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土地資源管理看新時代兼容並蓄的公共管理學科發展

2022-01-10 CLIME

很多學者都認可公共管理學科的兼容並蓄的特徵。比如,薛瀾教授等人就認為公共管理又是一門交叉性很強的應用社會科學學科。公共管理學科對於政治學、社會學、經濟學、心理學等基礎社會科學學科有著很強的依賴性(薛瀾等,2002);楊立華教授也認為公共管理無論從學科內邊界、外邊界及其問題、體系和學者邊界等不同方面來講都必須是非常開放和多元的(楊立華,2020)。

公共管理交叉學科屬性強,是指公共管理學科理論可以覆蓋不同學科的理論。比如,政治學為公共管理提供基本的分析框架和規則, 來分析諸如政治制度如何影響政策,它有利於分析管理實踐中衝突的產生原因和解決路徑等。經濟學為管理活動提供使用各種管理工具和資源的行為準則。它幫助管理者了解社會生產過程,分析如何合理配置資源,設計組織制度及影響行為的管理工具。社會學為公共管理提供管理活動的社會背景, 涉及政治文化,政府價值取向,管理者與被管理者之間的關係等等問題。心理學為公共管理提供行為分析方法,幫助管理者認識現實宏觀結構下的微觀動力機制。這些學科的知識在不同公共管理實踐中被有機地結合運用。

公共管理學科必須是開放和多元,是指在學科理論內核穩定的基礎上,學科的邊界可以也需要不斷調整。開放和多元是公共管理的學科使命。雖然公共管理的學科內核是政府行政,但政府行政的目標應該與政府之於國家和社會中的作用和地位相匹配。政府行政是為了促進、保障公共事物的可持續治理。這裡的事物,包括社會和自然兩個層面的人類活動。如果更概念化地講,就是政府行政的目標就是為了解決人與人之間、人與自然之間因為個人理性與公共理性的矛盾而產生的各類問題。個人往往是很難解決這個矛盾的,需要政府的作為。

比如,人類與自然是一個命運共同體,人類活動不僅會影響到自然的進程,也會反過來影響自身的可持續發展。人類活動對自然的影響都存在閾值,超過這個閾值就會引發自然系統的大變化大轉型,進而影響到人類生存和可持續發展。但每個人是不會也無法在不突破閾值的這個集體行動中有大作為的。所以,這需要政府的行動。

再比如,當人類發現合作帶來的好處大於衝突時,社會秩序才有可能形成。通過個人或群體協商的過程,理性的個體會放棄一定的權利,形成一種社會秩序,也就是制度的雛形。制度提供了人與人互動的預期、關係的穩定和對價值的判斷。所以,制度能夠維持社會秩序,保護特定的利益,從而為持續的合作奠定前置條件。但即使有成熟規範的一套制度,人類仍然面臨多維度多層次的競爭及衝突。比如,針對政府,如何減少治理成本提高行政效率?針對市場,如何緩解「馬太效應」與共同富裕的矛盾?針對社會,如何提高公眾參與國家治理的積極性並形成長效機制?可見,人類社會的發展,會不斷出現新的治理難題。這個現象反映出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是動態變化的。通俗地講,個人與公共並不總是在同一個「頻道」上,即使在某項事務上可能可以通過協商達成共識,但在更多的事務上是無法達成共識的。因為我們人類是由很多個體組成,每個個體的價值追求是不同的。當個體同時面對不同的公共事務時,個體的追求和公共事務的要求之間就可能出現難以調和的矛盾。

如何走出困境,處理好個人理性和公共理性的關係?這就是公共管理學科的意義所在,也就是公共管理的使命——我們就是要探尋公共事物的治理之道。而這個使命就要求我們必須兼容人類社會發展過程中的技術進步、多元治理體系和多樣化的價值追求。這既是公共管理學科立命之本,也是所面臨的持續挑戰。即使公共管理具有其學科的內核,但「公共」二字便揭示了公共管理處理的是涉及集體的或組織的關係。公共管理不僅僅是公共部門的管理或者政府的管理,社會治理與社會組織、政府與市場、自然資源治理、城鎮化、農村農業發展、社區治理、扶貧工作等等都是公共管理的場域和要求。這就解釋了公共管理必須堅持兼容並蓄的特點,來滿足不斷變化的外部條件。

公共管理秉持兼容並蓄並能夠得到很好地發展,在浙江大學公共管理學院身上也有很好的體現。因為建院之初就是不同學科聚力支持,所以在發展過程中我們也一直強調要包容發展。浙大公管將公共管理、政治學、社會學、農林經濟管理、圖書館、情報和檔案學等六個一級學科的相關學科都兼容在一起,形成了以 「公共治理與公共政策」「農林經濟管理」「土地、人口、環境與城市」為主幹學科子群,以「國際事務與全球治理」為特色學科和新增長點的學科子群,以數字資源和數據管理實驗平臺為支撐,推動農林經濟管理、公共管理兩大一級學科深度融合、快速發展,努力建成世界一流學科。

所以,我的第二個觀點是,公共管理學科兼容並蓄是天然性,可以融合上下遊各類學科,也可以有效應對外部環境的變化而進行適應性調整。如果重視發揮這種天然性的優勢,有利於學科整體的協同發展。

相關焦點

  • MPA關注 | 陳振明:公共管理學科發展前瞻
    中國公共管理的學科發展及理論構建需要世界眼光,既要突出本土化及其傳統,採取中國立場,解決中國問題,發出中國聲音;又要具有全球視野,面向世界、開放包容、兼容並蓄、海納百川,彰顯中國特色。公共管理的學科發展及理論構建必須具備開放的心態,繼續緊跟國外公共管理學科研究的發展、演變、動態與學術前沿,注意借鑑和吸收全人類包括西方公共管理的理論和方法的成果,立足於我國的國情及現實的公共管理實踐進行深入研究,批判、改造、消化和吸收其中的科學成分以及合理因素,進而形成有中國特色的公共管理學。
  • 「新時代公共管理知識體系反思與重建」學術研討會暨《公共管理與...
    「新時代公共管理知識體系反思與重建」學術研討會暨《公共管理與政策評論》年度論壇主辦單位:中國人民大學承辦單位: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2021年1月8日-9日一、開幕式(線下閉門)時
  • 陳振明:為公共管理學科劃界
    二是把公共管理學當作公共行政學的一個分支學科,是關於公共行政的項目設計、組織結構化、政策和管理計劃,經由預算系統的資源配置、財政管理、人力資源管理、項目評估和審計的應用方法論方面的總的看法。這以奧特(J. Steven Ott)、海德(Albert C. Hyde)和沙夫裡茨(Jay M.
  • 同濟MPA項目:強化公共意識 踐行經世濟民——專訪同濟大學公共管理...
    (同濟MPA項目副主任 周安遠)近年來,我國對公共管理人才的需求與日俱增,同濟大學作為首批申報MPA項目的高校之一,憑藉專業學科優勢,發揚為國舉才傳統,承擔著新時代下卓越公共管理人才的培養重任對於企業來說,中國「入世」標誌著他們要同國際市場接軌;對於公共部門管理人員來說,也面臨著連通世界、走向全球的重大挑戰,這對公共管理人員自身能力和素質提出了新的要求。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開設MPA項目,培養新歷史時期下的公共管理人才,真正是恰逢其時。
  • 基於範式分析的公共管理學科身份危機與發展路徑
    1997年,教育部修訂研究生和本科生學科專業目錄時,把行政管理專業從政治學一級學科分離出來,成立了公共管理一級學科,並將行政管理、教育經濟及管理、土地資源管理、社會保障、社會醫學與公共衛生事業管理設為公共管理學的五個二級學科,至此在中國公共管理學作為一門獨立學科的身份和地位才得以確立。
  • 公共管理專業是「大坑」?
    關注識荊,用知識改變階層 寫在前面 從美國總統威爾遜的公共行政學說,到英國首相柴契爾夫人、美國總統裡根政府的新公共管理運動,這門學科的發展史上充斥著帝王將相的大名。
  • 從社會科學的邊緣到核心:公共管理學科再認識
    現代性批判或後現代轉向的進程,一定程度上意示社會科學傳統主流學科知識效用的衰弱,而公共管理學科作為對人類公共事務後現代轉向的理性啟蒙、知識想像和行動規劃,正在通過與社會科學認受性的積極對話,以及通過公共管理學科內部的對話,逐步成長為社會科學中核心的新興學科。在這一意義上,公共管理學科的建構是社會科學重建時代知識界的一項共同志業。
  • 學院名片 | 社會與公共管理學院
    學院有社會學、社會工作、行政管理、公共事業管理、勞動與社會保障5個本科專業,社會學、行政管理、社會保障、人口學、人類學、土地資源管理、公共管理碩士(MPA)、社會工作碩士(MSW)8個碩士點。學院於2005年獲得博士學位授予權,於2010年獲得社會學一級學科博士授權點,設有社會學博士後流動站。社會工作、社會學、公共事業管理三個專業入選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
  • 管理學之公共管理類專業綜述與簡介
    社會保障專業經過近20年的發展,並未實現其最初的培養目標和就業方向,學生轉方向和不從事本行業的比例很高,以某財經211大學為例,截止到2017年,本科和研究生中直接從事社會保障工作(不含人力資源管理工作)的畢業生低於20%;短期看,這個比例不會有大幅度上升,今後的情況還要看招生數量及國家政策。
  • 新一輪公共管理學科排名——為何是這些大學?
    軟科於7月17日正式發布了2018年「軟科世界一流學科排名」,為我們了解公管全球排名提供了參考依據,公共管理學科全球排名前50的大學名單如下:導讀對大學的評價可以從多方面進行,如校友聲望,學術研究等等,軟科從PUB(論文總數),CNCI(論文標準化影響力),IC(國際合作論文比例)TOP(頂級期刊論文數) AWARD(教師獲權威獎項數)指標得出如下排名:
  • 【走進學院】西北師範大學社會發展與公共管理學院
    西北師範大學社會發展與公共管理學院成立於2012年6月,由西北師範大學原政法學院社會學與社會工作系、政治與公共管理系發展而來。在全面深化高等教育改革中的社會發展與公共管理學院,為國家和地方培養優秀的公共管理與社會工作專門人才,為政府制定社會發展與公共管理政策提供專業化的服務與理論支撐。學院堅持本科生、研究生教育並重,注重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
  • 公共安全數據管理:新領域與新方向
    ,使這一新領域新方向成為數據管理乃至數據科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推動數據資源在公共安全治理中發揮重要價值。;(5)分析學科基礎,以實現數據科學、信息科學等學科領域知識的遷移和理論支撐;(6)歸納研究手段和方法,根據研究對象的特性構建包含系統分析、情景分析、模型構建等各類研究方法的公共安全數據管理研究方法體系;(7)探索學科定位與發展方向,把握公共安全數據管理的多學科交叉屬性,使其成長為具有研究潛力的數據管理分支領域。
  • 尋財稅精英之夢 成公共管理之才——安徽財經大學財政與公共管理學院
    學院簡介            學院現有財政和公共管理兩大學科,現有財政學、稅收學、行政管理、勞動與社會保障、土地資源管理5個本科專業,公共管理1個一級學科碩士點,財政學、勞動經濟學、行政管理、社會保障、教育經濟與管理和土地資源管理6個二級學科學術學位碩士點,稅務碩士、公共管理(MPA)2個專業學位碩士點。
  • MPA資訊:共生理論及其在公共管理學科的適用性研究
    行政學在百餘年的發展和演變歷程中所出現的三次「範式」轉換,即從公共行政學到新公共行政學再到(新)公共管理學的三次重大突破。範式的轉換帶來學科研究對象、範圍、方法、理論等方面的轉變。從理論層面上講,公共管理學科是邊緣性的交叉學科,學科自身的發展需要不斷借鑑、吸收自然科學、人文社會科學領域的新的理論、方法以促使學科成長,提高學科理論的解釋力。從實踐層面上講,我國當前正處於社會轉型時期,從計劃經濟體制下政府權力統攝一切的整體性社會向市場經濟體制下政治、經濟、文化諸領域相對分離的社會轉變。
  • 當代西方公共行政理論的新發展 ——從新公共管理到新公共服務丁煌
    在這100多年的發展歷程中,行政學經歷了多次學科研究範式的轉換,特別是進入20世紀80年代以來,伴隨著西方國家政府重塑運動的興起和發展,新公共管理在當代公共行政理論與實踐中越來越顯現其主導範式的地位。 所謂新公共管理,它最初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種歐洲的現象,其起源可以追溯到追求行政現代化的改革實踐中,「管理主義」對韋伯官僚制理論的持續爭論。
  • 何穎:新公共管理理論方法論評析
    16世紀與17世紀是科學技術迅猛發展的時代,諸如培根、哥白尼、伽利略、牛頓等人側重於從實驗及調查的角度研究自然,開創了科學的理性時代,技術隨即取得突破,成功的經驗上升為方法論而被移植到其他科學。泰羅的《科學管理原理》就是移植和應用實證主義分析方法的代表作。
  • 2020年高考:公共管理類專業全息解讀
    它是一門研究政府對社會進行有效管理規律的科學,是國家公務員和其他公共部門工作人員必備的知識。行政管理學,作為一門科學,在20世紀初成立以來,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在發達國家,行政管理(公共行政)已成為一個獨立的,具有眾多理論流派,多學科交叉的,理論聯繫實際的一門科學。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行政管理學的研究也蓬勃發展。這個專業的知名高校有:中國人民大學、北京大學、中山大學、武漢大學、復旦大學、南京大學等。
  • 2021考公共管理碩士(MPA)發展前景好嗎?就業方向有哪些?
    2021考公共管理碩士(MPA)發展前景好嗎?就業方向有哪些?MPA深受國人追捧,今年更是成為在職人員報考的主流學科之一。那麼它的發展前景和就業形勢到底如何,下面就由必尚考研為您解答。首先,mpa在發達國家已經成為一門重要的學科,在中國也已經發展了近十年。並且,由於受到國家的高度重視,以及培養大量適應現代化公共管理的精英的需要,全國已有100多所高校開設了這門課程。
  • ...治理高峰論壇暨公共管理學科建設」研討會在華南師範大學成功舉辦
    南方網訊 11月21日,首屆「華南公共治理高峰論壇暨公共管理學科建設」研討會在華南師範大學成功舉行。論壇開幕式由華南師範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院長胡中鋒教授主持,首先播放了新鮮出爐的學院宣傳片,隨後華南師範大學蔣達勇副校長代表學校在研討會開幕式上致辭。他指出:「進入新時代以來,我國治國理政的理論與實踐均取得了歷史性進展。尤其是今年初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給全球經濟社會發展帶來前所未有的衝擊。
  • 江大管院|江蘇公共管理學科聯盟在江蘇大學召開成立大會
    12月27日,江蘇公共管理學科聯盟成立大會在江蘇大學成功舉行。會議由江蘇省管理學類研究生教育指導委員會主辦、江蘇大學承辦。全省擁有公共管理學科的31所高校公共管理學院院長、系主任、MPA中心主任等參加會議。