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雲說教育不改革未來年輕人就更不好找工作,近幾年大學生就業形勢很嚴峻,我國人口基數大的背景下,大學連年擴招,教育體制存在一些問題,產業化流水線教育忽視了因材施教,但是這大的一個國家想要改革教育絕非是一件容易的事,改革不好問題就更多了。
我們是所有學生學英語的,小學三年級到大學,十幾年下來,大部分人還是不能說一口流利的英語,更何況降低英語重要性.一年兩考後,學生的英語水平更不會提高.畢業後的很大部分人都用不到英語,但英語從小就作為一門主課,佔據了學生的很大一部分學習時間.學生學到的東西畢竟有限,不怕學得多,學習壓力大,就怕學了沒用.英語在基礎教育階段就可以實行專業化,學生可以選擇學與不學,讓不學英語的人可以有更多時間鑽研其他的學科.學習英語的人少了,師資力量會提升,就業壓力也會減小.很多外語在這個時候也可以專業化學習,語言學習宜早不宜遲。
我國有很多醫科大學,但是優秀的醫生卻不能滿足社會需要。如今,醫學一般在考上大學後才能學習,我們的教育制度導致了學生把心血都放在高中,到了大學很大一部分人學習的積極性很差,學醫要五年或七年,學生學成後的就業也很難,當好醫生要有豐富的經驗,所以學生面臨很大的困境.醫學作為一門深奧的學科也要及早專業化,16,17歲就可以了.國家或者可以建立專門的英語學校或醫科學校,入學年齡應較早,只要國家重視起來就會有很多人會去學.我國現在的醫療困境和醫學教育有關,學醫需要較早的年齡去學,他不同於其他謀生技能,是很深奧的學科,應上完初中就去學及早專業化。上大學時學生的腦力已經被用掉一半,再去學習醫學,並且還要臨床不利於學習和培養出好的醫生,同時醫科大學很少有中醫學專業,是對中醫的歧視?學西醫的就不用學西醫?學中醫的也不用了解西醫?
我們沒有必要拘泥國外的教育模式,非分小學,初中,高中,大學不可.教育一是基礎教育階段,二是專業化研究階段,基礎教育階段就是學習生存的常識,會寫作,算術,明白安全知識,法律知識,思想道德,然後是對物理化學生物等有基礎性了解,它對以後專業化有一個引領作用.基礎教育還應注重實用性.第二是專業化階段,青少年到了16,17歲的時候開始有了主見,通過前面對各個學科的了解有了自己喜歡的學科,這個時候可以選擇幾門功課去學,從理論到實際,逐漸過渡到某一個具體的事業去研究.人的精力是有限的,&34;肯定沒有去專門研究一行要精通,&39;也使那些偏科的奇才怪才埋沒了。興趣是巨大的動力,一個人在一個領域做出巨大的成就的前提就是要對這一領域有足夠的興趣,專業化能讓學生發揮所長,也體現了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我們國家在大學也設有專業,但是太過理論,而且專業不夠細化,教育內容更新緩慢,學習內容不具實用性,學生缺乏專業技能,造成畢業後還要從頭學起.企業十分注重文憑,學生的考研熱,就業難等現象.大學老師校長沒有教學壓力,學生就業的好壞和他們沒有關系所以他們可以一本教科書照本宣讀幾十年,教學內容不和社會接軌。
教育要逐步改變大一統.我們國家學生學習的內容基本一致,教育的統一管理培養出的學生千篇一律,教育改革沒有積極性。&34;,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少學古詩文可以有時間去學其他新的知識,多學古詩文可弘揚傳統文化,各有利弊.如果把全國教育主權逐漸分開,按省或地域分,讓他們想辦法培養人才,他們可以自選課程和學年制,可以像國企改革一樣逐步放開,他們就會競爭,教育改革才有動力,教育出的學生各有千秋,能夠適應各個行業的需要。專業也會由於競爭做到緊跟社會發展,快速更新,不斷細化.這個改革會出現些教育不公平現象,但是絕對公平是沒有動力的,就像人民公社是很公平,但是沒有積極性.不給學校鬆綁,教育改革就不會有動力。
應試教育沒有錯,通過統一筆試考試確實能找到人才,錯就錯在學習的內容千篇一律,學生選擇的餘地太小,學生難發揮特長。人們說走特長生這個是因材施教,但是只有體育和藝術才屬於特長嗎?數學,英語,醫學這些都是特長。
人的品德受家庭教育和社會風氣的影響最大,學校也不過是社會的一個縮影,所以要想提高公民素質最重要的不是靠書本靠宣傳而是使社會風氣趨於良好,懂得孔孟之道的人不一定能守住道德的底線,不懂孔孟之道的人或許就有他做人的原則。思想道德進課堂必不可少,但也要適可而止。
中國人口基數大,改革會出現教育不公平現象,同時教育公平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所以最簡單的方法就是改革大學專業。不進行盲目擴招。就是學生步入社會有了較強的專業技能和知識,同時所學專業能和社會接軌這樣就業才有競爭力才是高質量的就業。
教育要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就好像商品要適應市場化的需要.教育內容要隨著時代的發展不斷變化,專業要隨著新興產業的發展不斷增加和淘汰.這樣教育才能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