有可能在短時記憶中保持,並向長時記憶中轉移。
雖然這種活動確實很佔用課堂時間,但實際上它恰好能回答那個我們無數次問自己的問題:為什麼我都講了100遍了,學生還是不會?
其實答案很簡單,因為語言上的很多東西,不是聽會的,是練會的。
講100遍某個結構該怎麼用,效果可能還不如學生自己親自用1遍。
這種感覺有點像我們在網上在視頻教程,看的時候總感覺自己已經會了,結果一動手才發現,漏洞百出。
生活技能需要練,語言技能也一樣。
複述,就是給學生練習語言的機會。
心理學上把複述分為兩種。
一種是機械複述,也叫保持性複述,就是把學過的信息不斷地簡單重複,有點像我們平時說的「死記硬背」。
我今天要介紹的是第二種,精細複述。
也就是先對信息進行分析,使之與已有的經驗建立起聯繫,然後再通過「不斷回憶,不斷被提醒」的方式來複述。
這種方法為什麼比機械複述效果好呢?
因為無形中增加了提取練習的難度和頻率,讓提取練習效應發揮更顯著。
所謂提取練習效應,就是說:對某個學習材料進行一次或多次的記憶提取(測試)要比重複學習這個材料在將來產生更持久的記憶保持和更優的知識遷移,也稱為測試效應。
這就是我為什麼在文章的開頭說,老師講100遍,效果可能不如讓學生自己用1遍。
100:1這個比法可能太誇張,但道理就是這麼個道理。所以雖然很多學生怕考試,但考試確實是能提升學習效果的最有效途徑之一。
前提是評價體系設置恰當而且學生家長以及老師能以平常心面對測試結果。
萬維鋼老師在《精英日課·第四季》裡討論「測試」的時候提到:
一不小心扯遠了,回到複述的話題。
我現在一般是在閱讀或聽力任務完成之後,選取其中包含重要語言點的部分,來讓學生練習複述。
複述之前,會在黑板上帶著學生一起分析這段文字的主要內容,把結構梳理出來,並且寫出關鍵詞(重點實詞+關鍵短語+表示關係的過渡詞)。
梳理完之後,會帶著學生複述一遍,確保他們能理解這些板書的意義。
雖然從美觀和方便的角度來說,做成課件也許更方便。但這樣其實少了和學生互動的過程,會影響他們對意義的建構。
前面提到,精細複述和機械複述的區別就在於——對信息進行分析,使之與已有的經驗建立起聯繫。
如果是提前做好的PPT,因為課上無法修改動畫順序,容易讓學生覺得這就是標準答案,我只需要記住就可以了,思不思考無所謂。
板書就靈活多了,可以根據學生的答案來調整,更偏重課堂生成。
也就是說,課堂最後呈現出來的結構圖和關鍵詞,很有可能和我們備課的時候有出入。
但這並不影響最後的複述,因為所謂的關鍵詞選取,並不是只有唯一答案。
如果大部分學生都覺得某個詞更能幫他們記憶關鍵信息,即使我們備課的時候沒想這麼設計,也最好寫上去,否則就太死板了。
更重要的是,如果是提前做好的PPT,之後的步驟就比較難操作了。
在我帶著學生複述之後,會根據可用的時間長短,讓學生或個人或雙人練習,最後再隨機抽學生起來複述。
一般不讓學生第一次就複述全部,而且複述一部分,再抽下一個人。全部複述一來難度大,二來覆蓋面太少,不如輪流複述效率高。
學生輪流複述完一遍之後,我就會擦掉一部分關鍵詞,然後再請學生複述。
擦掉的關鍵詞要根據學生的現場反應來選,掌握得比較好的,就可以擦掉。
讀不太清楚或者複述過程中出現用法錯誤的,就要當成糾正,並且保留下來,讓之後的學生有機會再次練習。
隨著擦掉的關鍵詞越來越多,最後黑板上可能只剩下本節課最關鍵的語言點,這就起到了語言強化訓練的作用。
為了完成複述,學生在一遍一遍的使用中,往往會暴露出各種各樣的問題,而我們在糾正這些問題的同時,其實就是在幫他們掌握這些語言點。
新課標反覆強調英語學習活動觀,不是沒有道理的。
比如這兩天我其中一個班在學英國地理那一課,有個學生第一天複述的時候在國家的名字前面加了the,我糾正了之後,他第二天又犯了同樣的錯,但他說完馬上覺得有點不對,加上班上其他同學在第一時間糾正了他,他馬上意識到問題在哪裡。
我相信這樣的課堂體驗,比直接告訴他這條語法規則效果好很多。
拉拉雜雜寫了這麼多,最後再來總結一下:
1.精細複述可以有效地幫助學生內化語言,解決聽懂了但不會用的問題。
2.複述之前要帶著學生分析出主要結構並板書關鍵詞和重要語言點。
3.複述過程中可以慢慢擦去關鍵詞,並且糾正學生所犯的錯誤。畢竟比較比起「流利度」,複述其實是一個更關注「準確度」的語言學習活動。
好啦,寫到這裡,今天的分享就差不多啦~
如果喜歡我的分享,別忘了關注我呀~
我們下期再見~
👆
我是葉小靜
期待和你一起閱讀和思考
一起精進自己的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