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群臺灣青年為何選擇留在大陸?

2020-12-25 共青團中央

來源:全國青聯

「我是從武漢來的臺灣青年。在今年以前,這是一句非常普通的自我介紹。但此時此刻講出來,我覺得非常有價值感。」9月19日上午在廈門召開的第十八屆海峽青年論壇上,來自武漢的臺灣籍青年薛穎穜這個簡單的開場白贏得了熱烈的掌聲。

今年年初,正在武漢籌拍電影的薛穎穜遇上了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去留問題擺在面前,「如果回去,不知道什麼時候才能回到武漢?不回去,遠在臺灣的家人每天都瘋狂地給我打電話,覺得武漢太危險了」。想想黃鶴樓的美、熱乾麵的好吃以及當地人的熱情,在武漢工作生活了兩年多的薛穎穜,最終選擇放棄搭乘包機回臺灣。

在武漢「封城」的最初幾天,從住處到辦公室的步行途中,薛穎穜拍下所見、寫下所感,並及時轉發給臺灣的親朋好友。在他看來,只要展示真實的狀況,謠言就會不攻自破,家人的擔心也會逐漸解除。隔離的60多天時間裡,焦慮總是難免的,「但是當我看到那些支援武漢的醫護人員和志願者忙碌的身影時,心就安了下來,我看到整個國家的凝聚力。」當鍾南山院士眼含熱淚說出「武漢是個英雄的城市」時,薛穎穜也哭了,「這大概就是大家所說的『共情』吧,因為親身經歷,因為共同融入,我能理解這座城市的不容易和偉大。」

武漢解封之日,薛穎穜用自己封城期間拍攝的素材,製作了一部名為《76天台灣導演在武漢》的紀錄片。很多在大陸的臺灣朋友主動在片中出鏡,異口同聲:「我是臺灣同胞,我挺武漢」。「那個瞬間,我感覺到我們真真切切地連結在一起,血脈沸騰,心潮澎湃。」薛穎穜說。

隨著疫情漸漸好轉,薛穎穜籌拍的電影也於6月6日重新開機。「有夢想必然會有挑戰。應對挑戰最好的方法,就是迎難而上。只有經歷過挑戰的夢想,才更有現實意義。」這是他經歷疫情之後的感悟。

13年前來廣州的臺灣青年鄭明嘉也經歷了很多挑戰:銀行卡怎麼辦?手機卡怎麼辦?房子要租在哪裡?此後8年,鄭明嘉走了許多彎路。「臺灣青年到大陸,單打獨鬥真的不行」,鄭明嘉想到了「抱團取暖」。

2016年,鄭明嘉成立「廣州臺灣青年之家」,他希望「以臺助臺、以臺引臺」。4年來,鄭明嘉往返臺灣數百次,引導上千名臺灣大學生到廣州及大灣區實習、就業、創業。「看到他們在祖國大陸抓住機遇,就像看到當年的自己。」鄭明嘉因此被稱為「臺青大家長」。「大灣區擁有眾多的人口與廣闊的市場,在這9+2的市場中,臺灣青年會有很多機遇。臺灣青年之家也很樂意為臺灣年輕人搭建一個橋梁,讓他們能過來看一看大灣區的機遇。」

就在鄭明嘉到廣州的前一年,20歲出頭的臺灣姑娘朱慧寧隻身來到上海。不過,在上海的幾個月,她花光了所有的積蓄,卻沒有找到合適的發展機遇。於是她返回臺灣,等待機會。

這一等,就是10年。

2016年,伴隨網際網路的發展,朱慧寧成為臺灣第一代網絡直播的主播,她清楚地記得直播的第一個月,就有約8萬元人民幣的收入。「網絡直播是大陸當下的時代風潮,我應該到大陸去融入這個風潮,這才是真正的創業。」她說。

朱慧寧再次奔向海峽對岸。當她通過「小三通」來到廈門,準備從廈門搭乘飛機前往上海時,突然萌生了一個想法:「為什麼不直接留在廈門呢?我們講一樣的閩南話,吃一樣的蚵仔煎。」就這樣,朱慧寧臨時改變主意留在了廈門。

事實證明她的選擇沒有錯。「廈門以及整個福建,對臺灣年輕人的包容度都非常高,人親土也親。」朱慧寧感覺「自己就像一滴水,迅速融入這片土地。雖然是第一次來,但好像天然就很熟悉」。

直播的工作是辛苦的。才藝展示、戶外直播、美食介紹、寵物生活、電競電玩,都是朱慧寧直播的內容。清新的形象獲得廣泛傳播,朱慧寧的直播平臺如今積累了20多萬粉絲。「越了解大陸,就會越覺得,這是一片願意給年輕人機會的土地,是一片你努力就會開花的土地。」在單打獨鬥了一陣子之後,朱慧寧成立了「寧家軍」傳媒MCN機構。「寧家軍」現有2500多名主播,除了來自中國臺灣的主播之外,還有來自祖國大陸各個省份。「每每降落在廈門高崎機場,我就會覺得自己回家了,我已經深度融入其中。」朱慧寧說。

在海峽青年論壇主旨論壇上,多名臺灣青年呼籲,兩岸青年交流不能斷、不能停、不能少,兩岸青年之間不怕有問題、有矛盾,就怕不交流。團福建省委書記、福建省青聯名譽主席肖華鑫表示,「兩岸青年一定可以克服阻隔,加強交流交往,在促進兩岸融合發展中實現青春夢想。」

本屆論壇以「兩岸青年融合發展的機遇與挑戰」為主題,以主會場和分會場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進行。中共福建省委常委周聯清出席並致辭,全國青聯副主席徐曉和臺灣主辦單位負責人通過網絡連線的方式向大會致辭,來自海峽兩岸的知名學者、社團負責人及青年學生代表近300人來到現場共襄盛舉,暢談兩岸青年的時代使命與融合發展。

論壇分為挑戰篇、機遇篇、融合篇三個篇章。主旨論壇採用廈門主會場臺青分享、嘉賓主旨演講與網絡同步連線北京、上海等分會場相結合的方式進行,3位來自武漢、廣州和廈門的臺灣青年分享了自己的故事,全國青聯副主席、霍英東集團副總裁霍啟剛、臺灣知名時事評論員邱毅、環球網副總編輯劉洋和快手科技副總編輯倪超進行了點評互動。

海峽青年論壇由中華全國青年聯合會、臺灣中華青年交流協會和臺灣創新創業協會總會共同主辦,自2003年創辦以來,已成為兩岸青年增進了解、凝聚共識、融合發展的重要平臺。

相關焦點

  • 大陸:臺灣青年的創業新選擇
    首屆兩岸大學生就業創業江蘇行活動圓滿落幕大陸:臺灣青年的創業新選擇 本報記者 張寶鈺 《 青年參考 》( 2015年08月04日   16 版)
  • 島內學者:臺灣前景不明致赴大陸求學青年爆增
    島內學者:臺灣前景不明致赴大陸求學青年爆增 何建峰/中國臺灣網 2018-06-03 21:08
  • 1949年沒有去臺灣 陳寅恪為何留在大陸?
    比如陳寅恪之所以在1949年沒有去臺灣而是留在了大陸,有人說是因為他怕「臺灣失守」。我覺得這雖然還算不上是「誅心」之論,但也確實經不起「推敲」。    上面說的這個「觀點」是劉浦江先生在《正視陳寅恪》(見2004年第2期《讀書》)中表達的。劉浦江先生這篇文章,內容翔實、資料豐富,並且「大膽」地談了自己對陳寅恪先生的一些不同於別人的看法。
  • 大陸成為臺灣學子就業新選擇
    據了解,在回答「為什麼來大陸求學就業」時,有超過1/4的受訪臺生選擇「大陸的就業或發展空間更好」。臺灣一個媒體在前不久所作的民意調查也顯示,臺灣有過大陸工作經驗的臺灣青年僅為6%,但期待到大陸工作的比例遠遠高出這一數值,其中20至39歲年齡段的受訪者中,超過三成有意願到大陸就業。
  • 文化交流讓臺灣青年看見「新大陸」
    對於兩岸關係,很多臺灣青年們也有話說。11月27日,海外網舉辦第23期金臺沙龍活動,邀請了四位在大陸學習、工作的臺青,聽他們講了講與大陸有關的故事。張立齊:我讀大學時開始參與兩岸交流,這重塑了我對中華文化的認識,重塑我對國家、對民族文化的認同。我們要多鼓勵臺灣青年「盡信書則不如無書」,多到大陸看一看。現在兩岸交流活動非常豐富,我接觸的很多臺灣青年,來了一次就有很大的心理震撼。他們不只看到文物古蹟,也看到大陸現代化的發展、經濟的蓬勃,這對臺灣青年重新建構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有良好的幫助。
  • 臺灣青年教師眼中的大陸「惠臺政策」
    來到大陸前,在臺灣對未來是懵懂的;來到大陸兩年,她發現自己如一顆遒勁的大樹,雙腳像樹根一樣有力的在大陸這片土地上生長,找到充實豐盈的人生成長舞臺。  兩年「登陸」心路,王孟筠向人民政協報記者坦言,「如果兩年前她沒有勇敢走出這一步,自己的人生舞臺不可能有如此的廣度和成就。」  □惠臺政策讓她與大陸結緣  「沒想到啊!
  • 郝鐵川:中國近代著名法學家去了臺灣還是留在大陸?
    留在大陸的有周鯁生、錢端升、張奚若三人,蕭公權、張忠紱兩人去了美國,沒有一人去臺灣。法律學和政治學學科方面最後當選為院士的是王寵惠、王世傑、周鯁生、錢端升、蕭公權等五人,其中周鯁生、錢端升兩人留在大陸,蕭公權去了美國,王世傑去了臺灣。王寵惠1949年先去香港、1950年再去臺灣。王世傑、王寵惠這二人長期擔任國民黨政府的高官,學者味道已經很淡了。
  • 臺灣青年看大陸:「我來對地方了!」
    臺灣青年翁安石。(圖片由受訪者提供)中國臺灣網訊 (記者 陳文韜)外公是北京人、母親在臺灣商務文教交流協會做兩岸交流的相關工作,來自臺灣臺中市的大三學生翁安石與大陸註定有著密不可分的緣分。2008年,他跟隨父親第一次踏上這片土地,自此便一發不可收拾,往後的10年間他隔三差五就會來到對岸旅遊觀光,開闊自己的眼界。東北校園生活:「我來對地方了!」今年3月份,就讀於臺灣東海大學生命科學專業的翁安石以一名交換生的身份來到了東北林業大學,體驗大陸北方的校園生活。
  • 臺灣青年在大陸築夢「鄉愁」
    臺灣青年在大陸築夢「鄉愁」 2020年12月09日 08:39:00來源:新華網 福建平潭愛玩客旅遊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臺灣青年林智遠說,「透過民宿的運營,我們更深刻地了解了鄉村。福建省鄉村振興的工作方式,對臺青發展起到很多作用。村落好,民宿才會好,我們要將臺灣對待村莊的態度,用共同的語言在大陸實踐。」  和林智遠一樣,有不少臺灣建築師、企業家穿過海峽、帶著「發現美的眼睛」,來到福建的農村,腳踏田埂,用共同的語言講述鄉村多樣的故事。
  • 【海峽論壇】臺灣青年看大陸:在這裡擁抱更美好的未來
    第十屆海峽論壇5日在福建廈門開幕,青年交流作為本次論壇的四大版塊之一,各項青年活動陸續登場,5日下午的海峽論壇十年故事匯活動現場記者尋訪了首次登陸的臺灣00後和在大陸發展多年的「老」臺青,從不同的角度傾聽他們的故事。
  • 臺灣青年赴大陸就業意願增強
    鴻海科技集團資深專員於湘玫表示,許多前來諮詢的學生會問是否有到大陸工作的機會,企業也希望通過外派交流,讓臺灣員工將大陸工作經驗帶回臺灣。臺灣1111人力銀行公共事務部負責人李大華預測,今年臺灣大學生就業率相比去年或進一步提高,赴大陸工作這一趨勢是重要影響因素之一。
  • 臺灣青年邂逅「大陸阿里山」
    生於1983年的臺灣青年陳濂豐,15日在第十一屆海峽論壇兩岸特色鄉鎮交流暨現代農業融合發展對接活動中,以《吾心安處是故鄉》為題,和大家分享「臺灣青年與『大陸阿里山』」的故事。  陳濂豐出生於臺灣南投一個制茶世家,此前在臺灣經營制茶廠。2015年,懷著對有「大陸阿里山」之稱的福建龍巖漳平的憧憬,他偕妻帶子來到漳平臺灣農民創業園。
  • 大陸學生臺灣緣─陸生的臺灣成長記憶
    ,每位大陸同學來臺的身分也越趨多元,因此每位同學的故事都是值得讀者一讀再讀,用心慢慢體會這群大陸同學在臺灣的生活與體悟,就猶如楊老師在本書序言中提到的,所謂「有緣千裡來相會,無緣見面不相逢」,「隨緣」變成本書發起陸生徵文的主軸思想。
  • 大陸高鐵驚豔到了這群臺灣大學生……
    8月29日至9月4日,33名來自臺灣的青年學子在京津唐地區,走進鐵路設計、運營及裝備企業和有關高校訪問參觀,收聽講座,研究學習交流高鐵相關知識。
  • 不負青春 踏夢前行——臺灣青年大陸追夢啟示錄
    新華社北京7月2日電 題:不負青春 踏夢前行——臺灣青年大陸追夢啟示錄  新華社記者  兩岸交流的澎湃大潮中,青春不缺席。臺灣年輕一代正越來越多跨過海峽,來大陸追夢、築夢、圓夢。(受訪者供圖)  「90後」陳亞妏登陸兩年多,有臺灣同行問她是否後悔。「勇敢踏出去,會發現認知局限限制了自己。」她辭掉臺灣公辦幼兒園工作時,唯一的念頭是:「大陸天地廣,是我們這代臺灣年輕人應該來親身體驗的地方」。  剛入職平潭城關幼兒園,陳亞妏就「震撼」了:「這裡有18個班級,我像從小公司到了大企業。」這位臺灣老師很快贏得學生、家長的信賴。
  • 特寫:把「心」帶來大陸的臺灣青年
    新華社北京11月20日電(記者陳舒、查文曄)20日的首都賓館錦雲廳內,來北京十年頭一回沒能回臺灣過年的陳文成,和本計劃帶父親在北京體驗大陸年味的楊品驊不期而遇,他們笑言兩人最大的共同點就是雖「都沒能看到大陸的廟會」,但卻親身體會到「兩岸就是骨肉天親」「交流是割不斷的」。
  • 臺灣學生為何越來越青睞大陸高校
    失望累積,臺生「用腳投票」為何今年申請赴陸求學的臺灣高中畢業生數量會增加那麼多?在北京創業公社任職的臺灣青年鄭博宇認為,這是家長與學生對執政當局和臺灣發展狀況失望累積的結果。「越來越多的人到大陸求學、就業、創業,不是暫時現象,局面只會越打越開。」
  • 以己之「窗」,讓兩岸青年互「見」——臺灣青年羅鼎鈞「登陸」
    在因疫情而帶來的超長隔離假期中,當很多在大陸工作生活的臺灣同胞因疫情防控無法返回大陸復工復產時,臺灣小夥子羅鼎鈞留在大陸一刻也不等閒,運營的「兩岸青年」微信公眾號一直保持日更狀態。  兩個多月間,他聯合在大陸9座城市生活的臺灣青年發起「雲祈福祝福武漢」短視頻活動。
  • 臺海局勢丨臺灣青年為何仇視大陸?蘇恆:落魄貴族心理
    哪怕這場疫情裡,中國與美國形成鮮明的對比,但是臺灣許多民眾依舊漠視大陸的努力與成就。臺灣有很多人沒有來過大陸,對大陸不了解,在民進黨的引導下產生錯誤的想法,我們無可厚非。但是有一些臺灣青年,哪怕來到了大陸,見到了大陸的發展,但是轉頭回到臺灣又開始抹黑大陸,種種做法讓人無語。
  • 臺灣青年座談大陸就業體會:跨海尋夢 機緣無限
    跨海尋夢 機緣無限臺灣青年座談大陸就業體會本報記者 孫立極 陳曉星「我的未來不是夢,無限機緣在大陸」——10月8日,一場名為「走大路,通大陸——臺灣青年2017圓夢工程」的互動座談會在臺北舉行。多位青年臺企代表以「我的未來不是夢,無限機緣在大陸」為題,與在場的臺灣青年分享了自己在大陸的所見所聞及創業就業經驗。座談會由臺灣「一帶一路」經貿促進協會、中華青年創業聯誼會共同主辦。活動召集人張凱鈞介紹,此次特別利用大陸「十一」假期,召集幾位從大陸不同省市回來的臺灣年輕人現身說法,希望給臺灣年輕人一個客觀了解大陸就業、創業環境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