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7世紀初期,拉丁語不再是軍隊和法庭的官方語言

2020-12-15 寂寞是和感覺

其他的傳統也同基督教一起塑造著帝國。如異教皇帝被奉若神明,大多數早期基督教皇帝被冊封為聖徒。拜佔庭的皇帝們接受了東方傳統的跪拜禮儀,他們在馬賽克畫像中向下凝望,頭上畫有光圈。最後的前基督教皇帝也被描繪了出來,因為那是太陽神祭典的一部分(一些證據表明薩珊波斯的統治者也有類似的儀式)。

這一切都是皇帝作為基督教世界統治權威的證明。在其他許多層面上,逐漸被稱為東正教的東部教會的特殊性使得東方更加遠離西方。王權之下精神與地位的合併在很多方面都十分重要。其中的一個標誌便是保留已婚的神職人員。對於東正教神父們聖潔的要求從未像他們西方和天主教同修們其後所要求的那樣。

隱修制度也與東方早期的形式更相近,並且神職人員較之在教階明晰的羅馬教會更加重要。綜上所述,在東部帝國沒有出現像羅馬教廷那樣集權的教皇權威。所有的權威都集中於皇帝,他的機構與責任凌駕於平級的主教之上,其中有許多來自於不同民族的傳統融入東正教中。當然,就一種社會規範而言,地域特色並不意味著東正教比中世紀西方教會更為寬容。困苦的時日總被輕易解釋為皇帝未盡到基督徒的責任,並成為折磨那些常被當作替罪羊的猶太人、異教徒和同性戀者的理由。

另一方面,與西方的區分在歷史中逐漸浮現。政府的東西分裂之後,帝國官僚機構內部的相互接觸逐漸消失了,同時在運用權力的形式方面也出現了分歧。天主教傳統與東正教傳統在早期即已開始分離,希臘人執行敘利亞和埃及的禮儀,對這方面的讓步令拉丁基督徒感到些許疏離。而這些妥協也使基督教內部長期存在著多元主義。除君士坦丁堡之外,耶路撒冷、安條克和亞歷山大是東方的三個宗主教區(patriarchate)。

7世紀時,這些地方落入了非基督徒的手中,羅馬與君士坦丁堡的兩極分化也由之加強,且非洲傳統對天主教的影響日益增加。基督教世界也不再是一個雙語世界;拉丁語在東部省份從未成為「共同語言」(lingua franca)。最終,一個文化意義上的拉丁西方與一個文化意義上的希臘東方相遇了。在7世紀初期,拉丁語不再是軍隊和法庭的官方語言——帝國政府的這兩個部門曾最為頑強地長期抵制希臘語。講希臘語的官員變得愈發重要,這實際上也對歐洲的未來產生了相當長期的影響。雖然東部教會未能在黎凡特和埃及擴展他們的影響,卻開拓了向北部異教徒傳教的新區域;隨著傳教的開展,東南歐以及俄羅斯最終將其福音化與教養的獲得歸功於君士坦丁堡。

那意味著——在許多其他的事情中——斯拉夫民族從他們的老師那裡學習了一種基於希臘文的書面語,還有其他許多東西。教義分歧希臘人看起來總比拉丁人更加喜好爭論;許多早期的希臘教會也喜歡玄想,且東部教會經常易受傳統乃至東方潮流的影響。人們被鼓勵通過教義來解決宗教爭論,而這也加劇了爭論。我們這個世俗的時代不可避免地難以真正理解其中最為重大的爭論的意義所在。我們缺乏那種精神世界隱藏於爭論之後的認識。現在看來,劃分相反派(Aphthartodocetists)、可朽派(Corrupticolists)、受苦派(Theopaschitists)(9)來命名一些爭辯的學派簡直是毫無意義。

而對於那個時代的人來說,在深奧的咬文嚼字背後存在著一種對於宗教爭論的極端重要性的關注,其程度毫不亞於對使人類免於詛咒的關切。另一個理解的障礙則出於相當不同的原因:在東方基督教中,神學的分歧經常以象徵和辯論的形式提出,事關政治與社會問題以及民族與文化族群之間的權威關係。儘管如此,這點或許較為容易理解;對馬克思列寧主義世俗神學的吹毛求疵在這個世紀為爭辯(有時是掩蓋)共產主義者之間更實際與現實的差別提供了一種表達方式。神學和教義的分歧在古代晚期能夠像軍事行動或民族遷徙那樣有力地影響到整個世界歷史。在兩大基督教傳統緩慢的分裂中,它起到了極為重要的作用。分裂可能並不始於神學上的分歧,但是這種爭論使得兩大傳統日益分道揚鑣。它們創造了一種越來越難以決斷的環境,最終事與願違。

一個著名的例子便是關於一性論派(Monophysitism)的辯論。它在5世紀中葉便造成了基督教的分裂,而其重要意義在今天乍看上去頗令人疑惑。它起源於對基督本性的主張。一性論派認為基督在世時其本性是單一且完全神性的,而不是早期教會所教導的那種雙性論(意指同時具有神性和人性)。

這一長期辯論的微妙細節可置之不論。然而,喧囂背後有一個重要的非神學背景。一個要素便是從東正教和羅馬天主教中分離出來逐漸形成的三個一性論派教會。埃及和衣索比亞的科普特教會,敘利亞的雅各比派以及亞美尼亞教會在某種程度上逐漸成為了國家教會,使獨特團體的文化具體化並將之表達了出來。為調和這些團體之間的矛盾並鞏固帝國的團結以應對外在的威脅,皇帝們在6、7世紀著手解決這一爭執;這相比查士丁尼的個人喜好,抑或君士坦丁於主持尼西亞公會議(Council of Nicaea)時首次表示的帝國機構的特別責任而言,意義更為重大。

相關焦點

  • 14世紀黑死病橫掃歐洲,卻促使英語成為一種官方語言
    14世紀四五十年代,對於歐洲來說,是一個極為悲慘的世 界,給歐洲人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印痕和記憶。人類與病毒的搏鬥,就從來沒有停止過,這樣的歷史事件總在重複上演,給無數的家庭帶來了無法治癒的傷痛,改變本來已經被人們認定的發展軌跡。而歐洲的這場黑死病,不僅使得一場持續百年的戰爭停戰10年,甚至還為英語成為世界語言提供了契機。
  • 普世語言、王朝語言與民族語言:拉丁語是如何在歐洲消亡的?
    著名語言學家索緒爾在給「語言」下定義時意在排除一切同語言組織、語言系統無關的因素,包括民族、種族、文化、政治、學校和教會制度等語言的外部因素,但他也留下了教誨:「外部語言學所研究的確是一些十分重要的東西。」 中世紀初期,拉丁語與其他語言之間的界限並不清晰。
  • 北外院系 | 歐洲語言文化學院 拉丁語專業
    拉丁語屬於印歐語系義大利語族,是古代羅馬人使用的語言,是現代羅曼語言的原始母語。       最初,拉丁語是義大利中部拉提姆地區(Latium)的方言。公元前8世紀,羅馬成為拉提姆的中心,於是周圍各部落的居民也自稱羅馬人,拉丁語成為羅馬的官方語言。
  • 拉丁語死了嗎?為何會有「拉丁語變成了一種死的語言」的說法?
    拉丁文這種義大利的古代語言,曾跟隨羅馬帝國打遍天下,這種語言也成為了西方文明的重要源頭。雖然曾經無比輝煌的羅馬帝國最終土崩瓦解,但是,孕育著燦爛文化和知識寶庫的拉丁文,依然深刻的影響了西方各國的諸多語言,這種語言至今都跟歐洲文明和世界文化有著千絲萬縷的緊密聯繫。
  • 淺談拉丁語及其演變
    在語言學上英語是屬於日耳曼語族的,和法語沒有根本的聯繫。關於英語的發展過程,可參閱維基百科的解釋http://zh.wikipedia.org/wiki/%E8%8B%B1%E8%AF%AD,這裡就不再多費口舌了。下面重點說一下拉丁語,畢竟它是影響最大的西方語言。拉丁語拉丁語是拉丁族的語言。該族
  • 英語詞彙中的拉丁語成分
    到公元後,拉丁語已成為統治地中海世界和歐洲大部的羅馬帝國的官方語言。400多年後,羅馬帝國崩潰,但是它的語言保存了下來,不僅成為普通民眾活生生的語言,更成為政府、宗教以及學術方面倍加推崇的語言。現代英語詞彙之於拉丁語可謂負債纍纍,英語在其1500年的發展史中,一直在大量地、不拘形式地向拉丁語借用。
  • ...的語言——義大利語|義大利語|拉丁語|義大利_教育|法語|西班牙語
    『義大利語』□□□□義大利語字母表義大利語(Italian)是義大利共和國的官方語言之一(官方語還包括其他兩種語言:德語、法語),屬於印歐語系羅曼語族西羅曼語支(同屬於西羅曼語支的還有法語,西班牙語和葡萄牙語)。
  • 梵蒂岡之外,世界上唯一的拉丁語新聞廣播被砍了
    (觀察者網 訊)雖然梵蒂岡一直在推廣拉丁語的使用,但這門語言的使用範圍還是無可避免地在縮減。據法新社6月24日報導,芬蘭國家媒體芬蘭廣播公司(YLE)宣布,由於會拉丁語的報導人才太少,決定砍掉每周例行的拉丁語新聞廣播。
  • 拉丁語在法律英語中使用的合理性分析及建議
    在文章的最後一部分,作者對拉丁語在法律語言中的使用提出了一些批判性的意見,希望能夠全面而客觀的理解和評價此現象。 關鍵詞:拉丁語;法律語言;文化;語言特點 而學習英美法律,一個難以逾越的障礙就是拉丁語的大量使用。眾所周知,拉丁語是英語重要的語源之一。但是隨著英語的不斷進化,大部分拉丁語已從日常交際用語中被排除或者被同化成更具有英語特點的表達。在過去的一個世紀裡,西方律師界已經逐漸把拉丁語排除在日常法律用語之外。但是,大量拉丁語仍然會出現在成文法以及法庭用語中。例如,在《英格蘭刑法典》中,18%的詞或短語直接用拉丁語寫成。
  • 拉丁語是怎樣消亡的?
    拉丁語是怎樣消亡的?公元後幾世紀內,羅馬天主教會在古羅馬境內迅速得勢,作為教會優先使用的語言,拉丁語也成為了帝國內通用的語言。據統計,在其巔峰時期,地球上有大約四分之一的人口都在使用拉丁語,給大家做一個類比,在今天,全世界懂英語的人口比例大概也是四分之一。所以請想像一下,大約兩千年前的那個時候,沒人會講英語,學習英語是一種非常少的專長,如今,拉丁語不盡然「絕跡」了,因為絕跡就意味著世界上沒有活著的人還會說拉丁語。但是這種語言的確「死去」了。因為它不再是日常交流的一種方式,所以,拉丁語到底經歷了什麼呢?
  • 「我思故我在」,從羅馬人的拉丁語演變看整個地中海文明變遷
    引言英語是如今世界上使用範圍最廣泛的語言,也是我們中國每個青少年在求學階段必須學習的第二語言,之所以要學習英語,也是為了方便同世界接軌,畢竟學會英語能夠更好的和西方人交流。但很少有人知道,英語的起源事實上是拉丁語,從拉丁語到後來遍及全世界的英語,這當中經歷了一個漫長的發展時期,雖然拉丁語已經不再作為語言文字日常使用,但在文化領域仍有特殊的意義。
  • 拉丁語為什麼滅亡了?
    後來的羅馬帝國就發源於此,藉助羅馬帝國的勢力,拉丁語作為官方用語,被廣泛傳承於龐大的帝國疆域。再後來,基督教興起,拉丁語趁著宗教的巨大影響,更加深了其高大上地位。在中世紀和近代早期的歐洲,不管是哪國人,想上大學,都得先學習拉丁語。很多較高知名度的學術專著,也多用拉丁語寫成。
  • 【拉丁語學習】生活中你熟悉的英語單詞居然來源於拉丁語
    在學習當中發現,雖然拉丁語語法比任何其他語言的語法都難,但她的嚴謹、韻律與方法吸引了我。早在兒時就已接觸了一點點拉丁語,那不是因為喜歡,而是因為必須要望彌撒,而彌撒是拉丁語,所唱的聖歌也都是拉丁語,記得那時教友們不會念,歌本中就會用拼音或者漢字標註發音,但其中的意思卻不得而知。因為常念常唱常用,所以雖然現在的彌撒已是中文了,時隔二十年多了,我依稀還能記得Tantum ergo的兩段拉丁語歌詞。
  • 今天誰還在講拉丁語?
    福神父曾為教廷撰寫拉丁文的教皇通諭和官方文件,現已退休,回到美國威州的密爾沃基。但他繼續用拉丁語和梵蒂岡的朋友們通電話,也給朋友們寫拉丁文的明信片。    福神父說,他用拉丁文在梵蒂岡工作時,深感自己並非為現在、而是在「為歷史」書寫。他亦曾在羅馬操持一項為期兩個月的沉浸式拉丁語培訓,名為Aestiva Romae Latinitas。
  • 請問拉丁語的發展歷程。古典拉丁語和通俗拉丁語有什麼區別?_澎湃...
    古典拉丁語和通俗拉丁語有什麼區別? 您的提問是否是在問中世紀拉丁語與古羅馬拉丁語的區別?拉丁語的不同只是因為時期的不一樣,並無古典通俗之分。古典拉丁語也分書面語言與通俗語言。比如羅馬平民所說的拉丁語多偏向於口語,其中對於很多單詞的發音會帶有地方的口語。於西塞羅,塔西佗,蘇泰託尼烏斯等人所說所寫的拉丁語自然不同。古典拉丁語主要是指羅馬帝國時期使用的拉丁語。
  • 17、18世紀法語才是歐洲的通行語言,英語還偏處島國
    在今天,英語是國際指定的官方語言(作為母語),也是世界上使用最廣泛的語言,但是在17、18世紀的歐洲大陸,法語才是通行語言。所以當法國啟蒙思想家伏爾泰到波茨坦後驚訝的說道:「這裡是德國,但大家都只說法語,德語只是為士兵和戰馬準備的語言。」
  • 張西平 | 簡議拉丁語在中國(1594—1743)
    拉丁語(Latium)原本只是臺伯河旁山丘上一個簡樸的小村莊使用的語言,「後發展成為一個世界帝國的官方語言和行政語言,並且成為整個帝國大多數居民所使用的口語」。拉丁語傳入中國主要是與基督宗教傳入中國聯繫在一起的。基督宗教第一次傳入中國是在唐代,但這只是一個教派:聶斯脫利,即中國所說的景教。
  • 外媒:英國脫歐 英語或將不再是歐盟官方語言
    中新網6月28日電據外媒報導,一名資深歐盟議員本月27日稱,一旦英國退出歐盟,英語可能就不再是歐盟的官方語言。英語是世界上第二大語言,也是歐盟機構的主要工作語言之一。歐盟每個成員國都有權提名一種歐盟語言。雖然英語是歐洲使用最多的口語語言且是三個成員國的官方語言,但只有英國選擇英語作為歐盟官方語言,愛爾蘭選擇蓋爾語,馬爾他選擇馬爾他語。「英語之所以成為歐盟官方語言,是因為獲英國提名。
  • 韋洛克來了 拉丁語離我們還遠嗎?
    在所有古典語言中,希臘語和拉丁語對西方的語言、文學、歷史、宗教、哲學、科學產生了最為深遠的影響,現存的拉丁語文獻浩如煙海。語言是文化的載體,要想真正深入理解一種文化,就必須學習它的語言。這就好比要想深入研究中國的歷史和文化,就不能沒有紮實的古漢語功底。
  • 歐洲世俗語言18世紀定型,19世紀繁榮,其文化成熟只有三百年歷史
    但此時的羅馬語言也是很不系統的言語,文字系統粗糙貧乏,於是把當時通行於地中海的希臘文作為帝國的第二官方語言。羅馬人都知道文明在東方,也十分尊重希臘文化,在學習中完善拉丁文,逐漸撐起了人類文明的西半天。地中海通用語言——希臘語長期作為羅馬帝國的第二官方語言存在羅馬帝國前期奉行言論和宗教自由,鼓勵學術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