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1月2日訊,深秋時節,稻花飄香。延慶縣保留下來的最後一片稻田——張山營鎮辛家堡村稻田迎來開鐮收割的豐收季。來自附近幾個村的老鄉們紛紛前來義務幫忙收割。近百畝稻田裡,割稻、打捆、裝車,人聲、車聲、吆喝聲、歡笑聲混合在一起,好不熱鬧。人們在金黃色的稻穗間有序的忙碌著。由於稻田落差兩米多,只能全部人工收割。早晨7點半,56歲的王擊亮和村民就到地裡忙開了。王擊亮從16歲開始種水稻,到今年已有40年,對水稻有份特殊的情感。從中午忙到太陽下山,雖然辛苦,但約800斤的好產量,讓他很欣慰。
王擊亮和村民用挎筐將打好捆的稻子從地頭運送到卡車上。
臨近傍晚,王擊亮把落在卡車下的幾根水稻拋上車,做到顆粒歸倉。
司機何雲路開著卡車將約10000斤稻草運到村裡晾曬場,曬後的水稻更容易脫粒。
打下的新米成為村裡人最喜歡的味道
69歲的胡秀臣大爺用鐮刀割稻子又快又利索。
休息間隙,村民看著豐收美景喜不自禁。
據《延慶五千年》記載,「萬曆四十四年丙辰(1616年)懷隆兵備道胡思伸、延慶知州宋雲霄相度地形,開水田六萬畝,始種水稻。」之後,延慶稻米曾作為宮廷貢米,名重一時。尤其傍著張山營鎮域內蔡家河兩岸的晏家堡、丁家堡、辛家堡、田宋營等村莊都有悠久的水稻種植歷史。天然泉水澆灌,精耕細作,富硒土壤出產的蔡河大米清香、透亮,做出的米飯鬆軟可口。近幾年,張山營鎮開始搶救性恢復水稻種植,目前已達到200畝。
年復一年,人們重複著這份耕耘和收穫,對他們來說,水稻並非主要經濟來源,他們選擇種水稻,是因為那份難以割捨的情結,他們堅信雙手勤勞就能種出好莊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