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延慶縣最後一片稻田:宮廷貢米,名重一時

2020-12-22 北晚新視覺網

2015年11月2日訊,深秋時節,稻花飄香。延慶縣保留下來的最後一片稻田——張山營鎮辛家堡村稻田迎來開鐮收割的豐收季。來自附近幾個村的老鄉們紛紛前來義務幫忙收割。近百畝稻田裡,割稻、打捆、裝車,人聲、車聲、吆喝聲、歡笑聲混合在一起,好不熱鬧。人們在金黃色的稻穗間有序的忙碌著。由於稻田落差兩米多,只能全部人工收割。早晨7點半,56歲的王擊亮和村民就到地裡忙開了。王擊亮從16歲開始種水稻,到今年已有40年,對水稻有份特殊的情感。從中午忙到太陽下山,雖然辛苦,但約800斤的好產量,讓他很欣慰。

王擊亮和村民用挎筐將打好捆的稻子從地頭運送到卡車上。

臨近傍晚,王擊亮把落在卡車下的幾根水稻拋上車,做到顆粒歸倉。

司機何雲路開著卡車將約10000斤稻草運到村裡晾曬場,曬後的水稻更容易脫粒。

打下的新米成為村裡人最喜歡的味道

69歲的胡秀臣大爺用鐮刀割稻子又快又利索。

休息間隙,村民看著豐收美景喜不自禁。

據《延慶五千年》記載,「萬曆四十四年丙辰(1616年)懷隆兵備道胡思伸、延慶知州宋雲霄相度地形,開水田六萬畝,始種水稻。」之後,延慶稻米曾作為宮廷貢米,名重一時。尤其傍著張山營鎮域內蔡家河兩岸的晏家堡、丁家堡、辛家堡、田宋營等村莊都有悠久的水稻種植歷史。天然泉水澆灌,精耕細作,富硒土壤出產的蔡河大米清香、透亮,做出的米飯鬆軟可口。近幾年,張山營鎮開始搶救性恢復水稻種植,目前已達到200畝。

年復一年,人們重複著這份耕耘和收穫,對他們來說,水稻並非主要經濟來源,他們選擇種水稻,是因為那份難以割捨的情結,他們堅信雙手勤勞就能種出好莊稼。

來源:北京晚報-北晚新視覺網 記者:劉平攝影報導

相關焦點

  • 湘農薈真鄉味|金色稻田正是收割時 創新認購助貢米飄香
    秋風宋爽,稻兒熟,位於雪峰山深處紅坡一帶,海拔約600米的「雲上雪峰」貢米稻田已一片金黃,顆顆飽滿的稻穗隨風搖曳,散發陣陣沁人心脾的稻香,似在述說豐收的喜悅。深入田間,隨處可見清澈山泉蜿蜒而下,流經稻田,當地村民介紹,這泉水夏天清涼,透著甘甜,找不到源頭,得利於這山這水這土壤,農民種稻不用費勁耕地施肥,任由稻田自由生長,每年9月豐收,種出的大米軟糯適中,尤其養人。
  • 當皇妃貢米遇上御廚傳人 金龍魚傳承中華御膳文化
    5月17日,金龍魚旗下的網際網路高端大米品牌——乳玉皇妃,在北京富華齋餑餑鋪舉行了一場「皇妃飯局,等您赴約」的御膳料理品鑑會,掀起一陣舌尖上的宮廷風。本次活動通過開展達人直播、御廚文化分享、御膳品鑑等互動環節,讓消費者更真實、深入地感受金龍魚乳玉皇妃稻香貢米帶來的高端品質及人文歷史,呈現了一場皇家級別的款待。
  • 洋縣黑米明目活血,萬年貢米享譽國內外,你更鍾意哪一種?
    從此以後,張賽除了刻苦讀書 之外,一有時間,就到稻田中覓尋黑米。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從不懈息。經過三年的努力,終於在漢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隨父耕作時,發現 了一株黑色米粒的稻穗。張賽如獲至寶,將這株稻穗剪下來,種植在自家 的稻田裡進行培育、繁衍。
  • 十月稻田,來自黑土地的稻香,讓每一餐更有溫度
    「看似是農產品的十月稻田,偏偏賣的不僅是農產品。通過最為日常的大米雜糧傳達出品牌想呈現的真正價值,其實傳達的是人們對健康生活的更高嚮往。」自90年代以來,十月稻田專注東北香米,以大米為核心產品,採用「網際網路+農業」的模式,致力於在發展中不斷創新,向全世界傳遞舌尖上的東北味道。
  • 「貢米田」裡飄菌香
    當地群眾正在羊肚菌基地勞作就在3個月前,海龍壩區黃澄澄的稻田接連成片,成熟的稻穗隨風擺動,一顆顆飽滿的海龍貢米成為了名副其實的「黃金米」,不僅填飽了米農的肚子,還鼓起了群眾的錢袋子。  「貢米的收成是不錯,但是一年就只有一季,收完米就再沒錢進帳了,人和土地都閒得慌。」楊功漢說。
  • 巧谷農:餐桌好貢米,精選巧谷農
    產自黑龍江的五常市,被稱為「國內最好的大米」,早在清代慈禧年間就已經成為宮廷貢米,至今仍以米香濃鬱、飯粒油亮、綿軟略黏的優點被大眾認可。五常能種出好大米,皆因獨特的地理環境和氣候條件。在世界僅有的「三大黑土地」之一黑龍江,其黑土層厚度平均為20至30釐米,而五常的黑土層的平均厚度竟達2米,土地中含有機物高達10%以上,堪稱「膏腴」之地。
  • 視頻|稻香魚肥 廣元昭化「稻田抓魚」慶豐收
    金秋昭化,稻香魚肥。稻田裡選手抓的熱鬧,觀眾熱烈的吶喊助威聲也不絕於耳,「要雙手一起,動作要快!」 站在田埂上守著裝魚的水桶,百勝村一隊嚴方琴還不停地向同組隊員傳授經驗。在當日的展銷會上,到會客商籤約購買「王家貢米」404噸。「以稻為主,以漁促稻,通過魚糞肥田,生物除蟲,提高了稻米品質。」 廣元市昭化區農業農村局黨組成員、水產漁政中心主任徐國剛介說,近年來,昭化區委、區政府始終把「三農」工作作為重中之重,堅持以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大力發展稻漁產業,有力地提升了「王家貢米」的品牌價值。
  • 名重一時的出處、釋義、典故、近反義詞及例句用法 - 成語知識
    名重一時,一時期內名聲很大,受到廣泛重視。亦作「名震一時」、「名得當時」、「名噪一時」、「名傾一時」。出自:宋·釋惟白《續傳燈錄》卷二十七:「師住徑山時,名重一時,如侍郎張公子韶,狀元汪公聖錫少卿、馮公濟川俱問道。」
  • 江津在稻田裡辦音樂節,市民下鄉當一日農夫
    9日,江津區首屆稻田農耕音樂節在先鋒鎮鶴山坪雨仙農谷拉開帷幕,本屆稻田農耕音樂節以「稻花香·創豐年」為主題,「拜新」、收割打穀、稻田捉魚、稻田音樂會等豐富多彩的田間活動,給遊客帶來了融合農耕文化、藝術、音樂的鄉村旅遊體驗。
  • 再辯:四大貢米都是?蔚州桃花米(蔚縣小米)為何是四大貢米之首
    大家如果網上買米,經常會看到類似貢米的字眼,還有類似××米在歷史上某一段時間的典故和貢米歷史,這成為了米商提價的資本。對公眾而言,貢米也理應比普通米更貴,因為歷史上皇帝吃的都是好東西。當然時代已經遠去,曾經歷史上的貢米也是眾說紛紜,這其中也有不少渾水摸魚的,把不是貢米的說成貢米,把一些坊間傳言寫進他的產品文案中,反正對於大眾而言是無法分辨也沒時間細究的。
  • 北京將恢復150畝稻田 玉泉山下重聞「稻花香」
    張爺爺的老伴向筆者指出原來京西稻田的位置。齊琦 攝 「看著河裡映著對岸倚虹堂紅牆黃瓦的倒影兒,聽著高梁橋水閘流水的聲音,一陣微風吹來稻田和荷塘的稻香與荷香,這種享受,是城裡人享受不到的。」張爺爺說:「早年間京西稻是皇家貢米,慈禧太后的飯桌上總要擺上一小碗用京西稻做成的米飯;解放之後擴大了種植,從這兒到巴溝、萬柳、六郎莊,方圓萬畝來地都種水稻。」說起「京西稻」,他讚不絕口:「熬粥米粒不散,米湯清亮亮」,「不只京西稻,以前這裡還產蓮藕、荸薺,又脆又甜!」 據史料記載,清乾隆皇帝下江南時攜回紫金箍水稻良種,在京西試種,稱之御田。解放後,「京西稻」的種植面積曾接近12萬畝。
  • 廬州「末代」舉張子開:名重一時的書法家
    古廬州最後一位舉人張子開,原名張文運,字開文,號子開,張氏第十世孫,合肥人,他出生於清同治二年(1863年)10月,卒於1938年10月,享年76歲。《張氏宗譜》記載,他光緒十五年(1889年)中舉。這個舉人可不簡單,不經意間創了個紀錄:他是中國科舉制度在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廢除前廬州城的最後一位舉人。光緒二十四年,大挑二等,特授桐城教諭,棟選知縣。
  • 皇帝親自選育稻種,借北京西部優勢種水稻,如今這稻田秋季美如畫
    資深的老北京,肯定都有這樣的記憶,秋天的時候到北京城的西北角去看稻子成熟,而現在,那裡依然有大片的稻田,但是知名度和受歡迎程度大不如以前了。這倒不是因為沒有了大片稻田美景,是因為很多人都不知道,原來北京還有一大片的稻田美景。這個稻田裡,生長的,就是著名的皇室稻種。看景和了解京西稻的歷史一樣重要。
  • 十月稻田直播互動「雲插秧」,傳承千年稻米農耕文化
    2020年5月27日,十月稻田聯合京東超市,在「中國優質稻米之鄉」五常傾力打造了一場具有民俗特色、農耕演示、傳統文化等多元要素的插秧節活動。十月稻田的插秧節活動,正是以「食五常稻米,傳國米之魂」為主題,活動現場舉行開秧門儀式,不僅有五常領導現場發言,還設置了耕牛插秧、趣味橫生的插秧比賽等活動環節,充分展示五常民俗特色和稻作傳統文化。
  • 清新鄉村一片金黃稻田驚豔鋪開,周末來希望的田野走走吧
    近兩天,颯颯的秋風掃走了夏日的燥熱,為我們送來了一片秋的涼意。盼望已久的秋天,終於來了。抬起頭望望,湛藍的天空高遠且純淨,昔日刺眼的豔陽已化為柔和的光輝,撒落在草坪上,花叢中,以及我們的臉上。每天下班路上,只要抬頭用心觀看,都能看到各種顏色糅合出來的美麗天空。
  • 新書丨《最後的皇族:清代宮廷社會史》
    內容簡介《最後的皇族:清代宮廷社會史》是對清代宮廷社會的全景式解讀。全書分為三個部分,分別討論了清代宮廷的物質文化、社會結構和禮儀制度。通過詳盡的資料整理和細緻入微的考察,《最後的皇族》首次生動揭秘了清代的宮廷生活,全面展示了清代宮廷服飾、語言、飲食、文化政策等方面鮮明的民族風情,深度剖析了宮妃、皇子、僕從等清廷內部人員的權利體系和組織運作,詳細闡釋了登基、壽禮、祈雨、喪葬等公共或私人儀式的舉行辦法和信仰文化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